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王立华:中共缘何成为抗战中流砥柱
点击:  作者:王立华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发布时间:2015-04-12 11:10:10

 

640.webp.jpg

 

  原题:究竟谁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70多年前,日寇肆虐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收复沦陷国土104.8万余平方公里,解放人口1.255亿,抗击了60%以上的日军和100%的伪军,成为中国抗战的主力军和中流砥柱。这是铁一般的事实。而这些年,“国粉”们网上网下大讲正面战场,对抗战的认识似乎完全翻过来了,是国民党打了很多大仗硬仗,牺牲了许多将士,抗战主力军也是国民党,而共产党则是游而不击,无足轻重。众说纷纭虽然有点乱,但也有助于深入研究认识历史,克服片面性。
  抗战是救亡图存的民族战争,国共两党都进行了殊死作战,一个正面战场,一个敌后战场,二者相辅相成,否定哪个都不正确。全面抗战的第一年,是以国民党军队的正面战场为主,因为日本要吞并中国,统治中国的是国民党,它必然以国民党为主要打击对象,同样,国民党对日本侵略者也是蛮拼的。但从1938年底开始,直到抗战胜利前,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却成了主战场。为什么出现这种变化?因为日本吞下大半个中国后,发现从国民党手里夺走的地盘,除城市和交通线外,广大山区和农村竟成了共产党的天下,不得不掉回头来,以对付身后的敌人,否则,拼命抢来的东西,等于送给了共产党。这一转向,大大减轻了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假使没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日寇进攻方向就不会变化,早已一溃千里的国民党军,将面临灭顶之灾;当然,如果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都投降了,或者被消灭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抗战也将面临更大困难。
  许多人不明白,当时共产党既不掌握国家政权,又没有多少武装力量,与国民党比实力相差悬殊,怎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和主力军呢?其实道理并不复杂,因为二者有几个不同:
  其一,一个全心全意抗战,一个三心二意抗战。毛泽东当时说,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要抗战到底。即使面对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反共摩擦,甚至新四军大部被围歼,也没改变联蒋抗日的立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因而成为民族解放的希望;而蒋介石则不同,始终对日本抱有幻想,先是攘外必先安内,拱手让出东三省和华北五省,在日军以正面战场为主要打击方向时,还能积极抗日、消极反共,当矛头转向敌后战场,对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时,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甚至与日本人勾勾搭搭。
  其二,一个坚持全面抗战路线,一个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民族革命战争的力量源泉,只有动员起全国的老百姓才能进行战争,所以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实行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使日寇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而蒋介石则不同,生怕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危及其统治地位,推行单纯由政府和军队抗战的片面抗战路线,不仅极大地制约了国统区抗日力量发展,也导致了正面战场屡屡失利。
  其三,一个灵活机动作战,一个单纯防御作战。由于敌强我弱,毛泽东的战略战术是化整为零,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所以军队越打越强,抗日根据地越打越大;而蒋介石则不同,要么畏敌如虎不敢打,要么是被动的防御作战,组织了多个与日军的会战决战,几乎没有一场是胜仗,导致大片国土沦陷,直到反攻阶段还是一败涂地。
其四,一个坚信自己的力量,一个寄希望于外国人。毛泽东认为,兵民是胜利之本,内因是变化的根本,通过人民的持久抗战,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就一定能把日寇驱逐出去;而蒋介石则不同,不相信甚至疑忌打击人民抗战力量,总是期待英美在华利益受损后会出手相助,将抗战胜利寄托在外国干涉、援助和国际形势变化上,争取不到及时有力的援助便谋求妥协,因而不能组织有效的抗战,也难以发挥主力军作用。
 
  (本文以《中共缘何成为抗战中流砥柱》为题发表于昨日《环球时报》,此为全文;作者是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