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社会调查 > 专题调查 > 阅读信息
延梅:河清海晏话黄河 ——黄土高原七十年的变迁
点击:  作者:延梅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11-18 07:08:02

 

1.webp (28).jpg

【黄河与黄土高原相依相伴】

 

汹涌澎湃的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沧桑厚重的黄土高原是父亲宽广的胸怀。有水的侵润,土的滋养,共同守护这片深沉的土地。在这里繁衍生息,演绎着人生,文明科技的兴盛和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获得绿色惠民的理念,健康、幸福、安全是立国之本。
 
黄土高原在几十万年前地表植被覆盖率较高,上古时,榆林曾是“沃野千里,谷稼殷积,水草丰美,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丛林草原地带。而延安则是“森林茂盛,野兽成群,遍地郁葱,绿荫冉冉”。从秦汉到清历朝历代更替“移民实边”和“屯田、修长城”的破坏,战争的摧残,人为的垦植,开发、乱砍乱伐,外力的侵蚀等。荒漠演化,气候变化,沙尘暴虐,长期黄土的覆盖,逐渐形成了沟壑纵横,支离破碎的自然景观。厚重的地层反映出古气候的标志,土壤的沉古,河流、湖沼沉积,由于长期干旱、枯涩、荒凉、贫瘠,毫无生机的土地产生了不同的外观颜色,渐进的历史过程。但它孕育着独特的文化,汉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这片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炎帝的故里,是黄帝的葬地。是中华古代文化的摇篮,是新石器时期遗址遍布广泛,是农民革命的策源地,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圣地。尤其在汾渭河谷和豫西地区人居稠密,以渔猎、采集为生,黄土高原南部自然生态较好。

榆林的母亲河榆溪河,发源于榆阳区小壕兔乡刀兔海子西水掌泉,汇入无定河,最后注入黄河。延安的母亲河,发源于榆林靖边县无赐弯乡的周山,最后流入黄河。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山水同根,历史同源,融合了二十多个游牧民族,先后在这块土地上拼搏厮杀。竟然长达300年的动乱和乡治,史称“五胡十六国”以血腥战胜者走上了主宰历史的舞台。这个多民族的融合区域,有历史文化的烙印,也有中华民族灿烂的多元素体,形成了文化的精髓——陕北文化。 
 
1.webp (29).jpg
【奔腾的黄河水】 
 
1.webp (30).jpg
【延安摄影家常随喜 摄】

这里的人们以自然经济为主,面靠黄土背朝天,在“土里刨食”靠天吃饭,“刀耕火种”,以树木、杂草为燃料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感受和演绎着悲壮可歌可泣的故事。
 
陕北土壤属碱性,土质贫瘠、脆弱,沙尘堆积的土体,绵软疏松,极易渗水。遇到山洪,迅速崩塌、分解,冲刷恣意侵蚀、奔涌,带着大量的泥沙汇入黄河,形成了“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的奇观。千百年来,黄河频繁改道,携带泥沙在下游不断地堆积,形成广阔的华北平原。严重的水土流失给黄土高原造成了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的切割,风堆的高山,形成了塬、梁、茆、河谷、土川,呈现出奇特的地貌景观。
 
延安市总面积37000平方公里,北连榆林,南与渭南、铜川、咸阳为邻,东与山西吕梁隔河相望,西与子午岭、甘肃庆阳接壤。极目远眺,荒山秃岭,风沙弥漫,河流干涸,树少鸟稀,生态恶化。就是这片封闭贫穷的土地迎来了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抵达陕北。当地百姓在艰苦岁月里千方百计筹集粮食,缝制棉衣,收容伤员支持红军。历史中的偶然和必然成为红军的“落脚点”。从此,开启了在陕北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
 
初抵陕北的3万红军发展到30万人,为了巩固革命大本营,为了红军扎根陕北提供军事保障,无数志士仁人和爱国青年的生活,推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落地生根”。站在更高的历史起点,以富有全局性的战略眼光,打造成民族抗战劲旅的摇篮,考量中国革命的未来,保存红色的火种,积蓄红色的力量。
 
1941年,由于日军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25万军队对延安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遭到极为严重的困难,军队供给濒临断绝。1942年抗日根据地军民在中共中央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号召下,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提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口号。 
 
1.webp (31).jpg
【三五九旅的战士在南泥湾开荒】
 
1.webp (32).jpg
【北京知青在陕北开荒修梯田】

陕北这片土地“贡献给历史的是森林和草地,贡献给革命的是生命和鲜血”。解放区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抗战,保存革命力量,掀起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开荒种地,创造一天一人6亩的好成绩,并推广全国许多根据地扩大耕地面积。
 
1941年王震率领三五九旅7000多官兵唱着“开荒好似上火线,要使陕北出江南”的战歌开进南泥湾。“一手拿枪,一手握锄”,三年开荒30万亩的荒山、荒坡,到1944年种植面积已达26万亩。把野狼成群,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变成五谷丰登,牛羊成群的“陕北好江南”。吃、穿、用全部自给,并每年向边区政府缴纳1万石公粮,创造了古今中外建军史上的奇迹。为了生存和壮大根据地,牺牲了自然生态,解决了老区物质匮乏,守住了“南大门”为夺取新中国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中28000名知青奔赴到延安4万平方公里,14个县,203个公社,3188个大队,10556个生产队插队锻炼。农业学大寨修田打坝,扩大开荒面积,为养活人口避免挨饿,地越种越多,山越耕越荒,腰包越来越瘪。辛苦一年才分得不到20元,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怪圈,土地利用不合理,在不同程度上造成林草严重流失和林业资源的破坏。
 
八十年代中,陕北资源严重浪费的乱采乱挖,掠夺式的开发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土壤侵蚀、酸化,养分流失,荒漠化,土壤生产能力降低;改变了地表径流的形态,破坏了自然状态和对地下水质产生了影响;开采油矿过程造成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同时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1999年延安在全国率先实施以退耕还林(草)为主的生态建设,实行封山禁牧,统筹解决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誓言要“让赤地变青山,让黄河流碧水”,二十多年延安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开展大规模的退耕还林。在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黄土高原上改造河山,在火热的红色圣地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革命”,黄土地开始逐渐修复。截止2018年全市退耕还林面积完成1077.47万亩。退耕还林使延安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53%,从陕西省农业遥感中心提供数据显示2000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
 
1.webp (33).jpg
【雨后山青水秀的延安】 
 
1.webp (34).jpg
【湖光山色的河川  摄影家常随喜 摄】
 
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2001年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黄河泥沙在退耕还林前与2010年以来7年相比,由每年2.58亿吨降为0.31亿吨,降幅88%,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9000吨降为1077吨。2018年全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总量218.8亿元,随着生态环境的逐年改善,2018年在子午岭林区发现许多濒危野生动物群的出现。
 
退耕还林带来了“青山绿水”彻底扭转了延安的生态环境和人居。全市80%的农户受益,截止2018年退耕户均获补贴3.9万元,人均9038元。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快速调整,农业生产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2020年营造林达到300万亩,2019年全市播种粮食面积217万亩,总产量70.57万吨,种植苹果面积324万亩,总产量35万吨,各种蔬菜110万吨等。延安市GDP总量高达1663.89亿吨。黄土高原由黄变绿,由绿变美,由美变富,悄然变了模样,创造了历史奇迹。
 
榆林地处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地交界,是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东与山西隔河相望,西连宁夏和甘肃,南接延安,土地荒漠化严重。主要是自然现象:榆林深处内陆,属干旱区,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容易出现旱灾和风灾,受到风蚀,植被开始衰退,形成各类的沙丘。其次是社会现象,历代王朝只注重军事控制,开荒种田扩大马羊生存的空间,驱逐农户,破坏庄稼,把农田变成牧场。为了扩大耕地面积不惜砍伐森林,破坏植被,不注重经济和多种经营,把宜林宜牧区域变成农业区而滥垦滥牧。毁林和粗放耕作方式直接影响榆林土地荒漠化起着决定性作用,致使大片天然植被也随之相继消亡。 
 
1.webp (35).jpg
【榆林一望无际的毛乌素沙漠】 
 
1.webp (36).jpg
【榆林开展治沙淤地】

由于荒漠化严重威胁,榆林建国初期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沙区6个乡镇和412个村落被侵袭、压埋,仅存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同样威胁榆绥、榆包两条公路。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乌素沙地四十年面积增加47%,林地面积减少76%,受到了严重影响。土地荒漠化与全球气候变化有一种自然过程,但它本身有调试功能,自然环境可以恢复它的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是加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树立保护生态意识,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处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就可避免和减少荒漠化的发展。
 
榆林市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是土壤侵蚀规模最大,输沙量最多,洪水含量最高,泥沙粒最粗,12个县都是水土流失的重点县,全市每亩坡、耕地年平均流失8吨表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煤炭采空已达499平方公里,每年新增80多平方公里,已塌陷118平方公里。水位逐渐下降,地表下陷,植被枯死,导致生态恶化。 
 
1.webp (37).jpg
【榆林苗圃基地】 
 
1.png
【榆林在沙丘荒漠上种防护林】
 
榆林市政府看到土地荒漠化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从实际出发系统地制定解决治理荒漠化存在的具体问题,因地制宜全面规划,争取彻底逆转土地荒漠化,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榆林在长城沿线设立20个国营林场和10多个国营苗圃,反复实验摸索,最终确立生物和机械措施相结合的治沙方法。总结“前高档,后短拉”、“四面围攻,拉平沙丘”一套技术措施。并开始大面积种树种草,用人工和飞播两种。人工措施主要是在流动的沙丘上设置沙障、条、灌、草相结合,合理布局,层层推进,种植各类树种。草种主要是沙蒿、沙打旺等来固沙,防沙流动。离村落远的地方,在大沙漠中用飞机播撒花棒,草籽。
 
榆林市境内黄河干流389公里,注入黄河支流17条。六十年代采取筑坝淤地造良田,已建淤地坝16614座,七十年代平均每年建淤坝达1100多座。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全市共建淤地坝20555座。从源头封堵了向下游流送泥沙的通道。
 
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从治理小流域着手“就地拦蓄,就地入渗”的原则。平川道里种植上千亩的芋叶,山上、坡地、梯田成行,果树成林,植被进行绿化治理,已形成综合系统治理模式,治理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对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上山光秃秃,山下黄水流,年年遭灾害,十年九不收”的恶劣自然生态。采取淤地、打坝、修梯田并总结闻名全国的“三三制”的经验:即林地、草地、耕地各占三分之一,实现“泥不下山,洪水不出沟,不向黄河输送泥沙”的治理目标,恢复生态环境。
 
近几十年榆林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2007.5万亩,林木覆盖率由1977年的12.5%提高30.7%。固定沙地占沙化土地总面积81.2%,流动沙地占沙化土地5.7%,沙区林木覆盖率达到42.9%。率先在全国实现由“整体恶化”向“整体好转,沙退人进,局部良性循环”的历史性转变。治沙造林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荒漠化治理典范。年流入黄河泥沙由新中国成立初期5.13亿吨,减少到目前的2.12亿吨,全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多平方公里。现已发展由分散治理走向规模、重点转变;一般治理向高效开发、精品示范转变;由单一治理向综合治理,生态效益转变。 
 
1.webp (38).jpg
【榆林沙漠崛起的森林城】 
           
1.webp (39).jpg
【绿色青春,筑梦榆林】
 
 “十三五”期间,防沙治沙投入880万元,榆林累计完成面积511.15万亩,占目标任务510万亩的100.2%。其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10.9万亩,退耕还林100.5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6.2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122.8万亩,规模化防沙治沙25.2万亩,水土流失及小流域综合治理49.73万亩,沙区流动沙地已全部得到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沙区植被覆盖率达60%,极大改善沙区的生态状况。
 
 “十四五”继续做好防沙治沙的总体布局和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注重树林选择和模式配置,实现乔灌草主体式发展;充分发挥防沙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推动沙区经济发展,带动百姓致富增收。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用系统思维推进以小流域为单位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综合治理,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webp (40).jpg
【如此傲娇的大美延安新城】
 
1.webp (41).jpg
【绿意盎然的大美榆林城】
 
今天的黄土高原雄伟壮观,长河落日,磅礴逶迤,云雾缭绕,满眼苍翠欲滴,层林尽染,给络绎不绝的游客带来赞叹和惊喜。席卷红色大地的这场“天蓝、山绿、水清、人富”的绿色革命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黄土地传统的印象。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一个多彩、美丽、腾飞的新陕北,一个富裕、民主、文明、生态、开放、幸福的黄土高原展现在世人面前。陕北绿色边界向北延伸了400多公里,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2021年11月11日

(作者系北京知青;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