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人生益友 > 励志修养 > 阅读信息
格物致知 ——由一道小学五年级奥数题想到的
点击:  作者:李 喜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04-28 10:59:09

  

640.webp (2).jpg

 

  1/121/61/41/35/121/2()……,按规律填空。这道小学五年级奥数题的规律是什么呢?如果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均变成12,其规律则一目了然。1/122/123/124/125/126/12(7/12)……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把每个分数的分母变成12,正是这个变化使我们找到了这道题的答案。

 

  一滴水可见太阳,由求解这道题,我想到了格物致知。把这道题的每个分数的分母变成12,这是格物;找到了它的规律,得到了答案7/12,这是致知,合起来就是格物致知。这就是《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其意义之所在。

 

  我理解,格物致知有两层意思,一是格物,即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二是致知,即总结事物变化的规律,得到真理,从而达到真知。概括起来,我们在探索发现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过程中,得到了符合它们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真理。这说明,孔子提出的“格物致知”同马克思提出的“唯物主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均蕴含着实事求是的道理,即“实践出真知”。我们党在1978年经过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得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这就是我们党经过多年的探索发现,得到了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党得到的这个真理,同求解文章开头提到的那道题的过程是一样的。这都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发现,均遵循了“格物致知”这个规律。牛顿通过研究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通过生物地质考古,发现了生物进化论。马克思通过研究资本的演变,发现了剩余价值论。

 

  实际上,欧洲自14世纪开始了持续近400 的“文艺复兴”运动,破除了封建神学宗教统治奴役欧洲近千年的枷锁和桎梏,掀起了追求真理、注重实验的科学风尚,由此,欧洲进入了盛产科学巨人、科学技术和先进理论的时代。到了17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接踵而至。由此,欧洲也终于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时代,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从而在18世纪到19世纪,欧洲产生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从14世纪到17世纪,这是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实践、实验和探索创新的时代。这个时代里,既有实验科学,也有实践科学。这个时代里,既是自然科学,也是人文、社会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生动写照,用两句话概括,即实践出真知,实验出科学。比如,在1600年,因在欧洲宣扬“日心说”,布鲁诺被欧洲宗教裁判所审判为“异端”,并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而“日心说”是哥白尼相对“地心说”而创立的。“地心说”是当时欧洲宗教神学的理论支点,显然“日心说”将摧毁这个支点。哥白尼经过对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的观测和探索,这是一个实验和实践的过程,也是格物的过程;他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并创立了“日心说”,这是致知。哥白尼关于天文学的“格物致知”在前,布鲁诺的“诚意”在后。布鲁诺的诚意在于宣扬真理,用自己的生命捍卫正义。这就是崇高无尚的道德。这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礼记·大学》的本意,即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政治境界――平天下。

 

  但是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中国的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真理和真知,而是寻求固有的标准答案,去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这就逐渐造成了中国人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现状,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和因循守旧。因此,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没有被挖掘出来,反而一开始就被淹没了。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日益完善,中国的传统教育越来越注重“形而上为学”,而逐渐忽视了“形而下为器”了。“形而上为学”者,可以做官、治国,甚至是平天下。“形而下为器”者,只能在自然科学领域里苦苦探索,而很难跨进上层人门槛。因此,“形而上为学”“学而优则仕”成为读书人苦苦追求的理想。相反,“形而下为器”渐渐成为不得志之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这在封建科举制度里可窥一斑,封建科举考试把“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为金科玉律,而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却不在其列。唐朝是中国科举史上少有的数学尝试的一个朝代。中国数学在十四世纪,即明朝八股文取士的制度渐渐风行并且大幅度削减算学的内容以后,中国的数学从此日渐衰落。高斯说过:“数学是科学之王”。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小……只要定量,就离不开数学”。 明朝以来,数学衰落的同时,我们的实验科学也落伍了。这也预示着中国自然科学的衰落。

 

  我国自然科学的衰落,制约了工业技术的发展。当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业技术革命时代时,我国仍裹足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时代。到了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宣告我们坠入屈辱的历史深渊。由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到八国联军火烧园明园,再到南京大屠杀。直到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日,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我们才真正实现了救亡图存的伟大胜利。自1840年起,我们中国人民励精图治,经过110年的实践探索、百转千回、万千磨难,才得到了最终的答案——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得出的真理,这伟大的革命实践,诠释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比如,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在1929年由“古田会议”确立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方针,正是毛泽东、朱德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过程中探索得到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这个总方针,成为我党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冲破艰难险阻,最终夺取革命胜利的法宝。这个法宝,犹如把石墨变成金刚石的炼丹术,把我党我军和中国的劳苦大众变成了无坚不摧的金刚石。石墨和金刚石有同样的化学元素组成,但两者的物理结构不同,其物理性质也就有着本质区别。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把石墨变成金刚石,只是这个变化过程比较复杂困难。这说明,格物的过程越复杂困难,得到的致知的理论价值就越高。马克思和恩格斯并肩战斗40余年用尽毕生心血,撰写了三千多万字的手稿,这是格物致知的艰难历程,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9年“九月来信”那段历史,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寻找革命真理的不易。陈毅到了上海向中央汇报红四军的工作,周恩来向他介绍全国的形势,介绍了红四军经验的推广对各个根据地的示范作用。陈毅当时大吃一惊,他从大城市、从全国斗争高度回头一看,吵吵闹闹的红四军竟然是那么坚定地走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朱德带头创造出了这么多的宝贵经验,从而使陈毅真正领悟到红四军的奋斗的伟大、毛泽东的伟大。1929年,毛泽东36岁,朱德43岁,周恩来31岁,陈毅28岁,他们在伟大的中国革命实践中,把中华民族的智慧同马克思列宁主义生动结合起来,在坚定的革命信仰指引下,勇敢顽强地探索、实践,在漫漫的革命征程中找到了怎样建党、怎样建军的正确答案。这便是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格物致知,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建国后,我们党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实践探索,终于找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真理,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闸门。这说明我们党寻求真理,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也是格物致知的过程。

 

  当前,我们在反腐领域提出的先治标、再治本的思路,即是一个格物致知的过程。治标的过程,也就是格物的过程,通过腐败的内部,发现其死穴和命门,弄清腐败滋生的土壤,从而找到腐败的的方法,从而制定剔除腐败的机制和制度,达到用机制和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的总目标。从而为“从人治走向法治”扫除障碍和铺平道路。在我们党反腐败工作日见成效之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擂响了依法治国的战鼓。我们党“依法治国”中的“法”,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它是通过我们党不断实践探索,总结出的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方法和规律。这就是通过格物,达到了致知。通过依法治国,使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都有守法的诚意,都有为国家、为人民谋福祉的诚意,最终达到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回顾依法治国的历史,我们不能不提成吉思汗和拿破仑。成吉思汗在1206年颁布《成吉思汗法典》,即大扎撒,是蒙古帝国的根本大法。成吉思汗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依旧是对各种具体行为进行规范时,明文对国家权力进行明确的定义和划分,将行政权及司法权分开,建立了一套有部落民主色彩的君主政体制度,这种以两权制约的判例制度,比英国19世纪的判例制度早约600年。因为《成吉思汗法典》的内容与近代宪法的内容性质相似,所以有专家称之为世界第一部宪法性法典。比如,成吉思汗为了使人们遵守自己的诺言,使社会成为一个诚意的社会,把违背自己的誓言作为死罪写进法律,从而形成一诺值千金。拿破仑的《法国民法典》于1804321日通过。规定在第1134条中:“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这就是契约自治,或称为契约自由原则。即现代的合同。通过契约自治,约束人们达到诚意守信。

 

   综上所述,格物致知同唯物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相互融合的。回归格物致知的本意,也就是把两者融合起来,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瑰宝同马克思主义融合的切入点。所以,我们要回归格物致知的本意,通过格物、致知,而达到诚意。这就需要我们摒弃僵化的思维,破除利益的纠葛,弘扬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坚持用实践来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从而激发我们为人民服务的诚意,并最终实现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