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宁县从讲政治的角度扎实推动“百千万”集中走访帮扶活动深入开展,奋力开拓“两聚一高”新实践,建设“强富美高”新睢宁。本文试从农民转观念、谋创新、增收益等方面出发,结合县委党校对桃园镇魏洼村的多次集中走访帮扶调研,对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因素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分析,有的放矢提出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一、魏洼村总体情况及农民收入现状
桃园镇地处苏皖交界,机场路、宁徐高速公路、104国道、泗八省际公路均穿境而过。2017年被江苏省授予农业特色小镇“桃园镇蚕桑文化小镇”。
魏洼村隶属于睢宁县桃园镇,位于桃园街正西约2KM,毗邻安徽省灵壁县,中间有一条友谊河与安徽省分开,区域面积 2100多亩,耕地面积1600多亩,是传统的蚕桑养殖基地,有900多亩的连片桑园。共辖3个村民小组,420户村民共1620人。该村有被罩加工企业1家,以蚕桑养殖为主要特色产业,成立养蚕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该村两委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按照以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为方向,“八大行动计划”为引领,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结合“百村万树”工程,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村庄整治上多措并举,不断地延伸和完善蚕桑产业链条,清理河滩荒地,实现镇村组环卫保洁一体化,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左右。
走访中了解到,魏洼村80%左右的人在外打外,留守家中的都是老人和小孩。在魏洼村二组,张大爷家很具代表性,张大爷家中共有10口人,日常只有老俩口在家,儿孙都在外地,有10多亩承包地,现又包别人家5亩地种,今年他2亩多种植中草药白术,3亩多种植丹参,估计每亩纯收入达4000—6000元,此项收入约为2.5万元左右,其余的都是用来栽桑养蚕,收入近3万元,合计年收入近6万元。
二、魏洼村农民增收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走访调研发现,魏洼村增收受自然、市场、政府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因素。
(一)产品单一化、初级化,受市场波动影响大
魏洼村蚕桑养殖给农民创造了丰厚收益,是传统的蚕桑养殖地。但随着市场需求提升,老方法、老技术、老品种局限了蚕农提档升级。一是良种化程度低;二是加工水平低,80%的农民只是简单烘干“鲜蚕”来获得多一点的收益,高附加值产品少,种植的中草药也只是简单晾晒;三是产业化程度低,还停留在各自为战、互不干涉的层次。这些都是导致农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二)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农村发展人才动力不足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脱离农业、农村,进入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魏洼村80%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甚至常年不回,农村主要劳动力以50—80岁为主。他们的文化层次低,接受新技术能力低,从某种程度上讲,思想固化于原有的生产模式,不想改,也没能力改。
(三)农业生产要素上升,变相剥削农民收益
农业生产经营的资源要素配置的市场化,农药、化肥、蚕种……等价格逐年上扬,雇工价格逐步攀升,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成本。普惠金融的惠民度偏低,金融机构、保险资金涉农偏少,贷款难、融资贵导致发展资金乏力,如果遇到不可抗拒的天灾等,农民返贫只能做等政府救助。在价格天花板、成本费用地板抬升的双重挤压下,魏洼村民收益增幅不大。
(四)扁平化使空间受限,制约规模化发展
睢宁县严控用地指标,“紧箍咒”越绷越紧。养蚕需要一定的空间,受地方限制,规模经营只能局限在每家每户空闲房屋,单张养蚕,几张拼凑,心有余而地方不够,桑叶多多只能弃之。扁平化的养殖使养蚕空间受限,立体式生产亟待创新发展。
(五)财政资金投入有限,政策红利效果偏低
支农投入只增不减是中央、省市一再要求守住的底线。但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国家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等因素的影响,虽然睢宁经济显示强劲发展动力,但基础弱、底子薄等历史县情,使县财政收支新常态的状况难以改变,对于全县400个行政村(社区)之一魏洼村而言,要大幅度增加支农投入不太现实,守住底线的压力和难度很大。
三、促进魏洼村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习总书记明确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主线:“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切实解决魏洼村农民收入增长趋缓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村社一体,合股联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某个能人或者大户牵头办的专业合作社,而是按“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模式,即:将土地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的和谐统一,土地的主人是村民构成的集体,土地经营者是集体办的合作社,劳动者是集体成员,抱团发展,共同致富。魏洼村现在主要的劳动力是50—80岁左右的留守老人,只有组织起来才能产生1+1>2的力量,再利用村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向心力,在接受新技术方面超于普通群众,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能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当然,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方法路径有很多,但一定要完善政策引导机制,根据各村实际情况,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村集体主体地位,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在此过程中,镇级及以上党委政府一定要健全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法人治理机制、经营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和权益分配机制,这样才能使村级集体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借力发展,大树底下好乘凉
依托桃园镇党委政府,借镇成立兴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之东风。积极连横镇设立的桑苗种植合作社3家,充分利用桑园草鸡蛋、茧丝织品、桑椹饮料3件商标,找准自己发展定位。如徐州达乐饮品有限公司厂房设备安装,百万级无菌罐装车间已通过市局计量检测中心验收,开始试生产运营,可以就近提供优质原材料。
从桑树种植、桑椹饮料加工、桑蚕养殖到蚕丝制品生产的产业链逐渐形成,形成特色化产业集群,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新产业新业态的良性发展,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会大大提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在增收致富自我发展上会有更大突破。
(三)凝聚特色小镇文化魅力,产游融合,村镇一体发展
桃园镇蚕桑文化小镇是江苏省105个特色农业小镇之一。培育特色小镇,主要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象,赋予与之相应的文化内涵,加上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完善的设施服务。那么植根于区域科技、历史、人文、环境等资源禀赋,就以文化为导向,在产业生态中升华出人文品质,就可以大打旅游牌,发展乡村旅游(更高一步是发展民宿产业),使“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现“强、富、美、高”四者完美融合,促进农业转型,农村升级和农民增收,构建以县域为中心,一盘棋辐射多条特色旅游线路。
小镇产业架梁立柱,主攻的是最有基础、最有优势的行色产业,要合纵有道,强强联合,围绕文化内核融合发展,记得住乡愁——桃园桑葚采摘、蚕桑养殖田园生活体验,打造“高颜值”“活而新”的乡村文化之游;传承红色文化——魏洼村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八路军进入睢宁后,第一次与日军激战的地方,此次魏洼战役击毙日军一百余名。
村镇一体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加上传统有特色独有的地域文化,通过生产+加工+文化+科技+旅游,创新体制机制,让传统农业融入科技、创意、文化、循环、旅游、体验等发展为现代农业,打造高品质农村产业发展链条。
(四)“城乡一体化”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城乡一体化是指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空间、政策(制度)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睢宁县大力推进六个城乡一体化: “公共交通、区域供水、公共医疗、环卫保洁、均衡教育、污水处理。成效显著,为乡村发展留住了人才。
无论在外务工,还是在家务农,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城乡一体化无论从理性还是感性上,都让人感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现代产业,农民是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农村是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三种方式
面对当前市场动态变化,一要培育特色品牌引导魏洼村农民大力特色农业、优质农业、品牌农业,向技术要质量,向产品要效益,向市场要收益。二要利用“互联网+”,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智慧农业工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智能物流设施建设运营,使线上线下互动快捷发展,把好的产品推介出去,然后筑巢引凤,使乡村与城市在时空上无距离感。三要以市场投入为主体,以政府财政为杠杆,以PPP模式为突破口,撬动更多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资农业,树立典范,推向市场。积极探索以“大睢宁”为综合服务平台,融入电商文化。
着力转变三种方式。一要转变“三农”发展方式,加快魏洼村农业多种经营,套种或种养一体,努力实现农业提质增效;二要精准施策,瞄准魏洼村发展现状,针对蚕桑发展规模和近年来的中草药种植规模扩大、效益增收,政策实施有目的性倾斜。三要转变组织领导方式,推动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殖模式,对桑条、养蚕等农业废弃资源化利用,发展新业态,激发新动能。魏洼村两委班子要科学制定目标,创新工作机制,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为主体,以技术为指导,以集体为后盾的合力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幸福家园。
(六)发挥两委班子效能,举党旗,跟党走,同富裕,共筑梦
一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县委和各镇党委要建立农民增收联席会议制度,增加在“比学赶超”主题季考中的分值。让责任以量化方式使党员干部群众一目了然,增加压力,全力以赴谋发展。二要建立平台,拓宽发展渠道,完善服务。借助睢宁大数据平台,强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整合规范农贸市场、劳动力市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发挥其对农民信息化、数据化、规模化、法制化的服务效能,推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在全县针对性推广。三要巩固农村文化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精神信仰,利用“百千万”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宣传、践行党的政策,彰显党的先进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