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软件更新,竟让全球近850万台设备瘫痪,众多企业停摆、航班停飞。
近段时间,由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蓝屏”引发的全球“大宕机”事件,全方位暴露了信息产业单一公司垄断所带来的巨大风险,让更多人前所未有地意识到,操作系统的自主可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一)
对于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中国其实早有认识。
1969年12月,中国就开始了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研发工作,开展了试制国产计算机的150工程。面对“无资料、无经验、无人才”的三无窘境与设备昂贵、资源有限之困,科研人员化身“人列计算机”,模拟程序的运行过程。苦熬三年之后,硬件软件被逐一攻破,150机于1973年一个春天的早上,清晰嘹亮地唱出了《东方红》,宣告了中国第一个自主版权操作系统的诞生。
1974年,日本富士通公司曾派代表团访华,进行计算机技术交流。一下飞机,日方就提出要和150机研制人员座谈。150机系统的技术,特别是多道运行操作系统设计让日本友人感到震惊,让他们看到了150机系统的国际水平,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然而,“争气系统”只是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
1979年,当国门打开,“市场”这个因素开始深刻影响科技创新。我们猛然发现,国产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而在追赶的道路上,还耸立着一座名为“微软”的高山。
(二)
1975年,比尔·盖茨从美国哈佛大学退学,和他的高中校友保罗·艾伦一起创立微软公司。
比尔·盖茨很快洞察了操作系统从指令转向图形的趋势,进而开发Windows操作系统;另一方面在商业策略上,微软全方位采用开放、兼容和廉价战术,对广大电脑厂商、软件开发商合纵连横,确保操作系统的生态茁壮成长。与此同时,微软还直接在操作系统的功能设计上对苹果公司的操作系统进行“复制”。
在个人电脑产业迅猛发展的蛮荒年代,微软集众家之所长的路线很快收获了巨大成功。1990年,Windows3.0系统一炮而红,使得所有的软件开发商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硬件资源,同时大大刺激了硬件开发商进一步提高硬件性能,整个计算机工业的生态链从此定型,而控制整个生态链的“皇帝”便是微软。
(三)
取得垄断地位的微软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想方设法地巩固自身的垄断地位。其中最知名的案例,便是与网景公司针对互联网入口——浏览器的一场恶战。
在这场战争中,微软采用了“拥抱、扩展再消灭(Embrace、extend,and extinguish)”的方法,简称“3E战略”。简单来说,就是微软首先接纳广泛使用的技术标准,将产品推入市场,然后在产品中加入自己的专利扩展,最终用这些非标准的专利在系统中打压竞争对手。
具体到浏览器上,微软为了阻击网景,不止在系统捆绑自己的浏览器产品,还故意在系统中给自家IE增加软件支持,以此破坏网景浏览器的兼容性,迫使用户“二选一”。
除了浏览器,依托操作系统的垄断地位,微软在JAVA软件、Office文件、即时通信程序等方面的竞争中,都大肆采用了“3E战略”。
在中国市场,微软更是霸道。
90年代初,由于Window系统牢不可破的优势,中国公司只能围绕Windows生态做应用软件,走一条“别人吃肉我们喝汤”的道路。
但这条“相伴巨人行”的路线,看似繁花似锦,实则险象环生。尤其是“巨人”一抬脚,就能把身边的小商小贩踢个干净——有中国公司前脚向微软授权了中文手写技术,微软转脸就在Windows2000里自己搞了一套。
“举目四顾心茫然”,可谓是当时所有中国IT从业者心态最真实的写照。
(四)
微软在操作系统行业的垄断,是那个时代美国掌控全球信息产业的缩影。而奉行霸权思维的美国政府,怎会轻易放弃这种“优势”?
1998年,法国《费加罗报》刊文指出,在美国和英国主导下,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的情报网络“五眼联盟”一直在被美国用来窃取欧洲经济信息情报。一时间微软系统到底有没有后门,会不会是美国情报部门帮凶的问题甚嚣尘上。
第二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中国人在强烈抗议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时,也骤然警觉北约瘫痪了南联盟几乎所有通信系统。信息安全问题再一次血淋淋地摆在中国人面前。
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主持召开了“发展中国自主操作系统座谈会”,会上留下了日后最有名的四个字:“缺芯少魂”。
(五)
150机虽然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但那个年代培养出的人才,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会熄灭。
在“缺芯少魂”的刺激下,中国科学家再次扛起重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胡伟武负责龙芯CPU,在校时曾目睹150机研发历程的软件所副所长孙玉芳接过研发操作系统的担子。
三年研发苦功,“红旗”Linux终于赶在1999年发布。孙玉芳更引用了一句毛主席诗词“红旗漫卷西风”,希望国产操作系统像遍插山河的革命红旗一样,遍布中国人的电脑。
然而,政策支持可以制造出一个操作系统,却带不来一个完整的应用生态。
国产操作系统上市后三四年,应用生态仍是一片无人区。那些买了预装国产系统电脑的用户,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无奈卸载Linux,安装盗版Windows。一些单位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检查时用国产,检查完换微软”。
订单稀少、生态荒芜、用户抛弃,2013年,中科红旗贴出清算公告,宣布团队解散,一代国产操作系统就此折戟沉沙。
(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虽然第一代操作系统未能成功,但至少证明中国人有能力走这条路,只是在方式方法上还需要进步。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IT产业也在茁壮成长。支付、聊天、搜索、邮箱、办公、杀毒……电脑所拥有的各种功能,中国公司都有了可以独当一面的产品,软件生态已经初具雏形,国产操作系统“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2009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启动,国防科技大学银河麒麟操作系统得以继续迭代。
这一次,与世纪之交的茫然摸索不同,研发者对操作系统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产业界对国产替代的共识也更加统一,政策方面的支持也更加坚定。
开放代码、民间参与、政府采购……既有看得见的手支持,也有看不见的手合力,终于让国产操作系统有了一战之力。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在过去的6个月里,翟志刚等三名航天员,成为我国在轨任务时间最长的航天员乘组。保障他们成功的操作系统,正是银河麒麟V10。
(七)
在国产操作系统奋力追赶的同时,微软的“王座”也开始出现裂痕。
2007年,iPhone诞生,移动互联网时代蓄势待发。时任微软CEO的史蒂夫·鲍尔默却不屑一顾,讥笑苹果的产品“不会吸引商业客户,因为它没有键盘。”
过了三年,眼见苹果和安卓智能手机在全球风靡,微软终于开始大举进军手机操作系统。但这位PC霸主很快因傲慢遭遇了惨痛失败:系统收取高额的授权费,得罪手机商;同一款手机系统不能连续升级,得罪消费者;开发系统不友好,时刻都有自己要做应用的姿态,得罪开发者。
即便微软最后斥巨资收购诺基亚,仍然竹篮打水一场空,落得个“双输”。
在大数据、物联网的时代,操作系统已经不仅仅需要存在于电脑上、手机里,而是随着智能设备的增加变得无所不在,其中孕育着跨终端、全景式操作系统崛起的机会,正等待新的弄潮儿去把握。
这方面,以“鸿蒙”为代表的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已经有能力与群雄逐鹿,在终结“少魂”之困上迈出了一大步。
(八)
2002年,为拿下中国政府的软件订单,当时的美国国家安全通信委员会委员、微软的三号人物克瑞格·蒙迪来到北京,与科技部进行谈判。
据在场记者回忆——蒙迪先是以软件界老大的口吻回顾了软件发展历史,随后又直言中国国产软件属于低能产品,最后更撂下一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得不好,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国家之一。”语气之傲慢可见一斑。
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未改变。中国从微软的“蓝屏事件”中幸免于难,不是因为运气,而是一代代抱有赤子之心的人,想方设法为国产操作系统保留“火种”,坚定不移推动国产软件产业进步,守护住了虚拟世界的安宁。
摸索、抗争、逆转,愿有志者继续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早日实现突破、掌握主动,以真正的创新力,锻造出我们这个大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底气。
撰文:鲍南;来源:长安街知事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