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战地摄影师张崇岫
1950年12月,第二次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的战士们,奋勇冲锋,冲上山头歼灭守敌。张崇岫摄
195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政治部主任为172团3连授“杨根思连”锦旗。杨根思是新中国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生前系该连连长。小高岭战斗中,他率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阵地只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与进攻的敌人同归于尽。张崇岫摄
2024年9月6日晚9时,95岁的著名抗美援朝英雄的战地摄影记者,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崇岫老人在合肥溘然长逝。这位抗美援朝的亲历者,记录者,入朝随军作战2年多时间,携带着一部相机、几十卷胶卷,在离敌人最近的距离,拍摄下了近两千张战地照片。如果说志愿军战士们是英雄,张崇岫就是在朝鲜战场风烟滚滚中“摄”英雄的英雄。
我是一名军史爱好者,特别关注志愿军9兵团和20军的军史。2022年9月中旬上网搜索资料时,一则已过将近一年的旧闻却强烈吸引了我:2021年11月26日,战地摄影师张崇岫老人,将珍藏70多年的80件珍贵摄影作品捐给安徽省档案馆。与此同时,安徽省档案馆、省文联从中精选45件,联合举办“抗美援朝纪实——张崇岫战地摄影作品展”,真实再现了二次战役东线长津湖战斗,五次战役第一、第二阶段的战斗场景。得知这一信息,不禁为之心情激动、必生感动和心灵触动!
1950年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东海岸胜利会师。张崇岫摄
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 ,在1952年11月15日发行邮票1套4枚。其中 (4-4)借鉴了张崇岫的两幅摄影作品。
为何心情激动?
看到那些充满硝烟照片的时刻,我的心情的激动得难以抑制。因为我发现,张崇岫曾是志愿军9兵团摄影组组长,其参展照片的说明词,一部分标明的是9兵团但未标明具体部队;一部分标明的是27军部队;而大部分标明的是20军部队。为何20军部队的照片特别多呢?因为张崇岫长津湖战役时随27军行动,当时20军59师临时配属27军扼守死鹰岭地区的多个高地,而59师是他常去的地方;五次战役第一阶段他随59师行动,第二阶段又随60师行动,而这两个师都隶属于20军。作为曾经的59师、20军的一员,看到张老一下子“爆出”这么多近距离记录我们先辈鲜活的战斗影像,怎不为之激动!
激动,不仅仅是这些已经看到的照片,还有虽然捐出而尚未展出的35幅中,应该也有不少反映志愿军20军的图片。而且,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先生披露,张崇岫老人在解放战争和朝鲜战场拍摄的大量照片尚在整理之中。显然,还会有不少记录当年三野1纵和20军战斗场面的照片。作为正在研究志愿军20军、9兵团军史的一员,我当然有说不出的高兴、激动。
而且,通过信息的传递,一时引起更多人的兴奋和激动。我怕是因自己孤陋寡闻,才刚见到这些图片,便转发几张给在北京的时任志愿20军军长张翼翔将军之女张军大姐、在上海的时任志愿军59师师长戴克林将军之女戴燕燕大姐,在杭州的志愿军一级英雄毛张苗之子毛战海兄等,询问他们此前是否见到过这些照片,不料其回答无一例外地都是“没有”,他们都为这一发现而激动、兴奋。
张军大姐让我立即将这些照片发到20军有关战友群,给战友们分享和了解。戴燕燕大姐的父亲戴克林早年曾担任过安徽省军区参谋长,她随即与合肥的朋友联系,让他们设法找到了张崇岫老人,表达了准备随即赶往合肥,看房慰问英雄老人,进一步了解更多战地照片和照片背后信息的愿望。岂知,此前展览消息一经披露,不断有媒体上门采访,时年93岁高龄的张崇岫老人因过度疲劳出现身体不适,家人表示暂不接待来访。
当年10月16日至17日,戴燕燕、毛战海等终于成行(原定我与他们到同时到达合肥,因当时武汉疫情突然出现反复我未能成行)。在张崇岫老人家,由于许国先生的大力协助,他们找到了不少有关20军的图片,且像59师追击美24步兵师、60师178团5连穿插五马峙的照片都是“成系列”的。现场,军史专家毛战海还与张崇岫老人、许国主席一起,对一些照片遗漏和比较笼统的说明词进行了甄别确认。
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即将开始了,强大的志愿军步兵炮兵作战部队,源源开往前线。张崇岫摄
1951年4月24日,朝鲜江口洞,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9师某部的猛烈进攻下,美国陆军第24步兵师坦克队士兵举手投降。张崇岫摄
为何心生感动?
我感动的是张崇岫不畏艰险、不惧死亡的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朝鲜,张崇岫随战斗部队一样急行军,一样埋伏,一样冲锋,在紧张的行动中、高度的危险中随时伺机抓拍照片。两年多的时间里,张崇岫携带着一部相机、几十卷胶卷,拍摄了近两千张战地照片。而记录这些珍贵瞬间是有代价的:张崇岫的头顶被炮弹刮秃过一块头皮,左手虎口曾被一颗子弹打穿,小腿则也被弹片“嵌入”过。张崇岫说:“搞摄影,胆子要大。我的胆子就很大,从不知道怕……哪里响枪,我就往哪凑。”他拍摄的许多照片,一眼就可看出是在与敌人相距极近、战斗环境极差的地方,不少照片上都直接出现敌人的身影。
有一张照片的说明词是,“1951年5月志愿军20军强渡昭阳江”。只见勇士们奋不顾身涉水向对岸冲去,而在几米外,几处炮弹在勇士中间炸起,水花溅了十几米高。从画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冒着枪林弹雨强渡昭阳江的勇士们,而未出现在画面上的张崇岫,此时同样是在枪林弹雨中记录着我军强渡昭阳江的英雄壮举。
另一张“美陆军24步兵师坦克队士兵向20军59师战士举手投降”的照片,是张崇岫在美军混乱撤退中勇敢跟进摄下的。得到这张照片非常不易,他说:“子弹、炮弹都没停,一般人没胆子,我不下去拍,那就抓不到这个场景了。”
还有一张照片,说明词是“1950年冬天,由于长津湖战斗的胜利,志愿军20军59师先头部队侦察队,在咸兴港与前来的朝鲜人民军战士在港内胜利会师。”这张照片的拍摄过程是,张崇岫得知长津湖战役咸兴港大捷,立刻带着照相机和一把小手枪,凭着一双铁脚板,独行七八个小时、四五十公里,终于追上了先头部队59师侦察队,成功拍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咸兴港会师的难得欢庆场面。
5月16日晚,张崇岫跟随60师178团5连执行穿插任务。上级给5连的命令是,从南朝鲜第5、9两个师的防线中部深入穿插,赶在敌人之前,抢占公路咽喉五马峙,截断敌人的南逃之路。张崇岫和连队一道一夜急行军60公里,连续穿插12小时,翻越大小山头100多座,投入大小13场战斗,记录了整个穿插、战斗过程。17日清晨7时,到达五马峙后,山下公路上全是南朝鲜的汽车、火炮、士兵和少量美军,毛张苗连长毫不迟疑率一个排直扑公路截击敌人而张崇岫也紧挨着毛张苗连长冲下山去,5连势如猛虎、顽强冲杀,敌军惊慌失措、丢盔卸甲的场面,都被他一一拍摄到。
1951年5月16日下午5时40分后,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3营8连的战士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和疯狂的阻击,冲向昭阳江对岸。张崇岫摄
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二周年 ,在1952年11月15日发行邮票1套4枚。其中 (4-3)借鉴了张崇岫的两幅摄影作品。张崇岫摄
为何心灵触动?
张崇岫1958年春转业到安徽画报社工作,任摄影组副组长,1961年春任安徽日报社摄影组副组长,1980年夏任安徽省文联办公室副主任。张崇岫在九死一生中拍摄的照片,记录了那个时代,那些英雄,贡献极大,但他一直十分低调,可以说是深藏功名,不显山,不露水,不炫耀,不炒作。如果不是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和几部电影热映带动“曝光”,现在人们也不知好多未署名的照片都出自于这位老人之手。而张崇岫说得云淡风轻:“记录这些场景,为历史留下见证,撷取光影片段,这是当时社会、时代、组织、上级和摄影这个行当交给我的责任。我就是一个简单的摄影人,一个为人民、为社会、为国家服务的摄影人。”
按说,张崇岫最有资格 “炫耀”:早在1952年11月25日,为纪念抗美援朝作战两周年,我国发行了一套4枚纪念邮票,其中表现长津湖战役“胜利会师”,表现五次战役的“涉江追击敌人”两张邮票,都是选自张崇岫的摄影作品,其拍摄对象分别是20军的59师和60师。仅这两张照片的成就,可能是许多摄影人一辈子难以企及的,这足够他炫耀的,可他并没有“炒作”,以致于我们多年并不知道,这两张照片记录的就是我们20军的战斗场面,而且还被制作发行了纪念邮票。
以一张张珍贵图片的价值论,张崇岫完全够格获评战斗英雄称号,至少也应记上一等功。但从披露的信息看,虽然张崇岫获得荣誉不少,但其“规格”都与其贡献极不相配。当然,我是以现在的眼光看的,而当年记功表彰主要是战斗部队,且当时张崇岫的许多照片没有发表,其巨大价值未能及时、完全显现。
不过,张崇岫“成名”时间虽晚,却在短短几年获得了极大荣誉:2023年,他被授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由此,我们也应该同时记住一个人:安徽省文联副主席、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先生。无论是英雄张崇岫老人几次全省、全国性个人影展的策划、推出,还是对其参与“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推荐申报,组织材料,都有他和团队的贡献。许国先生还帮助张崇岫整理了全部照片并建立了文档,有的还制作成影像,拍摄纪录片。对了,也是许国主席在看到我的公众号文章后,主动留言联系,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关于20军的照片和有关信息。
英雄张崇岫应该瞑目了,因为他于去年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摄影)”。但我觉得这还不够,我有一个建议,应该着手申报张崇岫为“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他的事迹是没有一点水分的“感动中国”!
我还有一个想法,各个媒体和出版单位应当充分尊重张崇岫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劳动成果。过去,我们曾在网上看到媒体大量引用过他的图片,都没有署名,到现在才发现那就是张崇岫的作品。比如“志愿军9兵团勇士们雄赳赳气昂昂向长津湖地区集结”这张照片,过去我在公众号中就曾引用过,由于当时不见署名也就跟着没有署名。当然,张崇岫老人并没有追究众多媒体和个人的侵权行为。希望今后在媒体和个人引用其作品时,都应郑重地加上老人家的署名。要通过署名,让人们世世代代记住这位在风烟滚滚中“拍摄”英雄的英雄。
1951年5月17日上午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 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60公里,赶到朝鲜县里地区五马峙,追赶截击逃窜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图为志愿军战士从两侧的高地扑下公路。张崇岫摄
1951年5月17日上午7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60师178团2营5连的战士们在连长毛张苗的带领下,一夜奔走60公里,赶到朝鲜县里地区五马峙,追赶截击逃窜的南朝鲜李承晚部队。图为志愿军战士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冲去。张崇岫摄
(作者简介;王仁山,曾任59师、20军新闻干事、湖北知音传媒集团总编室主任、编务出版部主任,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湖北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王仁山|不朽的张崇岫:朝鲜战场风烟滚滚中拍摄英雄的英雄——谨以此文送别不朽的英雄战地摄影师张崇岫!
2024-09-10•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