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史坤坤:毛主席“人民”概念研究
点击:  作者:史坤坤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0-11-04 10:36:43

 

“人民”一词是毛泽东生平中经常使用的一个政治概念,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要素。梳理毛泽东“人民”概念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存在的特点以及背后的社会历史变迁,对于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民”作为一个特定内容的政治概念,有一个提出及其演进的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

 

19263月,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运用系统的阶级分析方法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他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1]尽管这时毛泽东还没有明确使用“人民”概念,但若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角度来看,无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显然属于“人民”概念的范畴。因此,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毛泽东“人民”概念产生的逻辑起点。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本侵略导致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时毛泽东根据新的政治形势,适时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方针。这一时期的“人民”概念的范畴包括一切坚持抗战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

 

1935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个意义,是在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里原来就包括了的,因为工人、农民占了全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但是现在的情况,使得我们要把这个口号改变一下,改变为人民共和国。这是因为日本侵略的情况变动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2]“革命的动力,基本上依然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现在则可能增加一个民族资产阶级。”[3]这以后,毛泽东开始大量使用“人民”这一概念。

 

1940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无论如何,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4]

 

1942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5]

 

解放战争时期,国内主要矛盾再次发生变化。这时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一时期“人民”概念是指反美反蒋的一切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1948118日,毛泽东在《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指出:“所谓人民大众,是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政权及其所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大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压迫和损害的民族资产阶级,而以工人、农民(士兵主要是穿军服的农民)和其他劳动阶级为主体。”[6]

 

1948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说,由参加这个革命的人们所组成的统一战线是十分广大的,这里包括了工人、农民、独立劳动者、自由职业者、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从地主阶级分裂出来的一部分开明绅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大众。”[7]

 

1949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8]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原来经济意义上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已经不复存在。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历史发展的新形势要求对“人民”作出新的界定,以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57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9]

 

综上所述,毛泽东的“人民”概念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政治概念,其内涵是指一切能够促进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团体。其中,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民”的核心,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人民”的争取对象。前者体现了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的立场,后者表现出他对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的把握。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所提出的“人民”概念,与近代资产阶级学说中的“国民”、“公民”等不同,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特点。

 

1.政治性。这是“人民”概念的显著特征。毛泽东在使用“人民”这一概念时,总是联系当时的政治形势,以明确政治任务,划分革命的敌人与朋友,进而取得革命的胜利。他曾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10]

 

“人民”概念的政治性来源于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首先,近代中国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旧社会尚未完全解体,新社会还未完全建成,阶级分化尚未完成。其次,近代中国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加之革命迭起、战争频繁,使得政策的制定不能不注意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因此,这里划分“人民”概念的一个主要标准便是当时人们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态度。

 

2.阶级性。这是“人民”概念的本质特征。毛泽东的人民观与同一时期的国民观、公民观的最大不同,表现在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视角对整个中国社会作出的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政党,自然是主张阶级革命,并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目标奋斗的。而要进行革命斗争,就必须使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分辨敌人和朋友,如此才能有效地进行社会动员,才能取得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以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指出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这突出体现在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典概括:“新民主主义的革命,不是任何别的革命,它只能是和必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11]

 

 

3.历史性。“人民”概念的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下具有不同的内容。正如毛泽东所讲的:“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12]一方面,毛泽东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按照阶级分析的角度来看,他始终把工农看做是人民的核心。另一方面,他主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密切结合。这突出表现在他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对“人民”的范畴的界定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因为社会主要矛盾不同,革命的性质和动力也随之改变。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4.广泛性。“人民”是指一切能够促进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级、阶层及其社会团体。因此它的范围极其广泛,涵盖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具体地说,它不仅包括占中国人口多数的工农群众,还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如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指出:“我们的政府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这个意义,是在工农民主共和国的口号里原来就包括了的,因为工人、农民占了全民族人口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13]在后来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更是鲜明地指出:“什么是人民大众呢?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14]

 

“人民”概念的范畴极其广泛,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相伴而生。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运动中,不得不把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结合起来。因此,不仅无产阶级,其他社会各阶级也卷入了革命的潮流。另一方面,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要想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也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进而取得革命的胜利。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这种“变局”在政治上的一个集中表现则是皇权的终结与民权的提升。而在此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概念的构建是促进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1.毛泽东对“人民”概念的认识。毛泽东提出“人民”概念有一个历史过程。从五四时期的“民众”、“平民”,到国民革命时期的“国民”,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人民”,毛泽东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最终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人民”概念。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民”的核心要素;同时作为一名深植于中国实际的革命家,他同时也灵活地根据中国国情与政治形势,把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当做“人民”的争取对象。

 

这说明“人民”概念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同时也有灵活的政治性。

 

总之,作为毛泽东生平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人民”概念是毛泽东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正是基于“人民”概念,毛泽东构建了一整套人民理念,如提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等。因此,“人民”概念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石。

 

2.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概念的认识。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除了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高度的理论创新。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指导中国的革命实践。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概念的科学构建与灵活运用就是这其中一个典范。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正式使用“人民”一词,是在党的二大宣言上。其意是用以指代全世界的殖民地和被压迫国家的民众。大革命时期,中共使用的“人民”等同于“国民”,主要是指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军阀的阶级。土地革命时期,中共认为民族资产阶级叛变了革命,故而“人民”的范畴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士兵。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激化,中共为团结国内一切抗日力量,制定了抗日民主统一战线。这时的“人民”的范畴与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相同,即一切坚持抗日的工、农、兵、学、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人民”概念的认识更为准确,运用也更为娴熟。这时的“人民”是指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具体来说就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人民”概念提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构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核心概念之一。“人民”概念高度概括了党的两个先锋队的性质,鲜明地表达了党的服务宗旨,如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次,“人民”概念科学划分了敌我界限,为党的实际革命斗争提供了正确方向。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无不是正确分清了革命的敌人与朋友这一首要问题。反之,革命遇到挫折、遭遇失败,无不是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

 

3.中国近代社会背景下的“人民”概念。一个概念的产生必然有其社会背景。近代中国历史上,“人民”概念之所以能够产生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说明它准确地反映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两组矛盾的不断激化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的革命运动。而革命的首要问题则是分清敌人与朋友。由于近代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初期阶段,社会阶级尚未完全分化,真正的工业无产阶级数量相对较少。正如毛泽东所讲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因此,承担中国革命任务的主体除了产业工人,还需要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等中间地带的力量。换言之,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人民”不仅包括先进的工人阶级,还包括人数众多的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总之,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主题,人民是中国革命的主体。

 

另一方面,“人民”概念的构建也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在中国封建政治中的人民无任何政治权力与地位可言。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开始在我国传播,现代民主共和观念被引入。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其唯物史观鲜明地指出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从此,“人民”概念开始在中国社会广为传播并为大众所接受。这其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人民”概念的广泛使用是近代中国以来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的表现,也是中国实现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突出表现是科学构建与阐释了“人民”概念,并积极运用于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之中,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注释:

[1][2][3][10][1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1581603158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4页。

[5][1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855页。

[6][7][8][1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2131314751313页。

[9][1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364364页。

 

作者:史坤坤,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北京党史  转自思想火炬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