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曾转载一篇西班牙记者发表的文章,其刺眼的标题是:“中国年轻一代缺乏文化认同感”。文中讲到:他在中国采访的五个星期之内,曾接触了不少中国年轻人,并向他们提了基本相同的问题: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中医的阴阳平衡学说是否信仰?但得到的答案却基本都是否定的,有些年轻人甚至认为这些传统中医等是迷信。同时,该报导还提到了年轻人疯狂追捧西方音乐、西方文化的现状。最后,该记者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在增长,文化认同感却在消失。读了这一篇报导,内心真不知是什么滋味,可怜?可悲?实在是非常无奈!为什么渊源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某些年轻人的心中,竟是如此一文不值?!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贱如草?还是当今的某些年轻人不识宝?由此,特写下此拙文,想将自己浮略所知的一点点中华传统文化,与某些年轻人聊聊,权当闲谈。不妥或错误之处,还请见谅。
一、关于中华文化之“天人合一”观念
中华文化的知识浩如烟海,它涵盖了天地人之间的万事万物,林林总总、万万千千,学不尽学、讲不尽讲。本文想先就中华文化的核心观念——“天人合一”的文化观,谈谈其简要的内涵。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中强调指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信仰,文化与自然合一是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他又说:“中国文化的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其言中的“一天人”,即为“天人合一”;“合内外”,内外为阴阳,合内外,即阴阳和合、阴阳平衡的意思。钱穆先生认为:“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古人对“天”与人相互关系的独特认识,是中国文化异于西方文化最显著的特征。那么,何谓“天人合一”?古人认为:在天地自然界,万物都有其各自运行的规律,而且彼此之间都相互协调、制约、配合,天地间阴阳平衡、风调雨顺、昼夜适度、四时有节,从而形成了一个和谐、协调、完美的自然整体。人类与万物共生共存期间,应当顺应自然、崇尚自然并努力去体验、效法天地及自然界完美的东西,应当适应自然界的规律,从而达到天地人和的境地。古人还认为:天(自然、万物、天道)与人(人类、人文、人道)一定能够和谐共处,认为天道与人道、万事与万物,自始至终都是统一于“道”,即自然规律。《易传》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大理学家程颢说:“言天之自然者谓之天道”。唐代文豪周敦颐则曰“天道行而万物顺”。在中国人眼里,天地间万物之循环运行,是在遵循天之道,而天地之道就是万物自然运行的规律。只要顺应了自然规律,人就一定能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并相融于一体。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认识,其核心观点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效法、仿效之意)。中国古人对天地人之间这种和谐相处、顺应天地之道的认识和探索,奠定了中华文化崇尚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即“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古人认为:人天生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乃“天性”(这也就是中华文化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理论依据);同时认为人通过教化、引导,可以具备“仁、义、礼、智”这“四德”,谓之“天德”;而这“四心”、“四德”,就是人的“善性”,是为人道。古人认为“人道本于天道”,人类在探索、总结自然界各种规律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参悟天道,总结自然规律,而且还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利用自然,并适度的改造自然。人对自然的这一作用,其实就是在总结自然、顺应自然和弘扬天道。所以,在天、地、人相互生存、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的发展过程中,三者的作用是相互不能分离的、是相互统一的、是没有大小之分的。所以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从而充分肯定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并深刻的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天道与人道、“天人合一”的深邃内涵。
古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由“天人合一”的认知观念,逐渐的衍生、演化并创建了阴阳、风水、五行、太极、八卦、相卜等学说,并将这些学说的运用相互溶汇、贯通,相互启发、提高。到了汉代,便已形成了我国人民对宇宙、天地、人与自然之间具有独特见解的理论体系和认识框架。在我国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均无不或明或暗地贯穿着“天人合一”的这一认识理念。例如风水学,中国古人很早以前就对自然界的风、水、日照、山川、河流、原野等有了认识和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我们中国人之所以称为龙的传人,这其实是跟古人对风与水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或者说,中国古人对龙的认识,首先是源于对风、水的认识。龙是原始社会黄帝(轩辕)部落的图腾,是华夏子孙心中的神灵。古人认为:龙是腾飞于天地宇宙间的神物,它能大能小,能飞天、能入地,能呼风、也能唤雨;它凭风倚水、来去自如、力量无比;它爱护生灵,庇佑人民,是主宰天地、掌控万物、造福人类的神灵。古人还认为:天上有龙神,地上就会有龙脉和龙穴,而葬在龙穴墓地的后代,则会出龙子,当皇帝,秉承天意管理人世社会,谓之“天子”。关于龙和天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形式。古人研究风水,其目的是对人的居住、生活环境进行选择或改造。风水理论的核心是人,它追求人与风、水、山川、河流等自然环境的协调、和谐与统一。在天、地、人三者中,古人既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又注重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自然美与环境美。认为风水之道,在于天地人和,以人为本。如果人能顺应天道、崇尚自然,则必然会得到天地的相助;反之,任何破坏天地自然环境及其运行规律的行为,最终都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这也就是风水学说中的“天人合一”。又如阴阳五行学说,也同样贯穿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人认为:天上有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在运行;地上也有木(东)、金(西)、火(南)、水(北)、土(中)五个方位;而人也同样有金(肺)、木(肝),水(肾)、火(心)、土(脾)五脏相对应。中医认为:人的起居、饮食、养生、治病等,如果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相适应了,如果五脏的相生相克协调了、阴阳相平衡了,那么人的身体就会健康、舒畅;反之,则必然会带来周身的病痛。这也就是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说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古人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和则生,阴阳裂则亡,阴阳错则乱,阴阳平则佳”,阴阳平衡了,身体也就健康了;阴阳平和了,社会也就和谐了。
《黄帝内经》曰:“天德养人性,地气养人命”,这就揭示了天地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钱穆先生说:“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的。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离开‘人生’,也就无从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讲‘人生’……,‘天命’和‘人生’和合为一”。概言之,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天地有源,是为本;万物周行,是为道。溯本明天理,循道成人事;天理不明,人事不成。此乃天地与人,合而为一也!
二、关于日常生活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谓之“国学”,亦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它传扬人生的价值、生活的态度以及处世的方法;它净化人的心灵、增强人的意志、拓展人的见解并激励人们的精神。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深邃,不仅记录在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等各类名家的论著之中,就连我们百姓日常所见、所讲、所用的生活常识中,也处处可领悟和触摸到广博、深奥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1、数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对于每一个数字,人们在长期的使用中,都赋予了它特定的、约定俗成的内涵。所以,人们常常对某些数字表现了特殊的喜爱或厌恶,如广州地区的人喜欢“八”而厌恶“四”。人民心中的这种喜好,便是传统文化在人民心中积淀的反映。《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根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认知观念,古人认为:“天法道”、“道生一”,“一”为最大,犹如天;“二”居“一”之后,犹如地;而“三”则如人。一、二、三“源于道”,人、地、天“亦法于道”,两者都与“道”有着内在的渊源,所以,“一、二、三”就象征着“天、地、人”。古人还认为:“一、二、三”在数字的运用中,其相加或相乘,都可以变化出无穷的数字,就有如天、地、人三者之间可以变幻、创造出无尽的万事万物一样。尤其是这个“三”,在古人的认知中,它更是个有着特殊涵义的数字:三人为众,“三”已由多个“单一”聚集成一个整体;在结构上,“三”形成了三角状态,它使物体有了稳固的根基。古人还认为:世间诸多事物的产生、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三”:如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土、肥;人有三宝精、气、神;世间的一切生命,都离不开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种生命体;世间绚丽多姿的万千种颜色,都是来源于“红、黄、蓝”三原色的变化(红是人体鲜血的颜色,黄是大地的颜色,蓝是天空的颜色,红、黄、蓝三原色就象征着人、地、天);而世界上人的宗教信仰,也是归总于佛教、基督教、天主教这三大教……。冥冥之中,“三”成为世界上诸多事物的“三要素”,它与自然界“天、地、人”三大要素相互吻合,相互印验、相互统一,这些自然界的“巧合”,都为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认知观念,增添了唯心或唯物的佐证。至于“四”,古人认为:天有东、西、南、北四方,地有春、夏、秋、冬四时,人有“仁、义、礼、智”四德……,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人们认为三与四都隐含了“天人合一”之道义,顺应了“天、地、人”的行为规范,因而对三与四都赋予了吉祥、和谐、规范等正面的含义,如“三生有幸”、“四季发财”、“四平八稳”等,它寄托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赞许,而对那些不正统、不正经的人或事,则斥之为“不三不四”,指其不符合做人或行事的行为规范。
现在再说说含有“尊贵”之义的“九”字,中国的风水学认为:在华夏大地上,有九大龙脉(绵延数千里的大山脉),其中以昆仑山脉为最,故中国历来有“九龙”之说。在秦始皇时代,中华大地便分为九州三十六郡(九州对应九龙,每州分东、西、南、北四郡。郡的行政级别相当于地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事物都按自然界之规律,辩证地分为阴和阳,古人把数字中的单数称为“阳数”,把双字称为“阴数”,故农历九月初九的“重九节”,称为“重阳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又称之为“端阳节”。“九”是阳数之最大数,又有“九龙”的尊称,故认为“九”为最尊之数,所以自古便有“一为大,九为尊”、“九五之尊、九九至尊”的说法;而“九”与“久”同音,所以民间便又把重阳节作为孝敬长辈的“老人节”,寓意尊贵、长寿、幸福长久,表达了人们对长者的尊重。在生活中,人们很喜欢的数字还有“108”,古人认为:九为最尊,一年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则为圆满,“9×12”,总数是108,意示着一年的如意和圆满;另外,一年十二个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及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一个月为六候,节气与候的统称,谓之“气候”),把“月、节气、候”的数字相加,正是108,也代表着圆满和完整。还有,我国道教将天上的星宿分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合起来是108颗星宿;佛教至尊“如来大佛”,其手下有108个罗汉菩萨,大佛亦有108变的法术;我国武术流派的代表少林和武当,其中的少林绝学七十二艺和武当绝学三十六功,也是共有108套绝世武功;国人最喜爱的《水浒传》英雄,又是108将……;总的来说,中国人认为:数字108象征着世事的完整和圆满。所以,古人在祝福他人健康、长寿之时,都以“茶寿”为最敬之辞,而茶寿,指的就是108岁(注:“茶”字拆开来看,艹表示二十,人表示八,木表示八十,相加则为108)。概而言之,中国古人对每一个数字,都赋予了“天、地、人合一”的含义或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意愿。这,就是看似简单,实则深含寓意的我们生活中的中华文化。
2、字词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也都赋予了每个字特有的、不为其它文字所代替的独有的涵义。所以,我们日常使用的字、词,同样是字字都体现了我们厚重的中华文化内涵。如:“大”字,由“一+人”组成,“一”表示天,“天人合一”谓之“大”;“天”字,“一”为天,“二”为地,加上一个“人”字,三者之中“天”为最大,故谓之“天”字;“人”字,是个象形和会意两者合而为一的字,人是直立的动物,只有站稳了脚跟,才能立地做人,所以,人字的两撇,就象是站开的两只脚;同时,人在社会上是要互相帮扶的,只有相互支撑,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果“人”字缺少了一撇,那么另一撇也就站立不稳了;一个看似简单的“人”字,其实是隐含了丰富的涵义。“母”字,中间的“÷”,是一横的上下各有一个点,表达了平等的意思,所以“母”字代表了母亲对每一个孩子同等的关怀和平等的母爱;“男”字,是个会意字,表示“在田里出力”的人;“女”字,是个象形字,就象一个盘腿坐在地上,双手抱着婴儿喂奶的女人;“男、女”两字,把彼此在社会上的主要职责和功能,展现得一目了然。“茶”字,由“艹、人、木”组成。它明确的表明了“人”必须生活在草木之间,必须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还有“淡”字,由“氵、炎”组成,“水”与“火”这两个矛盾的对立面,通过相生相济、阴阳平衡,竟然达到了一个新的意境:“平淡”。俗话说,“平平淡淡才是真”,一个“淡”字,便向人们揭示了生活的真谛:清淡的饮食,才能品尝到食物的本味;平淡的生活,才能使人心静神怡;淡泊的人生,才是一种高境界的人生体验。又如“夸”字,表示“夸口、夸夸其谈”的意思,但如果大话说多了,说过分了,可能就要吃大亏了,所以“夸”字是由“大亏”组成。再如“性”字,由“忄+生”组成,古人认为“性由心生”,人的七情六欲皆源于心,心主宰人的一切言行,决定人一生的命运。这个“心”,指的是人的思想、意识、人生观及其思维方式和方法。正是由于“心”的这种决定性的因素,所以由此而演变、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因果关联的用词,如:心性→性命→命运→运气→气色→色相……。这几个相关联的词,它表达的意思是:心灵决定人的性格,叫心性;性格决定人的命运,叫性命;命(生辰八字)决定人一生的运气,叫命运……。中华文化认为:凡事皆有因果、缘由等内在的因素,这几个词便表达了人生中内在的、具有前因后果的连贯关系。这种表达方式,是中国文化独特的一种表义形式。现再来说说最常使用的“东西”这个词,我们把生活中日常使用的物品,都称为“东西”,但为什么不叫“南北”或是其他?原来,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农业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工业,人们生活中所吃的、穿的、用的物品,几乎都是从土地上产出、再经人们简易或精细的加工而制成。在古人的五行学说中,地球的东方属木,主植物的生发;而西方属金,主植物的收藏。古人认为:自然界万物的生长、成熟,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离不开太阳由东向西运行时的光照。另外,所有的植物,都有一个由生长→成熟→收藏的过程,即都离不开“东主生发”、“西主收藏”的五行规律。换句话说,正是由于“东”与“西”包括了世间所有植物必须具备的“太阳光照”与“生发→收藏”的两大规律,于是,古人便用“东西”这个词,来代表由植物(或动物)加工而成的所有物品。到了现代,“东西”的代指范围已扩展为日常生活中的所有用品了。当我们在生活中随口叫出“东西”这个词的时候,你想过它所具有的丰富的涵义吗?但是,“东西”这个词不能用于人(或其他活着的物体),如“你是什么东西”!这便已是表示鄙视、不把你当人看的意思了。
由于篇幅所限,不再列举其他的字义,但仅以上几例,也已可以基本看出古人在造字用词时所赋予的深刻涵义了。中华文化中最基础、最简单的词和字,都隐含了如此之多的内涵和学问,就更遑论经、史、子、集等宏篇巨著的博大与精深了。常言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华夏几千年的历史,都是靠中华文明延续下来的。现在,就连二千多年前老祖宗的《孙子兵法》,都仍是美国、日本等外国军事家们昼夜研读的必备教材呢。真不明白现在的某些年轻人,为什么把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看得如此一文不值,而偏把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文化,奉若神明。是什么原因?
三、热爱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我们古人对自然、社会、人与事的认识观及其辩证思维,如“天人合一”、阴阳互补、阴阳转化、宇宙间万物的平衡与和谐……,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矛盾重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阴阳平衡、相互和谐,世间事物才能做到和而不同,才能生存、发展。古人的这些认识观,也就是人类要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历史上曾长期以中国为师、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一直以来都将“天人合一”、“阴阳八卦”等奉为至宝、顶礼膜拜,并成为全体国民的信仰。如日本把太阳作为国旗的标志,其寓意就是“天人合一”,指太阳与大和民族同在(注:大和,即和谐之意,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而韩国,则是把中华文化中“阴阳八卦”的图案作为国旗的标志,意示大韩民族的万事万物阴阳平衡、社会和谐;又如新加坡,则是把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之道,并且取得了国泰民安、令人景仰的辉煌成就。诸多国家都把中国传统文化视为璀璨的瑰宝和明珠,而我们的某些年轻人却把老祖宗的文化与文明,视之如草芥,弃之如烂屐,真是历史的悲哀!
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如此之不认同?而对西方文化、西方音乐却如此趋之若骛?估计原因有二:一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深邃、丰富的内涵不了解;或是只见木而不见林、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言道:“识得是宝,不识是草”,不吃梨子,便不知梨子的滋味,唯有肯学习、想学习、多学习、多探索,才能逐步体会和领略到中华文化之博大与精深。二是自己瞧不起自己的自卑心理。中国人在外国面前历来自卑,有些人误以为西方的科技比我们发达,其文化就一定比我们先进。殊不知“科技”与“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的、属于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文化是要靠积淀的,中华文化延绵五千多年,虽然也有不符合现代评判标准的所谓糟粕的东西,但经历几千年生产、生活验证和历代先人总结、传扬的民族文化,一定有其可取、可信、可贵的方面,而决不可能一无是处。最近,本人也偶然看了一篇中国刘记者去印度采访的文章,他的感受是:印度人对自己的东西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沉着,印度人对现实的态度、对文明的追求,都有着自己不变的东西。印度人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守、自信与追寻,他们内心的感受,就有如甘泉般的清凉……。顺再引录该报导中一段印度人的对话:“……美国现在钱很多,人却没文化。而且,我们印度已存在7000年了,美国能存7000年吗?700年内它就会衰落得连蒙古国也不如”。刘记者文章的标题,就选用了这个印度人的原话:“印度七千年,美国七百年”。全文的观点很明白:印度人很看重文化、很坚信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且坚信最后的胜利属于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印度。中国和印度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于各自灿烂的传统文化,今人的差别竟有如天地,真是值得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反思啊。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家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状况如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我们的国家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综合国力已空前提高,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中国的影响力已遍及全球。但代表国家“软实力”的思想、道德、文化,却仍处于很不理想状态。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清朝中期以前,一直都引领着世界前进的方向。今天,我们又迎来了重现中华辉煌的历史性机遇,世界在期待着中国。我们也想自豪地走向世界,但如果某些年轻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文化,自我否定中华文明,那将如何走向世界?如何影响世界?年轻人,自强吧,请树立中华文化自信吧,请多学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能断层于我们这几代!否则,将愧为炎黄子孙!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