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发展战略 > 阅读信息
黄培:中国制造业,如何抵御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
点击:  作者:黄培    来源: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发布时间:2020-04-09 11:43:31

 

 

在疫情之后,中国制造业应当更加重视数字化转型,主动推进智能制造,开展智能服务......

 

1

 

今天是46日,武汉封城第75天。前天是清明节,上午十点和孩子一起参加了全国的祭奠仪式。三分钟的时间,脑海中浮现出过去两个多月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那些令人心碎、令人感动、令人振奋的瞬间,不禁热泪盈眶。有论文指出,武汉封城帮助中国减少了96%,即70万患者。武汉的确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即将开启彻底解禁之后的复兴之旅!

 

 

图源:武汉发布

 

截至昨日,武汉还有574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湖北省除武汉市之外只剩下3名确诊患者,中国现有境外输入确诊病例693例,累计境外输入病例951例。虽然还有零星的感染者和一些新增的无症状感染者,但我相信中国已经不会再出现疫情的二次爆发。然而,全球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已超过127万人,死亡人数已超过6.9万人,其蔓延的势头还没有丝毫减弱的趋势,每分钟都有人死去。一个又一个的国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停止国际航班,关闭企业,让民众呆在家里避险。难以想象的是,至今西方国家大部分人仍然不戴口罩上街。在民众愿意主动戴口罩的东亚国家,疫情的控制程度要明显好于西方国家。

 

 

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来源:腾讯新闻)

 

2

这几天一直在思考,全球疫情如此严重,在短期、中期和长期,对中国各行各业的制造企业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刚刚经历了中国疫情的制造企业,如何抵御国际疫情带来的“二次打击”?带着这些问题,我在时刻关注相关媒体报道的同时,也访谈了一些e-works创办的中国制造业创新企业家俱乐部的企业家朋友。

 

 

一、国际疫情蔓延对中国制造业的短期影响

 

此次疫情蔓延导致的制造企业停工,首先是中国,然后是韩国,接下来是欧美和东南亚国家,中间有一定的时间差。43日,新加坡宣布要关闭非必要的商业机构(包括半导体工厂);美国已宣布国家紧急状态将持续到复活节(412日)之后;德国的紧急状态至少要延续到420日,禁止两人以上的集会;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昨晚发表电视讲话,这是她在位68年来,在国家危机时刻第四次发表特别演讲。各个国家的制造企业关闭工厂,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同时,由于零售企业关停,导致除生活必需品和防疫产品之外,民众对各类消费品的需求下降。因此,势必对中国制造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从短期(4月至5月)来看,国际疫情蔓延对中国制造企业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出口导向型制造企业大量订单取消或延期。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制造业各行业中,纺织服装印染行业、OEM代工企业(尤其是手表和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受影响最大,不少工厂关停或长期放假。华南地区港资企业主要模式是承接欧美订单,在内地工厂生产,因此受国际订单取消的影响更大。我国一些已经实现国际化的大型制造企业,由于海外工厂关闭,也会受到直接影响。第127届广交会已确定延期,这对外贸企业而言,将会影响全年的订单。由于订单下降,也会影响企业的支付能力,造成资金链紧张。此外,由于国内和国外疫情的双重影响,今年造船行业将继续下滑。

 

第二,由于国外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企业停产而影响企业的产品交货。例如,机床行业的数控系统、光栅尺等关键的进口件不能到货,导致企业的产品无法齐套。现在中国生产的呼吸机遭到欧美企业疯抢,但由于涡轮风机、流量传感器、比例阀等核心器件需要从欧美进口,导致一些国产呼吸机的核心企业的产量极大受限。

 

第三,由于物流运输出现问题,而导致企业成品的交付出现问题。由于各国防控疫情,国际航班大幅度减少,使得国际快递的交付出现很大问题。UPSDHL等多家国际快递公司宣布停止面向疫区国家的投递服务。涉及海运出口的单证寄送严重迟滞,给客户通关带来影响。海运服务也无法按期到货。

 

 

第四,由于交通阻断,一些企业在海外的销售和服务无法开展。一些制造企业的国际销售和服务人员在复工之后,已经到达在海外的营销和服务地点,却由于当地抗击疫情而只能就地待命。这显然会影响企业的国际运营。

 

二、国际疫情蔓延对中国制造业的中长期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的疫情蔓延速度何时能够下降?究竟何时能够到达拐点?何时能够平息?这是国际疫情对中国制造业中期(今年内)影响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如果4月中旬能够到达拐点,4月底之前能够控制,5月底能够平息,对下半年中国制造业进出口的影响不会太大,但如果要到67月份才能平息,那对于下半年的影响也会十分巨大。这真是一个“生死时速”的问题。

 

全球新冠疫情已经对各国的服务业、航运业、零售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而对制造业带来巨大冲击,产生负面的连锁反应,将导致众多企业倒闭,失业率提升,消费者购买力下降,从而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有专家推断,此次新冠疫情如果再持续两三个月,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将超过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和中国制造业也难以独善其身。

 

从长期来看,国际疫情的蔓延很可能会导致全球制造业供应链和产业格局的重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疫情发生之前,就已经在推进制造业的回流,此次疫情将会促进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进一步强化其国内的制造业供应链,而日本、韩国、德国、意大利等本来就十分重视制造业的发达国家也会更加重视本土供应链的配套能力。

 

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蔓延的过程中,已经显现出西方国家的很多基础抗疫产品,例如口罩、医用手套、防护服、护目镜、消毒液等产品,乃至药品、呼吸机都需要大量从亚太地区,尤其是从中国进口,因此,疫情之后这些国家将会加速摆脱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中国制造”环节。这种逆全球化的过程将导致世界各国的分工协作关系发生本质改变,深度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进出口。全国政协常委葛红林(原中国铝业董事长)近日指出:“不能天真地认为,中国防控疫情和快速复工复产的成效,会导致世界产业链的中心向中国转移。而应理性地认识到,疫情之后,发达国家对各自产业链痛定思痛之后,将加快弥补和完善各自或区域化的完整产业链,有的甚至在重塑‘去中国化’。因此,与其期盼海外资金流向中国股市,不如引导海外资金流入中国的实体经济”。

 

 

三、中国制造业,如何抵御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

 

对于面向国内市场为主的制造企业,二月份的业务运营虽然受到较大影响,但三月已开始复苏。例如,由于卖场关闭,也无法进行空调的安装,导致格力空调的销售被“隔离”,营业额基本为零,损失了两百亿的收入,但三月已开始迅速恢复。随着各地商场开业,福建的一些品牌服装企业三月份的营业额已恢复到去年同期50-70%的水平。一个有趣的预测是,此次中国的疫情在短期内会刺激更多消费者购车和购买二套房(在发生疫情时便于交通和隔离)。此外,各地已开始发放消费券,刺激生活消费。我相信今年政府会出台更大的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减免税费、贴息贷款等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抵御国内疫情的“首次打击”。

 

面对三月以来国际疫情的“二次打击”,我国适时推出“新基建”重大方略,加速推进5G基站建设、特高压输电、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预计每年都将带来数万亿的“大蛋糕”。目前,5G商用步伐已经加速,中国移动已经进行了两期无线通信主设备的招标,华为、中兴通信、中国信科(烽火科技+大唐电信)等国内企业获得较大份额。而其它新基建项目也在陆续展开。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是政府提振经济的重要举措,相关板块的众多制造企业将受惠于此。近期,总部位于武汉的中国信科集团旗下的烽火通信、光迅科技等企业就一直在快马加鞭,加速复工复产。此外,前期的中国疫情也带动了在线教育的井喷,间接地促进了PAD、便携电脑的销售,迅速清空了库存。

 

据中国民航局329日的消息,中外航空公司的货运航班每周恢复到930班,接近中国发生疫情之前的水平。海运公司正在恢复中国业务,中欧班列已经开行。其中,328日开行的武汉至德国杜伊斯堡的中欧班列带去了长飞光纤的产品,还带去了武汉生产的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铁路建设物资和无纺布等产品。这些措施有助于中国制造企业应对国际疫情带来的短期困难。

 

从长期来看,国际新冠疫情的蔓延,将会使各行业的订单向头部企业集中,因为领先企业的产品性价比和服务能力更强。因此,中国制造企业还是要更加专注于提升创新能力,把握核心技术,立足于成为行业隐形冠军,建立国际竞争力。例如,缝纫机行业龙头企业杰克缝纫机在此次国际疫情蔓延期间,还承接到来自意大利的订单,充分体现了其国际竞争力。

 

 

为了应对西方发达国家推进制造业回归,我国制造企业也应当加强与国内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实现关键零部件、原材料,乃至核心工业软件的自主可控;我国制造企业要主动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型制造企业要继续推进国际化进程,开展国际并购,实现跨国经营;中国要继续开放国内市场,继续放宽对外资股权比例和参与领域的限制,吸引外商投资;继续务实推进“一带一路”,让企业赚到真金白银;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千方百计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或延缓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链“去中国化”,要“粘”住其它国家共同发展。

 

近期,我国已经在开展与日本和韩国的自贸区谈判,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日韩和东南亚国家加强互惠互利的经贸与技术合作,有助于我国保持在全球供应链上的枢纽地位。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培养了全球其它国家难以匹敌的庞大的工程师队伍,这是中国制造业非常重要的比较竞争优势。未来,中国应继续加强面向制造业的创新型人才、工程师队伍和高级技工的培养,从而提升中国制造业应对各种全球性灾难事件的底气。

 

每当灾难袭来,受打击最大的肯定是缺乏核心技术,仅从事加工制造的OEM代工企业。因此,企业还是需要从OEM走向ODM,逐步提升产品研发、设计、工艺、制造和供应链管理能力。进而树立自己的品牌,成为OBM企业。例如,富士康就具有强大的ODM能力,而前几年成功并购日本SHARP,也使富士康拥有了强大的品牌实力。前期中国疫情期间富士康自主制造口罩的实践,也促使富士康未来可以将在电子制造行业积累的丰富的制造和管理经验带入到其它行业。

 

李培根院士指出,对于中国制造业而言,与其面面俱到,在各个领域都作为跟随者,补足所有短板,不如把某些我们具有优势的技术领域和产品做专做精,练出杀手锏,做到全球的客户都离不开我们。日本的制造企业将一些已经成为大路货的消费电子产品和家电产品的主机制造厂卖给中国企业,自己却向高精密零部件和关键原材料转移,做到全球第一。去年日韩发生贸易摩擦,日本对韩国限制出口用于半导体清洗的氟化氢,用于智能手机屏显的氟化聚酰亚胺和半导体基板的感光剂“光刻胶”这三种材料,导致韩国蒙受巨大损失。此外,日本的两家公司NabotescoHarmonic Drive占据了机器人行业精密减速机75%的市场份额。这些案例值得我国制造业深入研究。

 

 

我国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实践全球领先。应对国际新冠疫情的“二次打击”,我国制造企业应当更好地利用国内各个行业的电商平台,以及国际电商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国优势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例如,我国在模具制造行业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价廉物美。因此,未来应当进一步通过电子商务提升我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提高接单能力。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已经强调指出,在疫情之后,中国制造业应当更加重视数字化转型,主动推进智能制造,开展智能服务,强化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实现数据驱动的决策,通过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化应用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有更多资金能够投入R&D

 

一位广东东莞的企业园区负责人告诉我,现在广深高速上已经又是车流滚滚,到处都是满载货物的卡车,这是华南制造业作为“世界工厂”的复苏信号。衷心希望在此次国际疫情二次打击的“隆隆炮声中”,更多的中国制造企业能够挺住,并把握危中之机!

 

来源于数字化企业 ,作者黄培博士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