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作战新计划”,数十年后被人翻出来做了颠覆学问,而且还诱发了一些数十年来因各种原因未能全面阅读并深入研究全部历史文电的历史当事人的误解,这些误解被一些一知半解或别有用心者发挥渲染,竟然成了“中央故意削弱乃至牺牲西路军”的“阴谋论”之重要依据。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此将这个“作战新计划”全文引出:
朱、张、彭、贺、任五同志:
甲、胡、毛、王、关各部北进,我宁夏计划暂时已无执行之可能。
乙、拟作如下之新计划:
㈠三个方面军主力十一月份在关桥堡至金积、灵武之间作战,求得在一、二个战役下消灭敌之一部,争取休息与准备,以示我欲渡河吸引胡师北进,并使关师进到石咀子,王以哲进到豫旺。
㈡十二月上旬以后分两路出动。
㈢一、二两方面军组成南路军。第一步占领镇原、西峰、合水、正宁、宁县地域,第二步占领同官、耀州、淳化、中部、宜君、洛川、鄜县地域,第三步占领韩城、宜川、延长地域。以上三个步骤尽可能延长时间,估计可容许活动三个月左右。其任务不是消灭张学良、杨虎城,而是扩大苏区,扩大红军,解决给养。
㈣四方面军之两个军组成北路军,在灵武、盐池地区待机,待绥东抗战起后开始出动。第一步安边地区,设法夺取安边城;第二步横山、榆林地区,以佯攻两城姿势吸引二高及二十一师向北增援,以便恢复瓦市、延川一带,并吸引神府残敌向西;第三步神府地区,与南路军同时到达黄河沿岸。
㈤于适当时机开始在两延,在清绥,在神府分三区造船,准备渡河入晋。
㈥如此时我与蒋、阎之妥协成功,则依协定行动。
㈦如此时妥协不成,则实行东征。 ㈧入晋后,如能依照妥协条件参加抗日,则实行抗日。 ㈨如不能抗日,则第一步占领同蒲铁路作战,扩大红军;第二步如蒋、阎尚无妥协希望,东进有甚大困难,而陕、甘蒋军已东调,我可仍回陕、甘,如东出有利,则出至冀、豫、晋之交;并应计划第三步出至直、鲁、豫之交渡黄河;第四步到皖、豫、鲁;第五步到鄂、豫、皖;第六步到鄂、豫、陕。尔后再转西北,准备以一年至两年完成之。 ㈩第二步至第六步之目的在扩大政治影响,扩大红军,争取统一战线在全国胜利,争取与南京订立协定,争取抗日。 (十一)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 丙、上述新计划暂时还不作为最后决定,征求五兄意见,准备在两星期内决定之。此计划不能过早执行,故十一月内全军须以求战与引敌入宁夏为目的。 丁、请五兄开一秘密会,慎重考虑见复。育英参加。 张、毛、周、博、林 十一月八日[1] [参见图5-2:中共中央提出的《作战新计划》(1936年11月8日)] 其实。这个“作战新计划”一点也不像有些人危言耸听地说得那么神秘——正如“计划”所言明的那样,这就是一个“征求意见稿”,并非“最后决定”,实际上后来也并没有付诸实施。而该计划中被做颠覆学问者乃至“阴谋论者”诟病和说道最多的第九项内容——人称“新长征计划”,也并不是多么新奇的“猛料”。 追根溯源,缘由有二: 其一,早在几个月前的8月25日中共中央致共产国际的报告[2]中,这个内容就作为一个“万不得已”时之最后备选案提出过,而此时重提也与那个时候一样,罗列了诸多“如……,如……”以为实施前提。也就是说,真要走到那一步,还先得把这一系列“如……,如……”,全都试错完毕。所以,这个“计划”是一个但有回头机缘就不会再往下延续的“计划”,贯彻始终执行到“远征鄂豫”那一步的可能性,极低。而且,就在拟定这个“作战新计划”之时乃至之后,那些“新计划”的拟定者们——特别是毛泽东和周恩来,一直就没有放弃“就地坚持”的努力,一直就在殚精竭虑费尽心机地在创造放弃这个“计划”,或至少延缓执行这个“计划”的客观条件…… 其二,朱德、张国焘、任弼时都对此案都并不陌生——两个月前的9月2日,他们在致中共中央领导人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与行动部署”电中,就提出过“首先赤化陕甘广大地区,尔后向川、豫、鄂发展[3]”的待选方案,而且还是作为“首选”提出来的。 也就是说,朱德、张国焘、任弼时,都是这个“首选”的著作权人! 而中央当时的回复是:“你们提出的出川陕豫鄂方案,是一种向南京进攻的姿势,只在不能出西北及与南京谈判决裂之时,才是可行的与必须的。我们已把此点电告国际,我们向国际提出亦是出西北与不得已时出东南两方案。[4]”——此间的中共中央一直就在“逼蒋抗日”的方针下与南京政府进行着秘密谈判。 至于那个被人说得玄玄乎乎的“五兄秘密会”,主持者就是西北局书记张国焘。这个会议是11月10日晚上在同心县王家团庄南四里彭德怀住处召开的,与会者们原则上同意了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林育英人等提出的这个“新的战略方针”即“作战新计划”[5]。 这个在“五兄秘密会”上讨论的“征求意见稿”的确密级很高,除了中央书记处的几位,也就是朱、张、彭、贺、任这几位三个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了。因为这个“征求意见稿”没有发往红四方面军西渡部队的徐向前、陈昌浩征询意见,数十年后才得悉此事的原西路军主帅之一的徐向前也因此而产生了很大误解: 显然,这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战略变动。不仅放弃了宁夏战役计划,而且改变了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的整个方针、部署。据此,河东红军主力开始进行脱离陕甘宁根据地的准备。对于如此重大的变动,我们事前事后均一无所知,直到近几年才弄清楚。 …… 看了前述中央十一月八日的“新计划”就不难明白,当时令西路军在永凉建立根据地的主要企图,是为了造成河东红军将与河西会合的假象,调动蒋介石的兵力扼控,以便河东主力红军东出或南出,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6] 这个“事前事后均一无所知”,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事实,因为11月 11日“毛周”曾电告“徐陈”:“我们正考虑新计划[7]”。而这个“我们正考虑新计划”,恰恰也是宁夏战役被破坏所带来的恶果。更何况,就算真是“事前事后均一无所知”,其实也不难理解:这个“征求意见稿”生存时间非常短暂,“征求意见”范围也非常小,而且后来根本就没有付诸实施,以致于少数几位知情人中未必还有人能清晣记得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征求意见稿”。至少,知情者中最应该对这个“新计划”纠结于心,而且可以将其用于为自我“辩诬”的张国焘本人,不仅当时就未对这个“征求意见稿”有过什么异议,甚至在数十年后的回忆录中也一字未著! 而且,就在“作战新计划”出台征询意见的同一天,中央还就“赋予红四方面军河西部队以‘西路军’名义”一事征询了“朱张”的意见[8]——这也是“徐陈”提出的要求,“朱张”两天后的回复是:“我们完全同意,请你们复电。[9]” 11月11日,中央致电徐向前、陈昌浩、李特,正式将河西部队命名为“西路军”[10]。 这些事,都发生在“新计划”和“五兄秘密会”之后,未见任何当事人有过任何异议。 《历史的回顾》中此言的后半段或许还有潜在的意思未能道出:如果当时中央就“新计划”向我们征询意见,我们有可能会作出别的选择。然而这些事隔数十年以后的“马后炮”既没什么依据也没什么意义——君不见,当初决意“大部向平番、凉州、民勤方向发展,开展甘北苏区[11]”、“进取大靖、平番、古浪、凉州一带地区,发展创造甘北抗日后方[12]”,不都是“徐陈”完全自主的选择么?而且还是在认同和接受了张国焘所设置的“独立”、“不受一切牵制”乃至“敌人可能隔断你们与河左面主力之联络”等等前提下的自主选择!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确立的决心,因河东主力之动向而转移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再者,河西部队在河西建立根据地的动作,怎么可能给敌军“造成河东红军将与西路军在河西会合的假象”?那个时候,河东主力正在胡宗南部敌军的压迫下步步东移,离河西部队越来越远,当间除了一道黄河,还隔着胡宗南、关麟征、王均、毛炳文诸军这一堵堵人墙!如此这般,在敌人眼中,河东主力怎么还有可能去“与河西会合”?更何况,当年“徐陈”在作出“自主选择”还给中央开出“而后带(待)必要时,再转来接主力过河”那张支票时,不是根本就没有考虑过“造成河东红军将与河西会合的假象,调动蒋介石的兵力扼控”之后果么?怎么一到了要洗清自己的责任自己的担戴的时候,这个道理就可以被倒过来讲了哩?…… 说实话,笔者实在不敢相信这段有“诛心”之嫌的揣测是出自原西路军领导人亲笔。 可现如今,的确有人在假此“名”,或此“言”,在四处兜售自己的私货啊! 注释 [1]《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等关于作战新计划致朱德、张国焘、彭德怀等电(1936年11月8日)》,《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的军事斗争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840~第841页,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中央关于红军行动方针致王明电(1936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661~第662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3]《朱德、张国焘、任弼时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与行动部署致张浩并转国际代表团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电(1936年9月2日)》,《巩固和发展陕甘苏区的军事斗争⑴》(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第659~第660页,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4]《抗日反蒋不能并提(1936年9月8日)》,《毛泽东文集·第1卷》第439页,人民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 [5]《任弼时年谱(1904~1950)》第30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6] 徐向前:《历史的回顾》第348,第354页,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4月第2次印刷。 [7]《中央军委询问西路军情况致徐向前、陈昌浩电(1936年11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7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8]《中央关于河西部队称西路军及其领导机关名称人选问题致朱德、张国焘等电(1936年11月8日20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75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9]《朱德、张国焘为同意四方面军河西部队称西路军并成立军政委员会致张闻天电(1936年11月10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76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0]《中央及军委关于组织西路军及其领导机构的电令(1936年11月11日10时)》,《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78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1]《徐向前、陈昌浩请示行动方针致中央军委电(1936年11月2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58~第859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12]《徐向前、陈昌浩、李特关于平大古凉战役计划致中央军委电(1936年11月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资料选编•长征时期》第866~第867页,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作者系知名历史学者;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双石茶社”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