在我40多年的行武生涯中,部队夺得过无数面锦旗,但就特色来说,恐怕不会超过铁路列车乘组赠送给我们的那面锦旗。因为大家清楚,历来都是乘客与单位给火车站或者列车乘组送锦旗,由火车站或者列车乘组给部队,尤其是给老兵赠锦旗,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在我的经历中,这事情确实发生了,而且是由运行中的客车乘组给我们坦克某师老兵专列赠送。
1987年,从装甲兵学院毕业一年多的我,正在师里司令部机关担任参谋。11月份,跟着师首长在炮兵团蹲点,成天忙于了解情况、指导团队老兵退伍、参加首长组织座谈、准备撰写给师党委汇报材料。一天,直工科突然通知我,按照郑文西副参谋长指示,我要立即返回师部,参加退伍老兵专列输送工作。
返回师部后,我向郑副参谋长报到。他是安徽人,中等个子,面相忠厚,说话声音不大,但具有一定穿透力。他交待的任务是,担任他的副手,具体组织我们老兵输送指挥组几个同志展开工作。他特别严肃指出,这是中断15年之后,又一次以专列形式运输老兵,各级比较关注,我们只有搞好的责任,没有搞不好的理由。你李建印是师里成长起来的干部,情况熟悉,又是军务与作训、侦察全干过,院校毕业,正连任职五六年了,经验是有的,就看你如何干。我只管大方向,具体组织由你负责。说完,他手一挥,我只好出去想办法。
到了军务科,了解整体安排与各个团输送领导小组组成情况,协助他们确定运输方案,召开师输送领导小组人员会议,明确具体分工,提出标准要求。
登车前,各团与直属单位,将统一所购整车厢票,按临时编制班排,换成我们印制的座位票,提前发放到老战士手中。各个团车站送行人员,按照规定列队欢送。因为各个团在常驻地已经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当时只有每营连一名干部到车站送行。团里锣鼓队与军乐队整体送行,火车站广播室由部队组织播音。
登车后,办好“三件事”。清点人员,落实座位,摆放行李。各个团老兵在输送干部带领下,物品摆放达到“四个一条线”,即:行李、毛巾、帽子、红花按照方向达到一条线。这个过程大约需要40来分钟,各个团动作比较迅速一致。
行车中,开展“五比五看”活动,即:比思想,看哪个单位精神昂扬;比作风,看哪个单位管理严格;比管理,看哪个单位秩序正规;比组织,看哪个单位氛围活跃;比关系,看哪个单位官兵之间,与火车工作人员之间关系融洽。
老兵专列奔驰在河西走廊,各个车厢真正是热火朝天,唱歌拉歌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卫生整洁程度超过营房。广播里全是复员老兵上车后写的广播稿件,播音员一直不停地进行广播。
过了张掖车站,第一次评比竞赛开始了。参加输送老兵的各个团领导参加,一个车厢一个车厢检查,各个车厢长带队报告,然后按照我们下发标准进行评比。45团武副团长、46团成参谋长、47团王团长、炮兵团王副团长、直属队有关科长,一个比一个认真仔细,为了单位荣誉,为了老兵形象,工作一家比一家扎实到位。
望望这些在戈壁滩上战斗了三年、五年、八年的老战友,想想他们为部队建设所作的突出贡献,瞅瞅他们一个个被紫外线晒黑的脸庞,回忆他们在训练场上的种种风姿,真正让人感动。看看眼前情形,已经宣布退伍了,还是这样军容严整,一提一兜一身绿。提包是当兵后统一下发的后留包,提兜里装的是连队为他们途中准备的干粮,一人一个背囊装着他们为家人准备的特产,也还有自己一点点小小物品,穿的是洗得发白的军装。
检查完毕,检查结果在列车广播中公布,被评为红旗车厢的老兵们欢呼声天摇地动,是那样震撼人心,是那样粗犷豪迈。
由嘉峪关到西安,这近30个小时行程,先后3次检查讲评,郑副参谋长亲自跟着检查,但讲评时他让我来讲评。对于老战士,沿途评选出的优秀人物,除过广播表扬之外,每人发一对上海生产的枕巾,我记得是“喜鹊登梅”图案。直工科的年轻干事,兴平籍的王社教同志具体负责发放。
老兵开始在兰州有下车的,在天水下车的,在宝鸡有换乘宝成线回四川的。不管在哪里下车,都是恋恋不舍告别,都是一声接一声叮咛,都是相拥之后的满脸泪水。当兵的人是坚强的,那是对敌人;当兵的人是柔情的,那是对战友。何况这一别,不知何日再重逢。
列车过了宝鸡,这是转车人数最多的一个车站。去四川方向的战友们得在这里转宝成线行进。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同时也对老战友们充满敬意。
列车开出宝鸡站,这时列车长找我联系,提出要我们的梯队长出面,接受他们赠送的锦旗。我以为自己听错了,大多数都是乘客向列车赠送,这怎么是他们给我们赠送。
原来,列车乘组的同志们,看到我们这些复员老兵,在车上表现这样突出,体现了人民军队多年教育的良好成果,反映了老兵们的过硬素质,也突出体现了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的良好风尚,被这些老兵的言行所感动,被老兵的作为所激励。过了兰州,列车党支部召开会议,感觉这些老兵遵守纪律,给他们列车工作人员印象太深刻了,不感谢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情。这样,他们就通过铁路通信系统,请宝鸡车站按照他们的要求,代为制作一面锦旗。考虑到专列任务到西安就要完成,列车通过宝鸡后,他们马上组织赠送仪式。
锦旗上写着“参军又参战贡献巨大,退伍不退色感人至深”,几十年过去了,印象仍然是深刻的。
到西安车站了,老兵下车,列队向出站口行进,组织严密,精神饱满,群众以为是新兵。
出门后,各个单位先集合,大家进行集体告别,带队干部发表讲话,相互敬礼之后,按照输送方向再组织列队。
我为老兵的纪律与面貌兴奋,我也为自己的组织自豪。
陪同郑副参谋长乘列车返回宝鸡,在原装甲步兵团值班室向师作战值班室报告了情况。他们把电话记录呈报师首长阅示,师政委杜华少将作了大段批示,充分肯定,提出表扬。其中一段大致是这样写的:“时隔十几年,组织专列输送老兵,领导得力,成绩明显。老兵的良好素养说明我们平时工作到位,影响很好,应当表扬,各项工作都要像这样,做得好上加好。”
当晚,郑副参谋长在他家里,由夫人做了几个菜,我们两个人与一位60多岁老职工一起喝了不少酒,内心的压力释放了,肩上的担子放下了,半斤多白酒下肚,说了不少不该说的话,反正首长挺满意,不在乎。
看来这次送兵达到了起先提出的“六满意”,即:老兵、列车、党委首长、机关、基层与送兵干部都满意。当年输送返乡的老兵现在大多花甲已过,老部队也在军改中浴火重生,但他们对军队建设的贡献永远不可磨灭。
作者:李建印
1957年出生于陕西澄城,曾赴俄罗斯留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少将军衔。
曾任解放军某装甲师师长,原兰州军区副参谋长、装备部部长。长时间从事战备、训练、管理、装备工作,撰写大量研究文章,先后有70余篇战法、训法、管法等文章面世,参加过数本军事教材编写,4次立功,10多次受到各级奖励,被解放军原四总部表彰为首届“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本文系作者授权刊发于《威海晚报》2024年12月3日A9版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