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获诺贝尔奖后,舆论曾期待屠呦呦能获得当年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她落选后,不少人为其“抱不平”。今年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赵忠贤、屠呦呦,可谓众望所归。
屠呦呦获奖的那一天,屠呦呦揭开了历史真实的一幕,将引发中国的一场社会反思和批判。其价值远远超过科技获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为什么屠呦呦出不来?
屠呦呦对获奖较为理性,对着讲稿,说话得体。但愿屠呦呦的获奖能成为激励中国科学家的一份正能量。是老一辈科学家长期淡泊名利和无私奉献的集体品格仍源远流长。
在领奖台上, 屠呦呦同时对国家的信任表示感谢,并强调了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价值。屠呦呦引用毛泽东的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饶毅: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做出了杰出的成就。
我觉得这一次,我这样想,这个也说明了毛主席说的,中医药是个伟大宝库,说明确实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用现代科学(进行研究)。
有人统计过,从发布屠呦呦获诺奖消息之后的短短几小时之内,就有数篇讨论屠呦呦的文章新鲜出炉或是被重新搬出来。其中不少是找屠呦呦毛病的。
屠呦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中国人,是中国人的荣耀,但是获奖背后的故事,应该给我什么样的启示?为什么现政府始终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在迷信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的中国,顿时有一种如鲠在喉的窘境:因为屠呦呦一无博士学位、三无留洋背景、三无院士头衔,被称为 “三无”科学家。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和演员黄晓明的婚礼。两个纵横交叉的风云人物就这样一遍遍冲刷着我们的眼球,也拷问着我们无以为解的心绪。
中医药如同中国的国运一样江河日下,几尽凋零和衰亡,如果没有新朝对中医药的刻意保护,恐怕中医和中药将只能在考古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了。
——如何为中医药盖上“中国印”
屠呦呦获诺奖,青蒿素进入大众视野,提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以有效措施,开发和保护中医药这一宝库?
国际诺奖者大会集体为毛泽东默哀,怀念毛主席的伟大思想,世人懂了,你咋还不懂?依我看,汝多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近期媒体关注有两大人物:屠呦呦,黄晓明,但两人的差别让笔者感慨良多!让笔者不禁以为难道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不是屠,而是黄吗?
获得诺奖,“中医与西医谁该加冕”的背后,折射出由来已久的中西医之争。近百年来,西医东渐,占据国内医学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医边缘化。
疟疾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的寄生虫传染病,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和创新的青蒿素类复方,在全世界各地遏制恶性疟的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8日下午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在中国科协举行,屠呦呦先生参加活动并发言,她回顾了研制青蒿素的艰辛历程并说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
与喜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同样繁忙的,是被认为是屠呦呦获奖推手的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饶毅先生。面对采访发出了他的“饶毅之问”。
在屠呦呦座谈会上的发言
10月8号,科技界祝贺屠呦呦先生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在中国科协举行,《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整理了施一公和屠呦呦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文稿。
中医药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古代到今中医药本身就在不断的进行自我革新和自我发展,也并不排斥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本文给大家提供一些干货。
屠呦呦无疑是“从中医药里挖掘宝藏,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受传统中医药启发而用现代技术手段,从传统的中草药筛选发现有效成份先导化合物。
“屠呦呦”引发了层出不穷的话题,有作为华夏子孙的欢欣鼓舞、自豪激越之词,也不乏心忧当下、针砭时弊的药石之言。笔者仅择其精华,归纳四点。
默默工作、不善交际、敢讲真话、贡献卓著的落选院士,涉嫌造假、擅长公关、有权有钱的却顺利当选、风光无限。两相比照,向社会公众传递了怎样的信号和印象?
发达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率先发展,成为了规则的制定者,订立了大量的“自由贸易协定”所谓公平的国际贸易,根本就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让发展中国家如何竞争?
中国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争议多多,累及屠呦呦没有评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什么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不考虑给多人颁奖,而只单授予屠呦呦一人呢?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