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党领导的学术理论工作和宣传思想阵地,肩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神圣职责与使命。它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定理想信仰,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把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统一到做学问之中,为国家立言立行,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为此,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思想认识上和科研工作中解决好做学问为什么人和怎样做的问题。这是关乎哲学社会科学命运、关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首要问题。
一、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是由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宣传思想工作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哲学社会科学责任重大,发挥着思想库和智囊团的重要作用,方向正确、立场正确,是各学科各领域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做学问的方向问题、立场问题,是科研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问题,是做学问为什么人的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以正确的学术理论成果,服务和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助力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般来说,为什么人做学问,是做学问者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在职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归根结底是与其历史观和世界观相联系的。在这一问题上能否作出正确的认识、回答和选择,关键在于做学问的思维认识逻辑是否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相统一,特别是做学问的根本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否是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出发的。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规定和要求的。从整体意义上说,做学问,是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从已知探索未知的。做学问如果不从自身所研究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围绕其矛盾运动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探知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与本质规律的,甚至会掩盖、扭曲事物本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社会历史观,如唯意志论和宿命论等,颠倒这一根本关系,否认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以此做学问,则看不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创造和贡献,认识不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因此,这样的学问,也只能符合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
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就是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进行学术研究。为此,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做学问者作为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人民群众具有社会历史属性,在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内涵有所不同,而且是在变化发展的。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和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知识分子始终是人民群众的稳定的主体。随着人类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做学问日益成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社会职业。然而,做什么学问,怎样做学问,则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一总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可以说,做学问者与人民群众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这种联系会因做学问者的主客观因素的变化,或更加紧密,抑或脱离、背离和割裂,因此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学问。在当代中国,人民群众整体的、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是一致的。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就是要服从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做学问者在自身利益问题上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时,前者就要无条件地让位于并服从于后者。只有以尊重、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前提,个人的或局部的合法利益也才能够得到真正满足。
做学问,需要做学问者的勤奋、创造与才干。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并不是限制或妨碍个性发挥,而是在尊重和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尊重和有利于国家意志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创造发明。没有方向、立场地做学问是盲目的,做出的学问也将是杂乱无章的。只有坚持为人民做学问,并充分调动做学问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人民的学术理论研究才能深入发展,人民所需要的学问才能不断丰富,并贡献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二、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是为人民做学问的根本基础与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从本质意义上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也无不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做学问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不仅要回答“为了谁”,而且要落实到“怎么做”上。这是知与行的统一。人民的立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与本质,也是包括做学问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认识活动的总根源和总依据,是检验人类社会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我们做学问的不竭源泉。人类社会的一切正确认识,归根结底都是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任何学问,离开其所研究的事物及其运动过程,将是虚无缥缈的;任何学问,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如此,以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或夸大主观能动性评判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都是对人类社会的主观与客观之间关系的扭曲与背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做学问,就要深入人民群众之中,研究人民群众日益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在这一过程中,做学问者不仅能够获得真知,而且能够塑造和改造自身。
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我们做学问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始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需要创造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新条件、新手段和新途径;另一方面又无时不在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需要去研究和解决。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地在产生对认识的需要,并推动认识的发展。做学问,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形态与方式,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实践对认识的需要之中,并为各种具体的实践活动及其发展提供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不仅如此,一切认识,包括学术成果,是否符合实际,则是需要相应的社会实践反复检验的,而且只有符合实际的学术成果,才是正确的,也才能对实践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家的一切发展进步,是人民群众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推动的,也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成果。在当代中国,党领导人民群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思想基础而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而展开。同时,党情、国情和世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多方面的挑战与考验。这不仅需要实践探索,也需要理论探索。这一社会实践赋予我们做学问极其丰富的研究领域和思想材料,也规定了我们做学问的主题与主线,这就是服务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具体工作规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把握规律性,才能富于创造性,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为人民做学问的内在要求与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由我们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所决定的。党性和人民性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没有无党性的人民性,也没有无人民性的党性。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与发展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由人民群众广泛的社会实践滋养培育的。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立言立行,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
党性是为人民做学问的本质特征。我们党是由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来自于人民,并为了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社会实践,是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谋利益的。在这一社会实践中,党在行动上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在理论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代表这一实践的未来发展。我们党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和先进性最集中的表现,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集中的表现,人民性寓于党性之中。为人民做学问,必然要求坚持和贯彻党性原则,否则就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所做的学问也只能是为了个别人或少数人而已。
人民性是为人民做学问的自然属性。为人民做学问,就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维护、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做学问、搞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做学问,就是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研究导向。为人民做学问,自然要求做学问为人民所需、为人民所用。人民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什么妨碍、危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就研究怎样防患并阻止什么。人民的立场是通过党的立场最集中、最鲜明地表现出来的,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身特殊利益,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为人民做学问,从根本上是与坚持和贯彻党性原则相一致的,统一于党领导人民群众进行的社会实践之中,统一于党代表并服务于人民利益之中。
为人民做学问,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关系在做学问中的具体而生动体现,回答了做学问为什么人和怎么做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做学问,作为人类社会认识活动的重要形式,从古至今,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这样一个根本性、原则性的问题。各种学问观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在于,做学问是为大多数人还是为少数人甚或个人,是服务人民还是脱离人民甚或站在人民的对立面。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就是既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又要坚持和贯彻党性原则。为人民做学问,当然尊重独立思考,但决不意味着党性和人民性是可以脱离,甚至是割裂或对立的。为人民做学问,倡导学术民主与做学问的方向问题、立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统一。在这一问题上,有的以其所谓的“人民性”而排斥党性原则,也有的以其所谓的“党性”而不讲人民的立场,都不是真正地在为人民做学问,甚或走到为人民做学问的对立面。在当代中国,做学问只有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科学地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为人民做学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共同努力的科研方向。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意志是人民群众利益最为集中的体现。只有为人民做学问,才能为国家立言立行;践行为国家立言立行,也才能真正实现为人民做学问,并做出人民需要的学问来。
(执笔:王灵桂 宋月红)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