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他60岁回国,做成了美国政府最害怕他做成的事
点击:  作者:张静波    来源:华商韬略  发布时间:2018-09-01 10:32:49

 

       外国人拿来掐我们脖子,我们能造出来吗?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2004年的一天,在横跨太平洋的某个航班上,坐着一位清瘦、儒雅的老人。其平静的外表下,涌动着一颗沸腾的心。

临行前,美国政府清查了他的电脑,没收了他手上所有的工艺配方和设计图纸,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但多年后,这位老人却让他们付出了代价。

20152月,美国商务部宣布,解除等离子刻蚀机对中国的出口限制,理由是中国已经可以生产相同水平的设备。

迫使美国政府做出这一决定的正是这位老人,他的名字叫尹志尧。

1

离开美国之前,尹志尧闯荡硅谷二十年,在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公司——应用材料做到副总裁的位置,其参与开发的刻蚀设备,几乎占到了全世界的一半。

刻蚀机是芯片制造的三大核心设备,加工精度在纳米级,相当于在头发丝几千分之一的尺度上,盖几十层的高楼,修高速公路,搭立交桥。

多年来,等离子刻蚀机一直被应用材料、泛林和东京电子垄断。直到2004年,尹志尧回国创办中微半导体,这一格局才被打破。

2007年,回国仅三年的尹志尧,便带领团队开发出第一代刻蚀机,在业内首次采用双反应台,效率比国外同类产品高出30%以上。

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能够生产这样高端的半导体设备。

 

紧接着,中微又推出第二代产品,将刻蚀和除胶整合在一台设备里,再次颠覆了行业惯例。

凭借占地面积小、产出效率高等特点,中微的产品成功打入英特尔、台积电等一线大厂的生产线,并夺得国内35%的市场。

不仅如此,中微还将自己的产品线拓展至硅通孔、传感器等领域,为意法半导体、博世等传感器巨头提供先进的设备。

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布局7纳米工艺时,在全球遴选了五家设备供应商,中微是大陆唯一入选的企业。这是国内半导体设备第一次比肩世界领先水平。

因为中微的技术进步,美国商务部于20152月解除了等离子刻蚀机的出口限制,理由是中国已经可以生产相同水平的设备。

在另一个领域MOCVD,中微半导体则上演了一场国产逆袭的好戏。

LED灯是新一代照明技术,耗电量不到普通灯三分之一,寿命却是后者10倍。但由于制造LED芯片的核心设备MOCVD长期被美、德两家巨头垄断,每台售价高达2000万,导致我国LED灯价格昂贵,无法惠及百姓。

当国内厂商看到机会,纷纷介入时,两巨头却将价格狂降至700万,20多家企业还没熬到产业化便夭折,仅四五家活了下来。

作为幸存者的中微半导体,顶着巨大压力,不断提升技术,在业内首次采用700mm晶圆托盘,将芯片产量增加了近一倍。

凭借技术上的优势,中微在2017年实现大逆袭,全年发货106台,占据国内近一半的市场。在蓝光LED领域,更是全面取代了国外设备。

2

中微的成功,得益于尹志尧开挂的人生。

1944年,尹志尧出生在北平一个爱国世家。他的外祖父是清末革命党人,祖父是庚子赔款留学生,父亲是留日电化学家。

兴许是这种家庭氛围,铸就了尹志尧不安于现状的性格。

他的学生时代,可用开挂两字来形容。中学就读于久负盛名的北京四中,本科毕业于天才云集的中科大。

同时期的大洋彼岸,旧金山半岛的一个谷地,正掀起一股半导体投资热潮,他日后的大东家应用材料也在1967年创立。

大学毕业后,尹志尧在兰州炼油厂和中科院系统工作了近十年。

1978年,不安分的他选择继续深造,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在那里,他目睹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内存只有128K,却占了两栋大楼,里面装着数不清的电子管。

六年后,当他进入英特尔时,人们已经能够将128K内存做到一块芯片上。三十年后,他带领团队开发出了能够加工128G内存的刻蚀机。

40年间,人类将内存芯片的尺寸缩小了1万亿倍。尹志尧有幸参与了这一过程,而扣动他心灵的扳机,也许正是北大的那台计算机。

循着这个方向,尹志尧从北京飞赴美国。1984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拿下博士学位后,他进入英特尔,在职场上继续自己开挂的人生。

在英特尔,尹志尧负责电浆刻蚀业务,经常与科林公司打交道。而他的任务之一,就是给对方的刻蚀机挑刺,找毛病。

这一挑,被对方给惦记上了,极力邀请他加盟。

这本不是一个困难的抉择,当时的英特尔初露王者之相,而科林成立不到六年,因为业绩不佳,正在大幅裁员。

出人意料的是,尹志尧选择了科林,也许是对方的困境激起了他的斗志。而尹志尧也果然不负众望,短短数年,便开发出一系列成功的产品,帮助科林斩获全球40%的市场。

被挑落马下的昔日霸主应用材料,很快便盯上尹志尧,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尹志尧没有犹豫,继续迎接下一个人生挑战。

换了东家的他,为了规避专利风险,不得不从头开始。几年后,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刻蚀机市场的天平再一次向应用材料倾斜。

2004年,尹志尧离开前,应用材料已将之前的失地全部收复。而彼时的尹志尧,已然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拥有74项已授权的美国专利。

3

尹志尧扬名硅谷之际,中国半导体行业正处在蜕变前夜。

2000年,在倪光南等一批老专家的推动下,国务院出台18号文件,扶持半导体行业的发展,核心是降税,从17%降至6%

从那一年起,一大批海外赤子前仆后继回国创业。8月,张汝京领衔的中芯国际在张江打下第一根桩,中国半导体行业翻开了新的篇章。

大洋彼岸的尹志尧,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

在一次世界半导体设备展上,他偶遇上海经委副主任江上舟。后者是上海芯片产业的旗手,曾鼓动张汝京等一大批硅谷华人回国创业。两人同时还是北京四中的校友。

江上舟仔细观看了应用材料的设备,然后激动地问:看来刻蚀机比原子弹还复杂,外国人用它来卡我们的脖子,我们能不能自己把它造出来?

面对校友的邀请,尹志尧犹豫了。当时,他已年近六旬,在跨国公司做到副总裁。

见他犹豫,江上舟又补充道:我是个癌症病人,只剩下半条命,哪怕豁出命去,也要为国家造出刻蚀机。我们一起干吧!

一句话唤醒了尹志尧内心的小宇宙。回美国后,他开始游说身边的同行和朋友。

60岁,早过了创业的黄金期。即便是56岁创办台积电的张忠谋,也比他早四年。但祖孙三代报国的家世,让他义无反顾。

给外国人做了这么多年嫁衣,是时候给祖国和人民做点贡献了。他说。

2004年,尹志尧携15人的创业团队回到上海,震惊了硅谷同行。临行前,美国政府清查了所有人的电脑,没收了他们的工艺配方和设计图纸。

 

这不过是个小插曲。尹志尧曾设想过各种创业的困难,但真正站在浦东的土地上,他才体会到什么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

由于初来乍到,他们只能挤在牛顿路的一栋楼里,办公面积不足500平米。

在美国,他每年有2亿美元的研发经费。但在上海,政府给的5000万元启动资金和团队自筹的150万美金,很快就被烧光。

缺钱,成了尹志尧面临的头号难题。

为了筹资,他跑遍所有可能注资的机构和企业,却没能拿回一分钱。当时,国内对这种几十亿砸不出个水花的行业既不熟悉,也不感冒。

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硅谷。结果,短短两周,数十家风投机构踏破门槛。此情此景,让一心报国的尹志尧泪湿青衫:难道只有美国人能造出刻蚀机?

不甘心让外资控股的尹志尧,将众多急于入股的风投拒之门外,带着3900万美元回到国内。在那里,江上舟有个好消息等着他。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同意见他。当陈元得知他们要做的是刻蚀机时,兴奋地说:这东西,我做梦都想做,一定要支持。

结果,原定10分钟的会谈持续了近三个小时。

从国开行拿到5000万美元无息贷款的中微,随后步入快车道。三年后,其设备开始进入国际一流芯片生产线。

那一年,中微启动了第二轮融资,高通、三星赫然在列。看到兔子的国内机构,也开始撒鹰捕猎。时至今日,中微的内资已占到40%以上。

说起这些事,尹志尧有一个人要特别感谢,那就是江上舟。2011年,当江上舟不幸去世时,他专门撰文写道:上舟先生是我们的领路人。

4

钱的事刚有点眉目,竞争对手又找上门来。

200710月,尹志尧离开美国三年后,应用材料将他推上了被告席。此前,中微刚发布了两类设备,并进入中芯国际试运行。

 

应材大概没想到,这位前高管会这么快搞出动静来。他们相信,一定是尹志尧盗用了公司的技术,毕竟他辞职前一直管理刻蚀团队,参阅了大量敏感信息

指控是没有根据的。面对质疑,尹志尧显得很平静。

几十年和微观世界打交道的他,早已养成未雨绸缪、不授人以柄的习惯。当年从科林跳槽到应材,对方也曾起诉过他。但三个月后,就因证据不足撤诉了。

前东家的事还没消停,前前东家又凑了上来。20091月,科林在台湾状告中微专利侵权。时机选得也很巧,就在中微设备刚要进驻台湾某大厂前。

一年多时间,连续遭遇两次重击,中微不但没有退缩,还反诉对手,最终迫使应材同意和解,并在与科林的诉讼中笑到了最后。

中微的底气,来自尹志尧的未雨绸缪。

创业之初,他就立志打造一家有操守的企业。为此,他极力规避各种专利风险,不许员工带来前东家的技术资料,或者讨论对方的商业机密,并保证每一项设计和工艺不侵权。

这无异于另起炉灶,但尹志尧认为,这是做一家百年老店必须付出的代价。

多年后,当Veeco以专利侵权为由,将中微的托盘供应商告上法庭时,一定没想到,中微早在研制MOCVD时就分析过此专利,并确认那属于无效专利。

与中微相比,中芯国际就没那么幸运了。

当年创办中芯时,张汝京从台积电挖走一大批核心员工,却疏于管理,给对手留下了把柄。最终,因为侵权不得不赔款2亿美刀,出让10%股权。张汝京本人也被迫出局。

这就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史上著名的割地赔款案。

此案过后,中芯国际元气大伤。身患绝症的江上舟,临危受命,以每天工作16小时的惊人毅力,稳住了局面,却输掉了自己的身体。两年后,撒手人寰。

用专利战拖住新入者,这是行业领导者惯用的拒阻策略,屡试不爽。即便是赢了官司的中微,也付出了惨痛代价。

在与应材、科林的鏖战中,本来资金就短缺的中微,花掉了两千多万美元律师费,还因为官司缠身,引起客户疑虑,致使产品进度受阻。

当时适逢2009年金融危机,半导体行业雪崩,设备需求下降50%。内外交困之中,中微不得不暂时搁置了高压热化学薄膜项目。

5

在半导体行业,尹志尧是少有的既懂技术,又擅长经营的公司掌舵人。

早在中学时,他就展现出过人的组织能力,先后做了六年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到了美国,又发起成立硅谷中国工程师协会,并担任了前两任主席。

而他早期的志向,也并非技术,而是政治和哲学。

尹志尧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一直想写一本书,书名叫《人本论》。

在他看来,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

几千年前的斗兽场上,人和动物要活下去,总要杀死一个。今天的竞技场,虽然不再你死我活,但也要分个高下。

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性本身就是竞争性。

半导体是竞争最激烈的行业。以刻蚀机为例,几十年前,这个领域有近30个玩家,如今只剩下两三个。

尹志尧亲历了这段历史。残酷的现实告诉他,弱小就会被欺负。中微如果不能在竞争中壮大,就只能等死。

竞争的同时,人又是分群的,合作是唯一出路。作为强者,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合作共赢。恃强凌弱,只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因此,人既要有狼性,也要有人性。

尹志尧讲的人性,集中体现在他的经营理念上。他认为,经营企业关键是处理好七大利益集团的关系,包括投资者、客户、政府、顾问、管理团队、员工和供应商。

具体到策略上,就是合作共赢,切实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在中微,所有人都有股份,前台和司机也不例外。不仅如此,尹志尧还规定:每一级的持股数相差不超过20%。而他自己只有不到1%的股份。

许多人质疑,董事长股份这么少,能管好企业吗?对此,他回应道,最好的管理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权压人。

也因此,尹志尧在中微有强大的感召力。这在别人求之不得,他却视为危机。他认为,理想状态是第一代淡出后,第二第三代做得更好。

这就要求企业要像雁群那样团结合作,而不是像野牛那样一盘散沙。

 

合作的前提,是拥有开放的心态。

上世纪90年代,应用材料汇集66个国家的精英,才成就今日的霸主地位。今天的中微也在走这一开放的创新之路。

作为一家设备供应商,中微与上下游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和最先进的公司合作,是最好的一条捷径。尹志尧说。

这种认识,来源于行业的实践。

昔日的ASML,曾因为技术落后被尼康和佳能吊打。后来,在德国蔡司、美国Cymer的技术支持下,尤其是有了英特尔、台积电的背书,才一举成为光刻机之王。

反观尼康和佳能,因为孤岛式的研发,最终葬送了大好局面。

6

尹志尧还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

他很少接受采访,理由是:人怕出名,猪怕壮。与抛头露面相比,他更愿埋头做事。对于中微今日之成就,他将其归功于团队的努力。

为了鼓励中学生创新,他在母校捐款设立基金,却拒绝以自己的名字命名。

2017年初,有媒体大肆宣扬中微在全球率先掌握了5纳米技术。而事实上,中微只提供刻蚀设备,不可能脱离芯片厂独立掌握相关技术。

不实报道搞得中微很被动,连一向儒雅的尹志尧也被激怒了,痛斥其为义和团式的博眼球行为,只会给真正埋头苦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添乱。

这并非尹志尧刻意的低调,而是出于他内心深处的清醒认知。

在半导体这个行业,中国企业需要追赶的,是西方数十年的积累。抛开技术不论,仅就规模而言,差距也是相当显著的。

以设备领域的龙头应用材料为例,2017年销售收入145亿美元,是同期国内整个行业总和的2倍多。其中,研发投入15亿美元,是中微的几十倍。

规模的背后,是行业的垄断。过去二三十年,半导体设备已经告别数十家公司自由竞争的时代,业务逐渐集中到两三个玩家手中。

比垄断更可怕的是结盟。寡头联盟一旦形成,后来者很难再进入。最典型的莫过于ASML与三星、台积电的结盟。

不仅如此,国内企业还面临西方国家或明或暗的技术封锁。

如何突围?尹志尧的选择不是封闭,而是更加开放。

在他看来,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是一个落在地上,即将腾飞的鼎。这个鼎需要三条腿,一是钱,二是政策,三是人才。

现在的形势是,钱和政策已经到位,人才却极度缺乏。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我国大概需要70万半导体人才,目前只有不到30万。

如何填补这个空缺呢?从头培养已经来不及,尹志尧的办法是到国外去借。

我们不能从头到尾开发……要建一个类似于美国硅谷的人才磁场,吸引国际精英投身于中国。他说,这样才能站在巨人的肩上,尽快实现赶超。

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建厂十几年来,吸引人才一直是尹志尧的头等大事。在他的努力下,中微有近1/3的技术专家来自海外,他们积累的行业经验超过2500年。

7

如今,年逾古稀的尹志尧依然奋战在一线。

刚回国时,有一次坐出租车,司机对他说:你看起来只有38岁!尹志尧一听,爽朗地笑道:太好了,以后自己就是38岁的人。

创业就是走上一条不归路,对于我这个年已六旬的人来说,很可能累死在工作的岗位上。说这话时,尹志尧的内心更多是一种豪情。

其实,他本可以选择一条更轻松的路,像很多同行一样,当一个跟随者,先求生存再求发展。但是,时间不等人。

外国人拿来掐我们脖子,我们能造出来吗?当年,正是江上舟的一句话,撩起了尹志尧创业的初心,他要造出比国外技术更先进的产品。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中微已基本赶上国外水平,尹志尧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END——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