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

|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朱亚夫:诗咏春天的书房——俞樾的“春在堂”
点击:1141  作者:朱亚夫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5-04-22 10:12:32

 

 俞樾的“春在堂”

 

春天已经回到人间,春天是美好的,古往今来,诗人骚客留下无数咏春名句,诸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春江水暖鸭先知”,“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等等。清代大儒俞樾的书斋“春在堂”,就源自于他咏春的诗句。

 

俞樾(18211906),字荫甫,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道光进士,授编修,后任提督河南学政。中年罢官后,一心治经学,曾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志、德清清溪、归安龙湖等书院。主持杭州诂经精舍,授徒多人,近代著名学者章炳麟即出自其门下。由于著作等身,声誉日隆,不少书院都慕名请俞樾授课,一时“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州”。他博览四书五经,旁涉稗官杂流,为一时儒学之宗,声名扬于海内外。其治学范围非常广泛,包括经学、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以及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领域。其学问博大精深,受到国内外众多学子和研究者的尊敬和学习。著有《春在堂全集》,计500多卷。

 

 

俞樾的书法

 

俞樾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举人。道光三十年他30岁,进京参加进士复试。这年复试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作诗,首句即不凡,曰:“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深得主考官曾国藩赏识,曾赞:“此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祁诗)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俞樾于是名上金榜,赐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土。在封建社会,“金榜题名时”是人生的一大喜事。俞樾当然对此铭记在心。以后他罢官侨居苏州马医科巷,营筑庭院“曲园”,在为书斋起名时,他有意从那句使他发迹的“花落春仍在”中,摘取“春在”二字,定斋名为“春在堂”。一来纪念往昔辉煌起点,二来表示自己虽罢官——“花落”,但志不衰——“春在”。俞樾自称这段生活是“闭户曾穷皓首经”。自云“虽名山坛坫,万不敢望,而穷愁笔墨,倘若有一字流传,或亦可言‘春在’乎?此则无赖之语,聊以解嘲,因颜所居曰‘春在堂’。”可知春在堂据“花落春仍在”句演绎而来,俞樾还请他的“恩师”曾国藩书写了匾额。

 

俞樾在“春在堂”中潜心钻研经学,审字义,辨通假,博览群书,史称他于诸子百冢,无不涉及;笔记杂说,信手浏览。他博学多才,故他教授的学生“蔚为通材”。他专心治学,不好声色,《清代七百名人传》述其”终身不肴食,衣不过大布,卧起有节,保真持满。故老而神志弗衰,读书著作守常程,每竞一岁,以写定之书刊布于世。”

 

 

清大儒俞樾的春在堂

 

俞樾在“春在堂’中一生著述不倦,由于他“读书著作守常程”,“卧起有节”,故年逾耄耋,而“神志弗衰”。享年85岁, 临终前忽然叫其子拿来笔墨纸,写了九首七言绝句,说:“今后两百年的国家和世界大势,都在这九首诗中了,第一首是总论,第二、三、四首是前一个100年,后面的五首是后100年。”说完就离开了人世。最后一首云:“天地原来张弛弓,略将数语语儿童;悠悠二百余年事,都付衰翁一梦中。”死后葬西湖三台山东麓。

 

俞樾注重对子孙的教育,尤其是孙子俞陛云和曾孙俞平伯,他们也都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专家。俞樾的治学态度和精神,通过家庭教育的传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人。上世纪八十年代,鉴于“曲园”多年失修,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联合叶圣陶,顾颉刚等倡议重修。俞平伯在京闻之,兴奋不已,乃献出他珍藏的曾国藩所书“春在堂”手迹,以及李鸿章所书“德清俞太史著名之庐”的原件,经重描制匾,完整如新。如今已成为苏州的一大景致。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kunlunce@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