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上访绝大多数是因为矛盾纠纷得不到解决而采取的一种过激行为。历史上群众诉求很简单,能吃上饭就行,现在社会发展了,群众的追求达到了更高层次。江苏省委书记李强通过调研后曾说现在有的农民:“有田有地不靠你,走南闯北不找你,有吃有穿不理你,出了问题才找你,处理不好就告你。”
信访事件频发,进京越级上访,表明老百姓的诉求越来越高,总结起来大体概况为:
农村类:土地征收、邻里矛盾纠纷、家庭矛盾、土地流转、集中居住区建设、拆迁补偿、镇村干部渎职违纪、环境污染等;
城镇类:烂尾楼、拆迁安置、拆迁补偿、城区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均衡等;
涉法涉诉类问题 :对法院判决不服或判决生效执行不到位、各类治安案件中上访人对公安机关处置不满意等。
这些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或是因为工作不到位,或是诉求没有得到满足。
但是针对当前部分百姓“爱”上访现象,应该从深层次来分析,从现象剖析问题的根源,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才能因势利导正本清源,才能同心协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一、群众上访现象之剖析
(一)传统文化中的“人治”思想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先辈们改造世界的辉煌业绩,也包含着华夏先哲的无穷智慧,同时赋予了这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印痕,延续了“上访”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
“告御状”等历史故事体现了历代统治者的民本主义思想。允许人民通过登闻鼓、邀车驾等方式向最高统治者倾诉,可以释放人民对当权者的不满,减少对其执政合法性的质疑,有利于巩固其统治地位。传统的戏曲演义、代代口口相传的“黑脸包公”等为民作主的典故,在弘扬正能量的同时,也带来的可以预想的结果:人民普遍产生了 “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信大不信小”的观念。很多上访者心中都有一个遇见“青天”的终极梦想,不管能不能遇到,也会促使人们走上上访之路。
但是国家《信访条例》明确规定:信访工作原则是“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与疏导教育相结合”。
上访人不了解信访工作程序,反映的诉求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化解,“问题”叠加,矛盾激化,现实中的困惑导致想从自身思想文化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产生了“清官情结”,也就有了“喊冤告状”的行为。认为“清天”是上级,或寄希望于信访部门:接访—直接解决。
可法无授权不可为,否则就是乱作为。
当然,从国家信访局受理的情况看,百姓上访并不全是反映个人诉求的,不全是“喊冤告状”的。2015年据官方统计其中意见建议占15%左右的,检举揭发方面占10%左右。
(二)“为官不为” “为官乱为” “苍蝇滋生”现象是上访的重要原因
“为官不为”、“为官乱为” “苍蝇滋生”现象在现今中国虽是极少数现象,但不可否认是存在的,而且它就像是一块“毒瘤”在侵蚀着中国这艘正在扬帆波浪前行的巨轮。“当今中国社会的法律基础极其薄弱,舆论、道德、政治、人情都在阻碍着法律制度的运行。”(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语)
一言以蔽之,群众不相信法,才会到处讨说法。在前段时间村委会选举中,网上有质疑声音,实际上有不同声音是好事,我们不能把它视为洪水猛兽,一概否定,应该从中汲取经验,查找不足,通过正常途径给群众一个交代、一个清清楚楚的理由:选举的是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用的是人才而不是人。被动式的民主、恶霸式贿选不是真正的民主。群众不了解情况,有不合理的声音,党委政府只要实事求是站出来说一下、解释一下,老百姓会认可的。
但有的地方党委政府是漠然置之、冷漠不理,忘却自己是人民的公仆,缺乏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最后使矛盾集中、矛盾激化,干群之间关系紧张,政府形象大损,“塔西佗陷阱”在自己有意无意中越挖越深,群众的不满意越来越大,此路不通,只有另辟蹊径——走上访之路。
还有关于强拆方面,一个“强”字就说明工作不到位、工作不扎实,只要拆迁有利于地方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道理讲透,法律明晰,补偿款公开透明,价格评估不是一言堂,前期工作做实,哪来用“强”一字。
烂尾楼的出现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缺失,预警机制不健全,对房地产开发商宠爱有加,对群众利益漠然置之。
所以说群众不满意现象的产生某种程度上讲是政府在施政过程中有瑕疵造成的。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培根所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是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朱朝项目“雁过拔毛”,从招投标到项目验收,六层“拔毛”,省、州、县多个层级的干部涉案其中,苍蝇滋生,百姓怎能不发出愤怒之声。据官方报道:项目资金落地仅三成,拔毛率高达68%,项目完成度不足23%。
与“老虎”相比,人民群众更厌恶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苍蝇”,基层腐败更容易影响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检举揭发是百姓手中的“灭蝇剂”。
(三)合理诉求之外的无理贪求是上访的“牛皮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经济发展的过程也是社会矛盾积累的过程,矛盾积累与化解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产生大量信访问题,从某种层面上讲很多信访诉求涉及经济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上访是一个试图投入较低成本换取较高收益的理性选择。调查结果表明,上访人群中低收入人口居多。一般情况下,上访的机会成本与上访人的收入水平成正比。机会成本是经济学原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做出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对上访人而言,是其上访期间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可能获取的收入。很明显,低收入群体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
所以现在就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而且还有漫延趋势,它的危害性之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也有上访人明知自己无理,仍然缠访、闹访,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有的机关迫于信访考核的压力,对此类上访人妥协迁就,“花钱买平安”,换取上访人息诉罢访,反而让一些人觉得有利可图,盲目攀比,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于是每逢重要会议或敏感时期便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逢会必访,息后又访,使得信访工作陷入恶性循环。这一方面是极少数人在商品社会里畸形扭曲的心理作歹,另一方面是政府的无作为的惯性使然。
“上访专业户”的出现有时就像瘟疫一样传染,看、学、比带坏社会风气,给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也带了一定的人为阻力。
二、百姓“爱”上访问题解决办法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基层工作面临的难点、痛点也是纷繁复杂,矛盾的多样性,地域的差别性,都强烈要求基层党委政府、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要科学化、数字化、扁平化,要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对于群众上访现象,要及时详细了解情况,化解矛盾于萌芽之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辅以乡情、感情为门路,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准绳,阳光事业应在阳光下运行。
(一)彰显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全面依法治国,树立正确舆论导向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消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避免出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深入民心;从全面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到着力营造山清水秀政治生态,实现了党心民心的有力凝聚。
革故鼎新,守正出新,向好、向善、向上、向新会使群众自觉、自发、自动的摒弃传统观念中的“人治”惯性思维,爱党、信党、坚决跟党走是信仰之源,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行为之规。
习总书记说:“法治之下,任何人都不能心存侥幸,都不能指望法外施恩,没有免罪的‘丹书铁券’,也没有‘铁帽子王’。”
到2016年底,党中央查处了200多名高级干部。到今年7月,全国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114万多人,处分农村党员、干部55万多人。打“虎”之多,拍“蝇”之众。
人民群众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力量,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
打破利益藩篱,革除体制之弊,清除腐败毒瘤,中国就必须正视法治文化建设,否则,法治中国建设将空有一副法治躯壳而无法治之灵魂。因此,重视和推广法治文化是我们推进法治进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
(二)网络群众路线
互联网+使人民生活快速便捷,群众接触信息的渠道良莠不齐,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时超越道德、法律底线,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应经常上网看看,一方面,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的事,另一方面,要扬正气,抵制不良舆论的诱导,及时正确引领群众,破除矛盾在隐形、萌芽之中。
互联网+政务是每一级政府机关和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宗旨的最佳路径。
(三)建立预防考核制度
预防是防患于未然的最佳阶段和时机。预防相较于其它方法有问题简单、矛盾少、处理见效快的特点,可以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进一步激化,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很多地方将重点放在应对策略上,即出现问题才去处理,头痛医头。这种亡羊补牢的做法,不仅不能及时准确化解因矛盾激化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也无疑造成了工作中的被动,增加政府行政的成本。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顺应民意,始终把握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逻辑,把群众高兴与否、满意与否、答应与否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量化考核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党员干部政府机关团体是否是“把群众事当作自家事来干,把百姓事当作自己事来办。”
严惩“为官不为”、“为官乱为”, 严厉防范和查处一切以权谋私现象。除“四风”,凝“四识”,避免出现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不断夯实党的群众基础。试卷应该由群众来批阅,成绩应该由群众来打分,结果记录个人档案,作为上级部门用人评价标准。
(四)建立常态化巡视巡查
针对矛盾突出问题建立预警机制,细化责任分工,利用线上线下,建设政府监管制度体系平台,完善、整合各部门、各层级信息资源共享,无缝对接,阳光下合作,阳光下监督,各环节都要有上下监管、监控职能及义务,丝丝相扣,良性运转。违规处理及时,违法上报准时,矫正补救当时。
定期进行体检和大扫除,“照镜子,正衣冠”,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定边界、立规矩、划底线;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巡视巡查,敢于直面问题,破解发展的难题,给群众明明白白的看得见的公平公正。
(五)构建动态管理体制
若因工作一时之误,应与群众及时沟通,若因群众对法律、法规或法定办事流程认识不足、了解不深,则需要加强对群众的普法及沟通。预防—沟通—化解是解决群众问题的三要素。
问题的多样化、复杂化,而且随着时空的转移会出现多变化,会有不可控现象发生,这时必须直接对着问题去、跟着问题走,动态化跟进,抓问题重点“牛鼻子”,以易入手,以问题整改开局起步,上手快;以问题整改注入动力,见成效;以问题整改赢得民心,出成绩。
(六)“零敲牛皮糖”对“老上访户”跟踪服务
一方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核心内涵就是要让更多的人重视法律、敬畏法律。群众的合理诉求应该及时处理,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另一方面,对“老上访户”要有持久服务的耐心,找其上访根源,对症施策。从乡情、友情上温暖“老上访户”,邻帮亲说从真诚中让其感受社会的温暖。主动提供法律服务,让其从办事细节上感觉法律的公平,让其在处理结果上看到法律的公正。伦理道德是每一个自然应遵循的守则,国家法律是每一个社会人就不能逾越的底线、红线。
总之,随着全面依法治国层层加深,全面从严治党步步深入,全面小康节节攀升,百姓“爱”上访现象会成为历史,会成为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不朽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委党校;【原创】来源: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