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党政建设 > 阅读信息
李艳艳: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的由来与应对
点击:  作者:李艳艳    来源:《红旗文稿》  发布时间:2015-04-24 11:55:48

 

640.webp (4).jpg

 

         互联网使每个参与者都拥有了麦克风,成为了让广大网民自由发声的广播站。随着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参与网络舆论程度的日益加深,当今社群化、裂变式的网络传播方式常常会由一个小小的话题而引发“蝴蝶效应”,掀起一次次的舆论热潮。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中国”在国内网络舆论场中竟然屡屡成为靶子,这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巨大成绩的事实形成了一种巨大的背离和反差,“呲必中国”这一网络怪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产生的社会和思想根源

 

  综观各种互联网言论,我们发现“呲必中国”言论的最大特点就是,只要是与中国有关的事情,不论其本身的是非曲直,不论成绩与失误,都会责怪甚至辱骂中国和中国人,其最大特征就是全盘否定中国的一切。“呲必中国”现象作为一种非理性言论表达,有时甚至是一种丑化中国的极端情绪的发泄,从而成为了当今互联网上的一个典型问题。

 

  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发现,“呲必中国”现象始终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随着1840年以后中国在中西方文明交流碰撞中日益处于弱势地位、陷入被动挨打的屈辱境地,特别是甲午战败之后,“呲必中国”言论就开始出现。例如,吴稚晖、李石在巴黎创办的《新世纪》中讥讽中国社会“犹数千年陈尸枯骨之骨髓”,“臭味污秽,令人掩鼻”。钱玄同对于孔子的忠孝观和岳飞的精忠报国行为极为不屑,声称关羽是“杀人魔王”,甚至提出了废除汉字、焚毁古籍的极端主张。在中国革命道路上,“呲必中国”的言论也屡有出现。例如,汪精卫早年虽有刺杀清廷反动统治者的冲劲,却缺乏长期革命的韧劲,提出“抗战必败,抗战必亡”,进而从革命者蜕变为亲日汉奸。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的交流处于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但是迷信西方经验、拿西方标准和价值观裁剪中国现实的洋教条又出现回潮,引发民族自嘲和自卑情绪,以及中不如西的判断。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的兴起,各种西方思潮及观点通过网络得到广泛传播。这时的“呲必中国”言论不再局限于某几个典型人物,而是形成了一种个别大V和普通网民相互传染的网络情绪和现象。

 

  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种说法、牢骚而已,背后却折射出一些网民对于当代中国现实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偏差。一些网民由于缺乏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素养,缺乏对中国国情的基本认知,以及对国家职能的基本了解,尤其是缺乏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的真正了解,往往自觉不自觉地以西方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中国的一切事物。还有一些网民由于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不能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因而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经历的生活挫折,把在网络上讽刺谩骂作为一种宣泄情绪的通道,更有个别极端言论甚至以汉奸卖国言论为时尚,讥讽爱国言论是“拍马”。然而更可悲的是,这种负面情绪和错误观点还能在网上迅速传播、发酵,并对敢于发表爱国爱党言论的人士进行奚落、谩骂甚至围攻和人肉,其中极个别者甚至自甘堕落为西方敌对势力马前卒,与虎相谋,为虎作伥,不仅颠倒是非黑白,而且有意抹黑中国,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从社会和思想根源双重角度来看,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社会目前正在经历着转型期的巨大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则是面对社会剧变,特别是面对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网民和网络管理在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上都还没有做好面对这些变化的充分准备,这双重因素相互叠加,从而形成了互联网“呲必中国”这种极端现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

 

   二、“呲必中国”现象通过互联网产生了放大效应

 

  在互联网空间中,各种全盘肯定西方、否定中国的“呲必中国”观点,利用网站、论坛、视频、微博、微信等网络宣传资源,快速生产出来、传播开来,试图迅速抢夺社会舆论话语权,占领社会道义制高点。通过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产生了放大效应,具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互联网中的西方价值观推动了“呲必中国”言论蔓延。由于互联网技术和传播工具始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我国的一些互联网企业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资本、运营模式,甚至在西方标准的指导下建立了传播规则、评价体系,甚至立场观点也日趋西化,从而在客观上造成了“呲必中国”的舆论生态环境。一些商业网站为了商业利益,在做新闻选题时,只关注社会负面信息,并通过“标题党”等手法进行连篇累牍的炒作,把群众关心的收入分配、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教育改革、社会保障、住房等民生类话题作为热点进行炒作,甚至不惜牺牲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肆渲染、恶意丑化,这种长期的、持续的负面报道必然会对老百姓的心理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例如,网络片面突出报道食品安全、住房昂贵、出行安全等问题,却对于食品丰富、住房舒适、出行便捷等社会发展事实视而不见。在微博、论坛等自媒体上,一些网民频频以“专制”污辱我国现行体制,以“文明”、“民主”热捧美国,以“五毛”、“脑残”讽刺爱国人士,以“公共知识分子”、“民意代表”美化辱党辱国人士,这些话语背后的立场和价值观不言而喻。正是由于价值评价错位,导致了以偏概全、指鹿为马、丑化中国的报道流行于互联网空间,片面夸大了国人的“失去感”,弱化了国人在改革开放中的“获得感”,使爱党爱国的声音在互联网上被边缘化,助长了部分网民偏听偏信的非理性倾向,推动了“呲必中国”言论的蔓延。

 

  互联网使“呲必中国”言论的传播能力得到加强。与报刊等传统媒体拥有各自细化的阅读群体不同,互联网整合了各种媒体资源,形成了一个统一开放的巨大媒体。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免费的特征,使信息突破了单个媒体所有的界限,获得了全网传播的能力。目前,互联网媒体大多为股份制企业,其中绝大多数是以赢利为导向的市场化媒体。这些媒体的基本盈利模式是依靠吸引公众注意力获取经济收益,点击率是它们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那么,点击率与“呲必中国”现象有什么关系呢?《纽约先驱论坛报》原采编主任斯坦利·瓦利克尔曾把“新闻”定义为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从19世纪美国“扒粪运动”开始,反常的、负面的新闻一直就是媒体的常客。在当今互联网新闻时代,负面的社会新闻更能吸引点击率,引发轰动效应,帮助媒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起“揭露社会丑恶”的正面形象,因而也成为各方网络媒体偏爱的话题。例如,2006年南京彭宇案之后,以摔倒老人讹诈、游人在景点不文明行为等为热点的揭露中国道德问题的新闻爆发式涌现于网络,各种炒作“中国人素质低”、“中国人缺德”的文章流行于各种网站、论坛,并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在此类话题的报道中,一些网络媒体为了赚取“眼球”,逐渐脱离事实本身,放任甚至制造假新闻,这些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的报道在快餐式的网络阅读中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应,相关话题的长期性持续性网络报道,也日渐形成了一种“呲必中国”的舆论小气候。

 

  互联网公共讨论中舆论把关人角色缺失,致使“呲必中国”的言论畅通无阻。目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不再仅仅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还通过各种网络工具成为了信息的制造者、传播者,而网络舆论把关人、审核人的角色则常常处于缺失状态,一部分网民将言论自由的权利滥用为“呲必中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互联网用户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社交媒体实现了读者、作者、传播者身份的统一,微博、微信网状链接的裂变式传播特性能够在短期内聚集起巨大的能量,具有核变式地引起舆论震动的效力。一方面,事发于微博讨论中的“口水仗”长期存在,围绕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争论渐成白热化态势,甚至引起了一些人对于爱国声音的围攻谩骂;另一方面,事发于现实社会的公共事件,成为“呲必中国”言论的常用素材,甚至时常把对具体事件的讨论上纲上线为对中国的苛责。近年来,在若干次网络舆论风波中,缺乏有效管理的微博、微信都发挥了策源地、发布地、扩散地的重要作用,各类“呲必中国”的言论借此汇集、传播、共振,影响十分恶劣。

 

  个别新媒体“意见领袖”发布“呲必中国”的言论,试图误导网民形成其所期望的关于中国事务的价值判断。目前中国处于思想多元多样多变时期,许多普通网民在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上并非是其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意见领袖”的影响。虽然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声,但草根网民言论的传播效力显然是弱小的,很快就会被一波波汹涌的舆论浪潮淹没。即使是在以多中心式传播著称的微博、微信平台,由于信息庞杂、言论公平传播机制缺乏,草根用户的许多有用资讯很容易被淹没。据“北京大学PKUVIS微博可视分析工具”显示,强势意见领袖介入性话题是微博舆论的重要引爆点。裂变式的传播效应使得传播中心聚集于少数“意见领袖”,使其掌握了互联网新媒体的核心话语权和广泛影响力。然而,一些网络“意见领袖”不愿担当社会责任,长期致力于发布和传播“呲必中国”的言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大肆丑化中国,也深刻影响了其庞大传播范围中的网民群众。例如,2015316日,某微博大V以贪腐问题影射中国社会制度,1小时内引发转评逾千条,其中绝大多数为随声附和的言论。更有甚者,“爱国贼”成为某些微博大V在转评关系中热衷于使用的热词,用以污辱爱党爱国的网民,就连一些抒发爱国情感的明星也难以避免挨骂。近年来的诸多网络舆论风波表明,“意见领袖”具有强大的瞬时舆论漩涡制造能力,他们通过频频设置挑衅性话题,主导公共讨论的议程,甚至雇佣水军对爱国人士进行人身攻击,致力于塑造一边倒的辱国言论氛围,使爱国的声音难以传播,并陷入“沉默的螺旋”,从而严重侵害了普通网民的自主判断权利。

 

  三、纠正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是网络治理的当务之急

 

  为了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我们决不能让网络成为社会情绪的宣泄地、社会怨气的集中地,进而瓦解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纠正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是网络治理的当务之急,需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

 

  一是要树立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习近平同志指出:“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搞不好会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人类历史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正在成为领土、领海、领空之外的第四种主权空间,“网络战”在一些国家已经打响,互联网舆论引发的“颜色革命”在中东北非地区已真实上演。既然互联网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信息的安全,它也应该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我们必须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树立互联网作为国家战略资源的意识,进而积极引导国有资本组建互联网媒体企业,主动参与网络市场竞争。对于数据新闻、大数据等代表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新技术、新行业,国有企业应该具有前瞻意识,抢先一步争取网络用户和市场空间,进而发挥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二是要以破除西方迷信、塑造中国自信为根本,改善网络舆论生态。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要增强中国自信,必须要解决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反映出的当前网络舆论生态中滋生民族自卑情绪的土壤,深度剖析这种舆论生态形成的原因和特征,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语言是思想的表达,互联网“呲必中国”言论反映的是发言者头脑中的社会价值观,也就是对于中国发展模式的认知问题。“呲必中国”的网络发言者往往对中国的发展求全责备,对中国的成绩不屑一顾,对中国的问题夸大其词。这类站在外人立场批判自己的“局外人”心态表明,他们虽然身为中国人,却已失去了中国心,沦为西方价值观的拥趸。对此,我们必须破除西方迷信,重塑中国自信。一要以理服人,敢于和西方的错误价值观作斗争,彻底揭露西式民主、自由面纱背后的虚伪性,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解释和贯彻落实工作;二要用事实说话。通过改善民生、生态等实际工作,充分展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先进性,以越来越显著的发展成绩赢得民心;三要对网络大V进行正确引导。教育、引导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国,避免情绪和言论的极端化。

 

  三是要以网络媒介新技术为基础,建立健全网络治理体系。网络舆论作为新技术发展的现象,产生于、依附于网络媒介技术工具。目前,网络论坛、搜索引擎、微博背后的计算机程序根据粉丝数、点击量、社会知名度等指标来推荐关注对象和话题,使少数社会名人一跃而成网络大V,轻松地获得了话语权,影响了草根网民的意见表达。我们要在促进话语权利公平的导向指引下,完善计算机程序、开发新的媒介工具,以技术手段为基础,促进网络空间心平气和的公共讨论氛围,进而切实保障广大网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和社会正面话题的传播自由权利。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法律、政策引导互联网企业自觉履行传播的社会正能量,积极开发有利于促进平等交流、言论自由的新媒体工具。

 

  四是要完善网络媒体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于市场经营主体的网络媒体来说,他们通过吸引点击率来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若把点击率和经济利益置于国家法律和政治安危之上,就必然会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督和处理。要在网络媒体审批、年检等各个环节,督促网络媒体自觉履行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并且将此作为网络媒体运营资格审查的重要依据。对于公然违抗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网络媒体,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厉惩处,绝不能让各种公开辱华辱党的言论把网络当作法外之地,肆意泛滥。对于公然违反我国宪法法律、致力于推销西方政治意识形态、散播政治谣言的网络论坛,一定要依法严厉处置。

 

  五是要做好青少年网民的教育引导工作。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占据中国人口总数的47%,并基本覆盖了我国4.84亿1039岁的青年人。青年的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国的未来走向,如今中西方各种思潮都在互联网上争夺中国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社会的思想基础,在网络舆论战、思想战中输不得,更是输不起。青少年的上网活动基本上是自发行为,他们在缺乏基本上网知识的情况下就已经在网上冲浪。对于如何筛选鉴别有用信息、如何自觉远离有害信息、如何进行网络舆论价值判断,他们也说不清道不明。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网络舆论的研究和教育工作,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把网络意识形态形势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或者开设有关网络使用的选修课,培养青少年学生科学上网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在社会教育中,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培养网民群众的网络媒介素养和运用能力。

 

  不管时代怎么发展,“爱国”也不能成为一件过时的事情,“辱国”也断不能成为一种时髦。中国今天面临的互联网舆论问题,世界其他国家也正在遭遇,网络治理是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共同难题。对此,我们既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网络舆论问题,不要被困难所压倒,又要齐心协力、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一步步促进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起来。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微博意识形态斗争的规律与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SKL004];来源:《红旗文稿》)

责任编辑:昆仑侠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