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郭松民兄《质问吴文次》一文后,心有所动手发痒,作为军迷和军史爱好者,欲附和一篇。
先声明一点,我坚持认为,抗战是全民族抗战,不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都是抗日战场;不论是国民党系统的军队还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他们在序列上都是国军,只要是枪口刀锋指向日寇的,都是抗日军人,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主要通过自己的战斗、依靠人民的支持,没有苏美的军事援助,在敌后从日伪手里解放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一亿多的人口,这是铁的史实,不容污蔑“游而不击”!
现在看网上吴文次词条所介绍的他与第十军的渊源,愚以为时间点有点儿模糊:吴文次老人该是在衡阳保卫战爆发前参加第十军的,那么他何时、如何考入黄埔军校分校的?方先觉率部投降日军时,他还在城外执行任务侥幸逃脱?还是在集体投降后他逃离了日军控制?
词条中所述的吴文次所在国民党青年军201师起义一事,我们只能当老兵年纪大了,记忆有点儿混乱了。原三野十兵团二十八军副军长肖锋在回忆录中回顾金门战役时,曾对青年军201师提了一笔:青年军201师是1949年睢杞战役被歼后重建的,战斗力不强。
词条中或许还有其它瑕疵,但终归是小问题,一个记忆有点儿模糊了的99岁国民党军第十军老兵,记忆出现错乱可以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词条编辑者,难道就对还不算遥远的史实不做一下考证?衡阳当地纪念活动组织者,想借这个第十军老兵宣扬什么?
我们从未否认过国民党军队抗日。我八十年代初所学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对国民党军队在抗战时期组织的主要会战,是有记载的,但也是有“消极抗战”定性的。
从《血战台儿庄》开始,我们对国民党军队抗日的宣传,一步步变了基调,这个问题,郭松民兄有文章专门分析。对那些在事实的基础上刻意拔高的,我们可以理解那是某些人骨子里的对他们常公的缅怀,诸如《八·佰》;但是无中生有的“壮举”,又是怎么一回事?有地方“发掘”出“中条山六六战役”中陕西冷娃集体投黄河殉国的故事,人数一开始没统一,从三千开始,最后也定了“八佰”。这个故事,我曾在九十年代后期《小说月报》一部中篇小说看过,小说名字我记不得了,结尾还记得:冷娃们集体向家乡方向磕了个头,然后大声吼着《两狼山》,视死如归,投入滚滚黄河。蹊跷的是,这个故事,败退台湾后的国民党方面竟然一直没有用来作文章,倒是我们“发掘”出来还立碑了!
如今,网上宣传的国民党军抗日“楷模”越来越多,比如喧嚷松山战役7000名娃娃兵(最小的9岁)的“悲壮英勇”,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
是谁把话筒给了他们?这是我不质问吴文次的理由!
来源:沧浪有话说今日头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