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资料库 > 历史资料 > 阅读信息
谨以此文纪念65式军装时期的我们,很多战友看完都哭了!
点击:  作者:老兵    来源:老兵祝福网  发布时间:2017-11-02 12:10:30

 

 

 65式军装时期的我们

洗衣

当兵入伍之前,都是妈妈给我们洗衣服。离开了妈妈的日子,衣服只有自己洗了。从不会洗到会洗,从会洗到每个星期天都洗,逐渐养成了习惯,习惯又成了自然。当新兵的时候,看到老兵洗得发白退色的衣服,很是羨慕,于是就每周都洗。衣服发白了,胶鞋发白了,挎包发白了,不再是新兵蛋子了!等到军装发白了,回头一看,确实也不是新兵蛋子了

缝补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年轻人崇拜的偶像。那时,从军队到地方,我们崇拜的偶像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学雷锋,做好事深入人心。当兵以后,雷锋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我们的榜样。军装、鞋袜、挎包等,挂破磨破都是自己缝补。

做饭

连队没有专职的炊事员,炊事班的战友们都是从各班排抽调定期抡换的。我们大部分都有在部队当过炊事员的经历。在家时做饭是妈妈的事,到部队就是自己的事了。当炊事员,从摘菜、切菜到炒菜;从洗米发面到蒸饭蒸馒头烙饼;从简单饭菜到会餐菜肴,要学的东西很多也很辛苦也很受锻炼。

养猪

每个连队都有自己的猪圈。部队后勤保障标准里规定了一个连队按人头养多少猪,种多少菜。记得有一条就是每个连队要平均每月杀一头猪,改善连队伙食。养猪的饲养员也是抽调抡换的。我们除每天学习工作训练外,还要去打猪草,以解决养猪饲料来源。新兵盼杀猪,老兵愿杀猪。只要是连队杀了猪,炒菜里肉明显的多了。

种菜

为了保障官兵生活,节约开支,提高伙食水平,利用营区空闲地面,开荒种菜。象萝卜、白菜、土豆、辣椒、西红柿、小青菜之类的蔬菜,基本上是自己种出来的。不但节约了伙食成本,而且保证了能及时吃上新鲜蔬菜。节假日和晚饭后,都能在菜地里见到战士们劳动的身影。

老班长

在军队里,官兵关系十分融洽。兵敬官,官爱兵成为历史流传下来的光荣传统。军官替士兵站岗,为士兵盖被子,帮士兵写家信(有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战士),送士兵就医打病号饭,做士兵的思想工作等等。不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而且密切了官兵关系。官兵相处就象亲兄弟,即是退役离开部队很多年,仍然互相思念和保持着联系。

谈心

毛主席说,谈心是一个好形式。在部队工作和生活,难免遇到一些不愉快不顺心的事,有的干部战士一时想不通,有的还背上思想包袱。这时官找兵,兵找官,相互聊天了解情况。聊学习,聊工作,聊生活,聊家庭,聊婚姻恋爱,聊个人成长等等。互相帮助找原因,互相商量想办法,互相信任帮解决。官与官,官与兵,兵与官,兵与兵越谈感情越近,越帮关系越紧。

访贫问苦

特殊时期的特殊教育。解放军指战员,基本上都是贫困家庭出身的。跟共产党闹革命,就是为了天下穷人翻身解放过上好日子。所以,阶级教育是激发革命斗志的很管用的方法和措施。访贫问苦,请苦大仇深的老贫下中农忆苦思甜,让官兵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加坚定的保卫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支农收割

这是光荣传统。红军时期,农忙季节,邦农民收割播种;抗日时期,邦农民抢种抢收;解放战争时期,邦农民耕种收割。正是这样,才有送郎当红军,抗日战争救八路,解放全国勇支前。为什么?我们是工农的子弟,我们是人民的武装。我们是鱼,老百姓是水。这叫鱼水关系。

一一老指导员的话

校外辅导员

不知何时起,军人当起学校的校外辅导员。雷锋是这样做的,我们也这样做。培养革命接班人,也是我们革命军人的义务和责任。

出公差

在部队最高兴的事没过于外出参观、学习或执行任务,普通的叫法出公差。说是出公差,大家却都争着去。一是换了个环境,新鲜;二是任务变化,有挑战性(这就是军人)。所以,一旦有外岀的机会,战友们争先恐后,你争我抢。

看电影

部队的文化生活简单:学歌唱歌拉歌,打球踢球拔河,打扑克看电影。电影每周一场,眼巴巴地等着。驻城市的部队还有街可逛,有电影院可去。在高山边防海岛的,能看场电影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很可惜每周只有一场。有礼堂的还能保证每周一场,没礼堂看露天电影的,一遇刮风下雨就泡汤了。

 

娱乐

文化生活简单,那就自娱自乐。连队里有能人,会吹笛子拉胡琴弹琵琶吹口琴拉手风琴的,没事凑在一起搞个独奏合奏啥的,也挺能活跃连队生活的。

战士业余宣传队

战士业余宣传队,一般只有团以上政治机关才组织。逢重大节日重大庆祝活动,政治机关临时从连队抽调些能人,组成战士业余宣传队,编排些节目,给大家演出,参加上级组织的业余文艺会演。有时还到基层巡迴演岀。虽然是青一色公的演员,也深受战士们的欢迎。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

     上世纪6080年代初,参军入伍是非常荣耀的事,家里有人成为国家的人,能为国家做事,父母及家人感到很光彩。在左邻右舍中是可以值得骄傲的资本。家门上的光荣军属的木牌耀眼生辉。当儿子戴上大红花,在欢送的锣鼓声中踏上送新兵的车辆时,父母脸上显露的是依依不舍而又十分自豪的情感。

寄张照片给爸妈

其实当兵后最思念的是爸爸妈妈。世界上最知冷知热的是爸妈。当兵了,想爸妈的时候,爸妈也在想我们。每过一段时间,照张相片给爸妈,让爸妈及时看到我们的成长,既了却自己的思念,也安慰了思念自己的爸妈。

想家的时候

近几年有一首歌叫想家的时候。其实,真正想家的时候是百味交集的。当兵离开家,一走好几年,家里的父母双亲,妻子儿女,兄弟姊妹,同学朋友,左邻右舍,家乡山水,风土人情等等,都是思念的对象。想家的时候没着没落,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思念的对象和方式也不同。也许人生的体验就是这样。

家书

当兵期间,最令人翘首盼望的就是家信了。 特别是刚入伍的兵。“新兵信多”是当时军队里一大特点。那时通信方式没有现在这样有手机可短信可通话可微信可视频,当时与家人联係的方式只有书信往来。内地交通方便,一封书信往来一般一周左右,在交通不便的高山、边防、海岛边远部队,一般需要半个月、一个月、两三个月。确实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到连队,收到家信的战士喜气洋洋。没收到家书的战士就有些失落。有时候一个人的家信大家分享,就象收到自己的家信一样兴奋不已。

换了新装,来,照张相!

1975年夏,陆、海、空三军女军官和女士兵配发了裙服,女上装也作了收腰式改进,更适合女性军人的体型特点,展现女军人颯爽英姿。瞧,把她们美的!

习惯

军队里讲一致:军装一致,军被一致,军姿一致,行动一致,步调一致,物品摆放一致等。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习惯,这不,照相姿势都一致!

工资津贴

军队实行薪金制后,军官们每月领工资,士兵领津贴。军官23级起步,每月工资53.50元。以后随着职务的提升行政级别也随着提升,工资水平也相应增加。士兵第一年津贴每月6.00元,军龄增加一年,津贴提高1.00元。高原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加上补助稍多一些。现在看上去工资、津贴少得可笑,但那时如果兜里有10元人民币就觉得很有钱了。现在,兜里有100元人民币象没钱似的。

熟悉的证件

军官证、士兵证那是80年代以后才有的。当时军人岀差休假探亲,路途买票住宿能证明是军人的只有通行证介绍信。在军营临时外出要有外岀证,否则大门警卫不会放行。

立功喜报

在部队立功受奖,部队要颁发证书和证章,还要给家庭送立功喜报。喜报先是寄到县区武装部,再由武装部敲锣打鼓送到立功干部战士家庭。父母和家人把喜报看得很重,挂贴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以显示儿()在部队的成就。

70年代嫁军人,这在当年很流行。姑娘找个军人对象让人羨慕。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姑娘们找对象首选是军人。那时讲根正苖红,能参军入伍的都是好青年,家庭荣耀,本人岀色,受过部队教育和锻炼,一句话:信得过。

25.jpg

晚婚晚育军人是模范

已结婚军官的妻子,每年可允许到部队探亲一次,每次不超过一个月;军官们每年可休探亲假一次,每次也是不超过一个月。虽然是夫妻,每年最多团聚两个月,若是遇到部队有重大任务,就这两个月也难以保证。小孩长时间见不着父亲,不识父亲模样,夫妻团聚幸福时刻,孩子喊爸爸叔叔

家属随军

      家属随军,当时条件高,营以上军官才有资格。所以,结了婚的军官,大多夫妻两地分居。军官们照顾不了怀孕的妻子,生小孩也无法陪伴。家在城市的妻子,又要上班又要带孩子;家在农村的妻子,大多背着小孩下地干活,所受辛苦是难以描述的。军功章有她们的一半一点也不假。后来家属随军政策放宽(连以上及老士官),大部分夫妻分居两地的问题才得以解决。

80年前,还是可以有两个以上孩子的。

赶上独生子女政策的我们。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