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气候变暖,百年东升西落的国运?
点击:  作者:榕城老刘    来源:财经宁哥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11-25 13:38:31

 

进入21世纪,一个问题引发了全球经济学家、气象学家、地质学家的争论与研究,甚至各个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也颇为关注,这就是全球气候变暖。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西方国家于20164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了《巴黎协定》,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长期目标。

 

但是,气候变暖真的是百害而无一利吗?人类历史上是否经历过气温升高的时期呢?那当时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本文就将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 中外文明史中,国家兴衰与温度密切相关。

 

图:中华5000年气温变化曲线图①

 

 

在中华文明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温度一直是影响王朝盛衰兴废的暗线。著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绘制出过去5000年中国气温变化的曲线,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潮起潮落,似乎中国文明的强悍盛世,往往都对应着更为温暖湿润的时期;而疲弱的朝代或者乱世则都对应了寒冷干燥的时期。

 

五千年历史中的第一个温暖期始于公元前3000年前,结束于公元前1100年,经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和夏朝、商朝,在这个温暖期中,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基础,河南洛阳出土的古菱齿象化石诉说着当年中原大地的湿润丰饶。而第一个寒冷期,则大约开始于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结束于平王东迁,开启春秋战国乱世。

 

而第二个温暖期则涵盖了春秋战国、秦朝和西汉,至公元初结束。中华文明迎来了空前的繁荣,其中不乏秦王扫六合和文景之治、汉武盛世的高光时刻。温暖期丰沛的粮食产量支撑着中华文明实现了首次大一统,并完成了历史性的西征。第二个寒冷期覆盖了东汉、魏晋南北朝。粮食歉收催生了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而寒冷气候的延续则迫使游牧民族南下劫掠求生,五胡乱华一度让中原汉文明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并迁至更为温暖湿润的长江以南,即史称衣冠南渡。

 

第三个温暖期对应隋唐两朝,持续400多年到9世纪末结束,万国来朝的盛唐至今是很多中国人怀念的对象。而温暖期的到来让农作物拥有了更长的生长季,开元十九年,扬州首次出现了双季稻的记载。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作为佐证,即杨贵妃对荔枝的偏爱。史学家研究后发现,当时的荔枝是产自四川而非现在的广东广西。想来也是合理的,如果从两广地区运送荔枝到西安,直线距离在1500公里左右,即使按照古代驿马800里加急的脚力,前后也要57天,早已无法食用了;而四川紧邻陕西,经南充、巴中、汉中,过秦岭古驿道至西安不足600公里,快马两天即可到。杜甫诗云:“忆过泸戎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诗中的泸戎,就是现在的四川泸州。小小事例,说明盛唐时期的气温的确是高于后世和近现代的。

 

图:后人模拟的杨贵妃荔枝运送路线 ②

 

 

而第三个寒冷期贯穿两宋时期,两宋通过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财富,但寒冷的气候还是让北方游牧民族团结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国家,南下征讨、入主中原。同样的,北宋文学家苏试想品尝荔枝,就只能去更南方的两广地区了,因此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佳句。

 

第四个温暖期仅仅涵盖宋末元初的100余年,但还是孕育了元朝这样横贯欧亚的人类历史最大帝国。当时蒙古地区温暖湿润,水草丰盛,人口和畜牧业都得以较好地发展。随后的第四个寒冷期持续约五百年,跨越明清两朝。生产力的发展和玉米、番薯等高产粮食作物的引进使得中国人口大规模增加,让中国能够在这一漫长的寒冷期中维持大一统王朝。但明末小冰河及农民起义,同清军入关时间的高度重叠仍一定程度显示出了当时寒冷干燥的气候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以及中原农业和经济实力的下滑。

 

对比西方欧洲历史,其文明兴衰的部分时刻及当时的气候,则呈现出与我国相反的特点。大约在中国的“隋唐暖期”,欧洲进入了中世纪前中期的“黑暗时代”,西罗马帝国的崩溃让古罗马文化的传承出现严重断裂,古籍流失,教育水平下降,学术研究活动减少,科学技术发展缓慢。而在中国进入“明清冷期”的十五世纪起,欧洲却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西班牙带领下,完成了航海大发现的壮举,极大地刺激了科学文明脱离宗教势力的约束,被后世视为“走出中世纪黑暗”的标志,并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强盛期。

 

这都是巧合吗?

 

研究发现,在人类社会处于农业生产为主的时期,温度和降水对于文明的冲击是直接而强烈的。虽然如今处于工业化、信息化的国家在运行机制上更加复杂,但气候的变迁,温度、降水的组合,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发展的大环境。

 

下文将针对中国和欧美国家不同的气候和地理环境,阐述气温升高、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同影响。

 

2、我国处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气候变暖更有利

 

为何我国历史上经济、农业强盛的时期都伴随较高温度呢?为何说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更为有利呢?这和我国的气候和地形密切相关。

 

中国处于欧亚大陆东南部,主要分布于北半球的亚热带、温带地区,气候类型大多为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部分西部、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也受到季风影响。这种气候特点简单说就是,夏季盛行东南风,风从海洋吹来,高温多雨;冬季盛行西北风,风从极地吹来,寒冷干燥。气温和降水同步,雨热同期。

 

而我国地形呈现西高东低、阶梯状下降的特点,且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对水汽的阻隔作用较弱,所以从年降水情况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湿润程度逐渐降低,但即使深入内陆,到达湖北、重庆、四川等地,都是年降水量超过800毫米的湿润地区。

 

 

在气候变暖趋势下,气温升高、水循环加剧。夏季,海洋水汽蒸发量加大,促进了中国东部、南部暖湿季风带向西北内陆地区扩张,使得西北地区在气温升高的同时,降水增加,变得更为湿润,更适宜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这是我国历史上强盛的朝代多伴随高温的主要原因。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变暖,这种情况也已经悄然发生。我国西北地区,新、青、甘、宁、陕等省区已出现了一系列暖湿化现象。包括青海湖水位回升、绿洲面积扩大、草场变绿和沙漠地区出现暴雨湖泊等。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施雅风院士经过多年观测也指出,1987年以来,西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增加了52%,夏季降水量增加了68% ③,而这一趋势未来仍有望持续。

 

3、 欧美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气候变暖更为不利

 

对于欧洲及美洲加利福尼亚州地区,分别处于欧亚大陆和北美洲大陆的西侧,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对这种气候环境是非常不利的。

 

这种气候环境同样受季风影响,但处于大陆的西侧。夏季东南季风来自陆地,气温升高但降水较少;冬季西北季风来自海洋,气温温和且降水增加,雨热不同期。

 

图:地中海气候分布

 

 

这样的气候环境,冬季降水(雪)增多反而容易引发极端天气;而夏季更糟糕,气温升高加剧了陆地水气蒸发,导致相应地区变得更为炎热、干旱。

 

近年欧洲夏季的异常高温天气愈发频繁,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希腊、西班牙、葡萄牙等南欧国家越来越频繁受到火灾、干旱等灾害的冲击就是例证。继续下去,部分区域有变为荒漠化的压力。同样是地中海气候的美国加州地区自2015年以来,每年也都出现了严重山火险情的记录。气候变暖明显增加这类地区的气象灾害风险。

 

图:南加州山火报道

 

 

而对于美国中西部的广大地区,虽然纬度和我国相近处于温带和亚热带,但是,却不能享受到气候变暖带来的降水红利。这又和美国的地形有关。我们知道北美洲的山脉走向多为南北向,如西部的落基山脉和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均为南北延伸,阻隔了来自两大洋的水气。这些地区本身就是半干旱的草原和干旱的荒漠(如拉斯维加斯),气温升高加剧水气蒸发,也会加剧干旱的程度。

 

图:美国地形

 

 

4、 气候变暖,预示百年东升西落的国运

 

一直以来,宁哥都是地理决定论的拥趸。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文化习俗,或许都和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至于到气候变暖这一趋势的利弊,对我国来说相对更为有利,而对欧美来说相对更为不利。具体如下:

 

1)北部、西北地区变得温暖潮湿,有利于农业畜牧业发展。

 

从近50年来看,东北、华北、内蒙、西北等地区气温明显升高,无霜期增加,在延长作物生长期的同时,气候变得更加湿润,使得农田面积和草场面积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大战略提供天时之利。

 

未来气候变暖继续加剧水循环,更会使我国西北的戈壁、沙漠变得湿润。工程院院士丁一汇曾表示:“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水汽主要来自阿拉伯海和印度洋。随着北极变暖,来自北冰洋的水汽也在增加。在气流作用下,三个地方的水汽集中到西北,西北降水将增多④。”可以畅想不远的未来,西北或许又能再现唐汉时塞上江南的盛景。

 

2助力打通北极航道,开辟亚欧、中俄新航线

 

202310月,中国集装箱船“新新北极熊”号在航行六周后,成为第一艘通过北极航线抵达俄罗斯加里宁格勒港口的中国船只。

 

北极航线从巴伦支海到北太平洋白令海峡,全长超过3000海里(5550公里),是亚洲和欧洲之间最短的航线。以上海至圣彼得堡往返航程为例,相比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北海航线能够将东亚和西北欧之间的航程缩短4000海里,航运时间缩短大约20天,而且航线安全性更高,沿途不仅少海盗袭击,更是避免了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这两处瓶颈对我国航运的制约。为我国的能源、航运安全大战略提供地利之便。

 

受北冰洋海冰影响,目前北极航线全年通航时间大概在35个月,但是随着全球气温升高,未来通航的时间有望不断延长。

 

3全球变暖对欧美地区更为不利

 

前文分析,中南欧和美国加州等地中海气候地区将越来越频繁地受到火灾、干旱等自然灾难影响。而气候变暖引发海水上升、土壤含盐量增加,则进一步加速了土地荒漠化。雅典卡波迪斯特里亚大学地质学教授Efthymios Lekkas表示,“如果今年或明年发生新的火灾,例如烧上帕尼萨山(Parnitha),那么沙漠化就会立即出现。”⑤

 

自然灾害同样对美国经济活动产生冲击。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美共发生了18次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这些事件包括11次严重的风暴、3次热带气旋,此外还有洪水、寒潮、干旱和热浪。这些灾害造成的总经济损失高达1650亿美元,使得2022年成为美国有纪录以来损失最高的第三个年份,仅次于2017年和2005年。

 

这几年流行一句话,叫做“东升西落”。现在看,不仅仅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也许在未来百年的自然和气候上,也应了这句谶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作者竺可桢

②图片来源:《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吃的荔枝是哪里来的呢?》,识古谈今20209月刊。

 《中国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特征和趋势探讨》,作者:施雅风等。

 转自《真正的大事:寒冷干旱的中国西北正在变暖变湿》,人民日报2019918日刊

  转自《全球能源观察|G20未能就削减使用化石燃料达成一致,地球“高烧难退”拉响警报》,21世纪经济报道2023725日刊。

 

作者: 榕城老刘;来源: 财经宁哥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气候变暖,百年东升西落的国运?

    2024-11-25
  • 内容 相关信息

  • 气候变暖,百年东升西落的国运?

    2024-11-25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