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的主题是反战,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基本可以说是铺垫,高潮是后半部分的战争,以及战争给男女主人公带来的伤害。
冯小刚等表现手法是:不对战争背景、原因做任何交代,战争就突如其来的出现了。战争就像一场完全没有预警的车祸、山体滑坡或龙卷风那样,是“纯粹的灾难”,根本谈不上什么意义。
冯小刚调动了很多刺激感官的镜头来渲染战争的残酷:刚一打响,一个战士身上的手榴弹手柄就被击中了,导火索滋滋冒烟,他还来不及解下手榴弹袋,手榴弹就爆炸了,顿时整个人都被炸得血肉横飞。
接下来的血腥场面更多,战士们像草垛那样,被不明方向飞来的子弹纷纷所击倒,有人掉进了沼泽,几乎被活活淹死;小分队的反击也是残酷无情的,火焰喷射器把伏击的敌人烧成了火人;刘峰拖着断臂靠在被摧毁的汽车旁,马路上是一排战士的尸体……
何小萍在野战医院,拉开一辆卡车的后挡板,里面全是残缺不全的尸体,她忍不住呕吐了……
诸如此类的镜头还有很多,不一一例举了。
在战争中人如草芥,冯小刚又根本不告诉观众这场战争有任何意义,“反战”的主题就呼之欲出了。
新中国前三十年军事题材的电影,总的来说拍的比较干净,残酷场面比较少,但也有不少电影直面了牺牲。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五位八路军战士在弹尽粮绝之后奋身跳下万丈悬崖,堪称悲壮!但这种牺牲由于是和反抗日本侵略,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这一目标联系在一起,因此就是有意义的!五壮士的牺牲就会成为激励更多人的榜样,而不会成为“厌恶战争”、“恐惧战争”的理由。
对《芳华》中表现的这场战争的意义,网上有不同声音,这里也无意对之做全面评价,只想指出一点:这场战争是在越南表现出整合老挝、柬埔寨为“印度支那联邦”,并且已经武装入侵柬埔寨之后爆发的,战争结束后,越南打消了这一念头,并最终撤出了柬埔寨。
单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场战争保卫了老挝、柬埔寨的独立与自由,并且避免了在中国南部边境出现一个不友好的“大国”,改善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它怎么能够像《芳华》里表现那样是毫无意义的呢?
顺便说一句,有人把战争初期比较严重的伤亡归咎“文革”影响,这只能说是一种无知。文革期间我军有两次对外战争,一次是珍宝岛战斗,一次是西沙之战。这两场战争打得都非常漂亮,不仅实现了战略目标,而且伤亡和损失也远小于对手。此外,援越抗美战争贯穿文革始终,中国仅用间接参战的方式就迫使超级大国美国俯首,更可以称为战争经典。
这场战争伤亡较大,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战前摩擦的时间很长,战争缺乏突然性;二是用大兵团步兵在热带山地丛林对筑垒地带展开进攻作战,相当于以我之短击敌之长;三是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的非毛化舆论,涣散了军心士气。
回到主题。
一个值得关注的点趋势是,反战,隐然开始成为中国军事题材影片的“政治正确”。2016年上映了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国产战争电影《我的战争》。导演彭顺(中国香港)就在剧组见面会上透露,本片是一篇命题作文,因为关于朝鲜战争的电影,好莱坞拍过美国版本的,韩国也拍过自己视角的,而现在高层属意要拍中国版的,于是先有了影片的剧本,然后找来了导演。彭顺表示,自己作为导演旨在一改以往国产战争片过浓的主旋律气息,以真实的战争场景以及战友之间的生离死别(甚至儿女情长)来表达反战的主题。
2014年,另一位香港导演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也令人啼笑皆非地为影片加装了一个“反战”主题。
当然,要说中国的反战电影,冯小刚无疑是始作俑者之一。他在2006年拍摄的《集结号》,就把解放战争描绘成一场毫无意义的自相残杀。【点击阅读】
2007年1月3日《京华时报》刊发影评“《集结号》重申珍惜和平”:“《集结号》表达了一种新的战争观。一场战争,对所有参与者来说,均是两败俱伤。战败方固然要蒙受羞辱,战胜方也一定伤痕累累。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战争都是全人类的灾难,没有所谓的‘战争胜利者’”。
2007年12月28日,《南方都市报》刊发署名张鸣的文章《和平鸽能否落在<集结号>上》,其中也不乏警句:“仗打完了,死的都是中国人……但战死的炮灰绝大多数只是炮灰而已,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赴死”。“战争的双方都是人,对于国共内战而言,都是中国人,活生生的中国人。”
张鸣和冯小刚,真是惺惺相惜,心有灵犀。
《集结号》和这些“悲天悯人”的影评一起,彻底否定了解放战争的正义性、正当性。但问题是,没有解放战争,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不可能结束结束中国四分五裂、自相残杀的局面,更不可能抵御外侮。
美国是反战电影的大国。好莱坞拍的反战电影难以计数,但并没有把美国独立战争作为“反战”对象的电影。这种自毁长城、自掘基石的电影“艺术”,似乎仅仅出现在中国,也许还有前苏联。
从《集结号》到《芳华》,整整10年过去了,冯小刚没有任何改变。
反战的思潮与文艺,最早出现在西方,以《西线无战事》最为经典。其后勃兴于美国,美国不仅出现了大批反战电影,如《生于7月4日》、《勇士之泪》、《父辈的旗帜》、《全金属外壳》等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战运动。
究其原因,在于美国作为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国家,其所进行的战争,大部分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除了华尔街和军火寡头等等之外,普通的美国人不能从战争当中得到任何好处。
如果我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公民,我也看不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对美国有任何意义,我也会投入到反战运动中去。
但中国的语境和欧美完全不同。近代以来,尤其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来,中国人民进行的战争,都是反对剥削压迫的人民革命战争和反对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不胜利的进行这样的战争,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人民就不能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这样的战争,怎么能够反对呢?
新中国成立后所进行的战争,从抗美援朝开始,都是以保家卫国,打破美苏两霸的围堵为主要目标。不能胜利地进行这些战争,就没有中国的独立、主权与领土完整。任何一个有起码良知的中国人,都不会反对这样的战争。
西方的反战运动,带有形而上学的思维特征,即抽象反对一切战争;但中国的战争观,应该是符合辩证法原则的,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支持一切正义战争。
今天,经过1840年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经过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的艰苦奋斗,中国终于来到了崛起的前夜。
但中国的周边并不平静。在朝鲜半岛,美日韩军事同盟不断用大规模军演、部署新式武器的方式制造紧张局势,多次将半岛推到战争边缘;在台海,美国试图通过与台湾重建军事联系到方式阻挠中国统一;在东海钓鱼岛、在南海、在中印边境,都有人试图用武力的方式给中国制造麻烦……,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战突然成为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政治正确”,这不是非常诡异吗?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来看,反战文化在中国的勃兴,还因为中国出现了一个带有强烈买办色彩的既得利益阶层。这个阶层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并不一致,他们的利益深嵌在美国建立并主导的世界秩序中,他们在欧美的利益甚至多于在中国的利益。他们深恐中国反对霸权和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会“招惹”战争,损害自己的利益。鼓吹“反战”,渲染战争恐怖,不过是他们自身利益的曲折表达罢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冯小刚有意还是无意,他都做了既得利益的代言人。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