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关在倡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中提出很多举措,“工作见总结,阶段见报告”,当然是一件好事。转变过去“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阶段性总结督促机关单位更好完成上级交办任务,也从报告中及时掌握情况调整政策,这无疑是体现工作情况直接有效的方式。
但在有些领导干部看来,工作开展的情况怎样、成绩如何的关键,就成了总结材料写得好不好。这样的逻辑,导致工作成绩不是“干”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再加之有些领导对材料水平要求较高,没有写出经验成效的要返工,没有写出特点特色的要返工,没有实现文章高度的要返工等等,那么负责写材料的基层干部只有“白加黑”“5+2”,出现三稿、四稿、五稿甚至更多稿在所难免。再之,工作有没有取得成效,老百姓满不满意,甚至工作干没干,这些都成了可以依赖精心打磨、光鲜亮丽的文字堆砌而成,工作成绩的体现,成了靠“写”不靠“干”。
有句话叫“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样环境下,如果一年下来,总结报告反复打磨,实事好事没干几件,又如何写出“高质量”的总结报告呢?又如何真正干出“民心工程”呢?年复一年,月月循环,日日如此,不知道埋头“苦写”的公务员们还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俯身“干实事”。
习总书记在2020年新年贺词中提到,“‘基层减负年’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在中央大力推进“基层减负年”后,工作总结从数量上有所减少,当然,年初有计划,年末有述职,总结既是政府机关系统“规定动作”,也是谋划来年工作、弥补短板不足的必然要求。一篇好的工作总结应该数据充实、表述真实,背离了这些,再好的推敲打磨,再精心的东拼西凑,也都是自己骗自己,最终受伤害的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政府机关如果想要以务实的作风多抓成效,就该少布置一些“形式”总结,让干部少一些埋头“苦写”,多一些俯身“实干”。只要公务员能俯下身来踏踏实实地按照职责做事,一个月做成一件实事也不嫌少;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写多少总结也白搭。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积土为山、积水成海,才能不断开拓进取、创新发展,为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十三五规划收官,为即将迎来的建党一百周年交出满意答卷。
作者:李冬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来稿】(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