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百花盛开,漫山遍野的红杜鹃格外艳丽。然而,一篇《杜鹃花落》的小小说,受到广大网民的愤怒声讨。
《杜鹃花落》于2023年12月20日发表在一个叫“教师家园”的“百家号”账号上。2024年3月,成都市新都区九年级语文试卷上将此文列为第一篇阅读理解文章的试题。
【成都市新都区九年级语文试卷阅读理解《杜鹃花落》试题】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侵华日军指挥官岗田大佐的儿子,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前来中国看望他父亲的途中被八路军抓住。岗田大佐在动用所有兵力和手段寻找了多个半月无果后,终于在返城的途中在一处长满杜鹃花的山凹里发现了这股八路军。他指挥日军,猛烈地向八路军游击队发起了攻击。战斗过程中,对面有一个人朝着日军举起了“白旗”,但是岗田为了给儿子复仇,不肯接受对方的“投降”,要将八路“赶尽杀绝”。结果日军将八路军消灭,他的儿子也被自己的炮弹炸死了,岗田大佐一口老血吐在了杜鹃花上。广大网民认为,《杜鹃花落》美化侵华日军,丑化抗日英雄形象,把此文作为九年级学生考试题目是严重的政治错误。2024年3月25日晚,成都市新都区通报称,新都区已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全面调查,对相关教研员及区教科院院长予以停职。3月26日,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教育局发布通告,汤阴县一初中校长李某某发表的小小说《杜鹃花落》,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事发后,汤阴县教育局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现已对李某某给予免职处理。下一步将根据调查情况,按照相关规定对相关人员严肃处理。但是,有的人为《杜鹃花落》洗地。认为这是一篇反战文学的好文章,反映了日军的人性,没有侮辱八路军,批评此文是民粹主义等等。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一篇文学作品,不同读者会有不同的理解。这种差异是由各人的阅历、经历、立场等决定的。《杜鹃花落》写的是中日战争中的故事,作为一名爱国的中国人,应当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看这篇文章和试题。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早就友好来往。据史书记载:一千多年前,鉴真大师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历尽艰辛东渡日本传经送宝。然而,日本军国主义却多次侵略中国。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等。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1937年又以“七七”卢沟桥事变为标志,展开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以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才取得了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主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还对亚洲等其他国家犯下了侵略、屠杀、掠夺等一系列反人类的罪行。但是,在《杜鹃花落》中看到的是:日军不是侵略者,而是报仇者。岗田大佐的儿子是日本帝国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从来不干预军事, 只是到这里来看望父亲,被八路军抓住。为了夺回儿子岗田大佐才指挥部队消灭了八路军。这样,八路成了抓扣在华日本平民孩子的土匪,侵华日军成了为救回孩子而战的复仇正义之师。
【1938年徐州城外,日军残杀被俘的中国军人】
历史事实是,当时日本的大学毕业生都是要服兵役的,在整个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有几十万学生作为军人参战。日本帝国大学是专门培养日本军国主义人才的大学,有大批学生当兵参战。由此可见,岗田和他儿子都是日本军人,都是侵华日军,他们都是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的刽子手。《杜鹃花落》颠倒黑白,侮辱八路军,美化日本侵略者,误导读者对历史的认知,昭然若揭。该文不仅扭曲了日寇侵略中国的罪恶历史,而且否定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巨大贡献。杜鹃花,又名映山红、山石榴,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美好的、情感丰富的形象。相传,古有杜鹃鸟,日夜哀鸣而咯血,染红遍山的花朵,因而得名。历史上李白、施肩吾、苏轼、杨巽斋、杨万里、秋瑾等都以“杜鹃花”为名赋诗,赞颂英雄,思恋故乡。如唐代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宋代杨巽斋的《杜鹃花》:“鲜红滴滴映霞明,尽是冤禽血染成。羁客有家归未得,对花无语两含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蕴涵了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身处逆境中坚守信念、坚韧不屈的人生态度。在现代革命文艺中,杜鹃花成为反抗剥削压迫,反抗侵略的英烈人物的象征。如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歌曲《映山红》,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京剧《杜鹃山》、曲艺剧《红杜鹃》等。抗日战争中涌现出千千万杨靖宇、赵一曼、马本斋、 “狼牙山五壮士”、“抗联投江八女”等威武不屈,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许多抗战文艺作品讴歌了抗日英雄精神。在1940年抗战最艰难的时候,黄友棣、芜军创作的歌曲《杜鹃花》曾被誉为“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这首美妙的歌曲”,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然而,《杜鹃花落》,用杜鹃花为题目,杜鹃花在文章中三次出现,以杜鹃花的意象贯穿全文。把八路军描写成山贼土匪,日军则像杜鹃可爱,英勇、忠诚、思乡、哀愁。看到儿子死了,“老岗田一口鲜血喷出,鲜血喷在了那青年身上,绽放开来,像嫣红的杜鹃花,慢慢地散开,飘零,融在了泥土中……”。文章用老岗田一口鲜血喷出,来对标题的杜鹃花。告诉读者,所谓“杜鹃花落”就是日军大佐的儿子消逝,把一个侵华日军描述得如此唯美,作者在歌颂谁,一目了然。中国人民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爱憎分明的立场。美化侵略者,丑化抗日英雄是对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存亡付出巨大牺牲者的侮辱,是对人类尊严和基本价值观的践踏,是对中华民族情感的漠视,违背了基本的人伦道德。反对歌颂日军,反对为侵略者翻案,不是什么民粹主义,而是维护民族尊严的爱国主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国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抗日战争纪念馆,如北京卢沟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辽宁“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黑龙江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江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云南腾冲国殇墓园和抗战纪念馆等等。设立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日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发展,是提高国民素质,为国家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增强国家竞争力。中小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是我国中小学生教育的责任。爱国主义是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杜鹃花落》这篇侮辱抗日的八路军,赞美日本侵略者的文章却被列为成都市新都区九年级语文试卷上的一篇阅读理解文章的试题。其内容是:
9. “杜鹃花”在文章中三次出现,请依次分析相关描写在文中的作用。(6分)
提示:杜鹃花多见用于游子思乡,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答:
10. 文中的宝贝儿子“从来不干预军事,只为到这里看老父亲一眼”,如此遭遇,令你心生惋惜吗?请围绕该角色命运,谈读你的看法。(4分)
答:
11. “杜鹃啼血”形容极度悲伤,悲剧的始作俑者是谁?试分析不同人群的结局,并阐明作者的创作意图。(4分)
答:
许多网民认为,这些试题出得很迷惑,不仅将学生带入侵华日军的视角去同情岗田的儿子,甚至能把杜鹃花理解成“游子思乡”。实际是引导学生认知,日军大佐的儿子是平民,日军消灭八路军是为了报仇。他们像杜鹃花一样可爱。至于第11题论点聚焦于探究悲剧的始作俑者,虽然题目看似有意引导读者指向日本军国主义这一宏观层面,但审视全文,无论是叙述的纵深层次,还是人物群像的立体塑造,均未能提供足够扎实的基础以支持对该主题进行深入剖析。成都当地网友在他孩子的同学群里看到:有不少孩子都在说这阅读题,八路军怎么投降啊?鬼子怎么就那么好了?……可见,这对孩子的毒害有多大。“毒考题”对孩子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由于青少年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本来抗日战争中,日本鬼子是侵略者的性质非常明确,而在文章和试题的这样的不断引导下,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在日本对华侵略战争中,日军的血也是红的,他也是他们本国的“英雄”。而他的儿子和中国人民一样,都是善良、无辜的人。这是一个关于爱国主义历史教育责任的重要问题。青少年是延续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的关键,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是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引导他们是痛恨、反对侵略者,还是同情、赞美侵略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责任问题。《杜鹃花落》的作者和出题者选择了错误的方向,美化侵略者和丑化抵抗者,传达了扭曲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对青少年和公众产生了恶劣影响。许多网友质问:出题,合卷,审题,出版,印刷,哪个环节都需要有人把关,为什么就没有人提出过质疑?《杜鹃花落》完全站在鬼子的角度来思考,从开头的老岗田寻找“仇人踪迹”到结尾的“口吐鲜血”,都是在围绕“日本人痛苦”和“报仇”这个立意来写的。不是抗日军民找日军报仇,而是日军老岗田为小岗田报仇。八路是“绑架”平民,搞“破坏”的“共匪”。日本人则是受害人,很正义,富有人性,像杜鹃花美好。实际上“共匪”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称呼,日军一般是不会这样叫八路军的。许多网友认为,写此文和将此文作为学生试题的人,不是日本的坏人,就是汉奸。在抗战期间就有一些汉奸文人,如周作人、胡兰成、张资平、吴菊痴、王揖唐、陈歌辛等。他们撰文、赋诗、谱曲,为日本“大东亚共荣圈”呐喊,为日本侵略者抹粉。《杜鹃花落》与他们是一丘之貉。可令人惊诧的是,《杜鹃花落》的作者李佳前,是河南省汤阴县的一名中学校长,学校共产党的支部书记,中小学高级教师,该县第三届十大名校长之一。把此文列为学生考试题的是成都市新都区的教育部门,其领导也是共产党的干部。这些国家教师、公务人员、共产党员竟然写出歌颂日本侵略者的文章,还将其列入学生考试题。有的人为他们辩护,说这是一篇描写共同的人性的反战文学,不要上纲上线。早在80多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带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我们不能爱敌人,不能爱社会的丑恶现象,我们的目的是要消灭这些东西。”
【日军将这些被他们杀害的儿童放在干柴上准备焚烧。(毕英杰 白描编纂《铁证——日本随军记者镜头下的侵华战争》下册,第519页)】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的人性、爱恨是水火不容,根本对立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领土烧杀抢掠,制造抚顺平顶山、厦门五通等许多地方累累白骨的“万人坑”,在南京屠城,在解放区“烧光、杀光、抢光”,用中国人的活体做细菌战武器的标本……他们对中国人是爱是讲人性吗?中国人民能够与日本侵略者共情吗?文中的岗田大佐指挥日军疯狂“扫荡”八路军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把中国人当人,还要我们像对杜鹃花一样去同情爱赞。这是反战文学吗?反战文学必须忠于历史,批判侵略者。本文作者和出题者歪曲历史,颂扬战争中的侵略者。当我们有的人赞颂日军的人性,要与他们讲共情时,日本政府却在不断歪曲、美化侵略历史,日本教科书模糊有关南京大屠杀表述,日本政客参拜靖国神社并将战犯树立为英雄。日本政府还在继续扩张军事实力,还在不断介入台海和南海问题。但凡有点爱国主义良心的中国人,不会脱离时代背景去把日本侵略者描写成痛苦的一方,不会以杜鹃花来赞美。可见他们的立场站在中华民族的对立面,站在党纪国法的对立面。这不是广大网友上纲上线,而是作者和出题者乱纲踩线。《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条 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中要求: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六章第五十一条 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传单、书籍等,或者利用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三)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英雄模范,或者歪曲党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人民军队历史。发布、播出、刊登、出版前款所列内容或者为上述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 教育应当坚持立德树人,对受教育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第三十七条 任何公民和组织都应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不得有下列行为:(一)侮辱国旗、国歌、国徽或者其他有损国旗、国歌、国徽尊严的行为;(三)宣扬、美化、否认侵略战争、侵略行为和屠杀惨案;
综上所述,《杜鹃花落》的作者作和出题者,身为共产党员、国家教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已经违反了党纪国法。令人欣慰的是,四川成都市新都区语文考卷上美化侵华日军事件被学生举报后,成都有关方面连夜通报教研员及区教科院院长停职,河南安阳也迅即将美化侵华日军文章作者李佳前免职。希望有关部门按照党纪国法公正彻底处理好这个严重的事件,同时举一反三,全面认真查处类似问题。《杜鹃花落》问题不是个案,搞历史虚无主义,美化侵略者,侮辱人民英雄不是现在才有,也不会后无来者。因为,新中国不断发展壮大,现在进入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以美帝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他们不仅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方面打压我们,而且在文化教育方面进行渗透破坏。国内的汉奸、利益集团遥相呼应。一段时间,历史虚无主义、崇洋媚外、极端个人主义在社会泛起。为地主资产阶级和汉奸卖国贼翻案,为国民党反动派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喝彩的作品在媒体畅通无阻,并且获大奖。有的人以丑化人民,抹黑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作品,在国外获大奖,有的官员还为其站台喝彩。而宣扬马克思主义,歌颂共产党、歌颂革命领袖和人民群众,批评错误言论的文章作品受到打压。有的小学教材插画,丑化中国儿童、搞性暗示、倒画中国国旗、缺少台湾海南岛和南海九段线的中国地图、诱导崇美情结、掺入日本军国主义元素。有的中小学课文和指定的课外读物,丑化中国人、崇媚西方人、诱导色情暴力,把歌颂抗击日寇和抗美援朝英雄的《狼牙山五壮士》《谁是最爱的人》等清出课本,而把志愿军头号敌人麦克阿瑟的文章请进读本,激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愤怒批判。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教育是国之大计。我们必须提高警惕,擦亮眼睛,坚持斗争,捍卫社会主义的文化教育阵地。(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公众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