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大众日报》第6版刊登了德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书记李桂发同志的包村事迹,标题为《再干两年,村子还会大变样》。同日,《山东科技报》第一版整版也刊发了题为《为村民办事,要比为自己办事更认真》专题稿件,内容同样讲述了德州市科学技术协会第一书记李桂发同志的事迹。
是什么让两家主流媒体在同一天内刊登同一个人的事迹?说到这,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今天的主人公—李桂发。
1打牢基础,走集体发展之路
李桂发是德州市科协驻董屯村“第一书记”,在一年前,董屯村还是省定贫困村,集体无收入。经过走访调研,李桂发根据董屯村土地平整,水浇条件好的特点,组织群众参观学习土豆、葡萄、大豆等特色种植项目,让村民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社和协会的力量。
李桂发带领村民们建立起了禹城市莒镇科扶富硒马铃薯协会和禹城市莒镇精品杂粮协会,以每亩1000元的价格,发动党员群众流转土地500亩,按照土地入股分红,20%留集体、50%用于扩大再生产、30%给村贫困户会员分红。
2016年10月,协会种植的马铃薯、花生、大豆喜获丰收,李桂发联系美东蔬菜、华联超市、德百超市等农业园区和商场超市,将马铃薯、花生、大豆销售一空,取得销售可观的收入,并给村集体上交30500元。
村民们干劲十足,李桂发便趁热打铁,他结合本地多年种植优质小麦和花生的优势,购进了面粉加工设备和花生油加工设备,加工原生态小麦面粉和花生油,2017年元旦和春节期间,面粉和花生油实现销售收入30多万元,为董屯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铺好路子,形成驻村工作长效机制
立足董屯村做大做强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李桂发积极联络,最终与齐河美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美东公司投资4800万元,整合董屯村2510亩土地,建设高标准农业现代化产业园区,一期1110亩地目前已经规划完毕,计划2017年底,50个高标准智能化蔬菜大棚投入使用。
对于李桂发为董屯村谋划的出路,作为“娘家人”的德州市科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时常为其出谋划策。德州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蔡文晓就曾表示:董屯村的发展一定要打好科技牌,做好人才文章;打好环保牌,做好原生态文章;打好文化牌,做好烈士故土文章。按照德州市科协的要求,李桂发在工作中始终贯穿这三点,逐步形成了驻村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招兵买马”,将一些曾在国外公司供职过且精通电子商务乐并乐于到农村发展的人中精心挑选了几位人才,将他们招致“麾下”,共谋董屯村发展大计。
3情系百姓,体味“鱼水”深情
以前的办公地点离村子较远,群众办事不方便,而该村原来规划建设的办公场所地址,因无资金长期废置。于是李桂发带头捐款并发动群众筹款,没想到的是,很快就筹到了9万元,加上德州市科协的帮助,董屯社区服务中心得以顺利开工建设。
为了节省建设费用,李桂发和村民们一道,甩开膀子加油干,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服务中心建好。起了个好头的李桂发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服务中心不能成为空架子,不仅是村两委的办公地点,也是成为我们党的文化阵地、科普阵地。”李桂发明白,扶贫还先扶“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在服务中心里,他依托德州市科协的力量,特意开辟了科普图书室,安装了数字科普终端,现在许多村民只要闲下来就到服务中心借书看,学知识。
“既要让百姓们说我们党好,也要让百姓们说说我们党有用。”这是李桂发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的“初心”。带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带着他在戎马生涯中练就的敏锐观察力和养成的艰苦奋斗精神,李桂发扎根在董屯村,继续投身于带领村民致富的新事业中。而对于他所说的“再干两年,董屯村将会大变样”,我们拭目以待。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