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张全景: 谷文昌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
点击:  作者:张全景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19-02-03 10:34:13

 

1.webp (24).jpg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七十年,是一部艰苦卓绝的奋斗史,是一代代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福建东山县委老书记谷文昌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到谷文昌,称赞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谷文昌同志学习。新春佳节之际,我们发表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张全景同志采写的长篇通讯《谷文昌——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为庆祝新中国建立七十周年献上一份厚礼。谷文昌的先进事迹为新时代的奋斗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我们就是要像谷文昌那样,做新时代真正的共产党人,在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夺取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1.webp (25).jpg

 

去过中央党校的人,都会注意到谷文昌的半身雕像,他与焦裕禄雕像东西相对

 

去过福建东山岛的人,心底就会升腾起这样一个意念:

 

“看见木麻黄,想起谷文昌;想起谷文昌,更加热爱党”。

 

去过宁化的人,看着隆陂水库碧波荡漾,听着群众称谷文昌为“谷满仓”,都为他能官能民、逆境担当所感动!

 

谷文昌虽然去世37年了,但他的名字一直铭刻在人民心中,他不仅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被淡忘,而且伴随着新时代的步伐,伴随着东山、宁化日新月异的变化,形象更加高大伟岸,人们对他的怀念与日俱增。称赞他是 “人民的好书记、党的好干部,真正的共产党人!

 

他已经成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光辉典范。

 

公者千古——“不带私心

革命,一心一意为人民”

 

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是那些甘愿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一心干革命、一生为人民谋幸福的人。谷文昌就是这样一个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八次讲到谷文昌,称他“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说

 

“带领东山人民改造自然和社会,变昔日的荒山秃岭为现在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全省环境最佳县’的谷文昌,现在当地老百姓仍然怀念他,甚至在祭祖敬宗的时节,‘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本’、‘基’、‘源’,党必须相信和依靠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谷文昌先进事迹再次证明,人民群众总是最公正的。我们的干部一定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自觉地为人民服务。


谷文昌,原名程栓,1915年10月生,太行山的儿子,河南省林州市石板岩镇(原林县石板岩乡)郭家庄南湾村人。小时曾逃荒求乞,稍大当长工,成了“石匠”。194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过区长和区委书记。1949年1月随军南下。

 

组织大批干部南下接管新解放区,是毛主席作出的战略决策。党中央1948年“九月会议”作出部署,10月作了《关于准备夺取全国政权所需要的全部干部的决议》。《决议》根据过去发展新区的经验,估计共需要干部5.3万人左右。任务分配给了华北、华东、东北、西北和中原各解放区。谷文昌就是众多南下干部中的一员。实际上,解放战争中,曾两次大规模派遣干部南下共约13万人左右,加上随迁的家属,约有40万人左右。“南下干部”历经艰辛,辗转数千里,克服了语言不通、环境差异等诸多不便,最终与当地人民紧密地融为一体,共同担负起了接管、支前、剿匪、反霸,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历史任务。说起南下干部,人们总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优良传统和老八路的好作风连在一起。

 

谷文昌用他66年的人生,响亮地回答了一个共产党员究竟怎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乃至共产党怎样才能长期执政,两个三十年为什么不能相互否定等重大的时代课题

 

1949年南下时,谷文昌在笔记本第一页抄写了《国际歌》。虽然绿色的墨水已经褪色了,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仍赫然在目。谷文昌在东山暂住过的前何村“思源居”农户里陈列着他曾经读过的《毛泽东选集》。他为实现入党宣誓时的誓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就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他领导群众生产救灾的事迹,曾在《新华日报》上宣传报道过。

 

1950年5月12日谷文昌随军渡海解放东山岛,先后在这里担任城关区工委书记、县工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1964年调任省林业厅副厅长。1970年下放宁化县农村劳动期间担任修建水库总指挥,1972年后任龙溪行署林业局长、农办主任、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副专员。他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来没有动摇过,走到那里都一心为人民,唯独没有自己。

 

谷文昌是读着《共产党宣言》和《论持久战》,唱着“国际歌”参加革命的,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心中装着“白求恩”、“张思德”、“老愚公”,用《实践论》、《矛盾论》指导工作,堪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模范。他展示了真正的共产党人一切为革命,一心为人民的崇高精神境界。在谷文昌那里“不带私心搞革命”是货真价实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牢记在心、见诸行动的。他忠于党忠于革命忠于人民,是用全部的工作和生命来诠释的。    

                         

谷文昌用革命精神改造自然建设海岛,倾注了满腔的革命热情。他在弥留之际深情地说:

 

“我喜欢东山的土地,东山的人民。我在东山干了14年,有些事情还没有办好。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山,我要和东山的人民,东山的大树永远在一起!”

 

1981年1月30日,癌细胞夺走了他的生命。噩耗传到东山,东山的树静静地默哀,东山的水呜咽悲鸣,东山的人民泣不成声:

 

“谷书记,没有你哪有我们的今天!”

 

宣传谷文昌,不能不说到项南。1981年1月,为农业机械现代化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机部副部长项南,调福建任常务副书记,主持省委工作。项南1月下旬到闽南调研,28日来到东山,第一次知道了谷文昌与满岛木麻黄的故事,理解了群众为什么对调离多年的县委书记谷文昌念念不忘,项南由衷地敬佩谷文昌。当听说谷文昌病危在漳州住院时,连夜冒雨赶往漳州。没想到当天夜里谷文昌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第二天上午,项南怀着遗憾的心情来到医院向谷文昌遗体告别,他要求随行的《福建日报》副总编徐明新写消息报道谷文昌,并亲自将标题改为《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去世》。《福建日报》头版刊发,报道中引用了项南慰问谷文昌妻子史英萍时说的话:

 

“谷文昌同志南下福建,把自己的精力全部献给东山人民和福建人民,人民会永远怀念他的。搞四化建设就需要这样的好干部。”

 

项南“为东山人民造福的谷文昌同志”的定位,突破了副厅级干部逝后登报的规格,为大力学习宣传谷文昌精神首开先河。

 

1986年,县委为了弘扬谷文昌精神,决定将谷文昌的骨灰安葬在他亲手建起的赤山林场。村民们听到这一消息,纷纷赶来,为他的坟墓添加一抔热土。山口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陈加福说:

 

“谷书记,你为我们辛苦了一辈子,现在我要天天打扫陵园,为你守墓一辈子!”

 

许多两鬓斑白的老人说:

 

“过去刮一阵风,谷书记就一脸沙、一身汗地赶来看我们,现在就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

 

1987年7月,在茫茫林海中树起一座“谷文昌同志万古长青”的纪念碑。五六十年代和他一起在县委工作过的同志相约来到碑前,栽下8棵青松。面对纪念碑,他们重复着谷文昌经常说过的话:


一个人活着要有伟大的理想,要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奋斗终生

 

回乡探亲的海外同胞,亲眼目睹了故乡的沧桑巨变,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祭奠:

 

“共产党真了不起,把人间荒岛变成了人间乐园。丰功伟绩,足以雄视百代。”

 

每逢清明、春节等尊老敬宗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先祭谷公,后祭祖宗”,许多人怀着朴素的感情到碑前缅怀:

 

“谷书记,您领导我们战胜贫困,送走穷神,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1990年,全县党员、干部、职工、学生三四万人捐资,为谷文昌建造了一座半身塑像,时任省委书记的陈光毅题写了“绿色丰碑”四个大字。12月10日,参加塑像揭幕仪式的有上万人。昔日的“乞丐村”——山口村全村老幼前来表达他们的思念:

 

“谷书记,您生前种树,现在还回东山看护着树林。”

 

1999年,全县各界捐资修建了谷文昌事迹展览馆及谷文昌公园。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经常到这里参观、瞻仰,少先队员到这里过队日,党员、团员到这里举行入党(团)仪式,过组织生活。谷文昌的墓前,摆放着杏陈镇陈春和老人亲手雕刻的香炉,香炉上镌刻“谷公 人民敬仰”。许多人动情地说:

 

“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丢!”“全面奔小康,必须学习谷文昌!”

 

2001年4月省林业厅在东山召开现场会,将谷文昌誉为“林人楷模”,号召全省林业职工学习。

 

2014年、2015年,习近平在调研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及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称赞谷文昌与焦裕禄、杨善洲同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2016年谷文昌、焦裕禄雕像与革命导师雕像一起在中央党校落成。

 

多年以来,中共东山县委、漳州市委、福建省委先后发出向谷文昌同志学习的通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党员干部以谷文昌为榜样,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省、市教育部门把谷文昌的事迹编入当地中小学乡土教材,用谷文昌精神教育下一代。《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等媒体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谷文昌事迹。一批从不同侧面宣传谷文昌的作品摆上书架、走进银幕、走上舞台、走向全国。

 

丰碑是由事业和民心铸成的“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一个热爱人民、一心为人民的人,必然得到人民的热爱。谷文昌的精神和业绩,鲜明生动地告诉了我们,共产党人就是那些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把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干革命不带私心、不为入股分红捞好处的人。这样的共产党人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就能够长期执政、避免苏联“卫星上天,红旗落地”的悲剧重演。

 

牢记使命——“不为民造福,

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国共两党分道扬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要走资本主义道路让少数人享受荣华富贵,共产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让绝大多数人过上好日子。从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开始,共产党走到哪里就把解除群众疾苦、发展生产的工作做到哪里,让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林县解放,谷文昌亲身感受到了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幸福的党。他入党、当了区长后,跋涉30多里到深山桃花洞请出老蚕农养蚕成功,全区当年增收275万元边币,推动了根据地的经济发展,支援了前线,改善了群众生活。谷文昌随军南下,是为了响应毛主席“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拯救江南人民脱离苦海。

 

东山岛,古称铜岛,别称陵岛,形似蝴蝶亦称蝶岛,位于我国福建省南部沿海,隶属于福建省漳州市,是福建省第二大岛,中国第六大岛,介于厦门市和广东省汕头之间,位于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的南端,蝶头向着台湾海峡,蝶尾与陆地相距600余米,全岛海岸线长141公里。现在的东山岛是福建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漫步在滨海大道,满眼的郁郁葱葱,谁也想不到60多年前,这里是“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一年四季里,季季都有灾”,“微风三寸土,风大石头飞”的世界。这历史档案中真实的一页是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翻过去的。

 

东山岛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处苏峰山顶海拔274.3米。海拔15米以下的滨海小平原占90%以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千百年来,东山人民被风沙害惨了。一年刮六级以上大风的时间长达100多天,沙尘遮天蔽日,寸草难生,全岛19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盖率仅为0.12%。海岛东南部横亘着30多公里长的茫茫沙滩,还有40多个流动沙丘,沙乘风势不断北上。解放前的近百年间,风“妖”沙“虎”吞没了13个村庄,1000多座房屋,3万多亩耕地。有田不能种、有家不能住,靠出海捕捞维持不了生计。1949年全岛外出当苦力、当乞丐的不计其数。地处风口的山口村共900多人,讨饭的就有600多人。山口、湖塘两村的1600人中因风沙为害而患红眼病、烂眼病的400多人,失明或半失明的90多人。许多人扶老携幼,拿着空篮破碗外出讨饭,乘船过海到大陆上割草砍柴,有的别妻离子到南洋卖苦力。

 

解放了,东山回到了人民手里,但风沙肆虐、一穷二白没有根本改变,政治上翻了身的人民,期盼着共产党能领导人民战胜千年 “沙妖”。

 

初上东山岛,谷文昌强烈地感到东山百姓比林县的还苦。林县百姓苦,能有野菜吃,东山的百姓能用沙子充饥?看着东山风沙肆虐造成的贫困,谷文昌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反复思考:

 

“群众希望共产党给他们带来幸福,如果我们不为民造福,要我们到这里来干什么?群众分到了土地,但种不出粮食,分地又有什么用?”“不解除群众疾苦我们心里有愧啊!” 

 

共产党人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谷文昌做梦也在想着战胜风沙,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共产党人,不能做自然的奴隶,不能听天由命,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挖掉东山穷根,必先制服风沙!”

 

谷文昌立下了铮铮誓言。他积极地提建议、出主意。1953年,县委、县政府统一了认识。1955年谷文昌担任了县委书记,县委带领东山人民踏上了治理风沙的漫漫征途。

 

这是一个飞沙走石的冬天,谷文昌率领林业技术员吴志成等同志,探风口、查沙丘,在风沙扑打中前进,用血肉之躯,感受狂风的力度,飞沙的流向。从苏峰山到澳角山,从亲营山到南门湾,谷文昌走遍了东山的大小山头,把一个个风口的风力,一座座沙丘的位置详细记录下来。他走村串户,和村干部、老农民促膝长谈,制定了“筑堤拦沙、种草固沙、造林防沙”的方案。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地投身于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东山人民说干就干,在县委的组织下,很快在风口地带筑起了2米高10米宽的拦沙堤39条、22000多米。但是,无情的风沙摧垮了长堤。种草固沙,谈何容易!草籽播下,不是随风沙搬家就是被掩埋沙底,勉强出土的幼苗,一经风吹沙打随即奄奄一息。县委、县政府领导群众植树造林,先后种过10多个树种,几十万株苗木,一次也没有成功,灾荒和贫困依然笼罩着东山。许多人摇头叹息:

 

“东山这个鬼地方,神仙也治不住风沙!”

 

难道就找不到一种能在东山生长的树吗?

 

失败和挫折,没有压垮谷文昌。他的老胃病和肺病发作了,不停地咳嗽,妻子史英萍劝他身体要紧,要注意休息,他却给妻子讲起了《愚公移山》,说:

 

“咱老家的太行山和王屋山就是老愚公要带领子子孙孙移走的两座大山,这愚公有咱太行人倔巴头(执拗)的性格,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的倔巴头精神,来移除压在东山百姓头上的风沙灾害这座大山。现在遇到了困难和挫折,要放弃有一百条理由,要坚持下去只有一条理由——对人民负责”,“不制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

 

《愚公移山》给了谷文昌勇气和力量。

 

当时,用愚公移山精神改造自然在全国各地蔚然成风,千万座荒山披上了绿装。毛主席“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示成为上个世纪中叶人人耳熟能详的经典。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改造的完成,组织起来的广大群众为植树造林、降伏风沙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1955年东山县第一次党代会,谷文昌和县委的同志一道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制订方案。通过了全面实现绿化、根治风沙的决议。谷文昌号召全县人民“苦干几年,将荒岛勾销,把灾难埋葬海底!”他还描绘了一幅宏伟蓝图:

 

“要把东山建设成美丽幸福富裕的海岛。”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变成了东山人民的自觉行动

 

这年底,调查组发现白埕村的沙丘旁有3株长势不错的木麻黄,谷文昌听了一阵惊喜:这是不是那抗风沙、抗干旱、抗盐碱的树种?第二天他带领参加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的300多名同志来到3株树下开现场会,边看边议:木麻黄能在这个沙丘成活,其他沙丘就能成活,这3株木麻黄是信心、是希望。谷文昌要求县苗圃做好木麻黄育苗的准备。

 

1957年,喜讯不断。先是林业科副科长吴志成报告,查到了国外种植木麻黄有效防治沿海风沙的资料。谷文昌高兴地说:“不管外国货中国货,只要能治风沙就行!”第二个喜讯是省林业部门通报:广东省电白县在沿海沙地种植木麻黄成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了报道。木麻黄,木麻黄,又是木麻黄!谷文昌兴奋得喜笑颜开,县委决定大种木麻黄,立即派出农工部长靳国富带领林业技术员、农村干部20多人到广东省电白县学习取经。靳国富一行到电白后,和当地干部群众一块种植木麻黄,现场学习种植技术,还带回了3捆树苗,分别在西山岩、赤山、白埕试种,这些木麻黄大多数成活了,苗圃育苗也非常成功。

 

大面积种植木麻黄需要大批树苗,育苗需要大量种子。县委让县长樊生林亲自指挥调种。全县派出230多人到厦门、永春、平和、南靖等地采种,要求机关出差人员顺便采种,请省林业厅、地委、专署大力支持。林业部也从国外进口树种给予支援。县里迅速组建了53支造林专业队并组建、扩建了一批木麻黄苗圃,为大规模种植木麻黄做好准备。

 

认真是责任、是担当,也是表率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习近平总书记大声呼唤“认真”二字,这是历史经验的概括,是新时代的需要谷文昌就是一个最讲认真的人

 

1958年全国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向荒山进军、向沙漠宣战、大搞水利基本建设⋯⋯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参加十三陵水库劳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这年2月,谷文昌在中共东山县一届二次会议上作了《乘风破浪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新东山》的报告,代表县委向全县军民发出“上战秃头山,下战飞沙滩,绿化全海岛,建设新东山”的号召,并且明确提出了“苦战三年,绿化全岛”的战略目标。

 

细雨霏霏,微风丝丝,正是种树的好时机。谷文昌亲任指挥,驻岛部队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任副指挥,县委组织各界群众齐出动,突击四天种下了20多万株木麻黄和大批的黑松、相思树等幼苗。人们看着这绿色的生命,忘记了苦干的疲劳,翘首企盼新生命的复苏。岂料,天不作美,树刚种完,气温骤降,一场倒春寒袭来,持续低温一个多月,东山的绿色之梦再一次被击碎了。悲痛叹息、埋怨、懊丧、讽刺挖苦接踵而至。有的说:

 

“荒沙能长树,鸡蛋能长毛!”“夏天烫得可炒花生,冬天狂风吹得站不住人、睁不开眼的地方怎么能种树呢?”

 

谷文昌到白埕村现场,发现9株木麻黄劫后余生。他蹲下身子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对随行的同志说:

 

“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失败了再干,这就是共产党人的气概和风格!大家看,不是活了九株吗?能活九株,就能活九千、九万株,绿化全东山。”“只要我们有决心,光秃秃的海岛,一定会变成绿油油的海岛。”

 

他还风趣地说,

 

“待树木长高了我们要昂起头来看,还得当心帽子掉下来呢!”

 

近些年来,谷文昌纪念馆馆长林文旭,总要领着参观者来白埕村,2018年春天我们也来到了这里,挺拔伟岸的9棵树在空旷的原野上直刺苍穹,仿佛在诉说着60年前的那场倒春寒。仰望着树顶,要是带着帽子,真的会掉下来的!

 

吃一堑长一智。东山县委要求干部群众都来总结这次大规模种植木麻黄失败的教训,并且号召大家用《实践论》、《矛盾论》作指导。那是一个让哲学从课堂里、书本里走出来的年代,群众性学哲学用哲学蔚然成风。“哲学就是明白学、聪明学”,真真切切、实实在在。谷文昌带领县委一班人学在前、用在前。自学、辅导、讨论,田间地头、沙滩山坡,谷文昌和大家一起联系实际探讨,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大干快干。他把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牵牛鼻子”,“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等理论都和种植木麻黄紧紧的连在一起,连晚上回到家里还和妻子史英萍讨论“吃梨子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谷文昌用革命理论指导实践,各项工作产生了质的飞跃。成立了领导干部、林业技术员、老农三结合的试验小组,谷文昌亲任组长。他们在飞沙滩上,“旬旬种树”,即每10天种一批不同品种的木麻黄,通过比较,看看哪个品种、哪个时间段种的木麻黄成活率最高,从中掌握规律。谷文昌还和白埕村林业队一道种下20亩试验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摸清了木麻黄的生长习性,在木麻黄的多个品种中短枝的最适合东山栽种,总结出了《沙地木麻黄种植六大技术要点》,印成小册子下发每个村的林业队,并通过培训班等方式让广大干部群众掌握了木麻黄栽培技术。县委依据人民公社成立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新情况,制定了新的政策:国造国有,社造社有,房前屋后个人所有。集体种树实行包工、包数量、包成本、包质量,同工同酬,育苗一亩以上抵消征购任务。政策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坚定了群众的信心。

 

经过10个月的充分准备,东山县再次举行植树造林誓师大会,这是一次总结经验教训,掌握科学规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大会,在上次目标的基础上,谷文昌代表县委提出了绿化东山的新目标:

 

“举首不见石头山,下看不见飞沙滩,上路不被太阳晒,树林里面找村庄。”

 

每逢雨天,有线广播即刻播送造林紧急通知,各级干部率先冲进雨幕,百里海滩上布满了造林大军,歌声同雨声齐飞,汗水与雨水交融。连续3年,天一下雨,东山人民就冒雨出动,先后植树8.2万亩。400多座山头,3万多亩沙滩,全部披上了绿装。

 

种树还要管树。县政府下发文件:老天下雨就冒雨种树;天旱了幼树不返青,磨破肩膀、冒着烈日、踏着火烫的细沙也要挑水浇树;遇到大风天气,要及时把被风沙掩埋的幼树挖开,被吹歪了的扶正;肥料不足,到大海捞小鱼小虾积肥喂幼树。全县广泛开展护林教育,加强病虫防治,很快建立起62个林业队,有护林员1100多人。谷文昌爱树如命,见人就说,谁要伤一棵树,就是伤了我的胳膊,谁折断一根树枝,就是折了我的手指。他经常告诫基层干部:“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谷文昌骑的自行车后座上绑着一把锄头,下乡调研、检查工作,看到哪棵树苗歪倒,就停下车子,给树苗培土。正是他这种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带动全县管树护林蔚然成风。细种精管,木麻黄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几年下来,177条每条宽50至100米、总长达194公里的林带,覆盖了东山大地。一排排木麻黄四季常青,昂首挺立,构成第一道防线。用材林、经济林次第展开,纵横交错,宛如一条条绿色长龙,顶狂风、镇飞沙、抗怒涛,环护着田园村舍。“林成片,地成方,大路两旁树成行”,不仅美景如画,而且扩大耕地1万多亩,改良农田7万多亩,提高了复种指数,出现了林茂粮丰,百业兴旺的景象。群众高兴地说:

 

“人种了树,树保了地,地增了粮,粮养了人”,“林带就是粮带、钱带、生命带”。

 

千百年来,“神仙都难治的风沙”被治服了。谷文昌所描绘的蓝图变成了现实:荒岛变绿洲。

 

1963年,全省大旱。省委书记叶飞视察闽南,来到东山。眼前的情景让他吃惊:青山绿水,禾苗茁壮,两三米高的木麻黄在海岸线上,形成了绿色的长城,清新湿润的空气,没有一点久旱之岛的影子。谷文昌治理风沙他早有所闻,但百闻不如一见。1964年2月,叶飞点名让谷文昌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谷文昌作了《用革命精神改造自然建设海岛》的典型发言,东山县大力植树造林的经验在八闽大地得到推广。此后14年,福建沿海建起了4000多公里的多层次防护林,第一道就是木麻黄,第二道是果树林,再往里看是一方方良田,被称为“谷文昌模式”。从1978年起,福建省森林覆盖率一直保持全国第一。人们都说谷文昌功不可没。

 

勇于担当——“共产党人

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

 

习近平在评价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时指出: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国社会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独立研制出‘两弹一星’,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谷文昌在东山的实践就是一个明证。

 

解放后的东山县委,是改天换地的一线指挥部,掌握好、用好党的政策对调动群众建设新东山的积极性是至关重要的。谷文昌登上东山岛遇到的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壮丁家属。原来,东山解放前两天的凌晨2点,国民党军突然包围了位于东山岛东北隅的铜钵村,以查户口为名,抓走了村里147名壮丁,最小的17岁,最大的55岁,已婚91人。只有298户1334人的小渔村遭此浩劫,三日不见烟火,只有嚎啕的哭声。从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寡妇村”。

 

铜钵村属于城关辖区,担任城关区委书记的谷文昌,上岛后第一时间来到村里,感受到了群众对国民党的痛恨和对共产党的期盼。“兵灾”啊,谷文昌印象太深了。半年后谷文昌担任了县工委组织部长,了解到不足8万人的东山岛,国民党溃退时从岛上抓走了“壮丁”4000多人,他们的家属、姻亲关系遍及全岛。

 

按照有关规定,在国民党军队里当兵,他的家人就是“敌伪家属”。在谷文昌看来,这不符合我们党实事求是的一贯原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虽然国民党军队靠的是抓壮丁,但没有哪个地区抓的壮丁,时间、人员这么集中,何况在老解放区,土改时符合条件的蒋军士兵家庭,同样分配土地。看看受害家庭的白发爹娘、新婚少妇、无依孤儿,他们对国民党恨之入骨,对共产党充满了期盼,怎能再让他们受到双重伤害。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党,怎么能再往穷苦人的伤口上撒盐。谷文昌向县委提出建议:

 

共产党人要敢于面对实际,对人民负责。国民党造灾,共产党要救灾。”

 

在他的建议下,县委决定:把“敌伪家属”改为“兵灾家属”。对他们政治上不歧视,经济上平等相待,困难户予以救济,孤寡老人由乡村照顾。“敌伪”改为“兵灾”,两字之改,符合我们党团结教育依靠广大群众的总政策,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一年后的东山保卫战,“兵灾家属”以良好的表现,报答了党的关怀,也证明了谷文昌的远见卓识。

 

1953年7月16日东山保卫战打响,兵灾家属坚决站在共产党一边,支援1200人的守岛部队,抗击了国民党陆海空三军13000人的进攻。作为县长的谷文昌,是东山保卫战的地方总指挥,他组织全县民兵和群众 ,配合支援解放军坚守阵地。“兵灾家属”表现尤为突出。她们烧敌人的反动标语,剪敌人的电话线,冒着枪林弹雨为部队送水送饭、运输弹药、救护伤员、给增援部队当向导⋯⋯东沈村的叶明花,面对敌人的刺刀大义凛然,宁死也不说出村干部的住处;石坛村的刘杏,在敌人进村后,冒着生命危险将两名解放军伤员藏匿在家里,几次骗走前来搜索的敌人;探石村的陈岱仔给坚守阵地的解放军送水,中途遇上敌军,把两桶水倒光后英勇牺牲⋯⋯

 

朝鲜停战前夕的东山保卫战具有战略意义。毛主席获悉东山保卫战胜利后说:

 

东山保卫战的胜利,不光是东山的胜利,也不光是福建的胜利,而是全国的胜利。”

 

战后,许多“兵灾家属”受到表彰,刘杏被评为一等功臣,1958年参加国庆观礼,见到了毛主席。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生命在群众心中。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只要符合人民的利益,民心就不会失去

 

好政策让“兵灾家属”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她们挺直腰杆支撑起破碎的家庭并积极参加生产劳动,造林、建水库、筑海堤、修公路,许多人成了防沙造林的技术员、养猪模范、托儿所所长、妇联主任、“三八”红旗手⋯⋯政策受益的是“兵灾家属”,调动的是全岛群众的积极性。

 

谷文昌开拓性的工作、模范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留下了串串佳话。省公安厅从国民党的档案里,发现一份材料上记载着东山县委组织部的一位副部长是国民党员。如果他对党隐瞒历史,就是个严重的问题,轻则调离重要岗位,重则开除党籍。上级多次找他谈话,他坚决不承认,有人主张严肃处理。事情反映到谷文昌那里,谷文昌本着“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的原则”,建议再作进一步调查。

 

地委审干办采纳了谷文昌的建议。重新仔细审查后,发现解放前夕国民党为了扩充势力,由县党部书记长带人到陈岱村,演当地人喜欢的潮剧,村民想进去看戏不用买票,但必须报个名字,按个手印,过后这些人全都被填了表,列入国民党员名单充数。当事人对自己成了国民党员的事不知情。这位副部长当时靠卖烟维持生计,想着多卖点烟就按了个手印混进场内,没想到竟成了“国民党员”。查清事情真相后,那位副部长放下了思想包袱,他逢人就讲是谷文昌还了他一个清白。谷文昌则说:

 

不要感谢我,实事求是是共产党的一贯要求。

 

“大跃进”中的东山岛,群众热情高、干劲大。防沙造林、建水库、筑海堤、修公路、造盐田⋯⋯谷文昌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工作方针,既保护了群众的积极性,又避免了“瞎指挥”、“浮夸风”。大炼钢铁之风吹进了海岛,怎么办?谷文昌冷静地说:“东山缺柴烧,又没有矿石,怎么炼?”先砌个炉子试一试,试的结果,炼钢之风岛内没有形成气候,避免了一场劳民伤财的折腾。

 

在地区评比的图表上,东山的养猪数量是“猪尾巴”。上边催,下边急,谷文昌掷下铿锵有力的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年终东山县超额完成生猪调拨任务,在地区评比表上“猪尾巴”变成了“猪头”。

 

谷文昌结合东山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指示精神。防沙造林、兴修水利,他身先士卒;向科学进军,他一马当先。组织了64人的水利勘测队,培训121名水利技术员,动员成千上万的社员上水利工地。一年的时间修建了705个水利工程。1958年1月国家水电部副部长钱正英到东山视察,对东山的水利建设给予充分肯定。12月,东山县获国务院授予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谷文昌经常教育干部,无论办什么事情都要有群众观点,为群众着想,从实际出发,不能随心所欲。他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既然是为人民服务的,为什么不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呢?”

 

他要求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发扬优良作风,不当东转西看的“风水先生”;说话办事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弄虚作假;吃饭住宿不搞特殊;关系群众的事同群众商量,不能强迫命令。谷文昌还要求干部

 

“把政治、技术、业务结合起来,孜孜不倦地学习。结合的最好方法是做什么学什么,管农业的,要懂农业、会干农活,管盐业的要会制盐坎、晒盐⋯⋯不仅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实践中学”。

 

他以身作则,不仅刻苦学习理论,而且带头学习技术。

 

谷文昌一年到头,大部分时间在基层。东山的山山水水闪动着他的身影,社社队队留下他的足迹。在田头他与农民席地而坐谈生产,在村舍他与农民一道卷着土烟拉家常。全县许多生产队长,他能叫出名字来。干部找他汇报工作,群众找他反映问题,他什么时候都不烦,三更半夜也不嫌。他自己常年穿一双黑布鞋,一套灰中山装,深入到田间,挽起袖筒植树,卷起裤脚犁田,拿起钢钎打石头。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他就带领群众干什么。这样的县委书记、模范执行党的政策的共产党人,还会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吗?

 

攻坚克难——“群众需要

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

 

东山岛地处福建东南海域,与大陆的最近距离只不过五六百米,但水深浪高,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困难。千百年来,舟覆人亡的惨剧时有发生。世世代代的海岛人,总想有一天能把东山与大陆相接起来,使孤岛变成半岛。但当时东山的人力、财力都非常有限,修一条海堤谈何容易!“把海岛变半岛”是人民群众的愿望。谷文昌说:

 

“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要敢闯新路,勇往直前!”

 

他反复听取群众和技术人员的意见,与县委、县政府的同志酝酿讨论,毅然拍板:修一条海堤!把海岛与大陆连接起来,将会促进海岛发展,扩大对外联系;方便群众,免除舟楫之苦;有利于加强战备,巩固国防;促进发展养殖,利用苦卤制造化工原料;围垦盐田,扩收渔盐之利;沿堤修筑渡槽,引大陆淡水入岛,解决人畜饮水、浇地用水⋯⋯

 

谷文昌担任建堤领导小组组长,县长樊生林亲任指挥。经过勘察设计,海堤从东山县八尺门至云霄县与大陆连接。这一段海水最深处10.9米,全长569米,外延公路1000米。大堤高出水面5米,底宽110米,顶宽13米,防浪墙高6.25米。初步测算需投入普通工、船工、技工100万个工日,土、石、沙料近50万立方米,总投资200万元。当时对一个小小的东山县来说,可谓工程浩大!福建省委、省政府,龙溪地委、专署批准了这一方案,由国家投资,福州军区、龙溪军分区全力支持。1960年初工程动工,县长樊生林吃住在工地,全力以赴,具体指挥。东山县民工是主力,龙海、云霄、诏安等县的民工、船工、技工,驻岛部队指战员、机关干部组成了浩浩荡荡的筑堤大军。谷文昌经常到工地检查指导,参加劳动。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到1961年6月海堤竣工,天堑变通途,海岛变半岛的美梦终于成了现实。通过八尺门海堤,上世纪70年代架起了高21米的雄伟渡槽,云霄县的淡水源源不断的流入了东山,至今仍在发挥作用。我们来到八尺门海堤,听说海堤要凿洞、架桥,使洋流能循环流动起来,这与当年海岛变半岛一样,是历史的进步。谷文昌地下有知,也会为东山人民高兴的。

 

东山岛交通不便、道路难行,谷文昌就带领群众修路,到他离开时,实现了村村可以开进汽车、拖拉机。如今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就是在当年基础上建成的。东山缺水,十年九旱;一年不旱,就是大涝。特别是遇到海潮,“一次水淹,三年绝收”。谷文昌在带领全县人民大搞植树造林的同时大办水利事业,他和水利部门一起研究规划,建水库、修水渠,挖沟排洪,筑堤建闸防海潮。一眼眼水井、一处处塘坝、一座座水库、一条条管道逐步建立起来。全县最大的红旗水库干支渠长达13公里,直至目前不仅仍灌溉着6000多亩土地,而且以水库为水源建起了自来水厂,为城镇居民、码头、企业提供用水。1961年8月,东沈、南埔、樟塘等村,又一次暴雨成灾。谷文昌和县委副书记靳国富、办公室主任林周发冒雨赶到,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查看水势。情况探明后,当即研究决定,清理旧沟、开挖新沟,筑海堤、建闸门、修扬水站,使之抗旱、排涝、防潮三全其美。工程完工后,一条长1500米、宽50米的鸿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两座13孔节制闸,有效地发挥调控作用。这些村庄不仅扩大了500多亩耕地,而且粮食、甘蔗、花生大幅度增产,至今仍然是一片丰产田。1963年大旱,连续241天没有下雨,谷文昌和县委副书记陈维义等同志到群众中总结抗旱经验。“地面无水向地下进军!”打大井、深井、塘中套井⋯⋯建永久性抗旱工程285处,临时工程892处,这一年东山农作物仍然取得较好收成。

 

建海堤、防海潮,发展多种经营,也是谷文昌的日夜所思。当时的岐下、西崎等7个自然村深受海潮之害、无路之苦。县委即确定修一条1300米长的海堤,阻挡海潮,兴建盐场、农场。海堤建成后,大路相通,保护了群众的生命财产。县里还建起了1.8万公亩盐场,最高年产达3万吨,为东山创造了可观的财政收入。东山土地不多,他提出“以海为田,向海域进军”。大力发展制盐、捕捞、养殖。解放初期全岛渔船都是破旧的木船,网具落后。谷文昌与渔民乘船出海,体验渔民生活,到渔民中调查研究。面对渔民的疾苦,他千方百计带领群众改造旧船,改进网具,重建后澳避风港,渔民们无不喜笑颜开。

 

解放前的东山,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全县儿童入学率很低,没有一处文化娱乐场所。谷文昌提出抓教育、抓文艺、抓扫盲。经多方筹资,建起了剧场、影院。为了让群众听到广播,他亲自出面请盐场赞助,建起了有线广播站。东山当时成为全省第一个村村通广播的县。当地群众喜欢看潮剧,他就提议建潮剧团,没有武功师傅,他从家乡请人来传授武功。为了繁荣当地文化生活,他还鼓励文化馆的同志创作好作品,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

 

谷文昌时刻心里装着人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文化革命中的1969年,谷文昌下放到三明地区宁化县禾口公社红旗大队(今石壁镇红旗村)当社员。从地级干部到农民,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很大的考验。谷文昌却说,

 

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群众运动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品质。

 

他把干部下放劳动当成联系群众改造思想的好机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饱满的政治热情,千方百计帮助生产队发展生产,手不闲、腿不闲、口不闲,使红旗大队亩产跃上千斤。群众看着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满囤满仓,把谷文昌亲切地称为“谷满仓”.

 

1970年7月,宁化县要在隆陂修座水库,解决当地的抗旱与排涝问题,但又苦于找不到指挥人选,这时县领导想到了正在下放劳动的谷文昌曾在东山领导过建水库,于是他被任命为宁化隆陂水库总指挥。谷文昌受命后,来到工地,与民工一起抬石头、筑堤坝,风雨同舟。经过一年奋战,隆陂水库建成了,禾口人民结束了缺水缺电的时代。48年来,水库在防洪、抗旱、发电、改变生态环境、群众饮水等方面,发挥了重大效益,至今人们对他仍念念不忘,在水库边修建了“谷公亭”,建起了展室,纪念谷文昌的功绩。修完水库,谷文昌回到龙溪任行署林业局长、农办主任、龙溪地区革委会副主任、副专员,是能上能下的好干部,是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共产党人。

 

谷文昌牢记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他总是满腔热忱地对待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人们数不清谷文昌究竟亲自接待了多少群众,帮助了多少有困难的人,但被帮助过的群众没有忘记,他资助贫困学生,为烈军属、五保户送温暖,为来访群众买车票,为民工买红糖熬姜汤,关心水利技术员的婚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

 

严于律己——“要先把自己的

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谷文昌严于律己,始终保持了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1963年,东山县城镇户口的高考落榜生,绝大多数安排了正式工作。这一年,谷文昌的大女儿谷哲慧也未考上大学,却安排为临时工,她有点想不通。谷文昌开导女儿说:

 

“总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轻人应该多锻炼锻炼。”

 

1964年当谷文昌调离东山时,有关部门提出给哲慧转成正式职工,一起调到福州。谷文昌说:

 

“省里调的是我,没有调女儿,给她转什么正?”

 

就这样把她留在了东山,直到1972年才转为正式工。小女儿谷哲英,1974年高中刚毕业,谷文昌就让她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锻炼。谷文昌的二女儿结婚,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他严词拒绝:

 

“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

 

谷文昌与林业打交道十几年,从不沾公家一寸木材。从福州回漳州任林业局长,人走家搬,妻子提出去买点家具,谷文昌买了竹凳、藤椅、石饭桌。“为什么不买点木制的?”妻子问到。谷文昌说:“林业局长家一下子添了多件木制家具,外人会产生误会,我们也不能写个声明贴出去:这是买的。”他经常教育家属子女:

 

“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啊!”

 

1980年未过门的儿媳杨小云从师范毕业了,儿子想让爸爸出面帮着安排个好一点工作单位。谷文昌说:“还是听从组织分配吧!”小云被分配在市区一所小学后,又想让他帮忙调到大一点单位。他说:“不论单位大小,只要努力,在哪里都可以做出成绩。”谷文昌的党性原则使儿子和杨小云很受教育。这样,小云在那里一干就是13年,靠自己的努力当了副镇长后,才离开小学。

 

谷文昌一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子女,不搞特殊,不以权谋私。许多人称赞他是一位“时刻想着群众,忘记自己的人”,他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的人。

 

前人栽树,福荫后人。谷文昌把自己的生命注入生生不息的绿树,融入为人民造福的伟大事业,而在人民群众中获得了永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十年就可以成材;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却是百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讲毛泽东思想培养教育了几代人,谷文昌就是突出的代表。

 

从1950年谷文昌来到东山,到1964年离开时,全岛林地面积已达 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2%,绿化率达 96.7%。据省林业部门测定,岛上风力减弱了41%-61%,冬温提高了1.5%,蒸发量减少22%,相对湿度提高10%-25%。过去颗粒无收的沙地,不仅可以种植粮食作物,而且能够大量种植优质高效的经济作物。一个个荒沙村,彻底摆脱了风沙之苦,人们生活在枝繁叶茂、绿树成荫、花红草绿的优美环境中。一些富裕起来的小康村年人均收入已经超过 2万元,粉墙红瓦的别墅楼林立成片。人们面对眼前的一切,抚今追昔,就会想起当年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谷文昌。

 

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一首诗中写道: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谷文昌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1980年12月,谷文昌在东山时的通讯员朱时茂,看到躺在病床上骨瘦如柴的老书记,忍不住双泪长流,谷文昌一边劝他一边支撑着坐了起来,吃力地对朱时茂说:

 

“这次到上海看病,得知木麻黄寿命只有七八十年,你回东山后一定要让林业部门想办法,抓好木麻黄的更新换代,否则将来东山百姓要再受风沙之苦了。”

 

这是他临终前的最后牵挂。

 

东山人民按照谷文昌的嘱咐,每隔几年就种一批木麻黄。木麻黄将一茬一茬地在东山生长下去,造福东山人民。1958年种活的9棵木麻黄,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就会枯死,但谷文昌却是那长在人民心中的木麻黄,这木麻黄代表着真正的共产党人,将会长青不朽!

  

(作者系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本文原载《中华魂》杂志2018年第8期,网发有修改。)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