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刘典:新“国九条”出台, 中国金融工作的重点不同寻常
点击:  作者:刘典    来源:文化纵横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4-10-06 10:07:43

 

【导读】今年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次出台的意见共9个部分。这次意见是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国务院再次出台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

 

此次国九条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是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同时也是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于建设金融强国目标的一次重要部署。在建设金融强国的过程中,打通金融-科技-产业三元结构,将成为非常关键的一步。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原载《金融经济学研究》20241月刊,原题为《金融-科技-产业:金融强国战略的三元结构和历史演进》,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

 

金融-科技-产业:

金融强国战略的三元结构和历史演进

 

金融、科技与产业的互动与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金融作为经济的血脉,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优化和调整。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共同构成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催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同时也促使传统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和智能化转型,提升产业整体附加值。面对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金融、科技和产业三者之间的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共同推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理论背景:金融强国的战略角色

 

20231030日到1031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金融强国的目标。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彰显了金融在国家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对于金融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期待。会议明确指出,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这表明金融工作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选择的新高度,金融的作用已经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支持,而是要全面参与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发挥其作为重要资源配置工具的作用。

 

其中,为了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金融工作需要大力配合。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金融则是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金融强国战略目标的正式提出,则意味着金融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新的历史阶段下,如何构建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促进实体产业与金融建设更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通过有效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作用,更好促进金融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也成为落实科技与金融结合、实现金融强国战略最重要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围绕金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者们开展了系列重要研究。约翰·希克斯考察了金融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认为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果,更是金融革命的结果。因为工业革命早期使用的技术创新大多在工业革命之前已出现,而技术革命既没有引发经济持续增长,也未导致工业革命,一个重要原因是已存在的技术创新缺乏筹措大规模资金的金融环境, 因此,工业革命不得不在金融革命开始之后才加速发生,这充分说明了金融是推动近现代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西方发达国家较早重视金融业的发展,并将提升本国金融竞争力作为国家战略。如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将控制国际银行系统、控制硬通货和掌握国际资本市场列为美国控制世界的关键手段之一;日本在 1998 年把金融列为综合安全保障七大要点的首位;欧盟则试图以 1999 年欧元的正式启动为契机,增强国际金融地位,并希望重建国际金融秩序。刘长喜等学者也提出了金融体系对强化国家能力的重要作用。

 

从金融与科技、产业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学者们肯定了科技在促进金融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中的作用,提出了金融科技的概念。巴曙松、白海峰的研究就指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运用深刻改变了金融行业的形态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学者们也分析了包括金融科技在内的金融产业对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如李春涛等就提出金融科技创新催生了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有利于缓解实体产业的投资困境,促进企业创新。同时杨东也指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可能加速金融系统的风险积累,必须不断创新监管方式,降低金融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确实,先前的研究已经扩展了我们对金融与科技发展的理解,但它们主要关注于二者的相互作用,而不是从国家战略的视角全面审视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这些研究旨在支持建设金融强国,但它们缺乏从国家战略的角度进行的顶层设计思考。这些研究未能系统分析科技创新和产业在金融强国建设中的角色,也未充分阐释金融行业与国家间相互作用机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因此,本文旨在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系统探讨科技、产业与金融强国之间的内在联系。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的当代展开

 

1997年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中首次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强国目标也不断从远景走向了具象。2023年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金融强国目标,是继党的二十大提出十三个强国目标后又一重要发展战略。

 

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理论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等重要学说构建了包括货币、信用、银行、资本等范畴的金融理论,深刻揭示了金融的本质、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价值储藏三种基本功能。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一种普遍等价物,它的价值来源于商品交换中的劳动时间,而在经济中的作用是以其普遍等价物的形式,参与到商品交换中,促进商品流通和价值转化。其次,信用是由商品交换中的账户记录和债权关系逐渐发展而来的。信用的产生是货币流通的必然结果,信用是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的重要手段。此外,银行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殊金融机构,其本质是为资本家提供融资和资金管理服务的机构。银行通过发行货币、储存货币、提供信用等方式,参与到经济生活中,推动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最后,资本是由劳动价值转化而来的剩余价值积累的产物。资本是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的资本财富,资本家通过投资获取利润,实现资本扩张和积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积累和集中越来越明显,导致了经济周期的波动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我们党不断深化对金融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根据实际赋予了强国概念不同的内涵,金融工作内容的侧重点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致力于建立健全而高效的金融体系,逐渐演变为将我国打造成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金融强国。金融强国目标的提出不是偶然,而是顺应了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并立足于当前我国金融大国国情的内在要求。

 

“金融强国”战略的历史坐标和发展阶段

 

金融工作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不断演变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且与之相关的理论发展也在不同阶段得到了深化和完善。

 

初期改革阶段 (1978-1992年):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启动了经济改革开放进程,逐渐实施市场化经济体制,并于1990年代初建立了现代金融体系。在这一阶段,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流入,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逐渐发展壮大。金融工作主要关注的是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金融问题,包括金融机构改革、储蓄存款利率调整、建立证券市场等。政府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目标是为了支持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实施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与之相关的理论发展主要包括了中国金融市场改革的实践经验总结和国际金融发展理论的借鉴。

 

稳定发展阶段(1993-2000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金融工作的重心逐渐演变为着力于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金融体制框架,推动金融体系的现代化改革。在这一阶段,中国政府采取了稳定发展的金融政策,以保持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培育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金融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同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推动金融体系稳健运行。此时提出了金融三化理论,即金融机构的法人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全面深化改革阶段(2001-2010年):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一步。这一举措为中国开启了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是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融工作也进入到着重推动金融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金融工作的开展开始注重于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提高金融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并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逐步开放金融市场。相关的理论发展也逐渐强调金融创新金融风险管理资本市场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中得到体现。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金融工作的目标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于今年提出了金融强国的战略性目标。除了继续强调金融市场规模、金融机构实力外,更加注重金融科技创新能力、国际化金融机构的建设、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金融强国目标的主要目的是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尤其是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能力。加强金融风险的防控。这些内容也反映在相关的理论发展中,比如金融科技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国际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的探讨、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等。

 

从金融工作目标的变化阶段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越来越重视金融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作用,金融强国的提出是一个循序渐进却必然的过程。我国的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备的机构和监管框架,对于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金融强国战略也注重发展创新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业务模式和产品也在不断创新。金融强国战略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和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保持金融稳定性方面,金融强国战略致力于完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以及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通过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防范市场波动和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和稳健性,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安全发展。

 

在发展金融创新性方面,金融强国战略注重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业务、完善金融创新的支持体系以及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激励,推动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业务,包括金融科技、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新兴领域,提高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审批流程、提供政策支持等措施,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支持体系。同时,通过与科技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机构的数字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新趋势:“科技-金融"的双向驱动

 

(一)金融强国是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创新驱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其核心在于开拓和利用新的理念、技术和模式等资源,以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社会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然而,创新过程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在当前科技大国竞争的背景下,成熟的科技强国可能对新兴市场国家实施科技封锁,加剧了科技博弈。此外,随着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不同领域间的融合已成趋势,进一步增加了创新的不确定性。

 

而金融本质上是管理和把控风险的一种资源和工具。为了应对创新风险所带来资源浪费和市场机制不平衡等问题,这就要求金融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金融市场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以及高水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接纳不同领域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我国虽然已经成为了金融大国,但金融大国的根基还不足以完全应对创新风险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截至20236月末,中国金融业机构总资产为449.21万亿元,并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规模均居全球第二,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7年稳居全球第一。这些数据无不表明我国拥有匹配于自身的巨大经济规模,同时拥有巨大的金融活动总量,是当之无愧的金融大国。但今天中国市场的外部投资者,包括港澳台的投资者在内,大约只占到4.5%,还很难达到强国金融的标准。

 

只有通过有效地变革,建立健全的金融市场体系、高效的金融机构、专业的金融人才以及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和突出的风险问题。因此推动金融领域的变革成为了应对创新风险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金融变革又是推动我国从金融大国建设成为金融强国的必要前提。

 

从历次金融工作会议的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对于金融变革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立金融监管体系以应对风险的重要性。(如表1

 

 

会议名称及时间

关键词

改革重点

 

第一次全国金融

工作会议(199711月)

 

 

规范

1. 解决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高的问题。

2. 设立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完善金融系统党的领导体制。

3. 强调分业监管,成立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别负责证券业和保险业的监管,央行负责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监管。

 

 

第二次全国金融

工作会议(20022月)

 

 

巩固

1. 推动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推行、工商银行先后完成上市。

2. 在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基础上成立银监会,"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初步形成。

 

第三次全国金融

工作会议(20071月)

 

均衡

 

1. 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农业银行成功上市,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

2. 完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机制,加强监管协调配合。

 

第四次全国金融

工作会议(20121月)

 

 

改革

1.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2. 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切实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银行业要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监管体系。

 

 

第五次全国金融

工作会议(20177月)

 

 

纠偏

 

1. 明确"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三项任务。

2. 强调"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大原则。

3. 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银保监会,形成"一委一行两会+地方监管局"的监管格局。

 

 

 

第六次中央金融

工作会议(202310月)

 

 

 

金融强国

1.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

2. 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3. 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

4. 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

5. 全面加强金融监管。

6.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7. 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

 

1:历次金融工作会议对比

 

(二)科技创新是金融强国的核心动力

 

科技创新作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内容,为转变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核心动力。而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对于金融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金融行业受到许多限制,包括地理位置、时间、效率等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与进步,尤其是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行业逐渐摆脱了这些束缚,变得更加高效、便捷和智能化。

 

截至20234月底,全国一共有77项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项目,项目类型覆盖金融服务、业务辅助、合规风控、监管科技、行业平台、行业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其中涉及金融服务的就有34项,在所有业务中的出现频率最高,达到44.16%。由此可见,金融服务成为了金融科技创新的主要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创新改变了金融行业的服务模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金融行业在服务模式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大数据方面,金融机构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行为和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对客户消费行为、投资偏好、信用状况等数据的分析,金融机构可以推出更符合客户需求的信用卡、贷款等产品。同时,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管理风险,提高信贷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云计算则被广泛应用于政府、金融、教育、医疗、能源、制造、交通、物流等多个领域。其中,金融行业是云计算应用的主要领域,占到了约15%的市场份额。云计算的应用让金融机构能够更高效地处理海量数据和复杂计算。通过云端存储和计算资源,金融机构可以快速地处理客户信息、交易数据等,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云计算还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灵活的扩展空间,能够更好地应对业务增长和峰值期的需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是为金融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在智能客服领域,有86%的金融机构都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这一比例相较于往年同期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智能投顾、智能客服以及智能风控系统的应用比例较高。智能投顾可以根据客户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投资建议和服务;智能客服则能够快速地回答客户的问题和解决投诉,提高客户满意度;智能风控系统则可以通过对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分析,有效识别羊毛党、恶意刷单等恶意行为,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

 

2)科技创新推动了金融行业的业务拓展。在区块链技术的推动下,金融行业开始涉足数字货币、供应链金融等领域。这些新兴领域的拓展为金融机构带来了新的业务增长点,也为金融强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211231日,我国数字人民币试点场景已超过808.51万个,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币正在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金融机构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同时也为金融行业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供应链金融的兴起则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融资渠道。据统计,自从供应链金融模式被广泛应用以来,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到了显著的缓解。随着国家对供应链金融关注度逐步加强,普惠金融的力度增大,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逐年上升,特别是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猛。2019年为43万亿,2020年为56万亿,2021年为72万亿,2022年为88万亿。与此同时,中小微企业融资的成本逐步降低。我国新发放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2018年全年为7.34%2019年全年为6.7%,较2018年下降0.64%2020全年为5.88%,较2019年下降0.82%2021年全面为5.69%,较2020年下降0.19%2022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5.35%,较2021年全年下降0.35%

 

3)科技创新扩大了金融行业的服务范围。传统的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然而,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已经越来越广,逐渐延伸到了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移动支付和互联网理财等新型金融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新型金融模式的发展,使得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居民也能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这无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据统计数据显示,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移动支付和互联网理财用户数量正在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农村手机网民规模达3.48亿,在移动应用的使用率上,社交网络、金融理财、视频直播、移动购物及旅游出行为农村用户使用最广泛的APP类型,农村用户规模均超过2.5亿。这无疑为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产融共生:“产业-金融”的内在联系

 

(一)实体产业是金融强国的关键落脚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体经济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只有通过支持实体产业的发展,将金融资本与科技资源相结合,引领资源和要素汇聚新兴产业,成为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才能更好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

 

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工作情况的报告(2022)》,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发生以来,宏观政策持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复工复产、保供稳价、助企纾困、恢复生产等方面为相关市场主体提供切实的金融服务,通过资金支持增强市场主体应对系统性冲击时的韧性[5]。银行业金融机构投向制造业贷款余额达30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7.2%。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26.1%。前5个月,银行业金融机构制造业贷款新增2.6万亿元,增幅高于去年同期。在优化产业运行生态中金融的作用不可替代。从国内外现有产业与金融结合的模式来看,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的发展。

 

(二)数据驱动助力产融结合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比重不断增加,仅2022年其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就达到 了17%以上。《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数据要素已成为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的重要因素。而大数据项目主要集中在具体行业的运用层面,金融、医疗、应急、城市大脑应用的项目最多,占比 21.5%。有此可见,数据要素也是助力金融强国发展的新动能之一。据2022年《金融业数据流通交易市场研究报告》报告显示:近五年来,金融业数据要素采购项目数量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0%,远超金融业采购总项目数量复合年均增长率26%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截止2022年,我国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电信等领域的应用占比超过77.6%。此外,数据要素的应用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涉及到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领域。

 

数据要素对金融业形态的改造及其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数字技术的发展上。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相较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海量数据的存储,极大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数据从低质量、碎片化的原始状态,转变为可衡量的数据资产和可流动的数据资本,数据价值化和资源配置的过程,增强了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到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阶段,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应用对金融领域的正向影响正在开启全新的时代。

 

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是数字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块链技术对金融的改造不仅在于加强金融数据的安全透明,更在于算法的变化,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账本,在根本上改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较之于大数据阶段,将更颠覆性地改变金融的传统业态模式。

 

此外,积极发挥金融资本在数据要素产业链中优化资源配置的正向作用,对引导数据要素标准化发展、顺应宏观政策的调控方向具有重要意义。金融资本通过投资和贷款等方式,将资金引导到数据要素产业链中的创新企业和研究项目中,使得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项目得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推动整个数据要素产业链的发展。

 

同时,金融资本也能够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让数据要素在不断创新中充分流动,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改进或者新的商业模式,从而为实体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更多的资金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科技、资本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推动实体产业变革的驱动力。

 

数据的深度应用释放了资本要素的生产力,技术的不断创新提升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而资本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则为产业升级和转型提供了充足的动力。这种数据与科技驱动的模式不仅加速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也推动了整个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进一步为金融强国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撑。

 

余论:“金融强国”战略的实质和建设路径

 

(一)金融强国战略的内涵:金融-科技-产业的三维赋能

 

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构建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基础。创新驱动理论认为,科技创新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科技创新需要得到资金支持,而金融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投资回报,形成了良性循环。产业金融理论强调了产业和金融之间的密切联系。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金融机构通过为产业提供融资、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参与产业发展,并从中获取回报。产业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运营和服务需求。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促成了科技-产业-金融之间的良性循环。金融创新理论则认为,金融创新可以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优化,提高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和可及性,同时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和风险管理工具。金融创新可以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推动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从而促进金融-科技-产业的良性循环。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为金融强国建设指明方向。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篇,科技金融的提出,既体现出中央层面对科技的高度重视,也赋予了金融服务科技新的历史使命。要加强产学研资深度结合,让科技成果及时产业化,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的支持作用,并为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实体经济支持,从而把科技创新、产业进步和金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找准科技和金融的结合点,提升金融服务科技质效,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是做好金融强国文章的关键着力点。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主要体现在科技金融领域。科技金融是运用金融创新手段,提供高效服务于科技创新创业的金融业态、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其核心是以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将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我国金融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引导金融资本更多地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作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为实体产业注入新动能,最终推动金融强国建设高质量发展。

 

金融强国的概念深刻蕴含了两大核心内容:一是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二是通过金融手段促进经济发展。在风险控制方面,强调的是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在发展促进方面,重点在于如何利用金融工具和机制,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金融强国战略是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展开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中,金融被视为资本的一种形式,其核心功能在于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流通。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金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根本角色和内在矛盾。中国金融强国战略的提出,不仅仅是对现代金融发展趋势的适应,更是马克思金融理论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和发展。这一战略通过强调金融的社会职能,特别是在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创新发展中的作用,体现了对马克思金融理论核心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金融强国战略的核心在于通过科学的金融管理和创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创新性运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仅聚焦于金融效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强调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即金融不仅服务于资本的积累,更要服务于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金融支持的角色至关重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等功能,被有机地融入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中,这不仅体现了金融理论的现实适应性,更显示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

 

(三)多维发力:推进金融强国战略深化落实

 

1)全面深化金融改革:构建高效透明的金融体系。

 

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是构建高效透明金融体系的核心任务。首先,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和推动市场多元化是关键,包括从传统的银行信贷体系到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及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市场的广泛领域。债券市场的发展能够提供更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增强市场流动性,而股票市场和创业投资市场的完善则直接支持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成长,从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同时,加强金融创新与科技融合,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不仅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而且优化信贷流程和风险评估,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其次,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金融监管体系。包括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确保其运营透明和合规,同时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跨市场、跨行业的监管协调统一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金融领域的监管政策,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协调性和一致性。这些改革举措将共同构建一个更稳健、灵活且包容的现代金融体系,为金融强国战略的实施奠定坚实基础,并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科技赋能金融发展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在推动金融强国战略实施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推动金融业更加敏捷地响应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中这种创新不仅涉及传统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开发新型金融产品,例如绿色金融产品和普惠金融服务,而且强调了在金融服务中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以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更精准的风险控制和信贷决策。这种技术与金融的融合不仅为传统金融服务带来了创新,还有助于开拓金融服务的新领域,如通过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探索金融服务的新模式,这些新兴技术的发展不仅增强了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安全性,也为金融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不断探索和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使其服务更加贴近市场和客户需求。例如,绿色金融产品的推广有助于引导资本流向环保项目,促进可持续发展;而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则可确保金融服务的广泛覆盖,缩小金融服务的差距。同时,金融科技的应用,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不仅可以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准确性,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市场趋势,优化资源配置。这些创新举措将为金融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支持,推动中国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为全球金融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3)加强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路径。加强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是金融强国建设的另一个关键方向,必须着眼于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金融机构要与科技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之间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也通过参与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直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将研究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的产业应用,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此外,为了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加强金融监管至关重要。这包括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监控和审查,有效预防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还能确保金融资源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特别是对那些具有高成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领域。如此,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可以形成更加紧密和协调的发展关系,共同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本文原载《金融经济学研究》20241月刊,原题为《金融-科技-产业:金融强国战略的三元结构和历史演进》。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善之渊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烽火HOME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