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两会聚焦 > 阅读信息
优秀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有全国政协委员看不下去了
点击:  作者:王烨捷 叶雨婷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9-03-05 11:24:05

 

          中国青年报公众号(zqbcyol34日报道,一名优秀的本土青年人才,到了国内高校,往往不如一个拿着洋文凭的普通海归人才吃香,这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一个通病。今年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就看不下去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 摄

优秀本土人才待遇不如普通海归?

春节过后,刚刚降温的校园招聘市场再次升温,不少年轻人迎来了春招战役。在众多招聘信息中,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句话常常出现。而对于正在应聘的博士生来说,这句话将同等条件的年轻人划分成水火不容的两个群体:本土博士海归博士

一项海外经历的要求,往往成为本土博士进入理想高校就职的绊脚石,即使进入高校工作后,没有海外经历的他们也时常承受着打折的待遇和周围的偏见。

天津大学理学院2016级博士生王聪即将毕业,在母校读了8年的她学术背景出类拔萃——发表的国际论文3篇被选入期刊封面,累计影响因子达76,获校级以上荣誉15项。如今,她正在就业和出国深造中犹豫不决:出国深造也是为了回来。如果没有出国留学的经历,一些人才计划是没办法申请的。目前也有一些针对本土博士的政策和计划,但是名额非常少。我们这些应届本土博士,如果应聘和自己毕业院校档次差不多的学校,常常职位会降低;如果都投同一个职位,海归肯定会被优先录用。

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高校在引进博士时不再明文规定必须是海归博士,但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者优先这一要求仍然或明或暗地存在于各种招聘信息中,成为本土博士跨不过去的坎儿。

例如,2019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招聘启事中提到,助理教授/副教授/长聘副教授/教授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工作背景的优先。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20191月发布诚聘海内外英才的公告中写道,讲师岗位要求有海外著名高校留学或博士后经历者优先;吉林师范大学2018年招聘高层次人才计划中,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师等理科类岗位要求有海外学习或留学经历者优先

海外经历的阴影还延续到本土博士的工作中。

于泽远(化名)博士毕业于中国农科院,如今在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她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待遇方面的差别依然存在。理工科的海归博士一般会申请一些人才计划,国家对理工科的项目资助支持都非常大。有海归头衔,能得到像安家费之类的更好的待遇

潘峰(化名)是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电气专业毕业的本土博士,现在湖南一所省属一本高校就职,已经工作了3年半。在他看来,不少高校在招聘时较少公开要求必须是海归,但是在高校教师评职称时仍有不少对海外经历的要求。所以我工作3年后就出国访学了。我们学校聘副高必须有半年的海外经历,正高一年,对我来说压力还是挺大的。潘峰说。

一名优秀的本土青年人才,到了国内高校,往往不如一个拿着洋文凭的普通海归人才吃香,这成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制中的一个通病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今年两会带来了一份《关于高校本土人才使用和评价的提案》,他认为是时候提一提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同等评价的问题了。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中国青年网记者王烨捷 摄

招聘方面,过分强调海归身份,同等条件下,海归能得到更好的薪酬待遇;资源分配,海归人才优先;评价体系方面,向海归人才倾斜。戴立益说,有的海归人才得到较好的科研条件和薪酬待遇,几年后,现实又低于期望,要出成果了,他跳槽了。

这种现象,势必对本土优秀人才造成一定的伤害。

一来,资源分配不合理,本土人才因同工不同酬产生不公平感,很可能请来女婿,气走儿子

二来,很多海归人才回国后无法有效组建科研团队,在单兵作战的状况下还要应对各种长短周期的科研绩效考核,可能因水土不服而心生失落;

三来,由于海归身份成为同等条件下人员职称晋升和奖优评选的重要指标,成为个人标签和升迁筹码,因此造成本土人才把海外求学经历变成功利追求,他可能并不需要提升能力,只是去镀一层海归的金。

实际上,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的学术水平差异不大

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在学术研究上究竟有什么样的差距?有研究表明,虽然二者在职业生涯上有很大差别,但是就学术成就来看,二者并没有显著的差别。

今年2月,北京师范大学叶晓梅、梁文艳发表在《教育与经济》期刊上名为《海归教师真的优于本土教师吗?》的文章写道:通过分析基于中国研究型大学46个教育学院(部)的教师样本,海归教师发表英文论文的可能性较大,但当两类教师都发表英文论文时,海归教师并没有表现出优势。文章指出,在机构层面,海归教师构成比率与机构整体科研生产力同样不存在显著影响。这表明高校人才任用中过分看重海归经历这一筛选信号并没有得到经验证据的支持。

2010年刊发在《中国高教研究》的名为《海归博士与本土博士职业成就比较》的文章收集问卷31252份,通过调查毕业博士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现职工作情况、职业发展状况等多项内容分析后得出,海归博士首次获得科研成果的年龄高于本土博士。海归博士获得专利、发表索引论文和获得奖励的次数与本土博士无显著差别。

对此,不少一线科研工作者认为,当两类博士在一起工作时,感受不到明显差别。

潘峰表示:抛开头衔,本土和海外博士没有区别,在学校里都是靠实力说话,最多就是在安家费上有差别。我们学校如果博士毕业的学校是QS全球高校排名前100的,可以多拿5万元。在学科评估方面,不少高校的国际化部分基本都是满分,因此不会刻意要求你博士期间一定要在海外。

如今,社会对于本土博士科研水平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体现在顶尖高校的招聘中。去年9月,本报刊登《谁能获得中国顶尖大学教职》的文章指出,本土博士在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所占比最大,约为51.9%。其中,北大新任教师中约有178名拥有本土博士学历(占49.4%);清华新任教师中约有235名拥有本土博士学历(占52.2%)。

然而,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八成以上拥有一段或多段海外科研经历,完全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仅占总体的18.6%。由此可见,尽管本土博士在北大、清华新任教师中所占比例超过一半,但是这些本土博士绝大多数具有境外博士后经历。

 

本土博士与海归博士究竟有什么差别?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许晓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土博士和海归博士的差异不是出身造成的。如今本土博士也有超过海归博士的成就,海归博士如果把握不好也会被时代淘汰,关键是看这个人的视野和定力,看他有没有创新意识

许晓东表示,从视野方面来看,海归博士可能接触到一些国内接触不到的东西,视野或许会更宽广,海归博士在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方面可能得到了更好的训练,国外的先进实验设备也给海归博士带来了更多优势,但是这些优势不一定每个海归博士都具备,我国很多优秀的科研团队,包括院士的团队或者已经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团队,仍然是本土博士居多。

改变通病,建议这样做

戴立益今年以提案的形式提出建议——建议从国家层面改进人才使用和评价机制。

第一,要取消人才招聘中单纯的身份优先条款,加强同行评议在人才引进中的作用。在人才引进、招聘制度中,弱化地域和国籍的限制性条款,取消单纯的海归人才优先、有海外工作经历优先等条款;加强人才选聘中学术同行评议的比重,注重考察人员的学术贡献度、创新潜力、发展前景、学术志向等。人才引进的评审环节应减少行政干预,加强小同行评审力度。

第二,他建议建立尊重人才成长特点和学术活动规律的评价体系。

第三,应当发挥海归人才在学术建制中的作用,促进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的相互融合。并不是要让海归和本土人才对立,而是要他们互相发挥所长,整体提升我国高校科研质量和教学水平。戴立益建议破除干部管理的制度壁垒,加大行政领导人员聘用制改革力度,让有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海归人才在合适的管理岗位上任职。此外,海归人才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研管理办法和人才队伍建设方式,改善学术风气,搭建交流平台,盘活学术资源。

此外,要完善现行的各级各类人才计划项目,让海归人才与本土人才同生共长。

(记者丨王烨捷 叶雨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