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我们党特别关注与强调民生问题。过去,在我们国家还是处于相对贫困的时候,我们那时也很注重解决民生问题,但由于实力有限,能得到解决的民生问题也就相对有限。我们不得不勒紧裤腰带,全力发展生产。在生产不断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再去一点一点地解决民生问题。这就得出一个结论,要解决民生问题,首先必须要注重生产,要发展生产。没有生产的发展,解决民生问题只能是一句空话。在生产不断得到发展之后,我们也就有了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不过,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到底又是为了什么? 可能多数人回答是,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要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那么什么是美好的生活? 吃得好,吃得饱,穿得暖,穿得漂亮,住得安全,住得舒适等,都可以归结为美好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吃穿住,还有出行。人民群众要求出地便利,速度更快一些,行程更安全一些,也更舒适一些。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精神生活的更加美好、更加丰富、更加充实。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下去,这就有点像哲学问题了。这个有点像哲学问题的问题,那就是,得到和享有这些美好的生活,又是为了什么?在对这个问题做进一步回答之前,我们先来看某些现象。有些富家子弟,他们的生活应该是非常富足的了。他们中有些人,并不非常热衷于生活在这样的富贵温柔乡里,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自己的生活。或者说,如果他们不通过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他们在民生方面的生活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就是说,他们的生活本身基本不存在所谓民生问题了。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安于享乐这样的生活呢? 正如还有一些富家子弟,他们就不一定要想着自己要独立,自己去创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自己的生活。他们安于享受父辈给他们带来的这些富足,享受这种父辈带来的生活中的安逸。可是这样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到底还有没有其他的意义? 他们自己未必都知道,也未必都清楚。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都过上了更为美好的生活,目的就是让大家成天都在享受,都很安逸,这是不是我们发展民生、做好民生工作的目的呢? 似乎是,也似乎不全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民生的内容主要就是吃喝住穿。而满足这些需求的基础就是人们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在这些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人们才能从事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同时还有一点,满足这些物质生活的需求本身,还是人们自身生命的再生产,也是自身劳动力的再生产。如果人们在满足了这些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之后,停止了生产,或者逃离了生产,那么这种物质生活的满足对于人类整体而言,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可能有很多人有这样的感受,当你吃饱了喝足了以后,如果你只是天天在那里无所事事,到处闲逛,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你会感觉到悠然自得,但用不了太长的时间,你就会觉得无聊,甚至烦躁,无趣无味,总觉得自己应该干点什么。这是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的本质就是要进行生产,从事劳动,进行创造。否则,人与其他动物在本质上就没有区别。另外,人们无论在生产中还是在生活中,总是会有新的需要的产生,有新的需要就必然有新的创造和新的劳动。因此,对人类来说,劳动的疆域是没有止境的。劳动的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简单说来,人们的生产与劳动就是为了创造人们更美好的生活;同时,人们享有了更美好的生活,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深入而广泛的劳动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在基本民生得到满足之后,更愿意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劳动创造,需要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民生即物质生活的基本需求与生产两者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生产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人们需求的不断新生和不断发展。要满足这些新生的需求,人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新的生产。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我们满足民生的需求,本身也在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就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也会有人产生解决民生与促进生产之间很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单纯从鸡与蛋的关系来说,在鸡这个物种出现在自然界之前,自然界已经先有了蛋这种生命的存在形式了。恐龙有蛋,蛇类也有蛋,晰蜴之类的爬行动物也有蛋。鸟类是从恐龙进化过来的,鸡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很有蛋而后有鸡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到底先解决民生问题,还是先解决生产问题,也有这么一个类似的循环逻辑。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要回答人类之所以为人类这个问题,必然是在解决基本生存的过程中,要不断扩大满足人类生存与繁衍需求的更多种类和更多数量的食品的生产。没有生产,人类只能与其他灵长类动物一样,只能单纯地依赖自然界。而人类社会一旦进入生产领域,那么人类与其他灵长类之间就有了本质的区别。至少从这一段逻辑关系上,先有生产,而后才有民生。人类正是因为有了生产,才使得地球上人类这个物种的种群与人类的数量不断扩大和增长,而且使得人类的生活范围与生活空间也在不断地扩大。将来,人类会离开人类的地球摇篮,走向宇宙太空的深处,寻找更多的适合人类生存的家园。这将大大延续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年限,寻找更多的生存机遇。这一切都不可能离开人类的生产活动。正是这种不断发展的生产活动,才能保证人类更好地解决更多的民生问题。对于人类而言,生产与民生的关系也有点类似于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作为人类,先有生产,然后再有消费。然而人类的活动不可能停止在消费阶段,消费物质资料,既是为了人类生命的再生产,也是为了劳动力的再生产。而劳动力再生产的目的就是要继续不断地进行生产活动。消费水平越高,会刺激生产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民生水平的提高,同样也会促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两者之间的道理是相通的。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