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一句话:
“鲁迅活到新中国,是要被砍头的”。
这句话是我在课堂上听语文老师讲的,那时候是21世纪初,正是各路公知最猖獗的时候。
年幼无知的我只有一个感受,鲁迅牛哇,敢和权威对着干的都是狠人。
现在回想起来,只觉细思极恐,这句话把鲁迅和新中国对立起来,既抹黑了鲁迅,又抹黑了新中国!一石二鸟,能说出这样话的人,绝对是公知翘楚、行业精英!
我一查,果然,这是亲爱的胡适说的。胡适博士,那属于是公知届的祖师爷了。
50年代,时任台湾当局——“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的胡适还对美国学者说过一句话:
“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决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也不知是谁给了胡适博士脸,把鲁迅先生当作他的自己人。
01
鲁迅是怎么评价胡适的呢?
先生在《出卖灵魂的秘诀》一文中,直言不讳:
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
时年1933年。
面对入侵日军,国民党军不战而逃,3月4日,日军不费一弹,占领承德后,随即分兵攻击长城各口。
蒋介石在舆论压力下,不得不调集中央军第二师、二十五师和八十三师北上,开展长城抗战。官兵们抱着国耻奇痛,奋勇杀敌,死伤惨重,才使得日军的进攻没有得逞,14日后撤至半壁山。
面对如此国仇家恨,18日胡适在答记者问时说道:
日本若想侵略中国,只有一条路,停止暴力,征服中国人的心。
记者又问,如果日本人不醒悟呢?胡适答道,那就接受城下之盟吧。
什么“城下之盟”?
用先生的话说这就是出卖灵魂!
胡适怕也只有在先生故去后才敢大言不惭的把先生当成他的“自己人”。
胡适说出“鲁迅若不死,也会砍头的”这句话的根据在哪儿呢?
1956年,胡适在给台湾《自由中国》杂志社社长雷震的信中写道:
“可以看看鲁迅给胡风的第四封信,就可以知道鲁迅若不死,也会斫头的!”
这封信中写了什么,成为了胡适抹黑先生的“参考文献呢”?
02
1935年,萧军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写信与胡风时谈到此事,说道:
“现在不必进去...一到里面去,即将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如此看来,鲁迅似乎是不大赞同共产党的组织的。
实际上恰恰相反,鲁迅不仅不反对左联,还是左联的创始人之一。
而左联成立的目的正是在国统区与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与以胡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新月派”进行笔战。
而且,鲁迅对左联的批评,恰恰证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者。
首先,评价一个人,不能看他说了什么,得看他做了什么。
通常我们认为鲁迅是作家,主要从事文字宣传工作,实际上,先生是一位真正的战士。
身处国统区的鲁迅,面对国民党的威胁和封杀,直接参与领导了左联的反国民党文化“围剿”斗争;
1927年,刚刚亲历了412反革命政变的鲁迅,冒着极大的风险帮助成仿吾完成了与组织的接头工作;
鲁迅还主动帮狱中的方志敏给党中央传递文件,其中就包括方志敏的手稿——《可爱的中国》;
鲁迅承担了很多本属于党内人员的危险工作,也难怪412政变后,先生被称为“准共产党”,而先生本人得知这样的“谣言”后,不仅不害怕,反而引以为豪。
再说回鲁迅反对萧军加入左联一事,先生确实是在指出组织里存在的一些问题,而且鲁迅不止一次批评了当时党内乃至苏联的一些做法,尤其是苏联的文化大清洗运动和我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问题。
和胡适不一样,鲁迅先生从来不会“理智”地选边站,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先生不是为苏联站台、不是为中共站台,更不会为国民党和美国人站台,先生一生只以救国为民为唯一真理。
我们通常认为,先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实则不然。
03
先生的思想是复杂的,一生转变三次,从传统儒家思想,到西方理性主义,从理性主义到尼采“超人”哲学,从“超人”哲学到马克思主义,先生到晚年才真正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立场。
先生经历了什么,思想又是如何转变的,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想知道的小伙伴可以弹幕支持一下,如果本期点赞较多,我们会专门出一期视频,分析先生三次思想转向。
为什么先生的思想一生转向三次?
因为,先生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寻觅救国救民的正道、治国治民的良方。
先生不是站在任何预设的立场,也不是站在个人安危得失的角度去批判,而是站在人民的立场、真理的立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同时也认识到革命道路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教员作为政治领袖通过政治斗争拨乱反正,先生作为文艺领袖则通过文字为革命敲响警钟。
始终站在被压迫的人民一边就是最纯正的历史唯物主义,先生晚年思想转向马克思主义,是其人民底色的必然。
有意思的是,蒋介石面对自己人胡适是怎么评价的呢?
“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
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 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
(出自蒋公日记,1942年10月13日)
而面对鲁迅,即使是蒋介石,也是一边通缉、封杀,一边拼命拉拢。乃至先生逝世后,蒋介石还特地差人为许广平与朱安送来慰问金。
面对最忠诚的舔狗,即使是主人也会感到厌弃;而面对最忠诚的战士,即使是敌人也会感到敬畏。
其实对于先生,瞿秋白的评价最为贴切:
鲁迅“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
先生不是懵懂无知的跟风者,不是争名逐利的投机者,是经历了“战斗”、“经验”和“观察”的,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解决了他在革命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根本问题,才确立起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
04
在小说《药》的结尾,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出现了“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尖的坟顶”,正表现出先生相信革命后继者必将为了理想而不懈奋斗。
斯人已逝,但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活着的鲁迅。
我们和他一起长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们和他一起质问,从来如此,便对吗?
我们和他一起高声疾呼,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们和他一起义愤填膺,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我们都是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迅哥儿已走,但又从未远去。
作者:公子小羽 来源:陶然纪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陈曾明:鲁迅先生冷峻的目光依然审视着中华大地——有关“毒教材”三题
2022-06-12陈先义:国际化就要无偿为他国劳军吗?——从鲁迅杂文联想到了联想
2021-11-23秦明:百年烂党,懂什么“辛亥革命精神”?——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其四
2021-10-11•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