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历史人文 > 地理文化 > 阅读信息
延梅| 陕北公学院
点击:  作者:延梅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3-30 17:36:43

 

1.jpg

毛泽东在“陕北公学”开学典礼上讲话(1937.11.1)

春风将四月温柔、清新的杏花桃花,舒展着被寒冬困久了的经络,散发着婉约和希望。带给人们心灵绽放的如火如荼、若诗似画;带给大地溢满花的馨香。流水的光阴、流转的岁月、流走的芳华、芬芳濡染的流年,一簇簇、一团团的甘露。千芳竟放、姹紫嫣红、争相斗艳,美的极致,令人心碎。
我和朋友踏上了87年前老革命前辈曾经走过的羊肠小路,来到了战火纷飞中的大学——陕北公学。它位于延安杨家湾,一个十几户的小村落。三面为山,只有南面是一条隐蔽、陡峭、狭窄的深谷,名为“跌牛沟”。
望着半山坡上100多孔残败、荒废的土窑洞,那就是当年的陕北公学院旧址。因抗日军政大学已不能满足和培养大批学员的需要,中央决定再创办一所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革命公学院,它是中国人民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开设政治、文教、财经、教育、卫生等方面适应边区政府和抗战形势的需要,合成为新时代的红色基因。毛泽东起草《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的文件,明确党办学育人的方针。毛泽东深刻指出陕北公学:“不在乎像其他学校那样照着书本一章一章地来讲课,而在乎学习到一个方向——政治方向,同时又可以学习到一种作风——工作作风”。为培养抗日战争、民族解放和建设新中国的干部和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1937年7月成立“陕北公学”,成仿吾为校长。他出生湖南新化,原名成灏,笔名石厚生。早年留学日本,并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结成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回国,曾任广东大学教授和黄埔军校教官。1928年入党,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1929年把德文《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1930年当选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委员,分管教育、宣传和中央党校工作。1934年被誉为“长征路上的唯一教授”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

2.jpg

延安时期“陕北公学”旧址(1937.7~1939.12)
李维汉任副校长,由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董必武等人负责。8月,第一期正式招收学员5个班300人,有爱国青年、知识分子、共产党员、工人、农民、红军战士,也有国统区的学员、倾向共产党的青年。毛泽东在开学典礼上讲:“……我们要造就大批的民族革命干部,他们是有革命理论的,他们富有牺牲精神的,他们是革命的先锋队……”并为陕公制定校训:“忠诚、团结、紧张、活泼。”几个大字。
1937年11月1日,陕公正式开学,教育方针是: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教员:来自中共中央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陈云、董必武;也有新启蒙运动的文化名人,何干之、王若飞、艾思奇;有长征过来身经百战的李维汉、周纯全、邵世平等人授课。毛泽东几乎每天来讲,抗日战争战略和策略问题、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战略等问题;课程内容: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路线、方针、政策、形势和基本理论、领导武装基本斗争和时局知识等;课程设定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普通班:包括两门政治理论课。政治常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游击战争、民众运动,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和运用,这些革命理论独立解决问题方向的能力。高级班:内容更深,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和世界革命史、时事形势与政策,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生动、鲜活、灵活多用,“即兴”授课的教学内容,少而精、教与学一致,确定为教学工作原则。

3.jpg

延安时期的陕北公学院旧址(1937.7)

4.jpg

陕公学员正在积极学习(1937.12)
学员像潮水一样,从全国各地涌向这里,给原本边区经济紧张就更为艰苦,没有校舍和充足的粮食,在学习之余。从红军高级指挥员到普通的士兵,师生都集中学会挖窑洞,扩大教室和住宿。新窑洞还很潮湿,学员们地上铺上玉米杆、麦草,就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土窑洞墙上挖个小洞,放一盏小煤油灯就可照亮学习,挖个长方形的土洞,就是书架。七八个学员挤在一面土炕上,背包就是凳子,膝盖就是课桌,在冰天冻地,露天上课。在艰苦的环境中,发挥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延安城郊山洼上、垣峁上,还保存不少错落有致,一排排、一孔孔土窑洞,依山而建,点缀在陕北黄土高原的沟、梁、塬峁之间。这些窑洞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最大的贡献。这里出革命者,出马列主义,党中央、毛泽东、朱总司令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在土窑洞里生活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培养了延安精神。共产党就是从土窑洞里走出来,赓续血脉,勇往直前。
陕北公学,分延安几个地方。清凉山东南侧,城北门外。办学两年培养6000多名学员,吸收3000多名共产党员。他们毕业后响应号召到抗战前线,到民众中和最困难的地方去。有的到国统区或敌占区,也有留在边区根据地。以后几期学员一批批学成毕业走出去,把革命火种和抗日斗争精神带到各个战场,点燃全国抗日民族烈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陕北公学“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四月,当年在延安的东北老干部一行代表团来延安参观学习,是我接待的。他们离开陕北五十多年非常想念这里,一直关心老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我向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近三十年延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将延安从战争废墟瓦砾中,坚持改革,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与时俱进一步步起步、变化、发展起来的。在中央对圣地资金上给予支持、援助;政策上给予优惠、倾斜;资源开发、利税上给予宽松、扶持,他们的第二故乡正在大踏步的前进,他们听了非常振奋和欣慰。
一位来自文化教育界的孙英大姐高兴地告诉我,1939年1月,我那时才19岁,从河北到西安,又秘密徒步来到心中向往的延安。我是陕北公学第二期学员,在这里生活、学习几个月,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她拉着我的手说:“小延,我想让你帮个忙,不知可行?”我疑惑地看着她:“您有什么事尽管讲。”她回答:“想让你陪我去北关,大概是军分区后山上,我曾在那里打过窑洞,在那里住过……”我爽快地答应了。
第二天,阳光明媚,我们走出宾馆,漫步在延河边。她深情地说:“那个年代我们每天起床都跑到河边洗脸、刷牙,延河的水非常清澈,水质甘甜。夏天,延河是我们乘凉、学习、谈心的地方;冬天,在冰面溜冰、戏耍、训练的好去处;那时洗衣服没有肥皂就用石头捶打或用草木灰洗,每天都是在欢声笑语中,在积极奋斗中渡过,太难忘了……”她凝视着河面接着说:“那时延河两边红军战士非常多,都来自不同地域,操着不同的语言,为了拯救国家,有着共同目标和追求,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从她含泪的眼神,我看到了当年一身戎装的她和一群群叠映的身影。那火热的氛围,迸发出一种激昂,一种自豪,一种信念。
绕过军分区大门,从侧面进入山脚下,荒草掩盖了整个山腰,还可清晰地看到当年一排土窑洞的轮廓。我拉着她的手,深一脚、浅一脚地在荒坡上寻找,她仔细地辨认,嘴里不停地说:“地形有所改变,大体还有印象。”突然,她指着隐卧在旁边第三孔小窑洞,惊喜地喊:“小延,找到了,就是在这里……”她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不顾一切地冲在窑洞的门前,抚摸着空荡荡的门框,凝视着洞内,满含热泪。嘴里不停地说:“这里,在我的梦里不知来过多少回。今天,终于回来了,延安女儿回家了……”我被她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也难以克制自己,流下了一串串泪水。
他跨进土窑洞,我连忙制止了,因几十年风雨的冲刷,窑顶已出现了裂痕,很是危险。她向我会心地笑了,在外面一直向里面张望,那面土炕、土墙上放小煤油灯的小洞和残缺的草灰……她告诉我:“我们六个战友来自不同的地方,汇集在这里,像一家人一样学习、生活,几个月后我们无条件地服从抗战和革命的需要。带着陕公的方向和精神,唱着成仿吾作词,吕骥作曲的《毕业上前线》奔赴抗日前线。记得在毕业典礼会上,毛泽东为我们贺词:勇敢向前,牺牲一切,为着驱逐日寇,解放中国而斗争!”

5.jpg

战火中的大学——陕北公学(1937)
她深情地对我讲:“我和比我长两岁的王春晋去了山东前线,不幸她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其中两位去了山西敌占区,一位去了西安,另一位做了秘密工作。那时交通不便,没有书信,慢慢失去了联系”。“……我们就是在这里互相关照,互相学习,那时延安生活很艰苦。在学习期间每人只发一张油光纸,自制的麻纸、马兰草土纸。每人每月发两个钢笔尖,没有墨水,用染料兑上水,笔尖插在三、四寸长的高粱杆上,蘸着蓝色水书写自己的笔记和心得。每天的伙食是玉米夹杂着糠、麸子蒸的馍,几天吃一顿小米饭。菜就是土豆、白菜、萝卜,后来师生们在窑洞周边开荒种菜、种粮,改善伙食,缓解生活压力……”

6.jpg

毛泽东在陕北公学讲课(1938)

7.jpg

陕北公学培养出一批批干部和人才奔赴抗日前线(1938)
忽然,我想起三十年前,同样的窑洞,一个灶台、一盘火炕、一张破草席、一盏锈迹斑斑的小煤油灯,在墙洞上忽明忽暗。我们这群来自北京的知青同当地农民一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种菜、种粮、打坝、修田,在火热的时代锻炼意志和坚定信念。同样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承载着老一辈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那一段青春时光,也是我时常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
为了抗战的需要,1939年陕北公学与鲁迅艺术学校合并,在华北成立“华北联合大学”。1941年,陕北公学与陕北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大学合并成立“延安大学”沿用今天。陕北公学在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大会上,毛泽东讲:“陕北公学主要培养抗日先锋队”并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充满着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这些人不谋私利,唯一的为着民族和社会的解放……”
从1937年夏~1941年8月,短短几年的时间,就读多本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阅读政治经济学、哲学等理论文章。陕北公学为国家培养近13000多名优秀干部,成长为坚定的革命者,成长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带着誓言和承载着无数人的嘱托,80%的学员走向枪林弹雨,走向炮火连天,生死未卜的抗日前线。用满腔热血,用陕北公学精神,书写感天动地的青春,用年轻的生命为历史留下绚丽多彩的篇章。他们在各个战场、领域,出现了领导者、政治理论、财经、教育、医学、工学、文学艺术、新闻、教师和理论专家学者;经济、历史学家……为共同抗日,夺取最后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陕北公学在教育实践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教育目标就是“陕北公学的成立,是抗战的教育,也是教育上的抗战”。通过不同的选任方式,广纳贤士,政通理论,配备出胸怀坦荡、忠诚、积极、正直、不狂妄、不谋私利、不出风头,而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奉献精神的一支优秀的理论教师队伍。
陕北公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形成适合全民族抗战和边区根据地建设需要的教育体系,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8.jpg

陕北公学院校长:成仿吾的居住、办公的旧居(1938~1940清凉山石窑洞)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延梅| 陕北公学院

    2024-03-30
  •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