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占人口总数很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文人、‘知识分子’垄断了文化,与这种状态相适应,民国的语言,尤其是正式的书面、官方语言,也是半文不白,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这些年,每到七七、九三、九一八等日子,各大官微,有的没的,都会不约而同排出“吾辈自强”这四个字。吾,就是我,吾辈就是我们这辈,吾辈自强就是说,我们这辈人应当奋发图强。意思好像还不错,但却透着一股酸腐的民国风,不文不白,不明不白,不伦不类。这些官微啊,不仅思想是民国的、情感是民国的,连语言也是民国的了。为什么不说,“坚决反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正义战争必胜”呢?这些带着新中国强健气质的清新、朴实的话语,不是更有力、更准确,更朗朗上口,并且可以更有效地鼓舞人民吗?这股民国风的蔓延,借用乔治·奥维尔的说法,其实是一种语言腐败。
语言的腐败,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构成了对大众的一种愚弄。民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占人口总数很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文人、“知识分子”垄断了文化,与这种状态相适应,民国的语言,尤其是正式的书面、官方语言,也是半文不白,不中不洋,不伦不类。
第一,这是一种酸腐的、自恋式的自我标榜,也是对大众的拒斥——“吾辈”不同于“我们”,“吾辈”是与“尔等”不同的,“吾辈”是有文化的,“尔等”是没有文化的;第二,在一些重要的纪念日抽象地排出“吾辈自强”,构成了对历史的歪曲与遮蔽。比如,在九一八的纪念日发“吾辈自强”,什么意思呢?难道东三省的迅速沦陷仅仅因为中国不够强吗?现在各方面史料都证明,事变发生时,东北军的总体实力绝不亚于日本关东军。国民政府和蒋介石长期推行的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才是东北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所以,这四个莫名其妙的字,就构成了对蒋介石投降卖国政策的辩解,也阻碍了今天的人们总结历史教训。再比如,在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日子谈论“吾辈自强”,简直是要中国人自己承担遭受屠杀的责任了,这就更令人难以容忍了。语言是思想的反映,也是社会结构的折射。语言民国化了,时代和社会是不是也民国化了呢?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