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朱亚夫:炎炎夏日里的一道文化盛宴 ——上海书展20年巡礼
点击: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8-12 10:20:16

 

 

温高难比文化热,暑热不过读书热。作为中国出版业最具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大众书展之一,上海书展今年20岁了。第20届上海书展将于814日至2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这是“书香中国”的一道文化盛宴,是读书人夏日里的读书黄金周。

 

在这届上海书展即将拉开大幕之际,据新华社报道,本届主宾省江苏展团、“国字号”中国出版集团、上海出版主力军世纪出版集团亮出参展重点,2024年上海书展主打“1+1+X+N”办展模式,第一个“1”是位于上海展览中心的主会场,第二个“1”是将首次在上海商城亮相的国际艺术图书专题展销区,延续去年11月首次举办的上海“首届国际艺术书展”,发挥自贸区文化溢出效应,展销艺术、设计类精品书籍,展示国博、故宫等文博美术机构的文创产品,与上海书展主会场形成有区隔又联系的阅读互动。如“七天七堂课” 将邀请杨国荣、孙英刚、荣新江、陈恒、刘迎胜、郑培凯、邹振环等七位国内历史文化领域学者,从多个角度为读者提供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主题的文化视听盛宴。。

 

书是知识的源流,人类有了书,好比插上了智慧的翅膀。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是每年暑期举办的广大市民的文化黄金周,是炎炎夏日中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届书展,主办方为读者精心准备了15万余种图书,全面展示全国出版界图书、音像电子、报刊、数字出版、版权等领域最新的出版产品和成果。现在经过20年的积累沉淀和品牌塑造,上海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秉承"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服务读者"的理念,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从一个区域性的地方书展,已逐步成长为一个全国性的重要文化盛会,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平台。

 

 

 

 

书展改革出新路

 

俗话说,一本书中看世界,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全世界的图书市场。世界有四大国际书展,它们是德国法兰克福书展、英国伦敦书展、美国纽约书展和日本东京书展,尤其是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它是著名的国际性图书展览,展览宗旨就是允许世界上任何出版公司展出任何图书。参展者的主要活动是展示图书、洽谈版权交易、洽谈合作出版业务,在国际图书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魅惑力。

 

在中国,目前已经形成三大全国性的书市,他们是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和北京图书订货会。新加坡和香港、台北等地也有书展,名扬华文圈。在我们上海,上海科技书店1979年曾尝试举办过一次图书夜市,4天接待了1.2万读者,卖了5万多册书。1980年在上海体育宫又举行了暑假图书展销,18天就售出图书34万册。经过多次“试水”,1981年,在上海工业展览中心6000平方米的“技术革新馆”举行了上海书市,真正意义上具有城市文化价值的书展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举办过多次上海图书节、上海书市。这些活动为之后的上海书展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基础。

 

上海书展是从2004年开始的,源自于一次机遇。大家知道,2003年春夏,中国大陆爆发非典(SARS),大型公众活动一律停办。于是,图书市场“停摆”了一年多,民众对图书犹如大旱后期盼甘雨。“停摆”之后怎么办?当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孙颙抓住时机,决定来个大动作,举办上海书展。

 

孙颙局长曾经在《不妨回首》中这样说的:“十年前,当组织上海书展的构想刚刚浮出水面时,我和同事们的初衷,主要希望给经济高度繁荣起来的大都市增添一点文化的气息。”在被有些人目为“文化沙漠”的香港,正因为有了“香港书展”,逐步扭转了这种偏见。孙颙动情地说:“每年不过一星期左右的书展,竟然可以影响到一座大城市的文化品质,你相信吗?其实,不必惊奇。文化的滋养,历来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就是举办上海书展的动因。

 

上海书展一出手,就是大手笔,把原来面对出版业内的上海图书交易会小平台,更新扩展为面向人民大众的大舞台,不仅与原来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合办,还将零售之市与原本仅面向业内办的沪版图书订货会汇合。当时规模恢弘的上海书城已经有了,市民购书的渠道越来越多,阅读的载体也越来越多,故而有人质疑,我们还需要书展吗?主办方坚定回答:当然需要。他们当时提出,上海书展要成为中国最亲民的出版文化年度展和大都市文化交流平台,它要吸引最广大的市民群体,而非小部分的读书人。由于理念更新,定位正确,于是,一个全新品牌——上海书展问世了。

 

 

 

 

书香弥漫黄金周

 

2004年第一届上海书展,定位面向人民大众,就是书展设计,具体布展也更新理念,思想解放,力争闯出新路。

 

我曾经采访过上海市书刊发行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汪耀华先生,他是历届上海书展的䇿展人之一,曾编写过《这些年,我经历的上海书展》,可称为上海书展的“老法师”。他告诉我们,2004年第一届上海书展,是上海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销量最好的图书文化盛会。他举了“一条老街”之例来说明。当年书展的中央大厅里有一条长55米、宽3.1米的中间主通道,被设计成近现代重叠“穿越”的福州路书店街,是那届书展布展设计的一个亮点,吸引了不少市民。这是时任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总经理哈九如提出的设想:现场拍摄福州路(河南中路至西藏路人民广场)街景,通过电脑拼接,根据门牌号标出19世纪三四十年代书店的位置和名称,画出河南路、山东路简图,并标出书店方位。

 

这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创意,但实施难度也很高。开始,他们请了一家专业摄影工作室拍摄制作。沟通交流乃至看了几次样片、花费了近两周后,对方放弃了合作,因为始终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临布展一周的时候,他们开始自己干。项目负责人是公司设计师周祥根,他冒着摄氏35度的高温在福州路拍摄了3个白天,电脑拼接合成又是3个晚上直至凌晨。再由同事“扫马路”,将旧书店地址与现在的门牌一一对应。最后将80多米的图案微缩成55米,用进口材料写真及地面覆膜的方式制作。

 

按照计划,要在727日上午10点半举行开馆仪式。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在八点半进场后的1个多小时里完成铺设工作。26号晚上他们突然发现,由于衔接出现了问题,制作公司还没开始制作,这时距离开馆只有短短10多个小时了。之后的这段时间,汪耀华急得辗转难眠,不断跟他们电话沟通。经过各方努力,合作的制作公司终于在27号早上捧出了这幅写真。大家跪着、蹲着,一幅幅拼接,终于在10点多完成了所有工作。这条老街后来成了整个书展标志性的展品。

 

据媒体介绍,这届书展有包括出版、发行、印刷、网络游戏、文化用品等行业的400余家企业参展,其中外省市出版社达124家。这次书展展示新书数万种,展区面积达2万平方米,设立专馆15个。书展期间,各个展位图书除外文原版外都按8折出售。当年的参展单位,分成几大板块,上海有世纪出版集团,文艺出版集团,大学、社科等四大板块,还有中国出版集团,各地出版社,以及港台版书籍等等。在书展上,各家出版社精心策划、设计170多项活动,有不少高水准的论坛和研讨会,包括“中国出版战略论坛”“纵论发行体制改革”“当今书业与发展——复旦大学知名教授与媒介对话”“国际视野东方神韵——生活时尚类期刊研讨会”等学术性活动,读者可以从专家的各抒己见中了解中国书业的发展走向。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普及性活动,如上海大学出版社请艺术品收藏专家和拍卖师给收藏爱好者指点迷津,上海辞书、科技、科教等多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地为推出新书邀请名医坐堂等,讲座、授课内容五花八门,吸引了不少听众。书展同时还举办上海读书节,通过研讨、展示、观摩、评选、新书发布、作者见面等一系列活动,让书香弥漫申城,让文化滋养心田。上海图书界很久没有出现这样热闹的“追星”场面———不过人们追的不是娱乐明星,而是当今文化界最耀眼的“文坛之星”。

 

2004年第一届上海书展一炮打响,场面十分火爆,短短的七天时间,总零售额达到1300万元,文化活动达到170余场,参展人数达到30万人次。三个“达到”,达到 了上海书展“给经济高度繁荣起来的大都市增添一点文化的气息”的初衷,显示了上海市民的文化素养,反映了上海书展为上海广大市民在火热的夏日里,带来了一个清凉滋润的“文化黄金周”。

 

 

 

书展年年有亮点

 

举办上海书展为上海增添文化气息,营造书香氛围,走出了一条新路。20年来,上海书展不断探索创新、追求卓越,致力于推动城市阅读,确立了面向广大读者,以零售为主,同时涵盖出版物展销、图书订货团购、出版产业信息发布、高峰论坛、新品首发、作品研讨和阅读推广的综合功能定位。参展图书从10万种,增加到15万余种;参展出版单位从170多家,增加到500多家;书展主会场零售额从1300万元,增加到5000多万元;文化活动从170余项,发展到900余项;参加书展活动的嘉宾、作者、学者和文化名人从100多位,增加到近千位……上海书展以其独特的定位、丰富的精品力作、浓郁的文化气息,每年吸引了几十万市民读者的热情参与,已成为读书人的文化黄金周,成为上海改革开放的文化名片。

 

20年来,在基本框架保持不变,每届力争有所创新的思想的指导下,每次的上海书展,常办常新,亮点迭出。笔者也与许多读书人一样,几乎每年都要走进上海书展,感受书香,在书海中徜徉,淘书、买书,也曾经在书展签名售书。有一年,应上海书展和中华书房文化研究中心所邀,我还在书展开设读书讲座,主讲《书房是世上最有文化的地方》,倡导要走一条读者—作者之路。会场座无虚席,场外还站立了不少听从,场面让人感动。讲座结束,还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2006年上海书展亮色 “上海籍”书系,一些出版社不约而同地主推“上海题材”的图书,突出上海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如上海辞书出版社积极打造的“上海书系”,内有杨华生《上海老滑稽》、仲富兰《上海街头弄口》、程乃珊《上海罗曼史》、孔明珠《上海闺秀》和何菲《上海熟女》等。除了主推图书,出版社也注重展馆布置的海派风情。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社的展馆里,精心布置了一个当年的老式弄堂:青色砖墙下摆放着长条凳、小矮脚板凳;四周定做的老式书架上陈列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连环画”系列,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回到儿时读“小人书”的场景。

 

2009上海书展首次设立“主题日”活动,先后在2009814日“世博读书日”、815日“经典诵读日”、816日“科普读书日”、817日“书香体验日”、818日“青少年读书日”等主题日,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在世博读书日,书展安排了世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 “世博文化解读”讲座、签售。在经典诵读日,安排了“唐诗经典的现代解读”讲座暨签售、“季羡林与中国传统文化”讲座等,在人文艺术馆安排了“经典诵读”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主题集中,精彩纷呈,受到了市民的好评

 

2011上海书展春风拂面,正式从区域性书展升级为全国性书展,名称改为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为此首次举办了首届国家级阅读论坛——“书香中国”阅读论坛;首创了 “上海国际文学周”,邀请海内外知名作家,以国际文学交流的形式,推出18场读书、文学、互动活动;为增浓书香,在书展现场首次推出实景版“理想书房”,以“儿童书房”、“家庭书房”、“白领书房”、“企业书房”命名的四组书房陈列在中心面积为200平方米的圆厅里,让人们在浓浓的书香中,实实在在地体验书房的温馨。

 

2013年迎来上海书展十周年庆典,书展紧扣“文化盛会、百姓节日、理想书房”的定位,围绕“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主题,举办“我与上海书展十年”征文活动,先后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稿件500多篇,充分说明上海书展已深入人心。我也写了篇《售书购书评书 》,为此还获了奖,编入《我与上海书展》一书。在这届书展中,文化论坛盛行,为引导、培育全社会的阅读习惯,相继举行了“阅读未来:回声——2013文景艺文季”、《唐诗鉴赏辞典》出版30周年座谈会、中国学术走出去国际论坛等论坛,为市民奉献了一场文化饕餮盛宴。

 

2017年.上海书展又掀新高潮,书展把营造团结向上、催人奋进的书香氛围,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为办展主题,着力汇集十八大以来出版的精品图书,举办相关阅读活动,与读者一起回望“砥砺奋进的五年”。序馆特别设立了“砥砺奋进的五年”主题出版馆,展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讲故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文明型国家》《中华民族文化大系》(第一辑)等主题图书1000余种。尤其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我们共汇集了世界上21种、计24 种版本,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

 

2024上海书展将着力推动“1+1+X+N”办展模式,力争突出“四个更加”,即强化更加鲜明的主题推介、呈现更加鲜活的阅读场景、提供更加优质的现场服务、形成更加深厚的品牌影响力,联动线上线下阅读,展现阅读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演绎文体旅商展精彩融合,深化全民阅读工作,营造“书香上海”浓厚氛围。这届上海书展将集中打造“首发”“首展”“首签”,高质量举办新书发布会、名家讲座、作者签售等特色活动,继续推出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广活动,举办上海国际文学周、主题出版高峰论坛、上海书展阅读盛典、数字融合出版全国精品展、全国首届知识博主大会、上海书展20届回顾展、“国学七天七堂课”等精彩活动。

 

《中国文化报》这样评论上海书展: “作为向世界展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平台和窗口之一,大型书展还发挥着沟通中外、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作用。笔者以为,书展在引领高品质阅读、沟通中外交流、展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同时,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不能仅仅成为一个短暂的‘节日。一位法国作家表示,从上海书展的场面看来,中国人的读书热情比法国人高多了。有很多读者拿了好几本书让他签名时,开始他很不解,当他得知这些读者通常是将签名本当作礼物送给亲友时,他说能想到送书作为礼物,正是体现了中国人对书籍、对文化的尊重。

 

20年的实践证明,上海书展不但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标识,也是书香中国的一张名片。相信只要与时俱进,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会越办越好,越办越有看头!为书香中国增光添彩!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