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万言长帖《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曾经备受国人关注。一时间关于“教育”话题的讨论再次达到了高度。帖子如此之长恐怕会花费你的一些时间,但可以保证,真正将该帖完整读完,你一定会为作者所写的最真实,最露骨的大学所揪心不已。教育关乎你我,希望再次回顾这篇昔日热文,能对今日的你有新的启发!
五年多以前,我进入了全国某重点名牌大学读书。我抱着最理想的热情,以为从此走上了一条报效祖国,报效父母的人生坦途,以为我的人生即将要大展宏图!
三年以前,抱着对“我的大学”最大的疑惑和不解,我辞去了分团委副书记的职务,开始认真地大量阅读和思考我的人生,我的大学,我的未来。试图找到对周围一切我无法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次的决定,也意味着我放弃了原来一直抱有的,通过“从政”来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远大理想”。
一年半以前,我自以为已经看清了中国大学的本质,不愿意再继续自欺欺人地“学”下去,主动放弃了学校保研的名额,退出了用青春和热血换取一纸毫无真实内容和分量文凭的游戏,退出了虚伪可笑的“精英学历社会”。决心进入企业,踏踏实实地从事“实业”,站到中国经济第一线,为国家和社会以及自己做真实的努力和贡献。因为我不想用镀金的“文凭”和“文化”来糊弄我自己,也糊弄其他人。
今天,在毕业工作一年多后,在我的工作和能力已经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肯定,马上就要派我出国任职的时候,我却辞职了。我不想违心地接受这个光荣,我决心到远在大山中的一所规模很小的,志在探索中国新教育模式的私立学堂,试图通过投身中国最缺乏,最需要的教育,来实现我人生最大的价值:为我热爱的中国,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我自己,做一点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日复一日地在无望的等待中浪费掉自己的生命。
因为,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我缺的也不是钱。中国缺文化,缺教育。我也一样!
周围的人都认为我疯了,鬼迷心窍了。放弃了从小就被灌输的,从小就追求的“最正宗”、“最正确”、“最理所当然”的道路的确令人不解。我也在认真地思考我这样做的理由。在这里,把自己对家人和朋友质疑的回答写出来。
你们也可以自己评析:到底是我疯了,还是这个社会疯了?
一、精神缺乏、游戏成风、学生忙着贴金、老师忙着项目——你认识这样的大学么?
当我从那古朴典雅的建筑旁走过,再深入到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学校其他地方后,我发现这个地方与我之前在书中读到的宁静的大学校园不同,这里各色人等纷纷扰扰,大小汽车进进出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的商业海报或者广告,草坪上遛狗的大妈悠然自得。那种在中小学可以听到的琅琅书声在大学里却寥寥无几,大学怎么竟然不如小学?这些大学生们都不读书么?我很困惑。
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后,我更加见识了大学里很多人是怎么样上课的:早晨上课铃响了之后有很多人穿着拖鞋边吃早点慢悠悠地晃进教室,吃完早点后看看上面的老师,讲得没意思,于是趴着再补一觉。有的学生干脆一睡不起,大学里有句话是这样流传的:“一觉醒来一看表十点了,继续睡到十一点半,起来连早点、中饭一起吃了。”
晚上十一点后,应该是夜深人静、正值休息的时候,如果你此时走进大学里的男生寝室,你绝对可以看到他们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打游戏、玩麻将或者是看武侠小说,好不热闹。鲜见一起读书、共同讨论人生智慧的场景,相反可以看到很多的大学生去网吧包夜,或者在寝室联机打游戏,他们的日常交流沟通内容就是游戏,以至于很多学生迫不得已,为了和同寝室的哥们“打成一片”而“学习”打游戏。游戏已经成为了大学里男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且不少人发奋用功地学习了四年。
当我第一次在高我一级的学长寝室楼里看到凌乱的宿舍,散发着异味,一抬头就会看到一个蓬松的脑袋和迷离的眼神,我的灵魂被震撼了!我的心中真的不敢相信,这就是所谓名牌大学的学生?空洞的眼神昭示着灵魂的无知和内心的空虚,在终日游戏的日子里打发自己的青春岁月!这些人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新一代?我的内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告诉我:我绝对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我的一个同学,从大一到大四,四年的时间,除了考试和教室见个面,其他时间全部在寝室打游戏或者看武侠,反正大学里也没有人管。后来因为挂科太多被学院劝退,家长过来求情延缓时间,但于事无补,游戏照打不误,直到大四时无法毕业。
另外一个同学,也是因为打游戏挂科太多被劝退,母亲来到学院跪在学院领导面前说:“我自己在家里吃剩的菜叶在供他读书,求你们给他一次机会吧!”当时我听到学院领导讲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的内心很受震撼。父母吃菜叶供孩子在城市里打游戏,混日子?还要求情“给机会”?给他继续游戏的机会吗?
都说可怜父母心,我想起我辛勤劳作的父母,我想起那千百万把孩子送进大学的天下父母,他们都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辛苦地赚钱,无私地供养儿女“上学”,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不用担心生活的问题。
殊不知如今大学校园里,有多少人是在游戏人生。用我在某电子科技大学一位同学的话来说:“如果他的妈妈在大学住一个星期,就一定会让他退学回去”。因为如今在部分学生眼里“上大学”,可能是人生中一段最轻松愉快的时光了。大家可以游戏,看电视,逃课,武侠小说,这是很多大学男生的全部生活。
女生呢?看韩剧,不少女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看各种连续剧,感情剧,一部接着一部。你能想象这就是“我的大学”么?很不幸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而且就发生在我从小向往已久的名牌重点大学里。这些人考上大学的时候都是家里的骄傲、很多同学眼羡的对象,可是为什么他们在风华正茂的青春时代里,行为如此令人费解?当时的自己不得而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这样混日子,大学里还是有很多人依然比较用功地学习,但是他们也一样困惑:让他们努力学习的原因主要是“恐惧”和压力:怕找不到好工作,怕考不上研究生。
大家都听说就业很困难,我所在的大学每年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都很多,因此不敢“放纵”自己。但是很少有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追求智慧,追求真理,为国为民而学。这些用功的学生虽然没有“游戏人生”,但是却生活在沉重的压抑心理状态下,思维往往呆滞,慢慢地走上一条被大学生们嘲笑的“越学越傻”的“傻博士”道路。
实际上,每年大学里自杀的大学生,往往不是“不用功”的“坏学生”,而是这种心理严重压抑,用功学习的“好学生”。他们一样,从一进大学开始就碰到很多无法解决的困惑,同时被灌输着一些所谓“正确的发展方向”,他们只是愿意服从这些“权威结论”,以自我的压抑而不是以心灵的呼唤来“学习”,这难道就真的比“玩游戏”“看影碟”更好吗?大学的学习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大学生们为何都迷失了自己的理想。
照本宣科的老师一学期也见不到几次,首先是专业的学习让人迷惑:很多老师照本宣科,大学里面真正关注教学、关心学生,有上课水平的老师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老师都在忙些什么。
老师的本职工作应该是传业授道解惑,可是有的老师一个学期学生也见不了几次,派他的研究生来上课。后来我才明白原来他们都在忙着自己的项目和课题。大一的时候,我们通信工程专业有个博导带物理,学生的评价是这样:“还博导呢,都博成个啥了?讲得稀里糊涂,还经常不来上课。”
大学选用的教材令人费解,明明有很好的全国通用教材,比如高等数学的同济五版,却偏偏要选用自己学校编的教材,艰难晦涩,连选用的习题都是历年研究生考试的数一类,可能是编排教材的老师想提前让我们进行考研准备吧?
后来才知道学校选用这种“自编教材”的原因,是老师们因为要“评职称”。需要“科研成果”,就东拼西凑的乱编一些“教材”来“完成任务”,这种放到书店里根本没有人买来用,他们就利用自己教学的权力,发给大学生们上课用。
据说老师们也很可怜,每年都要完成所谓的“科研成果”,要写论文,出书来完成任务,否则就可能降职。有些老师没办法就自己花钱在外面找刊物发表文章,这种可以不花钱出教材,让学生买单的事情也很容易理解了。
大学里的学生生涯,除了要求学生的专业学习之外,鲜有启迪心灵的声音,更重要的是缺乏指导大学生人生发展与定位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为什么活的课程。我自己的专业是电子信息科学类,和很多同学一样,我在必修的公选课如高等数学等认真学习,但是我在每天的专业学习之外内心十分彷徨,我不知道这个专业适合不适合自己,不知道这个专业意味着什么?
不知道这个专业的社会发展方向和主流是什么?也不明白这个专业培养的目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要求?我不知道该怎样进行大学的学习,更不知道前面的路在那里。我该怎样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碰到过很多的大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对于自己所选择的专业了解甚少。其实我觉得老师也根本不了解这些专业到底要做什么,后来知道部分大学里的管理人员,看专业叫什么名字容易吸引学生,就改个名字。看什么专业热门好找工作,就赶快“上马”一个专业,拼凑一些“课程”出来糊弄人就完事了。
很多学生只是为了就业的方便而“选择专业”,但是当他们真正想去定位自己的时候,就反而陷入了“专业思维”而不能自拔。多数人只是为了一份工作而读一个热门的专业,却忘了去关注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理想的思考。
我开始了解大学的起源、存在的意义,那就是大学应该是一个社会的良知和思想发动器,大学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具有正义、勇气和智慧的学子,在他们走上社会之后能够有能力去逐步改善这个社会中不好的东西,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不断致力于人类物质社会的改造,以及科学、艺术文学等精神文明的探索和提升。
我听到了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也似乎抓住了一些东西,但是我的内心依然彷徨,方向不明确,理想似乎越发遥远,而不知如何下手。同时,为什么我们的大学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这么多的学生缺乏精神思考而且没有老师指引?除了在一些讲座上偶尔能够听到一些激动内心的声音外,为什么大学里的部分老师讲课就像是打工混日子,无趣无内容,讲完就走人?为什么大学里部分老师从来不与学生探讨人生智慧?为什么我们这么多的大学生对此熟视无睹?这些问题我不得而知,而我自己也在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道路上,碰到了更多的困惑。
二、为什么要辞去团委副书记?
大一时我参加学生会新闻部,然后做部长,和一群志气相投的朋友激扬文字,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在大二下的时候,成功竞选为分团委副书记兼学生会主席团成员。然而在半年后,我就毅然辞去了这个光鲜的职务,你可能会很惊讶,我不是有“总理的梦想”么?为什么要辞去呢?在我最开始做学生会一个小小的部委时候,我只是抱着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的想法。到了后来做部长,在我的本职工作之外,我开始思考我做的事情作用在那里?到底能够做那些有价值的事情去服务同学?
大学里的学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引导帮助,就像我自己内心就有很多的困惑需要解答,学生会做得这么多活动能够解决了么?没有。从我进学生会开始,我就抱着相机在各种各样的活动跑着,班团会、运动会、文艺比赛等等,在开始我很兴奋,因为生活很充实,活动的确还比较丰富多彩。但是慢慢的,我的内心开始不明白,我发现这些活动组织了、举办了、精彩了、笑过了,却没有更多的智慧启迪,似乎只是一个“政绩”的记录。那些游戏的大学生继续游戏,我内心对于理想的迷惘更没有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解答。
于是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要花很大力气很多精力组织这一些形式上的活动,而不去关注学生真正的问题、做学生和大学里真正应该做的工作?那个时候我还是学生会的新闻部部长,在面临换届的时候我想过退出,我的内心已经隐约地告诉自己:这个地方不适合自己。
但内心那个朦胧的梦想让我思考:如果我的“地位”更高一些,“权力”更大一些,如果自己可以领导团委和学生会,是不是就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了?自己也可以通过这个机会锻炼自己,以明确自己的方向。有很多的学生干部就是这样一步步走上从政之路的。
于是我开始努力“提升自己”:凭借自己比较不错的实力和老师的信赖,我成功地竞选为学院的分团委副书记,这可能是学生中地位最高的“官”了。我的内心鼓足了干劲,我要做出一些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事情。可是当真正到了这个位置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天真:各种各样的活动,不是我们能够“安排”的,我们只是按照“上面老师”布置的既定程式和内容去走,想要改变其形式上的作用几乎不可能;学院的老师有自己的安排,校团委的领导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要达到一个目的:活动要精彩,形式要多样!
可是没有一个人去思考这样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意义在那里。
我发现自己更加没有个人的“自主权”,必须要面对更多的无聊会议,要去组织很多无意义的活动,这些会议、这些活动大多数对于服务学生或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更没有办法去解决我所碰到的诸如沉迷网络游戏、缺乏精神风貌的现状,我甚至还失去了思考和学习提高的时间和空间。
我的内心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不能针对性地去解决学生中切实存在的各种问题?
学生干部中开始有很多的饭局来“拉进”彼此的关系,喝酒甚至吸烟,所谓的“烟搭桥,酒开路”这样的话,我第一次就是从学生会主席的口里听到的,我很困惑,这是在读大学的有志青年学子么?这就是要引领国家未来的“精英集团”嘛?我们国家就缺这样的“人才”吗?
于是,认真思索之后,我很高兴地脱离了很多无聊的“学生工作”,回到了没有会议,没有那么多我看不懂活动的自由日子。自己读书、听讲座、听学校的“周末艺苑”,让自己的内心自由自在地成长。我努力去重新定位自己的理想。
剩下来的选择还有两个,一个就是大家都很热衷的,也是很传统的“实业救国”之路,我可以去帮助我们国家成为一个经济强国,也帮助自己成为一个“经济英雄”,做“李百万”;另外一条就是冷板凳的“学术之路”:考研,攻博,成为一个学者。
我很敬佩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当年作为热血青年,做为一个台湾军官,由于反对蒋家王朝的政治腐败,他“叛逃”到大陆。他当然可以享受“义士”级的待遇,在我国的“党政军”系统里快速地升职。但是,他当时“叛逃台湾”,绝对不是为了谋取物质利益,而是为了心中的热血理想。
林毅夫所著书《战胜命运》
我想他后来走上学者之路,是不是跟我一样,为了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去研究学问,去当学者。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学界最好的学者之一,还被提名诺贝尔经济学奖。
到底那条路更有意义和价值呢?我努力去大量阅读,努力去思考,去发现各种线索和事实来帮助我决定,去解决我内心所有的困惑。
三、读懂“大学”,我发现“做学问”在大学也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
我真的能够专专心心去做一个学者吗?像林毅夫那样?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我对于大学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也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个曾经安静和充满追求智慧风气的象牙塔越来越千奇百怪。商业中逐利的浮躁气息充斥着整个校园,学术与商业的挂钩和教师职称评定的畸形化,使得大学校园里越来越多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而忙于自己的项目,忙于发表论文。因为有了论文,有了项目,才会有职称和金钱,才会有房子、车子和各种名誉,这样的老师哪里有时间去传业授道解惑呢?
老师不关心学问和学习。在有些大学里,缺乏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因为老师在大学里其实是“弱势群体”,他们被一群根本不懂教育的人员“管理”着,迫于生存压力,为了职称,为了提级,为了饭碗等等,不得不向畸形的评定机制屈服。能够独立思考和具有独立人格的老师,可能根本就不见容于这个教育体制。
我相信这不是本校一家的事情,可能其他大学更甚。
可是,我关心的是: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大学,难道真的有“大学精神”吗?真的是一个我要做学问的地方吗?
1、我缺钱么?我们的社会缺钱么?我的人生需要去做一件没人需要的事情吗?
现在我们的国家里,大家都在努力创造着物质的财富,每一个城市里可以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每个人都在辛苦的追逐着。特别是我在深圳工作,这个节奏很快的城市就是金钱驱动的城市。每一次,我坐公交车的时候,我都会留意下那些等车的和街上走过的人们,很多人的脸上都写着焦虑和疲惫。
大家都在追求金钱以为会带来幸福,可是为什么都这么不快乐?望着车外的人们,我就问我自己:会不会有一天我也会变成跟他们一样?我问自己追求的幸福是什么?是更多的物质财富,不是,我想幸福于我而言,是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开心有价值的工作并能保障物质生活,一个和睦的家庭。并能把这个幸福的圈子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推广,那么我实业的梦想能够带给自己幸福和更多的人幸福么?
再看看我们的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了,中国已经诞生了很多的企业,腾讯、华为、联想等等,人们已经创造积累了很多的物质财富,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优越。而我们却越来越齐心协力地追求金钱,我们创造了很高的GDP,但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多的环境污染,大都市白领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每况日下,都市女性白领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都市人在物质富足的表象里精神匮乏,借以酒吧、网络游戏、聚餐等打发时间,青少年儿童以及高校大学生自杀比率升高,流行文化越来越庸俗甚至恶俗化,以及我在大学所碰到的种种困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怎样去解决?靠追求金钱可以么?
而这些问题却很实在地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这个社会的整体幸福。但这一切,靠钱都不能解决,是要靠文化,靠智慧。如果金钱可以解决,那我们可以用钱买来生理和心理健康,可以买来家庭的幸福和谐,可以买来优秀的文化,我当然应该多赚钱。可惜这一切都买不来。
2.为什么说缺乏真正的教育?
靠文化,靠智慧,人才能够得到幸福,国家才会真正强大。为什么一定要去做教育?答案是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个国家的素质,而我们目前的中国缺乏真正的教育,为什么这么说?看看教育和社会的现状以及我们传统文化的断层现象我们就可以明白。
我们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教育都在教学生不断地考试,关注考分,然而,做了那么多的试卷,考了那么多的试,拿了学士、硕士、博士文凭就能解决人生和幸福的问题吗?
看一看现在的大学生面貌,有多少人不过是在混一张文凭而已,还自欺欺人地以为:这张文凭会给自己带来一份不错的工作和钱途,可能么?那么多经过高考的学生,走进大学为什么就失去了青年人本来应该有的朝气和活力?为什么他们沉迷网络游戏、在无聊中打发着自己最宝贵的年华?为什么那么多的人找不到工作呆在家里成为“啃老一族?”还有工作之后很多成为“月光一族”?
我们最终都要走上社会,我们最终都要独立地去面对生活和生存,我们最终都要为人父母,我们最终都要赡养自己的父母,真正关乎我们人生幸福的问题,诸如怎样去强身健体,怎样去规划人生方向,怎样去处理婚姻问题,怎样去教育孩子,我们的教育有去关注或者启发我们去思考这些问题吗?
难道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在学校里培养一群考试的机器,然后出来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老了成为一个等死的废物吗?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德国二百年前的教育宣言曾经如此说道: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问一问亲爱的朋友们,在中国目前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校园里,有这样的教育么?没有,中国太缺乏真正的教育、缺乏真正的大学了!同时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是怎样做的,宋朝一代大儒张载曾如此说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从此以后,这句话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共识,而现在,我们的社会中有多少这样的学者?我们的大学里有多少这样的教授和博导?
现在我们的社会很多人都在一味地追求金钱作为人生最高目标,很多人都忘了自己本职工作的职业道德,一味地拜金。缺乏文化和责任的富人们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越来越高的交易成本和越来越多的危害。我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清洁工人的工资可以达到年薪五六万,但是他们的房子只需要三十万左右的美金?
而我们国内的老百姓却需要耗费两代甚至三代人的积蓄去买一套房子,就因为一些人昧着良心攫取高额利润,而让多少大学生一毕业就要面临这个严峻的人生大事,房子真的值那么多钱么?孟子曾经告诉过我们:上下交征利,国危矣。三鹿奶粉、各地不断的儿童血铅案例已经用血的事实不断地印证着这句话,而我们的社会还需要多少这样的例子来唤醒大家:如果仅为了钱而忘记了道德,昧了良知,我们的社会将走向何方?
在这么一个逐利的社会里,究竟还有多少国人会静下心来学习和传承我们博大精神的传统文化?《老子》、《论语》、《大学》、《金刚经》、《资治通鉴》等等,这些经典书籍所传承的智慧我们继承了么?我们该怎样把这些东西交给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能交给,如果不能完成五千年里中国文化的传承,我们何以有颜面自称为中国人?
曾经有句话是这样说:
一个国家破亡而文化存在的民族,一定可以恢复国家(比如以色列),但一个文化破亡了的民族,无一例外地彻底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比如古巴比伦等。而正是由于这些精髓的传统文化丢失,我们的社会才变得越来越千奇百怪。
学校缺乏真正的教育导致了社会上很多人盲目逐利、精神空虚、各种社会问题曾出不穷,传统文化精髓遗失,后面两者又反过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会把我们带向哪里?我们的后代将会生存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里?
究竟是这个社会在疯狂地走向一个危险的境地,还是我是一个疯子在危言耸听?
3.为中华之崛起做教育
考虑到如此的地步,我对于自己做实业的想法又发生了深深的怀疑,我对于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生存发展产生了深深地担忧。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写下《少年中国说》,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而且更加严重。只有从教育上去入手,培养优秀和有良知的公民及社会领袖,我们才有希望去改变我们社会中丑恶的一面,才能传承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子孙后代才会健康、幸福地生存在这块土地上,才能自豪地说:我是一个中国人!
因此我决定走进大山,去一个小小的私立学校做一名普通老师,学习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武修身,传播智慧。为我热爱的这个国家,为中国的孩子和未来,也为自己,去做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事情!
因为唯有文化方能立国,唯有真正的教育才能树人!唯有智慧方能让一个人拥有真正的幸福,让一个社会真正的和谐,让一个国家真正的强大!
写这篇文章目的有两个:
1. 能够唤醒大学里沉睡的一部分人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自助者天助之。
2. 引起更多的人对于教育的关注和反思,因为这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我们不能因为来自老师、大学和社会的不负责任就放任自流,相反正因为外力没有为我们负责,我们更要加倍地为自己负责,更要认真地思考和选择自己的人生。
此时在屏幕那端的你,有没有那么一刻的反思:当初校园里的资源大多是无限度地给予你,去滋长自己,但是在你逃离的每一节课,等于放弃了与身边智者论道悟人生的机会。
毕业了,才发现当初垂手可触的知识殿堂,走上社会的你,再难有了!
那么,大学生,逃课一天的成本,在屏幕那端的你计算过吗?
上一天课所需的费用是282元。这不是某辅导班的报价,而是一名大学生用如下公式计算出的逃课成本:每年的学费、住宿费乘以4,每个月的生活费乘以32,加上购买电脑等电子产品的费用,再除以实际上课的天数,所得的结果即逃课一天的费用。
大学环境比初中、高中宽松了许多,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去安排自己的生活,是否去上课也成为一道“选择题”。尽管逃课在学校管理者的眼中是违规行为,但还是有学生调侃:“大学的课只分为两种,选逃课与必逃课。”
然而一个“读大学成本计算公式”,让不少学生有被猛击一掌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如果大学的学费是按天缴纳的,我也不至于如此不学无术。”
然而一个“读大学成本计算公式”,让不少学生有被猛击一掌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如果大学的学费是按天缴纳的,我也不至于如此不学无术。”
计算出的逃课经济成本的确令不少学生吃惊、心疼,但逃课不可能因此绝迹,大家都乖乖坐回教室里。专家提醒:当你抑制不住要逃出教室时,你是否计算过自己所浪费的其他损失?
不上课的理由有多少
早晨7点整,闹铃一响,大二学生小菲与宿舍另外三个女孩的对白往往是:“你们今天去上课吗?”“今儿是谁的课?”“不行,我想去吃早点,还是上课去吧。”当大家在纠结去不去上课时,总有人意志不坚定,又倒在床上。也有被认为是“学霸”的起来梳洗,尽量动作放轻,不影响其他人休息,四个人一起行动的情况极为少见。
小菲有一张自己的个性课表,她在“市场营销”、“线性代数”等科目上画了黑色的叉,这几门课除了确定老师要突击点名外,她很少出现。
当然,那些在她看来有意思且含金量高的课,她一定出现。“有些课去了也学不到什么,老师对着PPT念教案,只有坐在前三排的同学才能听到她在讲什么,反正总有人去上课,借来笔记抄一抄,考试能过就行。”这是小菲逃课的理由。
快毕业的刘婷也有两个爱逃课的室友。一个复读一年才考到北京,但她对上课的热情不高,虽然按着上课的点儿起来,却闷在屋里读《中国哲学简史》或是看动画片。开始她只上专业课,后来连专业课都不去了,挂科也无所谓。另外一名室友的旷课理由更绝,她常常因化妆时间太长而误课,或是逃课去学拉丁舞。
刘婷常想拉着室友去上课,可是成效不明显,但考试时还要“互帮互助”,让她俩过关。
中文系的贾蓉进了大学才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更有“奇葩”老师的出现降低了她上课的兴趣。
教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老师31岁,是佛学博士,天天穿着宽大的袍子上课,头发蓬乱,总是一副没睡醒的样子。最让人难受的是,明明是地道的北方人,却一口台湾腔,讲课总是拿着一支笔,仰望窗外,讲到动情处,还会潸然泪下。因为不喜欢这位老师,且认为她的课没什么实质内容,所以贾蓉宁可去图书馆读书也不去上课。
睡懒觉、追美剧、逛淘宝、看足球比赛、去图书馆写作业,这比在课堂上干坐着听课丰富多了,时间也过得更快。说起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上课的理由,但多数人在决定逃一节课的同时,并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
逃课不是没有心理负担
既然有耍小聪明逃课的,就有坚守阵地帮大家站岗的。刘婷作为班长,就肩负起了这样的任务。一听说老师要点名,她就要为大家“通风报信”。
在同学的眼中,刘婷的生活枯燥无味,除了正常上课外,她一有空就到图书馆看书,周末去打工,时间表排得满满当当。同学对此很不解:有些课上了也没什么收获,简直是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做些有意思的事情。
贾蓉就坚定地认为,自己逃课比坐在教室里“性价比高”。
由于不喜欢中文,她选择修第二学位,法律专业。当两个学院的课程有冲突时,贾蓉只好有选择地上课,当然,她的重心在法律,因为她为自己设定的计划是考取法律系的研究生。
小菲呢,由于是学生会干部,不少逃课的时间都被她用在“工作”上。所以,尽管学习成绩并不出众,但她认为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强。年级的辩论会、迎新晚会都由她参与组织。
“院里一有活动,大家肯定要找我,可能也是看到我有这方面的能力。”小菲认为自己并没有浪费时间,在她看来,其他能力也很重要。“在大学里,
长应该是个性化的,而不是像中学一样,人人都变成考试的机器。”
不过,贾蓉小菲们逃课也不是没有心理负担:怕点名,怕错过一些考试内容,怕交不齐作业。
逃课让人心虚,但不少人也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利用上课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就不是虚度光阴。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在考试时把分数搞定,偶尔缺勤,也就原谅自己了。
学好合理利用时间这门课
不少大学生都有过逃课的经历,并认为自己可以安排好时间。那么,现实中能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并学好利用时间的大学生多吗?
刘婷说,班上多数同学还是能坚持按时上课的。从考试成绩来看,的确,出勤率与成绩成正比,只有极少数人能“蒙混过关”。两名爱逃课的室友中,热衷于读《中国哲学简史》的同学由于没有修够学分,可能无法领到毕业证,最近她看哲学书和动画片的兴致也不高了,只想着怎么能向老师求情。另一个在父母的安排下准备出国深造,家庭条件优越的她似乎并不在乎自己的未来发展。而刘婷已经开始在一家自己喜欢的企业实习。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邵蕾反对学生的逃课行为。“我不愿意照本宣科,每节课前都会认真准备,可以说,学生只要来上课,绝对不会一无所获。”而且,在她看来,老师认真讲课,学生认真听课,是对彼此的尊重。
邵蕾认为,大学的环境相对自由宽松,但学生也不能太“放纵”自己,有些能力和修养是必须经过课堂才可以“修炼”出来的。当被问及什么样的请假理由是可以被接受的,邵蕾只列出:生病、家里有事两项。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吴才智教授认为,用经济成本衡量一节课的价值是不合理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都要考虑在内,甚至包括心情成本。”
在吴才智看来,聪明的学生会有选择地逃课,大多数学生明白轻重缓急,什么课不能逃,他们心里有谱。当然有人是出于从众心理才逃课,这是不可取的。“有些课你确实不想上的前提是:第一,确定自己已经掌握老师要讲的知识。
二,要学会合理利用时间,而不是浪费在无所事事上。”
吴才智认为,现在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只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被看得同样重要。同时,大学也在教育学生们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而是否按时上课,就是规划的一部分。
“有质量的大学生活,更有利于个人成长。”吴才智说。不过,吴才智也强调,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能力做出合理规划,因此,如果你没有比上课更理性的选择,那么,最好别轻易选择逃课。
作者(李元锋)回顾:
2010年元旦,也就是七年前我发布了这篇文章,没想到引起大家的热议:
网友撑伞者说——有感于低俗文艺充斥文化阵地的现象:当我们每天在微信朋友圈看着以装傻来取乐的小视频的时候,当我们拿着手机或坐在电脑前,每每关于低俗文化内容的视频跳入眼睛的时候,你是否会想,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中华民族到底有没有脊梁?如果有,那具体是什么?一个只有肥肉没有坚强脊梁的动物尚且会成为别的动物的口中之食,那人类的生存规律何尝不是这样的道理呢?
网友蔺宇说——我是一个走进了大学门,就没有再走出大学门的退休老头。现在回学校(不住在校内),哪怕是走进自己原来工作过的基层单位,碰到的也都是生面孔,年轻的面孔。我相信现在的学校比起我还在岗时,不是更好,而是问题更多。这位刚走出大学校门不久的有志女青年的所说,我很理解,都是肺腑之言。现在的大学,那怕是保持这样还有诸多彷徨、迷茫的、但能够独立思考的有志青年学子,确实为数不多。这位女青年在进行实践的探索,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感到有一些可喜的苗头。但这就是出路吗?能解决多大的问题?甚至冒昧地问一句:这能坚持多久?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也不知道。
如今回头看:感谢大家对我当年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丫头的肯定,但不得不承认由于七年前个人思想的不成熟,文章里肯定有很多的“偏颇狭窄”之处,只是希望引起反思,反思的目的不在于打倒和否定大学教育和社会的正常发展,而是希望能够直面问题去不断完善提高。
文 | 李元锋 来源:天童书院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女大学生万言长帖揭最露骨大学生活:中国的未来可能就毁在这上面!
2017-12-08塘约道路重新开启了我们对于农村意义的认识 ——对话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俊忠
2017-09-14•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