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郝贵生: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及解读“人民至上”思想?
点击:  作者:郝贵生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09-13 11:26:30

 

1.webp (1).jpg

《共产党宣言》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即“两个绝大多数”思想。这段话是在《宣言》第一章讲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历史上其它阶级的运动的根本区别时讲到的。文中说:“过去的运动都是少数人的,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这段话确实是《宣言》中的一个极其重要思想,也属于马克思恩格斯1872年所写的《序言》中所说的“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的“一般原理”之一。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特别是当今党的领导人和官方媒体也经常引用这句话论证党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解读“人民至上”思想。但是笔者感到,许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较多的片面性,因而导致由此为理论依据推导出来的结论也不同程度地具有片面性,自觉不自觉地偏离或背离《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本来含义。笔者依据多年对《宣言》的学习和研究,谈谈对“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

一、“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完整的科学含义


马克思这段话实际是对《宣言》之前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原理中群众史观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应用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状况的。它与《宣言》其它一般原理如阶级斗争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原理、消灭私有制原理、两个决裂原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理、无产者联合原理等都有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不能把“两个绝大多数”原理与其它原理割裂开来。这段话从自身含义讲主要讲了五层含义:

第一,它阐述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的思想。

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这历来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几乎所有的理论家们都主张历史是帝王将相和杰出人物等少数人创造的,大多数的普通群众在少数人面前只能受他们奴役和宰割,只能成为他们谋取既得利益的工具。这种英雄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思想在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鲍威尔等人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认为,只有个别的具有批判的“思维”的个人,才拥有“全能”的“自我意识”,才是强大的历史创造力。他们标榜自己就是超群之才,社会历史是由他们这些“英雄”创造的。而人民群众“精神空虚”、“毫无生气”,是历史发展的障碍,“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正是针对这些谬论,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人什么都没有创造’要是撇开单个工人不能生产任何完整的东西这一事实不谈的话,这种论点简直就是疯话。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工人甚至创造了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22页)“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同上,第104 页)马克思恩格斯这里不仅是对鲍威尔等人的批判,也是对一切英雄史观的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历史上的运动是在“英雄史观”支配下的“少数人的运动”,是蔑视人民群众的运动。而以“群众史观”为指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则是“大多数人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所依赖的不是少数“英雄”,而是绝大多数的工人群众,革命的主体就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在消灭资本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消灭私有制的伟大社会变革中,占人口大多数的无产阶级肩负着这一极其艰巨的伟大的历史使命。在一定意义上,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就是无产阶级自己解放自己的运动。正如《宣言》中提出“两个绝大多数”思想之后,紧接着说:“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页)列宁也说过,生气勃勃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

第二,它阐述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价值目标的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所有活动都具有价值性和价值目标。马克思说过,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同人们的利益有关。历史上的一切剥削和统治阶级的活动的价值利益、目标都是为少数统治阶级服务的。有的是赤裸裸的,也有的是在表面上鼓吹“为整个人类”、“为所有的人”,而实际上仍然是为剥削阶级自身和少数人的利益。无产阶级运动也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也有其奋斗的价值目标。但其价值目标也同历史上的其它阶级的价值目标有质的区别。这种价值目标正如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说的是“为绝大多数人”的思想。这个“绝大多数人”就是具体指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也就是说,无产阶级进行消灭资本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运动根本不同于历史上的只是为少数人利益服务的剥削阶级的活动,它的价值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不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真正的运动。正如恩格斯晚年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说:“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这个“为绝大多数人”的观点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一切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总的根本的指导思想,离开了这一价值目标,也就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因此这个价值目标也就成为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宗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是这一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第三,它阐明了“运动主体”和“运动价值目标”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这里所阐述的“绝大多数人的运动”和“为绝大多数人的运动”的这两个观点之间也不是相互割裂、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依赖的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绝大多数的运动”的价值和利益目标必须是“为绝大多数人的运动”,而“为绝大多数人的运动”的主体也必须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而且“价值目标”的根本原因、源泉也是因为历史运动的主体的“绝大多数人”。不仅完全否定这两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原理,而且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否定其中的一点特别是第一点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原理,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运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把人只是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把奴隶只是视为如同牲畜一样的会说话的工具,而不是目的。资产阶级在用人道反对神道的同时,提出了“人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的思想,如康德的哲学命题“人是目的,不仅仅是手段”。但这个命题正如恩格斯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准则是“贫瘠和空泛”的一样,它也是“贫瘠和空泛”的。这里所说的“人”仍然是指占人口少数的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了资产阶级的这一口号,他们虽然也声称自己是代表全人类的,但实际上他们代表的是不成熟的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同情无产阶级,要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力图改变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但是他们实现无产阶级利益的方式不是依靠无产阶级本身,而是依靠他们自己。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3页)。“社会活动要由他们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历史条件就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同上),“他们激烈地反对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同上,第305页)。这实际上仍然是割裂了这两个“绝大多数”的关系,在承认“为绝大多数人”的价值目标的同时,却否定了运动主体是“绝大多数人”的思想。因而表现出他们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四,它强调贯彻执行“两个绝大多数”必须批判“两个少数”。

《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与以往历史上的“革命”运动的根本区别,实质也指出了两种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根本区别,而且要求共产党人真正树立“两个绝大多数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两个少数”的历史观、价值观是建立在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国家制度基础上的。共产党人的阶级属性就是无产阶级性,其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必须是“两个绝大多数”。那么真正确立“两个绝大多数”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必须实行“两个决裂”即“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 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不实行“两个决裂”,不同“两个少数”做积极的斗争,不批判贬低和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和以自私自利为核心的剥削阶级人生价值观,就不可能真正树立“两个绝大多数”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

第五,它强调两个绝大多数人的“运动”的实质是“消灭私有制”的最终实现没有剥削压迫的共产主义的运动。

《宣言》阐述“两个绝大多数”与“两个少数”的对立也是讲两个“运动”的根本区别。那么这两个个运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两个少数”的“运动”实质是以往的剥削阶级维护一种私有制或用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的“运动”,而“两个绝大多数”的“运动”的具体内容是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实现没有剥削压迫的共产主义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就讲到;“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同上,第87页)“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同上,第122页)《共产党宣言》第二章中谈到共产党人的纲领时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6页)“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同上,第286页)因此阐述和应用“两个绝大多数”思想不能离开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离开这一共产党人的根本目标,就不可能真正是应用“两个绝大多数”思想。

二、如何用“两个绝大多数”思想解读习近平同志“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思想?


《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即群众史观理论是唯物史观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笔者以往多次撰文指出,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中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列宁和毛泽东同志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包括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中的群众史观理论,并为形成和指导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提供了极其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大之后,也提出和阐发了一系列的治国理论和方针政策。特别是他的“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思想。今年6月“两会”上又再次重申了他的这一思想。他在6月22日下午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会上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笔者完全同意习近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

近些年来,思想理论界围绕习近平这一思想写了大量文章进行解读。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提到习近平这一思想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并以《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为理论依据。笔者完全赞同这一认识。但笔者发现由于对“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理解上的片面性甚至扭曲的认识,由此导致对“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认识上也不同程度甚至较大的片面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割裂“两个绝大多数”,片面夸大“一个绝大多数”,自觉不自觉否定另“一个绝大多数”。

从“两个绝大多数”理论上进行逻辑推演,“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应该包含两个含义:一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主体、人民是主人。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高喊“人民万岁”。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二就是人民利益为中心,也就是毛主席所说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树立为绝大多数人谋幸福的观念、为人民的利益敢于赴汤蹈火、流血牺牲。这应该是“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必然结论。但是笔者看到的主流媒体的解读大多是“人民利益至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基本不提“人民是主人,官员是仆人”思想。虽然在多处讲话和文章中也强调“民主”,但大多停留在抽象的口号上,具体落实很不到位。同时,“两个绝大多数”不仅不能割裂开来,也不能颠倒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宣言》为什么强调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的,因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正因为如此,才要求共产党人“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才要求“为人民服务”。如果片面强调后者而忽略前者,实质上就是不同程度否定或抛弃了“我们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运动”这一群众史观的最主要观点。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些开明的官员也强调“为民做主”、“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但他们根本不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思想。其似乎也在“为多数人”,但实质仍然是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的英雄史观思想。因此我们在理解“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思想时,必须把“人民是主人”、“官员是仆人”、“人民有权利对各级官员包括高级领导也有批评和建议的权利”等思想摆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首要地位。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贬低群众、无限夸大权力者和精英的社会作用司空见惯。人民群众行使做主人和宪法赋予的民主权利包括自发纪念毛主席的活动往往受到打压、排斥,网媒中有关评论现实问题和纪念毛主席的文章也常常遭到屏蔽、删除等。离开了“人民是主人”,随意剥夺人民群众行使做社会主人的权利,谈何“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呢?

第二,离开“两个少数”谈“两个大多数”,只字不提“两个大多数”同“两个少数”的批判斗争。

笔者发现,当一些学者、媒体、领导人讲话用《宣言》中“两个绝大多数”思想论证“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时,基本上不提“两个少数”,更不提“两个大多数”思想对“两个少数”的批判斗争。似乎只讲“两个绝大多数”,且只是后一个“大多数人”,就能够保障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了。讲的次数越多,喊的越响,“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就确立得越快、越彻底。如果仔细阅读官方主要媒体、主要刊物、各级领导主要讲话,几乎是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基本上都不提现实生活中极其严重的英雄史观思想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权力至上、金钱至上的私有观念的极其猖獗和泛滥的客观现实,更不会对这些错误思潮进行科学的解剖、分析、批判。在这种状况下,不对现实生活中的“两个少数”及其表现、危害性、本质、根源进行深入的揭露、批判和指出克服的正确途径,不谈各级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不同头脑中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为核心的剥削阶级观念做积极的斗争,谈何树立“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的观念呢?

第三,把“两个绝大多数”思想与《宣言》中的其它“一般原理”割裂开来。

恩格斯《反杜林论》的《序言》中指出,希望读者不要忽略他的这部著作中各种基本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句话也完全适用于《宣言》。我们在学习、理解和应用《宣言》的“两个绝大多数”这个“一般原理”时,也不要忽略它与其它“一般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同阶级斗争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原理、两个必然原理、无产阶级政党原理、消灭私有制原理、两个决裂原理、无产阶级专政原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两个绝大多数”和“两个少数”作为对立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归根结底是私有制条件下不同阶级关系的产物。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一定会存在经济地位完全不同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反映在意识形态方面必然会产生对立的意识形态。“两个绝大多数”与“两个少数”的意识形态的对立归根结底是经济关系上根本对立的阶级的反映和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解读“两个绝大多数”思想必须从阶级斗争和消灭私有制原理,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同理,要求领导干部树立“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思想离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离开消灭私有制思想,离开“两个决裂”思想,能办得到吗?但我们现实生活中,阶级斗争、阶级分析方法已经称为一个“敏感”词汇。官员不敢讲,学者不敢讲,甚至一些号称“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的人也不愿讲、不敢讲。谁的文章讲“阶级斗争”,就不让在公开媒体上发表,或者删除你、屏蔽你,给你扣上“极左”大帽子。党中央近些年反复强调共产党员要树立“政治意识”。政治的本质就是阶级斗争,但主流媒体却始终不敢用阶级斗争观点解读“政治”的本质。咄咄怪事!离开阶级斗争观点讲“两个绝大多数”,能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思想吗?依靠离开阶级斗争的“两个绝大多数”论证“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能是科学的结论吗?

第四,把“两个绝大多数”与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的共产主义的大目标割裂开来。

前文已经叙述,“两个绝大多数人”的“运动”是指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的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大目标的“运动”,而不是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代表人物伯恩施坦的只顾眼前的、局部的、短暂利益的,放弃无产阶级长远的、根本的利益,放弃阶级斗争和消灭私有制的“运动”。这种“运动”不可能做到“两个绝大多数”。马克思1852年在谈到他阶级斗争理论时讲了三句话即阶级仅仅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消灭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实际上也是再次指出,离开无产阶级专政及消灭阶级的历史使命不可能是共产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者,也不可能真正做到“两个绝大多数”。但是我们现实社会中许多人包括一些权力者和所谓“马克思主义”学者、专家基本不讲无产阶级专政、不讲消灭私有制、不讲消灭阶级,只讲实现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且只讲对私有制的保护和扶持,不讲引导和限制。如此大讲特讲《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并以此论证现实的“人民至上”“人民为中心”思想及其路线、方针、政策,能是科学的论证吗?

邓小平同志说过,要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我们也要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掌握《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由此才能进行科学的逻辑推演、论证和说明解释现实问题,否则就会做出错误、片面的结论来。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