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学校离退休处和学生记者团联合搞了一个活动。他们请一些偏远地区的中学生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主要是给一些退休的老教授写信。只是写信的学生并不认识任何一位老师,而学者记者团只是随机把这些信件分发给一些老师,并且请这些老师给学生写回信。我很幸运地分到一封学生的来信。这个学生是贵州省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理科生。他在信中问了一些问题。他说他的问题很多,希望收到信的老师能够认真地看一下他的问题,并且能给他解答这些问题。我看了一下,有两个问题是关于学习方面的,特别是高三复习方面的,有一个问题是关于北京的,比如他问起北漂是怎么一回事。还有一个是关于新高考方面。对于新高考,我完全不了解。所以回答得很直接也很简单。就是我真的不太了解新高考是什么情况。对于北漂,我也给了一个简单的回答,满足一下这个同学的好奇心。他在信中说,一直到现在,我校的一轮复习已经到了如火如荼的阶段了!但是我感觉我总是跟不上节奏,我明白应该卯足了力气去干,但使不上任何力气,每天都着急忙慌的样子,但不知道在忙些什么。一轮复习对我来有点像是“冷饭再热”,无法提升。我现在处于一本线之上,但要考个好点的名校,似乎有点难!可能他写得比较口语化,所以比较简洁。总的来说,就是在复习中有点迷茫。我给他的回答是,对于复习或者第一轮复习,先要把各章节的基本概念,或者基础概念要搞得更清楚一些。一般说来,学生们对于一些概念和定义方面的内容,都认为比较简单,而对这些概念所下的功夫往往并不不太够。其实,看上去简单的概念,真要弄清楚、搞明白并不容易。有时候是需要一个字眼一个字眼地认真去抠。如果真的把基本概念搞清楚后,后面涉及到概念的定理、定律之类的内容就不难理解了。另外在复习时,总要做大量的习题。在做习题之后,要认真了解一些,自己不会做的,或者做错了的习题,所出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是因为自己概念不清,而导致的理解错误,还是因为自己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题路径而存在的盲目性。这些错题一个都不要放过,一定要把出错的原因找出来,这才有可能在复习中有针对性地去解决问题。他说,虽然我是一名物化生纯正的理科生,但理科成绩并不突出,甚至是拉分项。我对于理科的学习,总有一道迈不过去的坎,那就是做不到“静下心思考”,每次一想问题,我的思绪就乱飞,不由自主的就“跑”到别处“畅游”了。化学是我最难以理解的,我总是觉得书上往往只是给了你这个结论,但不告诉你为什么,例如,电解池(原电极)是氧化还原反应,加快反应速率,但没讲为什么,如果要我举例我又举不出来例子了,但平时我总会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所以我想请教一些理科学习的方法。他在信中写的有些话,我也不甚了然,只是大致揣测一下。我对他说,静不下心,可能就是不知道要怎样复习,不知道怎样抓住重点,不知道怎样才能有针对性。所以就可能什么都想复习到了,但因为重点不突出,所以总是很茫然。这里就需要他对我给他的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有一个认真地理解,还是要抓基本概念。关于氧化还原问题,就是要从基本概念入手。必须要弄清楚,氧化是什么概念,还原又是什么概念,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另外,在复习时,要科学分配复习的时间,一门课程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因为时间一长,精力就会显得不够,复习的效率就会大大地降低。所以在复习一门课程的时候,如果能解决一两个过去不太清楚的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这时就可以把这门课的复习暂时放一放,去复习另一门课程。这样对另一门课程复习的精力就可以相对集中一些,效率也会更高一样。另外,理科课程一般都有较严格的逻辑性。数学的逻辑性最强,物理次之,化学又次之,生物学的逻辑就最松散。如果能把课程内容的逻辑联系抓住了,抓紧了,那么复习起来就是事半功倍。如果抓不住逻辑性,那么花费的时间再多,复习的效果还是不会太理想。总之在复习过程中,不要太急躁,不要想一下子就把复习的内容完全都掌握得清清楚楚,这不现实。但还要按部就班,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不能跑得太快,更不能止步不前。持续不停地从容地走,复习的根基就会打得更结实一些,就会得到很好的收益。所谓冷饭再热。这个冷饭其实是带有一点假象。你看上去是冷饭,好像过去都知道,都懂了。但是如果你再深入地读一下课本,再研究一下那些基本定义,你就会发现,这冷饭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冷。冷饭让你感觉没有新鲜感。但如果你认真地、踏实一下你的内心来进行复习的话,你就会发现,这碗所谓的冷饭,有很多内容还是很新鲜的,还是很有嚼头,还是很有很好的味道的。这个学生还在信中说,在高三,他们在学习上似乎没有什么冲劲,让我讲一讲自己的故事,激励激励他。我还真没有什么值得给人激励的故事来讲。我只是告诉他,进入大学之后,一定不要放松学习。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一下子就泄了劲了,结果后来造成了不得不退学的悲剧。一个学生,只要坚持认真学习,不论读什么样的学校,不论学什么样的专业,把学习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美好的收获。他还问了这样的问题,是在北京读一个“一本”的大学好呢,还是读本省的一所“211”的学校好呢。我回答说,这都因校而宜,因人而宜。不过,我的意见是,如果有可能,还是到北京来读大学。毕竟在北京会让你眼界更开阔一些,观察世界的立足点也会更高一些。这些优势在本省可能就不那么突出了。学校记者团要求我们写回信,最好动笔来写,不要在电脑上打字。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写回信用了四张信纸。但毕竟因为多年不动笔,写起来手腕子酸痛得不得了。没办法,只好咬牙忍耐了。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