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长征,为什么八次更改目的地?
点击:  作者:静思有我    来源:静思有我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08-04 11:21:03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自然百感交集。

 

今天我想起了我202181日写过的一篇文章,我对那篇文章非常满意。今天我将那篇文章略作修改,再次慎重地朗读,以向我英雄的军队致敬!

 

我读党史、军史的感受有千万条,但是排名第一的是一个“难”字。

 

从这个难字出发,我分享给朋友们的读后感是:

 

世界上励志教材千千万,但最好的励志教材就是:我军历史。

 

要说我党、我军有多难,也自然有非常非常多的角度,我今天选取两个小的角度跟朋友们分享一下。

 

1个角度是:我军建立之初的数量变化。

 

我党建立我军,是从192781号凌晨2点,贺龙发布南昌起义命令开始的。那个时候参加南昌起义的军队有2万多人。

 

那么这2万多的起义队伍,最后剩下了多少人呢?

 

回答是:800人。

 

为什么只有800人了呢?

 

因为南昌起义军最初很顺利迅速占领了南昌城,然后就遭到了反动派的围攻,于是起义队伍撤离南昌,一路南下,准备到广东建立根据地,同时争取国际援助,开展新的北伐。

 

在南下的途中,一边打,一边走,一边走,一边打,到了三河坝这个地方,把部队分成两个部分:主力部队继续南下,留下一小部分部队归朱德指挥,主要是阻击从北边追过来的敌人。

 

然后呢?然后南下的主力部队全军覆没了,领导人都逃亡了。部队全部打散了,没有成建制的部队了。

 

倒是负责在三河坝这里阻击敌人的小部队,完成了阻击任务,最后还剩2000多人。

 

简单的说:大部队,彻底没了;小部队,还是一小部分。

 

接下来,这支小部队的一小部分就在崇山峻岭中开展游击战,保存实力,寻找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遇到了很多次的敌人的围堵,同时部队内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不知道革命的方向在哪里,不知道革命能不能胜利,都悄悄离开了部队。

 

19271021日,在江西省安远县天心镇天心村天心圩这个地方,朱德对队伍进行了改编,对不愿意再跟随队伍的同志发给路费,让他们离开队伍。

 

改编结束之后,队伍的人数是800人。这是南昌起义2万多人的队伍的最后的一点火种。

 

就在这期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暴动的队伍,也经历了无数的困难。

 

最初中央要求他们以长沙、衡阳、宝庆三个地方为中心,在湖南全省发动暴动。结果事还没开始干,原来指望的秋收暴动的主力队伍李烈、李隆光两个团,被唐生智调走了,参加不了秋收暴动了,毛主席他们手上没人了。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个时候湖南省委发来了安源现有工农武装力量的报告。于是安源这个地方的武装力量就成为了秋收暴动的军事基础。但肯定没能力在湖南全省发动暴动了,那只好把全省暴动缩小为在长沙周围搞活动,最后占领长沙。

 

99日秋收暴动开始的时候,暴动部队有三个团的兵力,大约5000人。番号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中国工农革命军”这个名称,也是毛主席和湖南省委刚刚在向中央强烈建议之下,才确定的。核心要义是不再打国民党的旗帜,要用我党自己的旗帜。所以就不叫国民党使用的“国民革命军”的军队名称,而叫“工农革命军”。所谓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其实它就一个军,没有第二军、第三军什么的,而第一军也只有一个第一师,没有什么第二师、第三师什么的。

 

就这,到了9月下旬,部队不得不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因为明显国民党反动派太强大了,明显打不赢。

 

就这样,秋收暴动的方针,由最初在湖南全省搞暴动,改成只在长沙附近搞暴动。再改成长沙也不打了,往山区进发,先活下来再说。

 

队伍走在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这个地方,毛主席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改编的时候,也同样像朱德在天心圩改变部队的时候一样,对于不愿意再跟随队伍的同志,发给路费,让他们离开——当然,枪要留下来。改编完毕,这支队伍也不到1000人了。

 

后来这支不到1000人队伍就上了井冈山,逐渐发展壮大。

 

再后来,朱德那只在天心圩只剩下800人的队伍,在发展壮大之后,也上了井冈山。

 

毛泽东的队伍和朱德的队伍在井冈山会师,奠定了我军的军事力量的基础。

 

回头梳理一下这两支队伍的历史,朱德领导的队伍是由南昌起义时候的2万多人变得只剩下800人的,毛主席领导的队伍是由秋收暴动之初的大约5000人变成了不到1000人的。

 

你说,难不难?

 

接下来,井冈山的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经过4次反围剿,这两只最初都不到1000人的队伍,发展成多大的队伍了呢?

 

回答是:12万人。

 

其中主力红军中:林彪指挥的红一军团25,000人,彭德怀指挥的红三军团24,000人,董振堂指挥的红五军团13,000人,还有红十一军4500人,独立第一团2900人,直属队3800人,加在一起73,000人。

 

另外还有数量可观的地方部队,但是是脱产部队。比如,由兴国籍战士组成的兴国模范师5100人,由瑞金籍战士组成的瑞金模范师4500人。还有雾都模范师2000人,攻略模范师1900人,还有中央警卫师6000人,少共国际师9000人。加在一起大约29000人。

 

另外还有一部分不全脱产的地方部队。比如江西军区下辖红二十三军和独立师、独立团等分区,部队总兵力7000人。福建军区有红十九军、独立师、独立团等部队兵力约6000人。加在一起大约13,000人。

 

这是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的情况,除此以外还有。红四方面军的部队、红三军的部队、鄂豫皖苏区的留守部队、湘赣苏区的部队、闽浙赣苏区的部队、广东东江的部队、海南岛的部队、陕甘地区的部队、东三省的部队。

 

把这些全算上,红军巅峰时期的兵力达到30万人。

 

当然我们今天主要说中央苏区,也就是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的12万人。

 

接下来是第5次反围剿。我们都知道在当时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下,第5次反围剿失败了,只能进行长征。

 

长征其实是一个迫不得已的行为,因为根据地守不住了,待不下去了,只能走,只能长征。

那么,长征出发的时候,中央红军是多少人呢?

 

回答是:8.6万人。

 

这意味着第5次反围剿把12万的中央红军打成了8.6万人。——当然有一小部分留守在井冈山地区。

 

用老百姓的话说,这真叫可怜啊!

 

接下来的故事是什么呢?按理说,遭遇了惨败,接下来应该迎来胜利。

 

可是对于长征的中央红军来说,惨败之后迎接他们的,不是胜利,而是更大的困难。而且是仿佛看不到边的困难。一切困难,其实才刚刚开始。

 

在突破国民党反动派第4道封锁线强渡湘江的湘战役之后,中央红军从8.6万人减少到3万人。

 

对比第5次反围剿之初的中央红军12万人,到了湘江战役之后,只剩下1/43万人。

 

湘江战役之后,毛主席的观点逐渐在中央得到了重视,最终在遵义召开会议,毛主席实际上掌握了党中央军事上的领导权。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用兵如神,但是用兵如神并不意味着每次打赢。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指挥的第一场土城战役,就是失败的。原计划赢了这场战斗,中央红军北渡长江,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可是中途只能撤出战斗。为什么只能撤出战斗呢?因为打不赢。

 

土城战役后,是被誉为毛泽东兵法的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可是为什么要4次渡过赤水河呢?一会儿从西往东渡,一会儿又从东往西,为什么要在赤水河的东西两面,来回跑、反复跑呢?

 

其实根本原因是:打不赢,只能跑。这就是毛泽东兵法里面的精髓: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后来再渡乌江,奇袭贵阳,巧渡金沙江,终于跟红四方面军会合了。

 

跟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时候,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有多少人呢?大约不到1万人。

 

对比第五次反围剿之初的中央红军12万人,到了跟红四方面军会合的时候,只剩下1/121万人。

 

不过,这个时候客观上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情况,那就是四方面军大约有将近10万人,按理说党中央直接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可以依托红四方面军的这个大约10万人,大大地喘口气。

 

然而,就在眼看着美好前景就在眼前的时候,毛主席经历了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这个说法是毛主席196010月在中南海接待老朋友斯诺时说的。而且毛主席所说的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刚好是99日,和秋收暴动发动的日子是同一个日子,也和他老人家最终逝世的日子是同一个日子。

 

因为在这一天,张国焘指挥红四方面军,准备把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抓起来。

 

为什么呢?因为,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合以后,张国焘觉得他的人多,应该由他来指挥全部红军,不应该由党中央指挥全部红军,就跟党中央闹分裂。

 

当时把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两方面的队伍进行了混编,分别称为左路军和右路军。

 

左陆军以红四方面军为主,加上了红一方面军的部分部队,张国焘、朱德等人随左路军行动。右路军以红一方面军为主,加上了红4方面军的部分部队。毛主席、周恩来等人随右路军行动。

 

当时党中央定的方针是北上,而张国焘主张南下。典型的南辕北辙。

 

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直接率领右路军先行北上,张国焘直接指挥的左路军的工作慢慢做。

 

张国焘发现党中央决定先行北上之后,就通知徐向前、陈昌浩等人,准备带领队伍阻止党中央北上。如果徐向前、陈昌浩听从了张国焘的命令,那么红军内部就会打起来,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就可能被抓起来。幸好徐向前坚定地认为“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从而没有执行这个指令。

 

虽然红军内部没有被打起来,毛主席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但是跟随党中央行动的右路军里面的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却没有跟党中央一起走,南下去找张国焘了。这样右路军里面就只剩下原红一方面军的部队了。

 

但有一个问题,在混编成左路军和右路军的时候,原来红一方面军的有一部分部队本来就分给了左路军,归张国焘直接指挥,没在党中央身边。这会儿党中央要北上,这部分部队却回不到党中央身边,只能跟着张国焘一起南下。

 

这样一来,从军队数量上来说,红一方面军原本有第5次反围剿之初的12万人,到和红四两个方面军会师的时候只剩下1万人,再到党中央北上的时候,党中央直接指挥的部队就只有7000人了。因为有两三千人分到左路军里面去了,回不来了。而分到右路军里面的四方面军的同志,也走了,南下找张国焘了。

 

归纳起来说,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不仅没有使党中央直接指挥的部队的数量增加,反而减少了。这相当于打了一次大败仗,损失了大约1/3的人。

 

你说,难不难?

 

最后,这支7000人的部队,在毛主席、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到达陕北。

 

算个总账,第5次反围剿之初,党中央直接领导的中央红军也就是红一方面军,总数是12万人,最后到达陕北的只有7000人。

 

然后,这只于193510月到达陕北的7000人的队伍,以及全国各地的红军队伍,随后迅速发展壮大。两年之后的1937年,国共合作开始,拉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等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共产党所领导的正规军有127万人。----当然这个时候的军队数量,跟国民党军队比还是处于明显的劣势,因为国民党军有430万人。解放战争之初,我党军队面临的军事形势依然是敌人强大,自身弱小。

 

我们捋一下我军从建立之初军队数量变化的轨迹:

 

最初,南昌起义部队是2万人,最后打的只剩下了800人。同时秋收暴动的5000人只剩下不到1000人。

 

后来,第4次反围剿结束,中央红军发展到顶峰时期的12万人。

 

可是,长征之初的时候,只剩下8.6万人。

 

湘江战役之后,只剩下3万人。

 

跟四方面军会合的时候,只有1万人。

 

到达陕北的时候,只有7000人。

 

再然后,到抗日战争结束的时候,加上全国各地的我党军队有127万人。

 

从结果来看,我军真的很辉煌;

 

但是从过程来看,我军,实在是太难了!

 

这是我分析长征以及长征前后的我军历史的第一个角度:人数。

 

关于长征,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体会我军有多难。

 

这个角度就是我今天的第2个角度:长征的目的地。

 

长征,是一次撤退,是从中央苏区撤退。那么首先要回答一个问题是:往哪儿撤?最终撤到哪儿?

 

当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仔细梳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整个长征的过程,根本就不知道往哪撤,因为没地方去。

 

我这样说,有一个证据就是,整个长征期间,关于最终的目的地问题,先后确定了8次,每次改目的地都是被迫无奈。

 

长征出发的时候,选定的目的地是湘西,目标是跟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会合。湘西,是长征确立的第1个目的地。

 

湘江战役之后,发现这个目标无法实现,因为国民党反动派已经发现了我军的这个目标,按照这个目标在沿途布下了重重重兵。如果继续这样走下去,就会全军覆没。

 

随后,在黎平会议上确立了新的目的地,那就是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区。这是长征途中确立的第2个目的地。

 

可是,等到千难万难到达了遵义之后,才发现在遵义这地方根本就站不住脚。于是,在著名的遵义会议上确定了新的目的地,那就是北渡长江,会合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创建根据地。川西北,是长征途中确立的第3个目的地。

 

遵义会议之后,打的第一仗就是土城战役,土城战役失败,宣告了长征确定的第3个目的地川西北,没有实现的可能。

 

于是在一渡赤水之后的扎西会议上确定了长征新的目的地,那就是云贵川边,也就是在云南、贵州、四川交界的地方落脚。云贵川边,是长征途中确立的第4个目的地。

 

当时红军就在这个被确立为最新的目的地的地方,也就是说就地建立根据地,也就是在这儿咱就不走了,咱就算到达目的地了。

 

可是刚刚做出决定,就发现这地方没法待,敌人从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样都赶过来了。所以赶紧二渡赤水,甩开敌人,重新占领了遵义城。这一次在遵义开会又确立了新的目的地,那就是整个贵州。整个贵州,是长征途中确立的第5个目的地。

 

刚刚做出这个决定,鲁班场战役失利,于是赤化整个贵州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了,于是又确立了新的目的地,还是到四川去跟四方面军会合,把川西北作为目的地。第2次把川西北作为目的地,是长征途中确立的第6个目的地。

 

后来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再渡乌江,奇袭贵阳,巧渡金沙江,渡过彝人区,终于跟四方面军会合了,貌似好日子就要来了。

 

可是张国焘跟中央闹分裂,于是,目的地川西北,泡汤了。

 

最后,党中央带着7000人的队伍,继续往北。在俄界会议上确定的目的地是:跟苏联交界的地方。跟苏联交界的地方,是长征途中确定的第7个目的地。

 

这个目的地甚至都没明确具体在哪,只是大体的方向,反正是和苏联交界的地方。而且,确定跟苏联交界的地方作为目的地,很明显有一个考虑,那就是:万一打不赢,就出国。

 

你说,有多难?

 

于是一路往北,一路往北,走啊走,走啊走。

 

正如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首歌的歌词里面所说的那样:

 

“听说过,没见过,两万五千里。有的说,没得做,怎知不容易?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自己。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想什么,做什么,是步枪和小米。道理多,总是说,是大炮轰炸机。汗也流,泪也落,心中不服气,藏一藏,躲一躲,心说别着急。问问天,问问地,还有多少里?求求风,求求雨,快离我远去。山也多,水也多,分不清东西。人也多,嘴也多,讲不清道理。怎么说,怎么做,才真正是自己?怎么歌,怎么唱,心中才得意。一边走,一边想,雪山和草地。一边走,一边唱,领袖毛主席。”

 

我真的特别特别喜欢这首歌的歌词,当然也喜欢这首歌的旋律。

 

就这样,走啊,走啊,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啊!

 

后来,是无意当中发现了一个可以落脚的地方。----请注意“无意”这个词,不是提前计划好了的,是无意之间。

 

19359月,红军打下哈达铺,红一军团侦察连长梁兴初缴获了一些国民党的报纸,在报纸上,毛主席发现了这样一篇文章,题目是《陕北匪患未除,剿共仍需努力》,这条消息报道了,在陕北的安定、延长、保安、安塞、延川等县,有刘志丹的红26军在活动,还有徐海东的红25军在活动。

 

陕北,是长征途中确定的第8个目的地。

 

一个月之后,终于到达了陕北。

 

那么,目的地这事儿,就这样,搞定了吗?回答是:未必!

 

陕北待得下去吗?回答是:不确定!

 

为什么这么说?

 

最主要的担心在于,陕北的徐海东的红25军是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是张国焘指挥的队伍。张国焘正在跟中央闹分裂,徐海东的红25军会听从中央的指挥吗?他会不会也像他的上级张国焘那样,还准备跟党中央打起来呢?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马上要过冬了,可是既没有吃的又没有穿的,怎么办呢?毛主席亲自给徐海东写了一个便条,要问徐海东借2500元钱,也就是2500块大洋。

 

毛主席的便条是这样的:

 

“海东同志:请你部借2500元给中央,以便解决中央红军吃饭穿衣问题。此致,敬礼。毛泽东,193512月。”

 

徐海东是怎么处理的呢?

 

他立即把供给部长查国桢找来,问:“咱们现在总共还剩多少钱?”

 

查部长说:“还剩7000块大洋。”

 

徐海东说:“留下2000,剩余的5000全部给中央。”

 

查部长说:“这样一来,我们自己的日子没法儿过了啊!”

 

徐海东说:“是啊,这点钱我们自己都不够用,如果拿出5000块大洋就更不够用了。可是你想过没有?毛主席动口向我们借钱,说明党中央、中央红军比咱们还困难。我们就是不吃不穿、挨冻受饿,也要支援党中央,也要保证他们度过陕北的第一个冬天!”

 

就这样,毛主席和党中央从徐海东那里借2500块大洋,徐海东给了5000块,而且是他的大部分家底。5000块钱的大洋,解了毛主席和党中央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多年以后,毛主席都还记着这件事,他说:“那时候,多亏了那5000块大洋啊!”

 

但我个人理解,最重要的是看出了徐海东对党中央的忠诚。让中央终于能够定下心来,在陕北站住脚,于是陕北这个长征途中确定的第8个目的地,真正的成为了目的地。

 

徐海东后来因为身体原因,从1940年开始就没有参加战争了,到了1955年授衔的时候,却被授予了大将军衔,而且排在粟裕之后,算上10位元帅,他的军衔的排序排在第12位。

 

一般认为粟裕应该被授予元帅军衔,只是因为指标不够才被授予大将军衔,但是在大将里面排第一。而粟裕之后的排名就是徐海东。这从含义上理解,那就是除了10位元帅和具备元帅资格的粟裕以外,军衔最高的人就是徐海东。

 

而徐海东事实上从1940年开始就没有参加战争了。

 

强调一遍:徐海东从1940年开始就没有参加战争了,可是在授衔的时候,排在10位元帅和具备元帅资格的粟裕之下,排名第12位。

 

毛主席对这个事情的解释就是一句话:“徐海东对革命有大功!”

 

他的功劳大在哪里?如果我们梳理长征途中8次更改目的地,到达陕北之后毛主席和党中央对形势的判断这些情况,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中央红军长征,历时一年,行程25,000里,越过11个省,一直不知道自己的落脚点在哪里,一直不知道往哪走。

 

你说:我军有多难?

 

我还是想说,我们一天到晚去找励志的书,想给自己增添一些精神力量。要我说,不用到处找了,就多读一读党史、军史,就会有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当我们工作中、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当我们感觉到我们挺不下去的时候,我们就去读一读党史、军史,然后,天空就会飘来6个字儿:

 

“那都不是事儿!”

 

同时,对于当下的中美博弈来说,我们必须要承认在总体态势上仍然是敌强我弱。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所以再说两遍:

 

敌强我弱;

敌强我弱。

 

但是,我们没有丝毫的理由悲观和颓丧,因为,再怎么难,也没有当年难。

 

所以,不管有多难,都还是那6个字:

 

那都不是事儿。

 

来源:静思有我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长征,为什么八次更改目的地?

    2024-08-04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