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中组部部长陈希: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点击:  作者:陈希    来源:百度学术  发布时间:2017-11-03 10:33:23

 

       【小编】:陈希,1953 9 月出生,福建莆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研究员。 1975 9 月至 1982 6 月,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本科及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 十年前,陈希是清华党委书记。近日,中共中央任命陈希为中组部部长。

优良的大学精神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永恒的,但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高楼大厦是大学之"",一流名师是大学之"",而优良的大学精神乃是大学之""

主持人:提到北大,大家就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清华大学,因为两所大学是邻居,虽一墙之隔,风貌却是大不一样。与北大的娴静、悠然相比,清华的速度更快。今天,这个速度可以通过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温文尔雅的陈希书记体现出来。大家可能不知道,陈希书记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曾经获得过北京市高校田径运动会的百米冠军,这个速度够快吧?(全场笑,鼓掌)在清华读书,然后留校任教,现在又担任清华大学的党委书记———可以说,陈希书记和清华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也更加亲切而清晰地体会到了清华精神的内涵。下面就欢迎陈希书记演讲!(全场鼓掌)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朋友,非常高兴到这里来参加文化讲坛。我也是因为非常偶然的原因到这里来的。

跟大家说实话,我有一个毛病———“恐记者症。(全场笑)刚才主持人说我是百米冠军,这不假,但是我从小就是一个体弱多病的孩子,小时候医生就跟我说,生病就一定要吃药,所以我就一直记住有病就得吃药,我有恐记者症,所以我也得吃药,我的药就是这个(举起手中的讲稿)。(全场笑)所以我不能像许校长那样那么潇洒地脱稿演讲,他能那么潇洒,估计他没我这个病。(全场大笑)

今天能来这里,我确实很高兴。原来我们大学书记的自我定位是做家里事情的人,到文化讲坛讲大学精神是校长的事情,书记的事情是哪里不稳定,哪里有意见,思想不一致、利益不平衡,我们去做做工作。(全场笑)你们的娘家人秦书记说他自己也来,我就壮胆了,他也来我就没问题了。(全场笑)但是后来我发现自己被他进去了,因为他是新闻学院出来的,没我那个。(全场大笑)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一下大学的精神,谈大学精神确实是很有意义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也很严肃,刚才北大校长、生物学家非常轻松地把这个话题讲下来了。我讲得稍许沉重一点,因为我们这个清华建校就比较沉重,所以我们总是在一种既轻松、又沉重的环境中工作,下面我想结合清华的情况来谈一谈我对大学精神的理解。

软的东西有的时候比硬的东西难获取,但更久远

我们一直也在想,大学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好的生源这个当然很重要,好的建筑也很重要,另外,大师无疑是最核心的,但是我们觉得大学的精神应该是学校最核心、最宝贵的东西。软的东西有的时候比硬的东西难获取,但更久远。硬的东西,比如说盖房子能够找到钱就可以盖,如果经费比较充足,聘教师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但是最难的是一所学校几十年、上百年积淀下来的精神。

有时候我们也在想,电视大学、网络大学有没有可能替代有校园生活的大学?我的基本看法是不可能。网络、电视都可以做到一件事情,就是把全国甚至全世界某一门课教得最好的教师请来,但是他不能培养出一个整体上最好的学生。为什么?在我理解,学校的教育最本质的过程是人文的过程。从同一所中学毕业的孩子,考入不同的大学,一年下来两个孩子就有变化,不一样了。什么使他变化了?不仅是课本的内容,是这个学校的文化熏陶、这个学校的精神力量的驱使,使他变化了。大学精神的重要性,是其他所有的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我的基本结论是———有校园生活的大学,是基本不可能被高科技替代的。

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倒需要讲讲理由。

说到清华的大学精神,有几个非常突出的特点,第一个就是爱国奉献。这里面有三个层面:

第一,爱国根基于明耻。创建伊始的清华是一所用标志着中华民族丧权辱国的庚子赔款举办的留美预备学校,目的是为了培养追随美国的精神领袖;学校紧邻惨遭英法联军蹂躏的圆明园,校址的一部分就是被帝国主义洗劫过的王府废墟。清华学子每天面对残垣断壁,民族耻辱袭上心头,渐渐成为知耻而后勇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历史场景使爱国成为清华人伤痛心灵中顽强的意志。当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从北京城传到清华园后,闻一多先生只将岳飞的《满江红》书于墙壁,清华学生的队伍就集合起来了,浩浩荡荡向城中进发;当日寇铁蹄进逼华北,清华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呐喊,这成了一二·爱国运动的动员令;在香港回归之夜,全校师生挥泪欢呼,清华园里处处可见的是奔放豪迈的爱国激情!

第二,爱国行动无需理由。根基于亡国之耻、落后之耻的爱国意志,在祖国、民族需要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化为爱国行动。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帝国主义的核讹诈,一大批清华校友奔赴沙漠戈壁,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年,王淦昌先生在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时,听到周恩来总理这样的指示:我们刚起步的国防尖端事业,需要尖端人才,需要第一流的科学家。我们的祖国需要更加强大。王淦昌的表态简单明了:我愿以身许国!在这个言辞简单而意志刚毅的表态之后,是十几年的隐姓埋名、别亲离家!

物理系1935届校友彭桓武先生是"两弹一星"的元勋,他曾经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师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教授,因提出物理学的HHP理论,与导师共同荣获爱丁堡皇家学会的"买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他因返回祖国而中止了多项研究工作,而其中已有两项被后来的研究者摘取了诺贝尔桂冠。许多人为他惋惜,问他:"当年为什么要回国?"他不假思索地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倒需要说说理由!"

第三,"爱国就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长期工作在核试验基地的朱凤蓉是清华工物系1966届毕业生,现在已成长为一名女将军。她深情地说:"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清华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成才、奉献"的传统精神,开展"我的事业在中国"主题教育,鼓励学生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战场去建功立业。

工化系1982级校友喻宝才毕业后前往大庆石化总厂,他从技术员、车间主任、厂长,一直到公司总经理,在每个岗位上都博得群众的好评。2003年他调往兰州石化任总经理,大庆职工流着眼泪为他送行,短短几天内给他的网上赠言就达5万多字,有人说,喻总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是人生的真正价值。喻宝才回母校给学生作报告时说:"清华人不应该只以实现个人的优越生活为目的,还应该有更高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应该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再给大家讲一个我自己都很感动的一位毕业生的情况。清华1978级学生许铁成,他毕业以后被分到航天部五院去做卫星科研工作,后来中央机关支教团派他到延庆一中做支教老师。他做得非常好,后来延庆一中的校长都想把他留下来,这个人也很朴实,他就说,你跟我们领导说,领导同意我留下来,我就留下来。后来校长跟单位领导做工作后,他就留下来当老师了,一当就当了18年。延庆县当时是北京最苦最穷的县,延庆一中以前没有考到清华的学生,他去了以后工作非常努力,当毕业班的数学老师,之后每年都有学生考到清华。他说自己每年都会带着学生到清华来看"二校门",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我为什么会感动呢?当老师的人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孩子,他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他的孩子大专都没考上。他也被请回学校在毕业典礼上发言,他说自己最不安和愧对的就是自己的孩子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很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成材了(热泪盈眶)。在这期间,他的同学觉得他在延庆一中当老师生活比较苦,就说,你到我们的公司工作,我一定可以让你收入很好。然后他就思想斗争,毕竟当时两者收入差距很大,但是最后他没有去,他说我到你们公司,做得再好,撑死了也就是一个人才,但我如果教这些孩子,可以有一批人成材。

近年来,我校国防定向生的规模逐步扩大,每年都有一批毕业生携笔从戎。他们每个人都面临着金钱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但最终还是坚定地走上了国防之路。他们说:"也许我们以后的生活中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可能腰缠万贯,享乐安逸不属于我们,无私奉献才是我们的责任。"

我想,这些都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受到清华精神的熏陶的结果。

科学务实就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实

清华精神的另一个特点是科学务实。体现科学务实精神的首先是学校的校风。在清华校园中心处矗立着一个醒目的日晷,日晷基座的正面刻有"行胜于言"四个大字。现在,每逢毕业时毕业生们都要穿上学位服在此拍照,因为与"行胜于言"四个字的合影能够最鲜明地表示自己是清华的学生。朱自清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曾经说过:"清华的精神就是实干。"这种精神能够清晰地在清华人的身上得到解读。

在清华,科学务实精神突出地体现为学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科学规律办事的态度,表现于"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他,只唯实"的坚定信念。

"大跃进"时期,全国城乡一度淹没在唯意志论的空洞口号之中,但清华保持了相对的冷静,注意把广大师生的热情引向了"攀登科学高峰"的目标上。水利系师生在张光斗教授的带领下,投入到华北最大的密云水库的工程设计当中,学生们"真刀真枪"地搞毕业设计。也是在那个充满激情的时期,清华启动了电子模拟计算机、原子能反应堆、电视发射接收系统、硅单晶材料和硅晶体管等一批尖端科研项目,努力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使学校科研在总体上有了一个真正的大发展。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不仅造就了清华卓越的理工科,也孕育出了别具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上的清华学派不尚空谈,讲求实证,主张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当年,清华文学院历史系非常重视考古,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考察,用地下的文物验证历史理论。清华至今藏有大量那时留下的甲骨文;金岳霖先生是首先把西方的符号逻辑系统介绍到中国来的人,这项体现中西融汇、文理渗透的卓越工作,正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完成的。清华今天的文科建设正在努力发扬这个传统。

我们不但要"名副其实",更要"神形兼备",还要"与时俱新"

清华精神的再一个特点是勇于创新、追求卓越。这也是清华治学育人的基石。在新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清华把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强调实践教育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把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

只有勇于创新,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果。

清华核能技术研究群体是学校勇于创新的典范。1963年,一支平均年龄仅23.5岁的清华师生队伍,立志"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他们在北京郊县的偏僻山区艰苦创业,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自主建设的核反应堆。在这种创新精神的激励下,那个搭帐篷、住山神庙的师生队伍,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核能为主、多学科综合、国内外知名的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40多年来,核研院瞄准国际先进核能技术发展前沿,成功地研发了一体化壳式核供热堆和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技术,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使我国在世界新一代核反应堆发展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弘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就要凝聚创新的集体,锻造卓越的团队。清华的一个优良传统就在于发挥群体的优势,集中力量干大事,敢于组织多学科大兵团作战。原子能反应堆研制、密云水库设计、小卫星的研制等科研活动都体现出这种团队意识与大局观念。从学科带头人、年轻的技术骨干,到实验室、车间、后勤的工人师傅都在各自的本职工作中写下了精彩的一笔。多学科交叉、多部门配合、群策群力、协同作战,这种团队精神,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清华人弥足珍贵的办学财富。

强调团队精神就要求各项工作相互配合,各方面人员密切配合。蒋南翔校长当年在清华倡导"双肩挑"的政治辅导员制度,本质是""""结合,政治与业务渗透。业务工作优秀的人懂得政治思想工作,而政治思想工作优秀的人又懂得业务。政治辅导员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就是要学习成绩好、业务能力强的人来担任。在清华,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始终与团队的整体不可分。实践表明,担任过政治辅导员的清华校友,许多人成长为新中国各条战线的优秀骨干,成长为学术大师、兴业之才和治国之士。

清华从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视体育教育,因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健体强身,更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那时,一位学自然科学的人来到清华改行搞体育,并把一生奉献给了体育教育事业,他就是清华著名的体育教师马约翰先生。他在体育教育中强调:"球队得分比个人得到掌声更重要。"

一个卓越的团队必是一个创新的团队。近年来,清华研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检测系统,这套系统将加速器、核探测器、核电子学、辐射防护、核信息处理等核心技术,与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精密机械等相关技术集成于一体,实现了多方面的自主创新,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这项技术的研发中,还培养了一支主要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思想好、业务精、作风硬、有较强组织能力的研发及管理的团队,这项成果不仅是自主创新的典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典型、开拓国际市场的典型、政策协同支持的典型,更是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典型。

各位朋友!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一流大学建设的内在规律,不但要努力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科,还必须高度重视建设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大学精神。优良的大学精神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大学精神的核心价值是永恒的,但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赋予新的内容。高楼大厦是大学之"",一流名师是大学之"",而优良的大学精神乃是大学之""。我们不但要"名副其实",更要"神形兼备",还要"与时俱新"。在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建设与世界一流大学相适应的优良的大学精神!我相信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像北大、清华、复旦这样一批研究型大学,一定会为我们民族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谢谢大家!(全场鼓掌)

主持人:我非常高兴地向大家宣布,陈希书记的"恐记者症"今天在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痊愈了!(全场笑)正像陈书记所说的,校园的大学精神是不会被任何新技术、新科技所替代的,这也正是大学精神的魅力所在。谢谢陈书记!(全场鼓掌)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