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 这就必须要坚持系统观念,“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1]。而拥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才是“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2](P.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认识的论述值得高度重视。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任何理论的本质的认识把握是难以穷极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也是真理的相对性的内在规定。随着实践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以及客观事物的变化,理论的本质内涵也会随之扩容和深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3](P.286) 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也曾强调分析事物应多看“本质方面,主流方面”[4](P.430)。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够占据真理的制高点,能够反映和揭示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变化规律,就在于其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理论内涵。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具有层次的。列宁曾在《哲学笔记》中指出:“外观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本质具有某种外观。外观是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5](P.110) 列宁还认为:“人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深化的无限过程,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5](P.191) 这就是说,事物的本质是具有层次性的,既具有最本质的特征,又具有一般的本质特征,还具有透过各个不同现象所反映出的不同方面的本质特征。在列宁看来,本质既是有层次的,又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也认为在共同的本质中蕴含着特殊的本质,而且还有许多尚待深入研究的本质。他说:“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3](P.310)
第三,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P.135)。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也会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不断丰富。从理论创新、历史方位、现实指向等多个维度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时代性延展和赋义。
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对事物本质及其认识的方法论,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理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完整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其中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外交“六位一体”的实践本质与内涵。下面从这六个方面来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如何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体系的。
从唯物史观出发,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经济本质是一个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直接或间接决定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明确强调:“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7](P.9) 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7](P.592) “资本主义经营本质上就是私人经营,即使由联合的资本家代替单个资本家,也是如此。”[8](P.272) 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本质就是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或垄断私有制,并由此从根本上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宗旨。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P.373) “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9](P.142) 这就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本质性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质规定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第一,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10](P.46)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11](P.175) 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这就阐明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主导性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公有制之所以作为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本质特征,是因为如果体制机制操作得当,其完全可以高效地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在公平与效率层面体现出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一本质性缺陷。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可以通过矫正价值规律的功能弱点来体现社会整体的绩效优势,通过提供强大的财力支撑来促进经济增长,还可以在国有企业内部的初次分配中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以此来为国计民生的全面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产权保障。[12]
第二,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4](P.1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始终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2035年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5],提出了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一步凸显了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这就更加需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以此来缩小阶层之间财富和收入的差距、壮大共同富裕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1] 相较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处重大变化是把“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16]完善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1]。在新征程上,国资国企决不是单纯的资本形态,两者的共促共建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是彰显工人阶级领导阶级地位的集中体现,是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所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的主力军和压舱石。
第三,把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与公有制为主体的产权关系作为一组不可分割的经济制度的本质规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作了新的概括,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者共同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这一新概括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凸显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个主体”的共同富裕的经济本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把分配制度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其中,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总体格局;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结构是所有制结构的利益实现,决定了共富共享共福的总体格局。那种割裂公有制主体与共同富裕的错误观点是背离经济辩证法的。当然,要把发展公有制为主体与非公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互补共促国计民生相关领域的较快提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觉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17](P.18)。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政治保证。离开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失去了实现社会变革最根本的政治力量。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18](P.173) 只有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群众才会被动员起来,才会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才会有坚强的组织基础。列宁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我国,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是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19](P.624) 无产阶级政党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领导确保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顺利进行。
习近平总书记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本质的理论。第一,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指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1]。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以及最深层次的本质相联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化认识。
第二,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有了最根本的政治保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最根本的政治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揭示的:“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20](P.8)
第三,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还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公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力,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全国人民大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势如破竹、稳步向前。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一致抗疫,打赢了疫情防控的阻击战,这再一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经济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明示的:“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各国的领导力和制度优越性如何,高下立判。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21]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行动指南与思想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能够取得事业成功的思想保证,也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恩格斯指出:“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7](P.599)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写道:“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22](P.697) 邓小平强调说:“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9](P.44) 针对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的种种乱象,他进一步指出:“一定要彻底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的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作用。”[9](P.4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以及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理论和实践保障。他指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特征。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相关系列论述中提出了诸多新观点、新论断。
第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和英勇奋斗。正是在这一理想信念的激励和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才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政治自觉和实践自觉,才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取得伟大的成就。因此,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了共同的信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23](P.52)
第二,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积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第三,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指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24] 如果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当今的中国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就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的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不断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科优势,更加及时地发出中国声音、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
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真正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社会理想和奋斗目标。恩格斯指出,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25](P.299)。列宁认为,社会主义生产是要“保证社会全体成员的充分福利和自由的全面发展”[26](P.193),“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27](P.54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4](P.13) 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由此,“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社会主义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
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4](P.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于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以此来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和谐社会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让全体人民过上最美好、最幸福生活的本质要求。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在维护全体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8](P.25) 在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奋力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
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之中。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重要维度的生态文明思想,本质上是对这一统一体的科学把握。恩格斯指出,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25](P.560) 就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他警告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5](PP.559~56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1]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9](P.360)的思想,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本质。
第一,揭示出两种社会制度的生态文明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相继发生多起环境公害事件,损失巨大,震惊世界,引发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30] 与片面追逐私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惜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鲜明本质。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直接相关,是资本逐利性的直接产物,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常把本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转嫁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9](P.361)。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本质。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1](PP.169~170) 这一本质要求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绿水青山比金山银山更具战略价值。这就从生态文明的本质上把握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战略定位。“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29](P.361)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第三,通过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丰富和发展生态文明本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29](P.360),“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32],“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29](P.375)。他在出席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时还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33]。人类面临着诸如全球变暖、荒漠化、空气污染、极端气候等共同的生态危机挑战。从《巴黎协定》的重要贡献者和积极践行者,到“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一系列我国自主贡献的新举措,都充分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本质的科学自信和高度自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在本质上需要世界各国携手合作,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有效应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世界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整个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4](PP.540~541) 随着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断加深,面临的共同风险和挑战的日益增多,人类越来越结成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1] 构建以总体国家安全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本质,这可从以下两方面的论述得到说明。
一方面,要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35](P.10);“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16];“安全是发展的保障,发展是安全的目的”[11](P.535);“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30](P.19)。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要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处理好内部安全与外部安全、国土安全与国民安全、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自身安全与共同安全的关系。国家安全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在世界大变局和我国发展的黄金期相互交织的新时代,更加需要认清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不断统筹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两个方面。习近平强调“安全应该是普遍的”[36](P.112),要坚持内部和外部的普遍安全观。在内部,外交本质要求在政治、经济、社会、国家等层面的普遍安全。也就是说,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中,是其他本质特征的前提和保障,其要求坚持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等有机统一。在外部,外交本质要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只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的外交本质特征,才能与世界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另一方面,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外交本质要求。2015年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呼吁各国:“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内含整个人类共生互存的可持续发展观、共同安全观、共同权益观、共同治理观等一系列全球价值观,为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危机和挑战提供了重要思路[37]。当今世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并有新的表现形式。面对这股思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30](P.440),“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逻辑”[30](P.445)。“这是经济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30](P.45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能够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而且能够进一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人类命运应由人类共同掌握,世界事务应由各国人民共同治理,世界安全应由世界各国共同维护,国际规则应由世界各国共同制定,发展成果应由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分享。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世界人民的共同诉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倡导和组织的“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合作载体,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充分体现出构建以总体国家安全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本质特征。
八、结语:辨证认识“六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体系
综上所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阐明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本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本质和最本质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本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本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本质,坚持构建以国家总体安全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本质,从而构成“六位一体”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内涵体系的基本理论。依照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一般原理,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外交六个层次的社会主义本质体系中,经济本质属于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层次,即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意义上说,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共同富裕,是本质体系中的最根本特征、最决定要素;政治本质属于最高层和最本质的层次,即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本质体系中的最本质特征、最关键要素;同时,各层本质均紧密联系、互相作用,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何割裂各层本质关联的观点都是不准确的。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保证社会主义永不变质的根本保证。我们党的这些理论、路线、纲领和经验“是最本质的东西,是体现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14](P.12)。诚然,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及其具体展示会在不断的实践中继续完善和丰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会对此作出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科学诠释。
(作者:程恩富、董金明,其中程恩富系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长安街读书会”)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周书怀:社会主义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社会主义——论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观
2024-11-09•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