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鲁迅为人正宗,一本正经,所写杂文是“匕首、投枪”,字字见血,没有一点“人情味”呢?其实,这是一种偏见。
作家曾敏之在《鲁迅的人情味》一文中说:“有人认为,因为鲁迅的文笔锐利,冲击封建军阀、蒋介石反动统治及其帮凶时,勇敢而坚决;刺破旧社会的浓疮,,不留情面,非常无情,便以为鲁迅为人大概也很冷酷,待人接物很淡漠,这种看法是非常肤浅的。鲁迅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情味的长者。” 鲁迅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且看他写于1932年的一首题为《答客俏》的诗: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鲁迅《答客俏》诗墨迹
这首诗用“於菟”,即英武的老虎也懂得爱子作比喻,说明英雄豪杰也是懂得怜家爱子的,从而生动地表达了鲁迅热爱孩子的深厚的感情。
1927年10月,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喜结良缘。1929年9月,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海婴。鲁迅对海婴倾注了全部的父爱。每天深夜12时至凌晨2时,他一定要轻轻上楼,察看海婴的睡眠情况。如果小家伙把棉被蹬飞了,就细心替他盖好。孩子睡足之后,他就逗孩子玩。孩子倦了,就把孩子抱在自己的手臂上,在房间里来回走动,哼着催眠曲,用轻柔动听的儿歌,把海婴送进梦乡。海婴病了,鲁迅更是彻夜守护。上海的夏天酷热,顽皮的海婴常长一身痱子。鲁迅每天晚上,就细心地给他搽痱子水,许广平在旁用扇子扇干痱子水,海婴60年后回忆说:“这是我感到最快话的时刻”。许广平则回忆说:鲁迅“是尽了很大的力量,努力分担那可能范围里的为父之责的。”你看,鲁迅多么有人情味。他对朋友,如茅盾、许寿裳,对青年作家柔石、丁玲、萧军、萧红、冯雪峰等也是如此。
海婴百日照
其实,我们也可以倒过来说,就像鲁迅为人,是个具有丰富人情味的长者一样,他的为文,尤其是杂文,在注重战斗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人情味。他早在1907年,就在《摩罗诗力说》中指出:“故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官室,宗教, 道德。┅…所以者何?以能涵养吾人之神思耳。”主张把陶治品性,“涵养神思”当作“文章之职与用”。以后,鲁迅又提出:杂文必须是 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在《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中,他更加 明确地提出,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够人情。”可见 鲁迅在强调杂文的思想性、战斗性的同时,也强调杂文的人情味, 以通过它给读者于艺术的享受和审美的情趣,“给人愉快和休息”。
何谓“人情”?当然不是指婚丧喜庆交际时所送的礼物,也不是 指人心,世情,而是指情谊,尤其是指情感,指“喜、怒、哀、惧,爱、 恶,欲”七情。人情味,则是人们从情感中流露出来的一种高尚品性 和情趣。正如著名杂文家秦牧说的:“杂文所以成为文学作品,另一特征是它的情感性。读杂文和读一般的社会科学论文不同,往往可 以感觉到它的作者的音容笑貌,甚至他的性格特征。因为杂文作者 在倾诉胸臆'的时候,是不回避流露自已的情感的。唯其如此,才 使我们觉得亲切,觉得像读一切好的文学作品似的,有一种感情的 共鸣。”(见《小品文的危机》)鲁迅的杂文就是如此的。
人的感情中,爱憎是最基本的,所谓“爱憎分明”么。鲁迅自已就说过:“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杂文的人情味 首先是对革命、对人民、对同志的深沉的爱,热烈的爱。我们诵读 《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刘和珍君》《黄花节的杂感》等杂文时,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激情回荡,通篇渗透着作者对死难烈士的崇敬之情和怀念之情。作品中流露出来的这种真挚感情和诗情哲理,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的深沉浓郁的人情味。又如《我的第一个师父》, 是记叙作者孩提时最初先生——龙师父的,这里有亲切的怀念,热情的称颂,坦率的评论,既寓意深长,又形象鲜明,处处真情实感,富有人情味。文中写到三师兄效法师父,也要娶老婆时,有这样一段打趣的记述:“这时我也长大起来,不知道从那里,听到了和尚应守清规之类的古老话,还用这话来嘲笑他,本意是在要他受窘。不料他竟一点不窘,立刻用‘金刚怒目’式,向我大喝一声道:和尚没有老婆,小菩萨那里来?”读来如闻其声,让人忍俊不禁,我们从中不是能窥见其师兄弟之间的情谊,感受到世俗的人情味么?
有爱必有憎。鲁迅主张要“有明确的是非,有热烈的好恶。”(见《文人相轻》)就像热烈的爱一样,鲁迅也有着热烈的憎。鲁迅用自己如椽之笔,撕破了旧社会的假面,揭穿了形形色色的丑类的伪装,使他们麒麟皮下露出了马脚。由于这种憎恶并非是个人的是非之争,也不是一时冲动的愤激之词,而是融入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因而是人民的心声,时代的号角,是对一切反动、腐朽的东西的强烈的憎恨,并从这 种憎恨中产生出来的那种情不自禁,“不能已于言”的真情实感。因此读鲁迅的杂文,能长人民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从中得到解气和愉悦。如脍灸人口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 诧”论》、《我还不能“带住”》、《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就有这种痛快淋漓,令人击节赞叹的艺术魅力。
鲁迅匡正时弊,抨击丑类,其杂文中发散出来的愤激之情,不是指手划脚的恐吓,也不是声嘶力竭的辱骂。他在《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中说过:“战斗的作者 应注意于‘论争’;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者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这样的激情,才洋溢而高昂,尖锐而舒心。如《华盖集•夏三虫》一文,是借夏天横行的人类三害:蚤、蚊、蝇,揭露“正人君子”的丑恶嘴脸的,但写得喜笑怒骂,妙趣横生。文章一开头,从人们日常生活出发,令人发噱地提出一 个问题:“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三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非爱一个,又不准像‘青年必读书’那样的缴白卷的,我便只得回答道:跳蚤。”如此发问,谁都会感到新奇、有趣,蛮有人情味。但是实 际上,文章已经显露针芒,使“敌人因此而受伤”了。这种“论争”的本领,确实棋高一着,耐人寻味。
鲁迅杂文的人情味还表现在它具有浓郁的幽默感上。王蒙说: “幽默又是一种人情味,亲切感。是疲于争斗的人们的一种抚慰和 ‘复归’,所以也是一种轻松感、解脱感。”鲁迅杂文中的幽默感是当时客观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在艺术中的反映,它融入于文章的字里行间,成为鲁迅杂文的血肉。它是谆谆善诱的讽喻,是脉脉含情的勉励,是引人通向光明的曲径,渗透着浓馥的人情味。我们且看鲁迅论述幽默感的一段文字,它本身就很有幽默感和人情味:“人们谁高兴做‘文字狱’中的主角呢,但倘不死绝,肚子里总还有半口闷气,要借着笑的幌子,哈哈的吐他出来,笑笑既不至于得罪别人,现在的法律上也尚无国民必须哭丧着脸的规定,并非‘非法'’,盖可断言的。我想:这便是去年以来,文字上流行了‘幽默’的原因,但其中 单是‘为笑笑而笑笑'的自然也不少。”你看,文章是控诉反动派 扼杀言论自由,实行专制主义,揭示幽默的源缘,却写得轻松自若,然又蕴含愤激;逼近自然,而又寓意深刻,人情味十足。 又如一篇题目本身就颇具幽默感的杂文《老调子已经唱完), 是批评有些国民麻木不仁,自以为是的。鲁迅写道:“做人是总有些危险的,如果躲在房里,就一定长寿,白胡子的老先生应该非常多, 但是我们所见的有多少呢?他们也还是常常早死,居然不危险,他们也糊涂死了。要不危险,我倒曾经发见了一个很合式的地方。这地方,就是:牢狱。┅┅但是,坐监却独独缺少一件事,这就是:自由。”文章意在批评,但写得风趣机敏;语气不无讽讥,却写来脉脉有情,富于人情味。听这样的话语,面上虽然有些热辣辣的,但心里是暖烘烘的,相信谁都喜欢听。
鲁迅的杂文,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认识和研究它,在充分肯定其战斗性的同时,揭示其人情味和其他属性,对于继承和发扬鲁迅杂文的光荣传统,进一步 繁荣杂文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本文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