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绝大多数的人生问题,都可以在《毛选》中找到答案
点击:  作者:栩先生    来源:陶然纪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2-07-13 10:54:04

 

 

大家好,我是栩然。

 

我桌角的《毛泽东选集》不知不觉已经被我翻到卷边,每当我困惑、迷茫的时候,我都会习惯性地翻一翻,很多次,这种看似无意的举动都会取得成效,某行字、某句话或许就触发了我的灵感,让我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当我试着用毛选的思想,来帮助解决一些现实的,个人的问题时,我发现,我们如今遭遇的大多数烦恼,在毛选中都能找到答案。

 

今天,我将这种思路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些启发。

  

1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人生的重要转折期:

 

高考后,我们就要离开老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离开父母和亲朋好友进入到一个全新的生活圈子里;

 

大学毕业后,我们就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进入到工作同事的圈子里;

 

结婚后,我们就要告别熟悉的单身生活,组建一个新的家庭;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就要调整自己的日常时间和生活习惯,慢慢适应父母这个新的身份;

 

......

 

可以说,人生的每一次重要转折期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同时,人生的重要转折期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

 

其一,必须要告别原有熟悉的环境或生活状态,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

 

其二,遇到这些转折时,人生必须向前走,不可能走回头路。

 

面对这样的情况,几乎所有人都会在一开始有些不适应、迷茫或者不知所措。

 

事实上,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就来源于“人生主题”的变化,旧主题已经完成和结束,新主题已开始但却很陌生:

 

高考之前,你的“人生主题”是准备高考;高考之后,你的“人生主题”就变成了到一个新的环境开始大学生活,但你对新环境的大学生活还很陌生;

 

大学毕业之前,你的“人生主题”就是在大学生活里的学习;大学毕业之后,你的“人生主题”就变成了到社会上工作,但作为职场菜鸟,你对新环境很陌生;

 

结婚前,你的“人生主题”还在由父母兄弟姐妹组成的原生家庭;结婚后,你将重新组成新的家庭,但你对婚姻生活还很陌生;

 

当父母之前,你的“人生主题”还停留在与长辈、平辈的沟通方式上;当父母之后,你将要学会如何与下一代沟通,将面临“如何教育孩子”的新主题,但你还没做过;

 

......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在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在“人生主题”变化时,能较快的做好调整呢?

 

当然有,不但有能使我们在人生重要转折阶段做较快调整的方法,还有方法可以让我们对未来的人生重要转折提前做预判,提前布局。

 

这也是我写本文的目的。

 

这些方法论,其实在毛主席的《矛盾论》一书中就已经有提及,这里面涉及了两个概念:矛盾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运动性。

 

 

 

看起来挺生涩,对吧?

 

没关系,就让我们看看毛泽东主席自己是如何利用《矛盾论》里的基本思维,处理中国在转折期时面临各类问题的方法吧。

  

2

 

1938526--6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同年7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订本《解放》全文刊载了《论持久战》,这是一部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那么,《论持久战》一文到底讲了什么内容呢?

 

其一,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阐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持久战总方针,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其二,将抗日战争分为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同时,《论持久战》根据这三个阶段的重要事项,做好了相应的战略部署,以确保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如果说我们的人生要经历重要转折期的话,那么整场抗日战争也会经历重要转折期。在《论持久战》中的这三个阶段就是重要转折期,那么毛主席又是如何提前预判并部署的呢?

 

就让我们不妨结合《矛盾论》里的内容,深入浅出的分析一下吧。

 

《矛盾论》里讲到了从“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来分辨主次矛盾,而主要矛盾则决定了事物的发展方向。

 

那么,决定抗日战争未来走向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显然,是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毕竟力量是决定胜负的最基本因素。

 

因此,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剖析:

 

“一切想要缩短战争时间的人们,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减少敌人力量之一法。”

 

那么,如何增强我方力量呢?文中分析有两种方法:

 

“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

 

如何减少敌人的力量呢?也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这是一种被动的手段;一种是我方主动采取手段使其减少。”

 

《矛盾论》中又讲了“矛盾的运动性”,即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矛盾,当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时,我们也要能提前预见并调整策略。

 

于是,《论持久战》一文就采用了《矛盾论》中的方法论,用了大量篇幅来分析中日两国的力量在战争中的持续变化,最终得出结论:

 

“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正是有如此充实的分析做铺垫,文中才会驳斥“速胜论”和“亡国论”,并得出结论: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将是中国,同时又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

 

 

 

正因为中国的力量走势是“劣势--平衡--优势”,而日本的力量走势是“优势--平衡--劣势”,所以“力量对比”这个主要矛盾是运动的,相对应每一次运动的轨迹,就会出现三个阶段。

 

既然已经提前预见了这三个阶段,所以就可以提前为这三个阶段做筹划、部署和准备了。

 

后来战争的走势证明:《论持久战》的预见丝毫不差!

 

你看看,毛泽东看待问题并不是靠主观臆测,并没有持盲目乐观的“速胜论”态度和盲目悲观的“亡国论”态度,而是利用了《矛盾论》中的一些基本思想进行理性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3

 

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的全面胜利而结束,不久后国共两党之间又爆发了解放战争。

 

按照《矛盾论》的基本原理,矛盾是运动的,此时的主要矛盾已经产生了变化,从以前的“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变成了现在的“国共之间的党派矛盾”。

 

1946626日,国、共两党的军队在中原地区(湖北、河南交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长达三年多的全国内战就此开始。

 

与抗日战争一样,毛泽东又对解放战争的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见。

 

按照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解读,解放战争也可以分三个阶段,并为三个阶段制定了战略战术:

 

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月):运动战为主,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

 

战略反攻阶段(19476--19489月):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10月):消灭国民党主力!

 

 

 

后来的战争走势表面,毛泽东的预判同样准确!

 

1)刚开始时候的“战略防御阶段”:

 

蒋介石仗着他的400多万军队和200多万可以机动作战的兵力,悍然撕毁和平协议,还命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国军几个精锐部队对解放区进行大举进攻。此时,毛主席提出把城市留给国民党军队,保存自己,打运动战,尽量消灭敌人的伟大战略方针。

 

随后,解放军主动撤出了中原、江淮、陕北、沈阳、长春、锦州等要地,扎根广大农村,放手发动人民群众,保存了实力,挺过了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其中,粟裕所部在撤退过程中打了不少胜仗,还壮大了军队和扩展了解放区,更与山东解放军汇合。

 

自此,四大野战军基本成型,战略防御阶段结束。

 

2)接下来,解放战争步入“战略反攻阶段”:

 

期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粟裕七战七捷和四野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更是锦上添花,加快了解放战争的进程!

 

3)到了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决战阶段:

 

四野和三野开始攻打国民党军队重兵防守的大中城市。粟裕、林彪等人发起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兵力较弱的一野、二野和徐向前、聂荣臻的华北兵团也开始进攻城市,陆续解放了延安、太原、汉中等地。

 

渡江战役后,按照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四大解放军进行了强有力的战略反攻,数月后就打下了全中国。

 

 

 

与抗日战争各个阶段的划分思维逻辑一样,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也是根据《矛盾论》里的基本原理,分析“敌我力量对比”这个主要矛盾,以及二者力量走势进行划分的。

 

在“敌我力量对比”这个主要矛盾的运动性、运动方向已经判别清楚的前提下,毛泽东提前做好了战略部署,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1949--1956年,是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按照《矛盾论》里的基本原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又发生了变化,因此共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和政策方向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1949年到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及巩固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在建国之初,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到了1952年,新中国已经正式成立了3周年。

 

过去的3年里,中国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提前完成,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取得伟大胜利,“三反”、“五反”运动业已结束。从1953年起,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就要开始了。

 

这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产生了变化,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于是,消灭剥削阶级,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下一步应当怎么走?作为战略家,毛泽东已经做出了通盘、长远的考虑,并且从理论上给予指导。

 

 

 

关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早在19493月召开的“西柏坡会议”上,毛泽东已经确定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

 

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社会,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

 

中国革命的第二步,是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

 

1952924日,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最早的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在随后后时间里,中央领导层经过多次分析和讨论,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在对策上,是进行三大改造,特别是对待民族资本主义则实行了和平改造的政策;

 

 

 

在经济上,实行赎买政策,改造民族资产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之前和平过渡;

 

在政治上,进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对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基本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

 

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发生了变化,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变成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此时,根据《矛盾论》中的基本原理,中共又要作出新的正确的决策。

 

事实上,中共高层确实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整(不展开讲,可查看党史)。

  

5

 

此文花了较大篇幅讲述了党史的内容,重点并不在于复述里面具体的细节内容,而是在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各个时期的总体情况,把握当时那个社会的主脉络,并学习中共高层是如何在不同时期制定总规划、总路线的。

 

这一次看党史,有没有发现这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晰?

 

过去看这些内容觉得生涩难懂、复杂难记,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只关注了细枝末节而忽略了全局。如果我们把《毛泽东选集》里的看似高大上内容掰碎了,以平实的语言讲述出来,会不会觉得其实也很容易理解?

 

只要摸清了本质,一切都万变不离其宗。

 

 

 

其实,从全局上来讲,历史是有一条主线贯穿的,这条主线就是《矛盾论》里提及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运动性”。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解放战争到建国后的过渡时期,每个时期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于是我们的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同时,针对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共高层制定了“阶段性策略”,分阶段完成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

 

俗话说“治大国如烹小鲜”,连我们如此一个泱泱大国都可以用这种抽丝剥茧的方式解决问题,何况我们自己的人生呢?

 

在本文的开头,我们列举了人生中很多的重要转折期,也发现这些都源于我们的“人生主题”发生了改变,“旧人生主题”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新人生主题”必将到来。

 

用《矛盾论》的基本原理来说,其实关键点就在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运动性”,所谓的“人生主题”就是主要矛盾,“人生主题”发生了改变就体现了矛盾的运动性。

 

事实上,除了一些临时突发性的意外事件之外,我们的“人生主题”一般都是可以提前预见的。

 

正如本文开头提及的“高考前后的变化”、“大学毕业前后的变化”、“结婚前后的变化”、“有孩子前后的变化”等,这些提前都可以预见并且提前做出筹备。

 

只要做到了这些,我们就不会像本文开头所说的那样不适应、迷茫和不知所措。

 

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不都是在各个阶段都提前预见,并且提前做好部署了吗?

 

抗日战争爆发还不到一年,他就在《论持久战》中预见了战争未来的走势,将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前做好部署;

 

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又如法炮制:预见解放战争未来的走势,将解放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并提前做好部署;

 

建国以后,他根据国内新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详细阐述了每一步的重点工作,并提前做好布局。

 

......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领悟了《矛盾论》中如何判定事物运行规律的精髓,就完全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现实人生。

 

“毛泽东思想”过时了吗?并没有!

 

只要我们把里面生涩难懂的内容掰碎了、去概念化,就会发现这里字字珠玑、博大精深!

 

至少,本文就通过《毛泽东选集》里的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思路:

 

其一,大到整个中国,小到我们的人生,任何一个复杂事物的背后,其决定性因素往往很简单,我们称之为“主要矛盾”;

 

其二,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就是主要矛盾,对我们的人生历程来说就是“人生主题”,可以通过主要矛盾来分析当下情况,并预见未来走势,提前做出部署;

 

其三,主要矛盾是会发生变化的,我们需要根据变化情况来调整策略。

 

文章来源于栩然说 ,作者栩先生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