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昆仑专题 > 国资国企改革 > 阅读信息
梁军:“奇异同盟”今安在?——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八
点击:  作者:梁军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0-07-14 09:26:20

 

1.webp (52).jpg

原打算出一本书,书名叫《国企改革再评论》。把十年间公开发表的国企改革评论文章集合呈现,再以现在的观点与视角,对旧文所涉题材逐一进行二次评论。也许是因为批评味太浓,没有出版社愿意接单。在此连载,给听得见、听得进批评意见的人,留下值得深思的话题。

 

2012年4月18日,我在《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说“奇异同盟反对国企改革”的奇异同盟》。

这篇文章的标题有点拗口。因为,当时有人公开发表了一篇文章《反对国企改革的奇异同盟》(见文尾附文),抛出了一个“奇异同盟”的概念,并指称这个“奇异同盟”反对国企改革。按照文章的观点,我很荣幸被划入这个“奇异同盟”。然而,顺着文章的观点,我却发现,被我们这个“奇异同盟”所反对,而他们高度认可的所谓国企改革,这批持相同立场、观点、目的和手段的人士,恰恰正在结成一个更加奇异的同盟!

文章的作者,是一位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的胡姓女士。文章刊发在由她本人执掌的《新世纪》杂志之卷首。我在原稿中指名道姓针对胡姓女士及其《新世纪》杂志,可惜《南方日报》编辑觉得这样不太妥当,于是做了文字处理。

其实,在不久前,同样刊发在《南方日报》上的那篇《就国企问题与欧成中们商榷》(见《可以批评,但不能胡说八道——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三》),也是指名道姓。为什么上一次可以直呼欧成中的名,这一次却不能点胡女士的姓?我个人理解,还是因为胡姓女士身上那道“中国最危险的女人”光环太扎眼了,其他媒体不得不避其锋芒而已。但是,在我的眼里,这位在证券市场上让某些人感到“最危险”的女人,在国企改革这个领域根本不堪一击。不仅胡姓女士如此,其他那些与之结成奇异同盟的、大名鼎鼎的“主流经济学家”,也不过如此。

1.webp (53).jpg

【建议点击图片放大,看看那个年代的那些人都说了啥】

比如,文章结尾处列举的胡姓女士的观点——“只有改革国企的垄断格局,才能创造均富的机会”——我想问一下胡姓女士,那些所谓的垄断国企或垄断行业,将其私有化或者开放给私人资本以后,你确定这是给全国民众创造均富的机会吗?依你对商界大佬朋友圈的熟悉程度来判断,全中国有多少家民营资本有能力和机会分一杯羹?这些已经具备超级实力获取国企垄断资源的民营资本,他们是在创造均富,还是在加剧两极分化?

再如“在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上,国企都显著低于民企”——这个观点大概来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张姓经济学家——我想问的是,在计算这两个指标时,有没有考虑国企主体所处在产业领域的资本回报率问题(比如重化工业与诸如房地产等行业能不能比)?有没有考虑国家战略行业的投入周期性问题(比如高铁的高负债经营、C919大飞机产业的前期研发)?有没有考虑国企背负的国家义务和社会责任(比如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有没有考虑国企至今仍然背负的历史包袱问题(比如承担退休职工移交社保管理后仍然背负其部分福利差额而产生的负担)?有没有考虑国企职工相对体面的收入,而相当多民营企业职工(含更多的民工群体)长期的低收入问题?

胡姓女士控制的各种传媒,采访或发表过大量关于国企改革的专家及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做一个大数据比对,看看有多少内容是批国企,进而反国企、倒国企的。一个口口声声捍卫新闻自由的人,却在自己掌控的传媒上渗透出如此不自由的态度,实在令人汗颜。我对胡姓女士如此这般的立场和言行,以及环绕簇拥而成的“奇异同盟”,早有观察与警惕。故而,当她的《反对国企改革的奇异同盟》这一奇文面世,忍不住怼了一下,并发出论战帖。当然,她听不见也看不见。她在“主流经济学家”们的簇拥下,正在快马加鞭地推进他们的“奇异同盟”大战略。即使听见看见,也懒得搭理。因为他们以为已经稳操胜券,正加速前行。所谓将军赶路,莫追小兔,干嘛要给自己制造阴沟翻船的机会?

然而,就在那一年的秋天,一代伟人登顶中国政坛,彻底扭转了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混沌局面,大有“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的世相。这一“奇异同盟”便如丧考妣,或作困兽斗,或作鸟兽散,但是,其内核并未根本改变,其强大的舆论掌控能力和思维影响力,仍无时不刻发挥作用。故而,在每一次、每一件国企改革事项上,你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说来有趣,我这十年间的国企改革研究,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花在了对这一“奇异同盟”的研究上。看似浪费了时间,其实不然。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句至理名言:“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国企改革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或管理问题,它就是一个政治问题。如果仅以纯粹的经济或管理问题来看待,在旁支末节上纠缠,必然跌入技术陷阱,迷失方向。低下头看,怎么做都好像正确,抬起头看,早已滑向老路邪路。既然这一“奇异同盟”对某些国企改革主张那么感兴趣,事出反常必有妖。顺藤摸瓜,深里探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然后再从政治角度回过头看经济和管理问题,我们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该怎样改革创新发展,答案便水落石出了。

进而,对这一“奇异同盟”对国企改革以外的其他重大问题的立场与主张进行长期观察,中国政治版图与舆论生态,就基本上能心中有数了。

譬如,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方方日记”与胡姓女士的互动,及其掌控的传媒强力介入而导致事件发酵,就很有观察价值。作为本文的一道思考题,各位读者自行给出答案吧!

1.webp (54).jpg

原文:

梁 军:说“奇异同盟反对国企改革”的奇异同盟

 

(《南方日报》2012年4月18日)

 

当前的舆论环境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一个自以为“主流的”理论群体,认定自己的改革主张就是“正确的”,将所有质疑他们或持反对意见的声音,视为“错误的”和“保守的”,甚至直接给对方扣上“反对市场经济改革”的帽子。

比如近期读到一篇《反对国企改革的奇异同盟》,该文的引子是那份引起轩然大波、由世界银行参与编制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虽然没有明说,但意思却很明显,作者是赞同并支持上述报告的,并预设了该报告关于国企改革的建议是“正确的”前提。然后笔锋一转,将反对上述报告建议的“不真诚的”国资系统人士,和“不自觉的”反对中国走市场化改革道路的人士,称之为“一个十分奇异的同盟”,并质疑这两类人“为什么都反对国企改革呢”?

也许真有那么极少数人,因为不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科学判断,所以不赞同为了发展生产力而实行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而反对走向市场经济的国企改革。但是,在业已形成的浩浩荡荡的改革潮流面前,这一群体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除此之外,社会的主流力量,从党政领导到理论界、实业界,乃至广大普通民众,都期望通过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既壮大国家经济实力,又避免发生贫富分化,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富民强。这种期望是真诚和朴素的,在当前又是艰难和迷茫的。因为,现实错综复杂,利益纠缠不清,还有太多的理论未解,因而尚未达成共识。当然,不排除确有既得利益者对破除当前利益格局的不自觉。正如该文所说的,我们需要“通过自由而理性的讨论,使各方立场得到澄清”。但是,该文却将参与讨论的对方直接定性为“反对国企改革”。讨论的议题就从内容上的“怎么改”之分,演变成立场上的“改不改”之争。

在可见可查的所有公开观点中,人们所“反对”的“国企改革”,是将国有资产无限度、无规则私有化的改革,是将国家垄断资源让渡给私人乃至隐藏其后的跨国财团的改革,是削弱国家综合竞争力而给我们带来“新殖民化”的改革。同时,在另一个方向上,人们也反对强化“国家资本主义”的改革,反对强化权贵资本的改革,反对国有资产全民所有而事实上“全民不享有”的改革。人们更反对任何理由和借口的不改革。显然,“主流的”理论精英所给出的改革建议不能满足上述期望,因而不为社会主体所认同。他们所比划的改革路线图,就是那么一个既粗暴又粗糙的“私有化”。他们天真地认定:只要将国有资产私有化了,就找到了“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市场经济主体了,于是,人的私欲就促使所有人努力工作了,这个社会就进步了,而且还顺带文明、民主了。他们完全不理解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完全不关注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发展条件与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完全不理会经济生活以外的国际政治与意识形态环境,更不了解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现代企业制度对私人资本权力的抑制现实。他们除了私有化,还是私有化;要么“休克式”私有化,要么“渐进式”私有化。这恰恰显示了他们自己“理论上的贫困”。指责对方“反对国企改革”,在舆论上钳制对方,封堵对方发出声音的空间,并诱导民众群起而攻之,更将这种“理论上的贫困”发挥到了极致。

我倒是看到有这么一个“奇异同盟”。他们由那些完全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理论洗脑的所谓“主流的”学者,与各路觊觎庞大国有资产的境内外资本,以及一些“中立的”“权威的”国际机构,三者正在“自觉地”并“真诚地”靠拢。近几年来,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媒体、论坛、“两会”平台上,发出简单、重复、相同的声音。谓之以“奇异”,是因为虽然他们都以将国有资产私有化为目的,但各自的出发点与归宿却不尽相同。我相信这些学者绝大多数不过是固执地要实践所持的理论,是为了扬名立万而已;那些国内的私人资本大鳄,虽然抱着“分一杯羹”的美好幻想,最后终将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及当今世界现实中广泛存在的列强的附庸;那些环伺中国并已将触角伸进来的跨国财团才是最后的赢家。

上文说到的那些“简单、重复、相同”的声音,在该文中也时有体现。诸如“只有改革国企的垄断格局,才能创造均富的机会”“在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上,国企都显著低于民企”“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垄断部门……是造成当前贫富分化的一个原因”,等等。限于篇幅,在此先不展开“讨论”。本文既出,是为挑战。当然,也可看作是古代两军对垒时无名小卒的骂阵。彼“奇异同盟”不愿接招,那便作罢;愿意接招,本“奇异同盟”奉陪到底。

1.png

以下是当时以胡姓女士之名发表在《新世纪》2012年12期的原文,各位不用另找,附录在后,奇文共欣赏之——
附文:反对国企改革的奇异同盟

一项改革建言引起轩然大波,至今余波未平。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编制的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下称“报告”),系统研究了中国未来18年的改革和发展问题,其中,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论点,最受关注,饱受批评,中文版的正式文本至今仍未发布。在改革呼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报告”竟有如此命运,说明改革之路确实不平坦。

批评者的观点表面看是一致的。在其眼中,这个报告是美国“阴谋集团”开给中国的一味毒药,是要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进而误导中国经济改革走向“全盘私有化的泥潭”。这种指责国人并不陌生,令人担心上世纪90年代初“姓‘社’姓‘资’”幽灵可能重现。

透过这一层共同的意识形态外衣,可以看到,反对这份报告的人,由两大群体构成,一者为国资系统中的一些人士,一者为反对中国走市场化改革道路的人士。梳理这两大群体的话语体系,不难看出,二者有明显不同。前者认为,这份改革建言之不可接受,是因为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已经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其巨大成就是通过市场竞争实现的。就此而言,这些国资系统中人与“报告”本身着眼于市场的立足点没有太大差异。而反对中国走市场化道路的后者则认为,“报告”是“国有企业私有化的6000天计划”,是通过市场化搞垮国有企业阴谋的继续。 

对于前者,如果他们果真不反对走市场化的道路,就应该支持深化改革,只有改革才能让国企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对于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那些人,如果他们果真反对私有化、主张均富,那么,他们就应该拥护国企改革,因为只有改革国企的垄断格局,才能创造均富的机会。如今,两种立场南辕北辙的力量,从不同地方出发,站在了同一面旗帜下。这是一个十分奇异的联盟。两股力量,一个是不真诚的,一个是不自觉的。

那么,对市场化态度如此迥异的两类人,为什么都反对国企改革呢?从坚持国企是市场化主体者的角度,国企目前许多领域,尤其是所谓“战略性产业”已占据了垄断地位,而改革则有可能打破这种强势。正是出于维护这种既得利益的考虑,他们采取了拒斥改革的立场。其实,央企在市场中表现出的强势地位,是特殊制度安排的产物。研究表明,在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这两个最主要的指标上,国企都显著低于民企。国企的竞争优势是非市场因素造成的。信贷、项目、资源等,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都因其政府背景而总能获得特殊的关照。

在反对市场化改革的人看来,国企的任何市场化改革都是不可接受的。他们把“降低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等同于私有化,等同于“卖给或者廉价送给以外资为主的私营企业”,等同于“200个央企高管瓜分30万亿资产”。这种无中生有的引申,显示的是理论上的贫困。他们对于国企的现状特别隔膜,他们看不到,国有部门,特别是国有垄断部门,已经形成了显著的既得利益,作为全民财富的国有资产,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使用者的占有物。这是造成当前贫富分化的一个原因。

担心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权贵揽买卖”,是有一定根据的。但是,不改革就能避免这种危险吗?目前,在国有部门周围,已经滋生了庞大的裙带网络,只有改革才能革除这些弊端。

国企改革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改善市场结构,完善市场体制,使之更具竞争性和效率,使市场建立在更为公平的基础上;二是使国有资本更好地惠及国民,例如,通过上市,国有资产实现了资本化,流动性更强;划转国有资产或国有股份给社保基金,可以提高全民保障水平。以目前央企的规模和实力,完全可以为全体国民养老、社会保障、医疗等福利的改善做出更大贡献。国企改革,将带来公众财富的普遍提高。

上述两类反对者都应当支持国企改革,而不是反对。

国企作为全民的资产,其改革应当成为公众话题,通过自由而理性的讨论,使各方立场得到澄清,而不是罩上意识形态外壳,扣帽子,打棍子,动辄上纲上线。这种“文革”遗风,在国企改革问题上,只会对既得利益者有利。借助意识形态,既得利益者掩饰了真正的动机;沉溺于意识形态的人,迷失了自己真正的利益。如果这种奇怪的联盟阻止了改革进程,扭转了改革方向,真正受损的只能是国家和国民。

【相关阅读】
梁 军:十年回望,道阻且长——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一
梁 军:反国企的说法,能来点新鲜的吗?——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二
梁 军:可以批评,但不能胡说八道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三
梁 军:顶层设计决不可差之毫厘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四
梁 军:重赏之下,未必都是勇夫——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五
梁 军:十年过去,你们都上市了吗?——国企改革再评论之六
梁 军:理论并不总是灰色的,它也常青 ——国企改革再评论之七

(作者系广东省国有资本研究会会长、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全民监事”)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