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理文化 > 阅读信息
延梅| 著名的“文化沟”
点击:  作者:延梅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7-05 17:30:55

 

1.jpg

延安时期的“文化沟”(也称大砭沟)


出了北城门5公里,就是文化氛围浓郁,洋溢着乡土气息,淳厚而新鲜的一条不太深邃的沟道。沟口略窄,沟内塌台峁相拥,坡沟相济,起伏交错、跌宕有致、曲径通幽、古树参天,天然形似仙家造世时赐予的“宝葫芦”,乃是一方风水宝地。


这里曾藴藏着许多迷人传奇的掌故。历史悠久,口口相传。里面有“采真崖”、“珍丹泉”、“桃花岭”,肖姓的“习武场”、明万历两部尚书杨兆的“栖云洞”石刻、宋朝名将折氏后裔开凿的“祠堂”、明朝中书舍人赵廷锡建的“阿姑圣母祠”……随着岁月的烟云,流光溢彩的时光,渐次远去。到了明末这里已是荆刺遍野,蓬草丛生,没有一点生气。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这里又掀起了人群攒动,久违的情怀、惊喜和谈笑风生。敞开胸怀接纳了党中央为首的众多单位、社团,驻扎在沟道两旁,自己开挖的土窑洞、土坯房、平整的广场,周围山坡上耕种的玉米、谷子和各种蔬菜。瞬间,这方水土几乎一夜之间云集了数以万计的革命者,又变得炙热而不凡。深沟的山崖层,水柱从缝隙中渗出冲泻,直落而下,形成一泓清澈的深潭。一条小溪绕过繁茂松柏、绿草如茵、鱼跃嬉戏,紫气腾升欢快地流入延河。这条著名的沟壑,却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辉煌的历史。  

2.jpg

1938年11月20日~1941年10月26日,日本飞机和1946年8月5日~1947年3月国民党的飞机,先后近百架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古城几乎夷为平地。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改造和建设,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开阔的川道大片绿油油的田地,微风拂过绿波荡漾的芦苇和通向沟底的石子路,一排粗大、茂盛的杨柳树,被密集的高楼所替代。旧时的原址旧貌早已不复存在,只有通向深处的柏油路两侧路边,耸立着一尊尊一米多高的石碑。上面记载着曾经的历史和文字说明。
我抚摸着碑文,认真、仔细地辨认着石面,从斑驳、脱落的字里行间,还可清晰地透射出当年建址的遗迹过程。
1940年这条沟壑驻扎着延安电影团、大众艺术研究社、西北文艺工作团、陕甘宁边区青年救国会、西北青年救国会、中山图书馆、文化俱乐部、联政宣传队、《部队生活》报、延安杂技团、中直管理、青年体育场、中央军事工业局、八路军军政学院、八路军军事学院、八路军直属门诊部、八路军大礼堂、美坚木工厂、民族学院等四十多家机关和社会团体。这里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
3.jpg
4.jpg
尤其“延安师范学校”曾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最高学府——中央党校总部。1943年,毛泽东曾亲笔题写“实事求是”作为党校的校训。这里藴含着百年的书香与灵气,是当年延安“独一无二”的校园。党校南侧建有泽东青年干校、青年招待所、青年书店、青年俱乐部、青年大礼堂、青年食堂、鲁迅师范学校所在地,延安时期青年运动、学习非常活跃。
1940年2月26日,延安回民救国会成立,并通过陕甘宁边区中央局统战部部长,曾被毛泽东誉为“陕北才子”的贾拓夫。经过多次对来自汉、满、回、蒙、藏、苗、瑶等少数民族青年奔赴延安,还有当地群众近万人聚集的地方,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贯彻、落实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团结抗日民族政策的原则。中共西北委员会提出《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和毛泽东指出:“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起草《回回民族问题提纲》和《蒙古民族问题提纲》,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的依据和协调民族关系的准绳,密切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民族理论化的汇报。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并一致同意决定在文化沟桃花岭建立一座清真寺。由延安回民救国会申请,经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资助7000边币。

5.jpg

延安文化沟“清真寺”(1940.9)
1940年3月动工,9月底竣工,10月7日清真寺落成举行了隆重的典礼。边区政府赠送“众志成城”的贺匾,朱总司令、高自立、谢觉哉出席并讲话。
一座“凸”字形的清真寺矗立在群山之中,大门牌楼利用的是一座明朝的石牌坊。上面雕刻着毛泽东亲笔题字“清真寺”,清秀而苍劲有力。背面是教长马生福,用伊斯兰文字题写的阿文字样。寺院建筑宏伟,楼台亭殿精致、壮观,环境幽静和谐。融合了陕北黄土高原的元素,伴随着信仰,散发出独特的明清风格,浓郁的宗教韵味和魅力。人们络绎不绝,怀着虔诚、敬仰的心来“圣地”朝拜、集会,互相问候做礼拜。开斋聚礼后品尝清真食品、菜肴,周围的欢笑声、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烤肉的炊烟,向四处飘散。
1944年3月17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和延安回民救国会在这里,为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重病去世,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马本斋,将整个生命献给了国家,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是活跃在华北平原上的一支威震敌胆的抗日部队,被誉为“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战功卓著。”毛泽东曾称赞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敌人抓不到马本斋,只好将他的母亲白文冠抓捕入狱。利用各种手段,软硬兼施,威逼利诱。让他写信劝儿子归顺,而白文冠丝毫不为所动,最后绝食自尽。毛泽东为马本斋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朱德挽词:“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他们以身殉国,将军不死的精神,鼓舞了陕甘宁边区的士兵和群众。
1945年7月11日张杰任清真寺副教长,1947年3月,国民党进犯延安,清真寺大部分建筑被毁,现在早已消声灭迹。
西北青年救国会
西北青年救国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组建的群众性的组织。既是西北青年运动的领导机关,又是全国青年救亡团体的最高领导机关。1937年4月15日,在文化沟北侧半山腰举行了300多代表的第一次会议。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出席,选举了冯文彬任主任,其他55名为执行委员。在全面抗日开始后,在党的领导下,各根据地普遍建立了青年救国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开展青年抗日工作,积极促进全国各民族一切青年团结抗日的力量。
1939年3月18日,西北青年救国会举行执行会议。4月16日,西北青年救国会主办《中国青年》杂志创刊。5月4日,延安各界青年在文化沟广场隆重

6.jpg

西北青年救国会第一届执行委员会合影(1937.4.15~21)

举行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活动,会上通过决议:每年5月4日定为“中国青年节”。毛泽东在会上做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的演讲,毛泽东在谈到这篇文章的重要原因是,青年运动的方向问题关系着中国抗战的结局,从根上关系着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和前途命运。
6月6日,在这里举行模范青年表彰大会,毛泽东等领导人为模范青年授奖。1940年2月19日,在这里又成立了延安青年宪政促进大会,选举冯文彬、胡乔木等27人为主席团成员。
西北文艺工作团
1940年9月1日,延安时期的西北文艺工作团,直属西北中央局领导,是陕西省歌舞剧团的前身。最早成立于陕北公学文艺工作队,12月5日与七月剧团合并。1941年8月,陕北公学并入延安大学,该文艺工作团迁入文化沟。团长苏一平,副团长朱丹,下设五个部门:研究、音乐、戏剧、美术和总务。1943年5月4日,边区艺术干部学校与延安工作团并入。
7.jpg
西北文艺工作者在举行活动(1941年)
西北文艺工作团是一支曾享誉全国的红色文艺团体,与鲁艺齐名。这支队伍宛如根据地摇篮中的婴儿,在民族解放的烽火中历练、壮大;在边区小米的养育中洗礼、成长。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舞战士斗志为使命,足迹遍布陕甘宁边区。是演出队,也是战斗队,成为西北战场上文化的骑兵主力。演出后教学生、机关战士和群众唱《保卫黄河》、《南泥湾》、《到敌人后方去》等抗战救国的歌曲,张贴宣传画、出墙头、报头等。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文艺工作团认真学习,明确了服务方向,排练出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其中:《拥军花鼓》、《红军万岁》等舞剧、秧歌剧。
1943年5月4日,陕甘宁边区艺术干部学校、延安杂技团也合并在这个文艺工作团,扩大了队伍的演出阵容。前往战士和群众中,又冲破敌人的封锁线演出《夫妻识字》、《八路军和老百姓》、《刘永贵挂彩》等内容,更贴切生活,感染观众,受到边区战士和群众的欢迎。
8.jpg

延安青年艺术剧院在演出(1942)

这是一支从延安走向全国的文艺劲旅,荟萃了一大批艺术精英,具有丰富的编导、演员和音乐、艺术、美术、组织领导才能的队伍。团长苏一平,是领导者,也是组织者;是编剧者,又是演出者。诗人王亚凡,是能编能导能演,公认的实力派。“金嗓子”刘燕萍,具有音乐天赋,声音甜美、动听,“长安画派”美术家石鲁,剧作家马健翎,大诗人柯仲平,大作家茅盾、王汶石,音乐家刘帜、刘峰、关鹤岩,歌唱家舟冰、散文家李若冰等,是西北团藏龙卧虎之地。文化艺术精英比比皆是,都有各自精彩的故事,都是在全国有影响的一大批艺术家。
美坚木工厂
美坚木工厂的创建人张协和,有个美称“红色鲁班”,曾在延安时期是一位将艺术和技术融合在一起,产品设计领域的先行者。另一位设计师张仃,长期在设计艺术和工艺美术中担任职务,培养出一批又一批设计学术中坚,成为新中国设计的开创者。
延安时期大量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来自国统区,都在专科学校受过教育,具有浪漫主义永恒追求的创作精神,将语言、个性和艺术相结合,也有来自民间自学的草根设计师。因为根据地条件艰苦,装饰简陋,土法上马。取材于很原始的装饰材料,牌匾、门额、店面等。即便在一个被封闭的环境中,美坚木工厂也具有很强的市场活力。曾设计窑洞中的家具、门窗、床、沙发、医疗办公家具、剧院设计道具、行头……
最值得一提的是张协和为延安时期残疾受伤的军人设计了一副义肢。据有关史料记载,也曾在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记录独臂将军蔡树藩因不幸失去了上肢而十分痛苦。美坚木工厂大胆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假肢来减轻战士们的焦虑。1942年6月,朱德总司令员给延安中央医院的易秀湘同志也写过一封信,信中提出为致残的军人配制木腿的希望。
制作假肢,在资料匮乏的情况下,外籍医生马海德购置《截断与义肢》图书和宋庆龄转来的《假肢论丛》等四种外文文献。张协和曾先后拜访了苏联援华医生阿洛夫,潜心翻译、研究、设计,靠自学和发明,实现了一次“技术创新”。又同中央医院进行试制,反复试验、修改,仅用三个月,终于成功做出了第一个木制假肢,舒适、外型逼真的产品。从此,那位伤员既可骑马,又能走路,奔赴在抗日前线,勇敢杀敌。

9.jpg

美坚木工厂创建人张协和、张仃曾住过的窑洞(1940)
设计、研究义肢成为张协和的重要科研工作,不断改进,研发,可以配制多功能的假肢。在朱总司令的关怀和指示下,义肢的生产教学和科研计划,首次成为前线作战伤残的第一手数据资料。人体测量学数据,诞生了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和发展,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建议建假肢厂。
1947年,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延安各单位开始撤离,大规模的转移。张协和和美坚木工厂也没有忘记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的设计融合。解放后,他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曾发表《工业美术美学初探》、《关于》和《浅说》说明他设计行业的发展敏感性。理论超前,非常接地气。
党校俱乐部与大众艺术研究社
当年的党校俱乐部,主要是墙报宣传和歌咏。1937年迁入延安桥儿沟,增加平(京)剧,校长董必武,俱乐部活动由康生和周荣鑫负责。1939年迁至城北文化沟,校长邓发、谢觉哉,俱乐部内容丰富,音乐、文学、话剧、体育等全面发展。
1942年2月,党校俱乐部毛泽东兼校长,彭真副校长,扩充6个部,每个部门都有俱乐部。党校一部:主要是七大代表,主任姚铁;党校三部:主要是文化工作者,主任金紫光;党校一、二、三部又组建了一个“大众艺术研究社”。宗旨是学习、研究、演出平剧和传统剧种。
10.jpg
右起:鲁艺平剧团方华、陈怀平在练功。


1943年~1944年党校与研究社共同创作历史传统剧目《逼上梁山》和新编《愚公移山》、《红巾起义》、《俄罗斯人》、《武松》、《前线》、《升官图》等。1945年在“七大”会后,大量演出并受到党中央、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的代表、群众多次观赏和强烈反响。毛泽东观看后致函祝贺,对《逼上梁山》给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此剧是旧剧改革“开了新生面”,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同时,又将郭沫若的话剧《虎符》、《孔雀胆》改为平剧,进行多次演出和探索。

中央党校俱乐部和大众艺术研究社,在延安时期文娱生活丰富多彩,开展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阵地。创造出贴近生活,深入群众的文艺作品。还演出当地秦腔、眉户剧,当年的史雷就是“民众剧团”业余演员走向专业演员,还培养出“十二把镰刀”歌剧而一举成名。根据地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意气风发的景象。对经典剧目重塑、探索、改进,又推行秧歌队,经常举办大型文艺晚会,成为新秧歌运动的一支劲旅。
《延安颂》这首歌就诞生在“文化沟”成为不可抗拒的壮阔洪流,是精神之花,让延安成为一座歌咏的山城。
11.jpg
中央党校俱乐部新编京剧《逼上梁山》(1943)
八路军军政学院与军事学院
1941年1月1日,八路军军政学院在文化沟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这所学校是中央和八路军总部直接领导和培养高级军政干部学校。主任王稼祥,副主任谭政又兼副院长,教育长张如心。
军政学院开设文化基础课、军事指挥和政治理论课。政治课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问题、党史和中央作出的决定和毛泽东重要报告等。  
1942年1月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军事学院,院长朱德兼任,副院长叶剑英兼任。发布《关于成立军事教育委员会和军事学院》,由朱德领导,加强高级军事干部的学习,并组成以朱德、叶剑英、萧劲光、谭政为九人组成的军事教育委员会。1943年2月,任徐向前为军事院长,李井泉为政治委员会兼政治部主任。3月军事学院迁绥德与抗大总校合并。军政学院和军事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可靠的指挥员和特种兵人才,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12.jpg
八路军军政学院旧址(1941.1.1)

13.jpg
八路军军事学院旧址(1942.1.1)
中山图书馆       
延安图书馆,又名“中山图书馆”是党中央1937年5月,在凤凰山下两孔石窑洞里,创办的第一所红色公共图书馆,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的第一个重要文化机构。当时,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控制的“首都”,又是陕甘宁边区的“首府”,吸引了大批文化人和革命者,也带来了许多图书资料。涵盖了马列经典、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艺术、革命理论等多个领域众多书籍,也收集了大量陕甘宁及周边省份的文献和陕北民间文化等资料。在这样的背景下,图书馆应运而生。
毛泽东亲自题写馆名“中山图书馆”,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首任馆长。美国著名革命作家史沫特莱曾参加图书馆的管理工作。1938年11月,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后,为了保存馆藏,迁至城北文化沟,阳坡上的三孔土窑洞和三间土坯房。1939年12月13日,图书馆特邀延安各界人士举行座谈会,增聘吴玉章、董必武、徐特立等13位知名人士管理工作。1940年7月7日,在抗战三周年之日正式开放阅览。由于图书、报刊的增加,读者的增多。经中央青委批准,在文化沟南侧山坡上另建新址。
为了筹建新馆,毛泽东、彭德怀带头捐款。边区政府、八路军总政治部捐钱捐物,全国各地爱国人士、海外国际友人捐赠书籍、报刊。通过各种渠道将书刊、杂志运回延安。其中3孔窑洞为办公,11孔窑洞为书库,每孔都有4排书架。藏书规模开馆图书5000余种,约1万册,到1943年藏书达3万册公共图书馆。延安干部、战士都到这里借书、阅览,在延安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地方。 

14.jpg 

“中山图书馆”报刊
据一位老前辈的回忆,当年文化沟里的图书馆设置了阅览室、书库区域,学习环境舒适。有时还开展读书会、讲座和小型展览,文化生活很丰富。有时在这里还举办各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促进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为研究中国革命史、中国党史,学术研究发挥了作用。
据资料记载。1940年2月北山坡上建有俱乐部,除土窑洞外。还有别致的凉亭、西洋式平房、小礼堂,许多重要集会都在这里举行。如:中外名人讲座会、报告会,来延讲学参观、迎送会、茶话会、大型展览,名人纪念及专门为文艺界人士开展各种文娱活动,星期音乐、学校、美术培训班、特别周末舞会……形式活拨,内容丰富,许多机关、学校、单位纷纷效仿,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战争年代,虽然图书馆遭到了破坏,大部分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我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图书馆工作者,利用图书报刊,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提高干部、战士的理论与文化水平,教育与动员民众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巩固根据地的政权和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大量的珍贵资料、书籍、报刊对现代图书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倡导的革命理念、文化建设和文化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和启示。在办馆方针、文献的收集与交流,为读者服务,科学管理积累了经验,在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光辉篇章。
面对85年前红色图书馆的废墟,面对如今高楼所掩盖旧址原貌,真是思绪万千。中山图书馆经过几次搬迁,终于在延安新城安了家。
这座现代有文化气质的图书馆,正敞开向前来读书的客人讲述曾经风雨历程,背后跌宕起伏精彩的故事,让我们从不同视角去揭示中国革命史、党史的文化密码。
中央军事工业局
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工业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领导和关怀下,从只有延安唯一的一辆大卡车,往来西安、延长等地。从一个设备简陋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功能各异,相互配套的八个工厂,有技术人员和工匠1300余人。生产从手工操作到使用机器设备,从修配到生产武器弹药,还可生产民用产品,有力地支援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
1938年1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工人制造品展览会上讲话:“过去抗战部分失败,我们的国防工业不如敌人也是一个原因,将来要最后战胜敌人,一定要发展国防工业。”3月,成立中央军委军工局,滕代远兼局长,李强、王诤任副局长。1939年4月,军工局迁至甘泉县茶坊,管辖的有:石油、皮革、玻璃、陶瓷、修械所、制药等为兵工一厂;志丹何家岔温家沟,以机器制造、机械为主,为陕甘宁边区兵工二厂;原东厂负责复装抢弹、造手榴弹和酒精为兵工三厂;紫芳沟化工厂负责生产制造火药为陕甘宁边区兵工四厂,初步形成了军事工业体系。1941年李强任局长,军工局又迁回延安文化沟。
15.jpg
“九一”扩大运动会入场式(1942.9.1)
青年体育场
1942年9月1日~7日,延安举行“九一”扩大运动会,在文化沟青年体育场隆重开幕。在会上还通过“九九为体育节”的决定。毛泽东专门挥笔题词:“锻炼体魄,打好日本”,9月9日发表在《新华日报》上。
“九一”扩大运动会是由东关机场开阔的体育场,以足球、田径比赛等项目为主,文化沟口青年规范的体育场,以篮球、排球、跳高、跳远、单双杠等比赛项目为主的两个主场地。游泳项目就选在延河较宽、较深的水面举行。
延安时期条件艰苦、简陋,为奔赴抗日前线,必须有个强壮的好身体。1942年6月21日《解放日报》刊登题目为“朱总司令等发起扩大运动会,欢迎各抗日根据地及友军、友区派运动代表来延安参加”的文章。并发出号召“广泛开展国民体育运动……”消息和号召一经发出,陕甘宁边区各县、地代表、机关干部、学校、工厂、部队、文艺工作者等积极报名参加和训练。各少数民族,远在晋西北的八路军120师派出代表前来参赛。据有关报道:还有反法西斯同盟的日本人也来参加,运动会人数达到1400余人。
16.jpg
朱总司令和战士一起观看运动会(1942.9.3)
陕北的九月,阳光明媚,秋高气爽。微风习习,雁阵长鸣,花果飘香。延安第一次举行这么大运动盛会,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赶来观看。运动员们各个精神抖擞,有的穿着整齐的灰色军装;有的穿着黑色短裤,白色短袖;有的穿着黄色长裤,白色衬衣。迈着雄健的步伐进入会场,周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开幕式上运动员们宣誓:提倡体育,普及运动;强健身体,战斗准备;打倒法西斯,革命精神……会场响起了安波作词,马可作曲的《九一运动会歌》慷慨激昂的会歌将整个运动会推到了高潮。青春、活力、积极向上,不畏艰苦,奉献青春和生命。

17.jpg

这里是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根据地举行规模最大的一次运动会,气氛热闹非凡。各个单位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边区政府特拨款3万元补助经费。赛后对取得成绩的团体和个人发放奖章、奖旗和物质奖励,对军民体育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大意义。
据当年的老一辈人曾绘声绘色的给我讲述:那场运动,如此振奋,如此高昂,如此的大快人心。还有耐看的武术表演,耳目一新的骑术表演,深刻印象的摔跤运动。那精彩纷呈的运动项目,让身处闭塞的边区军民,过足了眼瘾。
翻阅当年延安《解放日报》是这样描写那场运动会的。“……这里没有大理石砌成的司令台,简陋的土台子,不是同样庄严肃穆吗?这里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的会场大门,用野草扎成的门楼,不是同样严肃吗?这里没有整齐排列的看台,那铺设着青石板和草褥子的山坡,不是坐着成千成万的看客吗?清新的河湾,不是我们漂亮的游泳池吗……”
18.jpg
看到这段文字,我心里既感动又心酸,多次前去文化沟体育场和延河游泳的土跳台,寻找当年的遗迹。或许是眼前的一块石板、草坡;也许是脚下的一道沟梁、土台;带着一股久违的暖意,让人一瞬恍惚,置身在过去的神秘之中。探索隐藏在岁月长河里的珍宝,感受超越时空的宁静和智慧,仿佛仍然散发着那热闹比赛的场面,诉说着那时的天然和纯真,展现那个时代的价值,丰富的文化元素。
19.jpg
望着文化沟中段曾是卷烟厂旧址,后沟曾是“炼铁厂”这个厂当年能炼出优质的钢材,创造出惊人的成绩,涌现出许占魁式的英雄人物。
在沟叉口的北侧,有新建的几十孔窑洞和一个剧场,是中央青委、中华青联办事处、西北青年运动机关,也是全国青年救亡团体办事机构。还有联政宣传部《战斗》杂志社、摄影社及通信和卫生部等单位。
1942年5月,沟内又新建一座青年艺剧场。这里成为延安首演出话剧的专场,它独特的舞台布景,让人们耳目一新。还有著名的“杂技团”、“延安管弦乐团”。
听说这条“文化沟”在延安时期创建了诸多之最:“人工广场”可容纳万民观众;“八路军大礼堂”可容纳5000人之多,是延安最早的现代化剧场,专供八路军政治学院、军事学院、高级干部、艺术人才和文化教育演出的场所;中央总卫生处门诊部从荷兰引进良种“奶牛场”;卷烟厂能生产出《黎明》《曙光》牌香烟;有五湖四海口味的“酱菜园”、“西北菜社”以及“通讯站”、“澡堂子”等服务机构。

20.jpg

漫步在文化沟深处,穿越新修的隧道,映入眼帘的是开阔不变的山脉、沟壑。行走在满眼色彩斑斓的画卷,让我陶醉、感动其中。轻轻地触摸着你,让人探求,使人反思,教人省悟。你创造了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大地更加富饶、美丽,更加有激情、韵味和活力。
我受洗在明媚九月的枝条上,用生命折射英雄伟人动人的故事和土窑洞、荒坡上产生的“真理的标志”。践约、寻找一种纯真、理想的精神而来。向脚下这片土地苦苦思索,像知己一样相互倾诉。
这条沟是革命圣地,令人瞩目的文化乐园,是新时代气息的“文化沟”而广为流传。它孕育出几十个单位,近万人之多。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芸芸学子,民族精神,铸造和历练出延安时期厚重的红色文化。
文化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影响;文化是一种温暖,更是一种力量!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延梅|《延安颂》诞生在“文化沟”

    2024-05-25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