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塘约道路”中的可复制积极因素、不可复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是为中国农村发展找出正确道路、模式的前提。弘扬“塘约道路”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三年多的时间内,国际社会经历了一个从理解、接受到积极参与的过程。在中国的推动和周边主要国家的积极响应下,“一带一路”倡议受到广泛赞同和欢迎。
中国和非洲人民友谊联结迄今的成功经验,用丝绸之路联起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第三世界的友谊,如再用“一带一路”将其联结起来,再造“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大好环境。
一带一路”是一项宏大的顶层战略设计,是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世界革命,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未雨绸缪,规避风险,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世界上的国家林林总总,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探索形成更好社会制度和文明范式的道路上都在进行自己的尝试,没有哪一种道路或模式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虽然已经过去近10年,但全球并未走出这一阴影。事实上,在后经济危机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新一轮的政治、经济秩序重组周期。
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提到见证古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和“黑石号”沉船。它们分别是什么?
这既是国家需要,也是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它是中国对新经济发展形势的一种体温式应变,更标志着中国主动改变世界秩序的信心与决心。
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宣布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
围绕“加强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共赢发展”的主题,就对接发展战略、推动互联互通、促进人文交流等议题交换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并通过了联合公报。
此前根据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估算,2016年至2020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合意投资需求至少在10.6万亿美元以上。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
“一带一路”战略的吸引力,在于它将彻底打破旧的全球政治经济地缘格局,在于它用和平、共赢、持续发展的理念,赢得全球所有欠发展国家由衷的支持。
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利于美国的世界经济解体战略,美国金融、军工财团必然长期对一带一路战略抱有敌视态度,中国必须同美国的破坏性国际战略进行长期、复杂的斗争。
——“一带一路”峰会智库交流会议上的发言
“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家之多、文明传统之复杂,各种利益考量之扑朔迷离,无疑给多边合作带来种种挑战,但“协商民主”可以解决其中很多问题。
在众多调研考察、国事访问、与会发言期间,习近平用一个又一个精辟巧妙的明喻暗喻,向各国人民讲述共同发展的故事,为世界塑造出生动、鲜活的“一带一路”蓝图。
目前“一带一路”已经形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中国品牌,中国应通过建立统筹协调机制、综合服务机制、研究评估机制,对“一带一路”进行品牌管理。
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期待着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献计献策,让这一世纪工程造福各国人民。
对中国来说,“一带一路”峰会是今年最重要的主场外交,这是中国迄今为止举办的最受世界瞩目、最长袖善舞的一次国际会议。这个五月,其实已经有五重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样一个盛会,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四年前,还完全无法想象。所以,此次论坛隆重召开的本身,就宣告了中国的一个重大胜利。
这是一首世界和平的颂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礼赞。展示了中华民族21世纪开创的“一带一路”,不仅是古丝绸之路的延续,更是一条“共商、共建、共享”的和平之路。
经济效益和国家雄心将是全球经济和政治的推动力。一方面国家利益和安全依然是决定国家行为的首要准则,另一方面市场逻辑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扁平;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得益于周边国家的积极参与,中国也欢迎他国分享自身的发展红利。“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是亚欧大陆,尤其是中国周边国家。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这显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需要一个比较明确的“非洲方略”。
“一带一路”倡议会成为新全球化形势下各国追寻历史脉络和文化基因、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培养基”,进而成为推动实现各国双赢、多赢、共赢的新模版。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