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关于苏联的谣言有很多,一个比较有名的谣言就是“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之后农业彻底衰败,粮食产量一直到1953年还不如沙俄时期”。笔者就想从这个问题说起,谈一谈关于苏联经济的若干谣言。
一、苏联农业集体化时代的粮食生产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一个问题,苏联和中国的国情不同,苏联地处高纬度地区的内陆,不仅经常受到寒潮侵袭,而且大部分地带又比较干旱,所以和中国的丰收年与歉收年粮食产量相差不太多不同,苏联的丰收年和欠收年之间粮食产量差距极大,一般来说要差将近一半。我们可以看一看下面这张苏联历年粮食产量统计: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编,外国长期计划,中国展望出版社,1982年06月第1版,第239页】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苏联1978年的粮食产量高达2亿3500万吨,而1975年的粮食产量却只有1亿4000万吨,不如1978年的60%。时间并不相隔太久的两个年份,粮食产量竟然相差如此悬殊,甚至是1976年的粮食产量也要比1975年多出60%之巨,所以在统计苏联粮食产量的时候,必须要先说清它是一个丰收年还是歉收年,否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或者说,我们与其使用“粮食产量”这个标准,还不如使用“粮食生产能力”这个标准,也就是某个时期的丰收年和歉收年大体各能生产多少粮食,这样进行比较才相对合理。
应该说,1953年苏联的粮食产量的确不如沙俄时代的最高峰的1913年多。但问题是,这一年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歉收年,比此前的1952年就减产了1000万吨粮食,而二战之前的1940年粮食产量高达9500多万吨,集体化之后的第一个特大丰收年1937年的粮食产量更是达到了9700多万吨。而沙俄时代的1913年是沙俄历史上粮食产量空前绝后的丰收年,此前的1911年沙俄粮食产量只有5800万吨。
所以说,以1913年和1953年的粮食产量比较并不合理,如果1911年沙俄的粮食产量作为1953年这样的一个歉收年的参照系才是比较合理的。或者说,非以1913年作为可比的参照标准的话,那也应该选择赫鲁晓夫开启改革的那个特大丰收年的粮食产量作为旧体制的参照物,也就是1956年的1亿2500万吨。这两个数据都要比沙俄年代同等水平的年份高出45%左右,基本体现了苏联前期粮食生产能力的进步程度。
除了考虑到苏联的这种农业波动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个因素,也就是苏联和沙俄统治的区域不同,沙俄统治的区域包括芬兰和波兰这个东欧粮仓,二者粮食产量一般占了的沙皇俄国的10%左右。因此,我们在比较苏联与沙俄粮食产量的时候,应该扣除芬兰和波兰的部分,也就是要再把沙俄的粮食产量减去10%。例如,1913年扣除波兰等地后的粮食产量只有7650万吨:
【中共江西省九江县委党校,学习《论十大关系》参考材料,中共江西省九江县委党校,1977年05月,第207页】
这样算下来,经过农业集体化运动,苏联粮食生产能力比沙俄时期上升了60%以上。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和现在很多学者与主流媒体上的观点不同,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显现出较之集体化的恢复优势。1928年也是苏联的一个丰收年,而这一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只有7300万吨,即使扣除沙俄时代波兰等地的产量,苏联粮食生产在1920年底战争结束后也还是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基本恢复到战前的水平。相比之下,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并没有实行新经济政策而是坚持集体化,结果到1952年用七年时间就基本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比新经济政策恢复的还要稍快一些。
大体说来,如果计算苏联集体农业时代粮食发展的速度,应该扣除二战期间破坏和恢复的11年(1941到1952)。也就是从1928年基本恢复到了沙俄时代的生产能力之后开启集体化运动开始,扣除二战耽误的11年,到1956年用17年时间增长了60%以上的粮食生产能力,大约每年上升3%。1956年全面开启改革后情况大体相同,到1978年为止用了22年时间粮食生产能力又上升了近90%,平均每年仍然是3%左右。这个速度是很快的。
二、苏联的粮食进口问题
不过,历史上的确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也就是沙俄一直是出口粮食大国,但是苏联时代却变成了粮食进口国。准确的说,苏联在前期仍然出口粮食,但是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转向粮食进口,到苏联解体前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头号粮食进口国。这是不是又是苏联农业不如沙俄的铁证呢?
显然不是这样。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是,印度的人均粮食产量连中国的一半儿都不到,但是却一直是一个粮食出口大国。而中国则在70年代末开始进口粮食,而且进口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在年进口量已经达到1.3亿吨,相当于苏联高峰时期的三倍以上。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农业比印度落后,只不过证明中国的人均粮食消费量要比印度高得更多而已。
而印度之所以源源不断的出口粮食,也并不是因为当地人具有勒紧裤腰带支援全世界的高尚精神,只不过是由于当地贫富差距太大,大多数人买不起粮食,只能够半饥半饱甚至饿着肚子。相反,中国现在虽然也存在贫富差距问题,但是普通人的生活水平还要比印度高很多,至少吃饭甚至包括部分肉类的消费问题都不是太大,所以自然就不够吃,要进口了。
沙皇俄国与苏联的情况也是类似的。在沙俄统治之下,不要说普通的农民,甚至在贵族地主家庭当中,饥饿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例如,大多数贵族学校的学生也吃不上饭:
【1865一1872年,B C克里文科在士官武备学校度过了7年时间。据他回忆:“我们吃得很糟糕。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只有12.5戈比,我们没被饿死真该令人感到惊讶……”贵族女子学校的女孩子处境也差不多,包括俄国最有特权的斯莫尔尼女子学校。E.H.沃多沃佐娃描述了1855-1861年那里的伙食状况:“除了早起和寒冷外,持续的饥饿使学生们疲惫不堪。……学生们饿得要命,每天哭着躺下睡觉,在被子里饿得直哼哼,饥寒交迫,难以入睡。一次,大斋时的饥饿导致半数以上的学生被送进医院。最后,我们的医生表示,已经没有床位接收病人。他直截了当地说,这是营养缺乏造成的。”
(俄)米罗诺夫著;张广翔,许金秋,钟建平译,帝俄时代生活史:历史人类学研究(1700-1917年) 下册,商务印书馆,2013.04,第435页】
所以19世纪的时候沙皇俄国出了那么多贵族革命家,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们吃饱了没事干,恰恰是因为俄国搞的太差了,连地主家都没有余粮了。
事实上,粮食问题并不只是在苏联一国有,而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都存在。除苏联以外,其他东欧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一般都达800公斤,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甚至达到一吨左右,但是这些国家仍然是粮食紧张。唯一一个粮食够吃的国家是匈牙利,可这个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近一吨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就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普遍把食品价格压得比较低,导致食品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饲料粮消费惊人。
【刘大昌 刘小龙,当代各国农业,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06月第1版,第313页】
而到了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基本上又恢复了沙俄时代食品消费水平低导致粮食过剩的情况。其在90年代人均消费的肉类下降了接近一半,而且肉类的主体从粮食消耗很高的牛肉变成了粮食消耗很低的鸡肉。这样一来,尽管俄罗斯粮食生产能力长期比苏联时期低20%左右,一直到2017年才恢复到1978年的水平,但是却又可以像沙皇时代一样源源不断的出口粮食了。如果看看下面的这张《俄罗斯人均食物消费表》,我们就会明白这种变化背后的奥秘了:
【朱建亮主编,南国学术研究(201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06,第51页】
三、苏联粮食贸易的一件趣事
一个相关的情况是,现在很多人一评价苏联的经济体制就宣称苏联的经济体制僵化和缺乏活力。特别是在商品贸易方面搞得不活,更缺乏国际性的经济视野。笔者想在这里说一件粮食贸易的经济趣事,让大家看一看苏联搞贸易与国际经济的水平。
1972年是苏联历史上的一个歉收年。在此之前,苏联方面已经根据天气情况预测到这一年的粮食是很有可能会发生欠收。如果要是出现这种情况的话,以当时苏联的外汇状况解决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那么,苏联是怎样进行未雨绸缪的呢?
首先,苏联方面大规模的开动了宣传机器。举国上下宣传今年的粮食很有可能会迎来特大丰收。但是美国方面并不太相信,因为根据天气状况猜测苏联不太可能会大丰收。于是苏联又想了一招,邀请了大量西方包括美国的记者在内去苏联的农田里参观,结果那些记者发现农田里的麦子长势都很好,一片金黄。其实,他们不知道,由于水分不足,这些麦粒儿很大一部分是空心的。
当这些记者把“苏联即将发生特大丰收”的消息进行播报之后,引发了美国农业界一片恐慌,粮食价格顿时暴跌。苏联借机派人采购,美国方面顿时表示双手欢迎,甚至还提供了部分贷款。不过,他们也觉得奇怪:为什么苏联粮食这么大的丰收还要进行进口,难道是要作为发动战争的储备吗?但资本家总是以利益为先的,粮食能够卖出去赚钱才是最重要的,也就没有仔细考虑那么多。
不久,苏联的粮食收获完了,真实产量也公布了———是一个歉收年。顿时,国际的粮价狂涨。甚至连美国自身都因为出口苏联太多粮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粮食短缺现象,这一年美国的粮食价格暴涨200%,引发了美国群众的极大不满。世界其他地方也纷纷出现缺粮的现象,以至联合国都召开了专门的会议来研讨粮食短缺的问题。相反,苏联则用进口的这批粮食大大提高了对世界经济影响力:
【这笔1,900万吨的创纪录的交易,使得市场价格大大上升,每蒲式耳从1.65美元上升到5美元以上。可那时候,苏联已经买够了,而其他国家则不得不以高价(保护价格)购买他们通常需要靠进口那一部分粮食……苏联在预测世界粮食需求的前景后,决定低价时买进。在1972--1973年度内,苏联粮食进口量净增2,100万吨,而粮食生产上减少实际仅只1,300万吨。当这笔小麦生意还在进行交付的时候,苏联就“借”给印度200万吨小麦,甚至建议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转买”给美国。
《农业经济译丛》编辑部,农业经济译丛 (一九八四年第一辑),农业出版社,1985年03月第1版,第71页】
对于西方来说更加要命的是,这并不是灾难的结束而仅是开始。因为这一年苏联的粮食采购导致国际粮食普遍短缺,一向缺粮的中东各国粮食自然就更加紧张了,粮价涨得也非常厉害,当地人纷纷抨击西方资本压低油价的政策。最终在第二年,一向对美国俯首帖耳的沙特和伊朗国王等中东领导人也开始展示不顺服的姿态,借第四次阿以战争之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一下子使西方世界陷入了十年的萧条。而对于出口石油的苏联来说,石油价格的大幅度提高则是有了一个有力的外汇来源,在这之后的那个十年里即使发生了1975年的特大欠收也有足够买粮的外汇了。西方普遍认为,正是石油收入的爆炸性增长使苏联达到了鼎盛:
【“赎罪日战争”后的石油价格翻了四倍,这让苏联坐收渔利。苏联的原油产量从1973年的每天800万桶增加到1980年的每天1 100万桶,从而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领导者。20世纪70年代,苏联每年从出售石油和天然气中得到的硬通货收入增长了2250%,达到200亿美元。财政盈余的迅速增加使得克里姆林宫能够承受在非洲的帝国扩张的代价。……苏联社会出现了很多富裕的迹象。
(美)组博客(Zubok V.M)著;李小江译,失败的帝国 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08,第340页】
可以说,1972年的这一次大采购帮助苏联一举奠定了未来十年的国际战略优势,充分体现了苏联的国际经济头脑。而之所以发生这个奇迹也是历史的必然。开始的时候,苏联也很担心西方记者会识破苏联农业歉收的真相。但是后来发现,西方国家与苏联不同,那些知名的记者竟然没有一个出身农民与了解农业的,于是轻而易举地就被苏联骗得团团转。
四、苏联经济真正的问题在哪里?
其实,关于苏联的经济谣言还有很多。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是,现在所谓“苏联经济比例失调,片面强调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几乎成了定论。然而事实上,苏联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普遍都要比美国产量高,甚至轻工业高的更多一些。比如说,在1980年时,苏联的钢产量是1亿4800万吨,美国是10400万吨,苏联是美国的142%;而棉布的产量,苏联是61.5亿平米,美国是33.1亿平米,苏联是美国的185%。(参见下面两表。)如果要是说苏联比例失调的话,那么美国的经济比例岂不是更失调吗?
【李悦著,学问艺术论:治学思想与方法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10,第196页】
【深圳市统计局编,世界统计资料汇编,十二个国家和地区棉布产量,1990.04,第191至192页】
但是这并不是说苏联的经济没有问题。比如说,苏联从赫鲁晓夫时代大量的粮食进口就不是一件好事。其虽然并没有代表苏联粮食生产的衰退,但是却代表了苏联精神信仰的衰退。因为苏联前期的人们普遍具有坚定的精神信仰,所以都对出口粮食积累资金实现工业化表示理解和支持,而到赫鲁晓夫之后苏联的意识形态陷入一片混乱,只好通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来进行物质收买,所以这个时代又被称之为“面包时代”。
而这种精神信仰的缺失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方式选择。在前期,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的,而到了赫鲁晓夫时代以后,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变成了以改善人民生活为主。表面上看,似乎赫鲁晓夫等人对普通老百姓更加关爱,但是实际上这是对于国家的未来不负责任。因为脱离了生产的消费其实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会导致经济陷入死胡同。苏联后期的经济虽然有很多战术性成功,战略上却是失败的。
仅以农业为例,苏联前期注重的是工业化,对于农业的投资比例并不高,但是这一部分投资主要都是用在水利工程建设上,考虑的是农业的长远发展。相反,从赫鲁晓夫时代开始,苏联的农业投资不断增加,占总投资的比例比苏联前期上升了一倍。但是投资的重点转到了畜牧业生产上面,农田水利投资只占15%左右。由于畜牧业与种植业之间的发展不协调,就出现了越发展农业,越需要进口粮食来满足饲料需求的怪事。
另一方面,水利建设的滞后导致苏联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一直没有根本上改变。因此从1956年到1978年的20多年里,尽管苏联粮食仍然保持了前期的发展速度,但是却一直没有能够解决粮食生产波动问题,甚至水利方面某种程度上还是在吃老本,因此这种发展也是难以持续的。在1978年戈尔巴乔夫主管农业工作之后,苏联出现了史无前例的连续七个歉收年。这导致苏联号称超级大国,后期最怕的事却是美国停止粮食出口。如果要是仍然坚持前期以水利建设为中心的长期化农业战略,是绝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
更加重要的是,在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政治正确的情况之下,苏联对自己的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也没有信心了。于是,出现了干部提拔与经济绩效成反比的怪事。按理说,戈尔巴乔夫主管农业开始苏联农业就一蹶不振,这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因素,但是也足以证明此人能力是有问题的。可那些苏联领导人却不以为意,觉得这全是天气和体制的问题,仍然把他选为接班人。结果他当上了最高领导之后,整个苏联自然也就像他所主管的农业一样走向毁灭了。
因此,说到底苏联的经济问题并非20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所带来的后遗症,恰恰是由于赫鲁晓夫开始的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丧失了对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信心,并且放弃了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今天所流行的很多说法却反其道而行之,甚至不顾很多基本的事实,这如果不是知识的缺陷,恐怕只能说是意识形态的偏见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鹿野:苏联的农业真的不行么?——戳穿苏联农业不如沙俄的弥天大谎
2018-04-23戴旭|当下最紧迫的战略思考:特朗普有没有里根秘密绞杀苏联那样的对华计划?
2018-03-27叛逃西方的苏联国贼被当肥羊狂宰,哀求俄罗斯允许其回国!呵呵~
2018-02-10•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