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曹石鼓:中兴事件,将是美国科技统治生态圈瓦解的开始
点击:  作者:曹石鼓    来源:“香港闲人汇”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18-04-23 12:22:00

 

1.webp (6).jpg 

 

  历史就在眼前!美国既是金融帝国,也是科技帝国,无论是金融还是科技,都需要以信赖为基础,吸引大家一起陪自己玩,这就构成了一个战略性的生态圈。现在,科技帝国的玩法可能要到头了。利用芯片作为武器,特朗普对中国悍然动手,其反作用力将击溃其全球范围内实行科技统治的信赖基础,全球供应商和客户都将或明或暗扶植替代品,全球芯片产业围绕美国巨头转的局势将从现在开始走向瓦解。

 

  另一方面,让美国充分认识到该事态对于自己苦心构建的战略生态撼动,有利于化解中兴的危机。

 

  对于恐慌情绪的散播者,只说几个小事实,稳定一下情绪,待会儿再详细说:目前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太湖之光就是用国产CPU,2020年将建成的百亿亿次(不出意外将是下一个第一)超级计算机银河三号也用的是国产CPU;目前中国通用集成电路的制程技术仅仅落后三四年;美、韩、台有16纳米制造技术,中国是28纳米,但军用的不用这么高的精度,要的是稳定性。

 

  正文

 

  中兴通讯被美全面封杀,美国的芯片等任何产品和技术都不能卖给中兴。有人认为中兴将全面崩溃;想得深一些的人认为这是美国对“缺芯”的中国制造,进行的一次点穴式的精准打击,而中国则被彻底揭穿了制造业虚假繁荣的泡沫;进而,有人声称,中国崛起遇到了严肃的试金石,其意思就是,中国崛起没有经受住核心考验;再进而,一些人认为这是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的严重事件,将让中国的装备从民用到军用的全都变成无芯的白痴;更加有危机感的人认为,中国的国防其实根本不可靠,美国想怎么打中国,中国都没法还手。事实上,所有的看法都只看到了一个方面,事实上还有将影响全球格局的另一方面:这次美国的行动,伤人800,自损1万(不是1千),对自己的伤害,远远大于对中国的伤害,将严重动摇美国对世界的技术统治基础。

 

  一、美国技术统治所需的全球协作和供需的信赖基础被撼动,以美国为核心的国际供求、研发生态圈将走向瓦解

 

  (一)美国芯片巨头的神话是靠全世界力量加持的结果,并非不可超越

 

  1、美国芯片巨头的客户资源基于信赖

 

  为什么全世界的计算机厂商都用英特尔,为什么全世界的手机厂商都用高通?因为他们知道,英特尔和高通的通用芯片随时可以采购,自己不用花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资金去重复性研发,不担心他们会卡自己的脖子,这就是信赖!当英特尔和高通在激烈竞争中获得优势之后,采购商都没有了保持备份的货源的警惕性和积极性,大量客户资源就源源不断毫无保留的提供了进来,由于信赖带来的稳定客源,让英特尔积累了大量资金,也阻断了追赶者的经济来源。信赖没有时,一切都将不存在。

 

  2、美国芯片巨头取得的研发成就也依赖全球的信赖

 

  为什么英特尔和高通会变得这么强?因为,在完全信赖的基础上,全球计算机芯片产业围绕英特尔进行大分工,并且高度一致地协调自己所负责的那一部分研发和生产进度,协助美国的两大芯片巨头创造了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奇迹,那就是摩尔定律,它的一种简单通俗的描述可以是这样:每隔18-24个月,集成电路的性能就要提高一倍。这个奇迹在半个多世纪的迭代获得了以亿倍来衡量的提高。

 

  摩尔定律的奇迹,是全世界芯片产业积极配合美国公司的结果。这不仅反映了科技的伟力,也反映了全球的芯片产业对美国的两大芯片公司是多么的放心,否则谁会那么傻去拿出全副家当去配合他们实现如此精确而准时的提高呢?

 

  原本英特尔也不是唯一一家美国CPU厂家,由于实现技术领先之后,体现出了充分的开放性,赢得了客户和供应商的信赖,客户毫无保留的订单支持,上下游厂商毫无保留的配合与融合,才造就了美国芯片巨头的神话。

 

  (二)信赖崩坏之后,维持美国的科技核心地位的信赖基础可能瓦解

 

  经过了中芯事件,现在,全世界(不仅是中国)的公司都发现,原来连民用芯片也不是想买就买的,那大家凭什么去继续信赖美国的两大芯片巨头呢?

不用很久,只要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就会有三个事情发生:

 

  (1)芯片采购商开小差,积极寻找替代品,甚至扶植潜在的替代品。

  (2)芯片产业的上下游厂商开小差,积极发展与两巨头合作之外的新选择,进行芯片研发。

  (3)各主要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铁了心去发展独立的芯片产业链,避免美国关键时刻一剑封喉。

 

  不用多久,在紧接下来的几年里,这三点就将逐一浮现,对于以美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芯片研发生态圈,将产生瓦解性的影响。

 

  动作最大的将是中国,毕竟,中国的体量是最大的,与美国的关系也是很不牢靠的。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技术积累,在服务器CPU和手机IC上已经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平,而通用CPU也仅仅比国外落后两代,也就是三四年,借着这股东风,一定会出大动作。

 

  当前中国的IC制程技术最先进的是厦门联芯的28纳米工艺,目前良率已经达到95%。而台积电在南京投资的生产线是16纳米的精度,预计2018年底量产。而中芯的14纳米生产线目标是2019年底量产。虽然三星的7纳米生长线刚刚报道说量产成功,但现在国际上真正大量用的一流量产生产线,是2015年投产的台积电和三星的16/14纳米生产线。中国其实相差也不是那么远。

 

  实际上,现在中国已经开始全国总动员了,全国的各大国有和国家主导的基金,已经如下雨一般的纷纷砸钱来支持集成电路研发,截止2018年4月21日发稿时,资金雪球已经滚到了450亿美元的体积。

 

  其次就是英国,韩国、中国台湾等,都会拿出动作,因为英国有野心,也有基础。英国作为欧亚大陆的离岸平衡手,自身必须有真材实料,芯片这样的行业,一定要充分可靠才行,既然美国靠不住了,还是老娘自己来才行。光有野心还不行,还得有基础,英国恰恰有着这样的基础,它是除了美国之外,芯片研发能力最强的国家,它明面上会配合美国,但台面下一定会干私活的。

 

  可见,现在中兴确实受到了严肃的制裁,但这只是技术性的,英特尔和高通面临的,才是国际大潮的汹涌澎湃,恐怕它们要坐立不安了。

 

  与英特尔和高通面临同样的战略困境的,还有美国政府。毕竟这次是美国政府开的坏头,像芯片这样与全球人民共同享受了半个世纪的行业,美国都敢说动就动,其它产业就更不用说了。尽管中兴的办事水平和职业素养都确实是太不争气了,但我们更要关注的是,特朗普的这次冲动,将给美国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以美国为核心的科技生态圈”的互信基础,带来不可挽回的破坏。

 

  实际上,美国的金融核武器才厉害,只要美国关闭一个国家的美元清算通道,那这个国家的美元外汇就等于废纸。但美国哪怕当年对苏联都没有用这个措施,原因就是,这个动作虽然爽、快、狠、准,但对美元的信用将产生摧毁性的打击。

 

  现在,特朗普爽了一把技术上的精准打击之后,蓦然回首,会突然发现,人心散了,队伍没法带了,各国表面上还是山呼万岁,但私底下都已经各打各的算盘去了。

 

  不仅是芯片产业,在各个关键行业上,原本美国给人的信赖感和确定性受到动摇,各个有能力的国家将各怀心思,以美国为核心的全球研发生态圈都将遭遇战略性的崩盘。

 

  二、美国没想跟中国死磕,将中国击溃,这违反美国的全球平衡的大战略

 

  有人担心美国这次真是要跟中国死磕了,要把中国扼杀在崛起的前夜,宁可自损八百也要去除心腹大患。

 

  实际上,这误解美国的国策了。

 

  中国既是美国联合其它国家来围堵的对象,也是美国制约其它国家的战略着力点。

 

  美国作为远离欧亚大陆的国家,对于欧亚大陆的政策,是继承大英帝国的“离岸平衡手”的角色,使欧亚国家互相制衡,自己则花最小的力气获得长期而稳定的最大收益。在欧亚的东方,让中、日、韩互相仇视,相互制衡;在欧亚的西方,让俄(苏)、欧互相敌对,相互制衡;在亚欧大陆的中部,让各股势力竞相角逐,乱哄哄的互相制衡。这个战略,英美一脉相承。

 

  记住几个历史事实: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掠夺了圆明园(被他们视为皇家私人园林),但没有掠夺作为国家象征的紫禁城,只草草要了800万两白银,和几个通商口岸。因为他们清楚,若中国崩盘,肥肉会被俄国叼走。

 

  1922年,英美联合施压,使得日本归还在山东的权益,是为了制衡日本扩张。

 

  1969年,苏联欲发动对中国的核打击,是美国逼迫苏联放弃。这是为了避免苏联过度膨胀。

 

  1991年海湾战争时,中国人被美国的战争技术吓尿了,中国当时完全无法抵抗其高科技打击,但美国并没有出兵打中国。

 

  可见,摧毁中国,不符合美国的利益,也同英美一脉相承、赖以立足的平衡政策相违背,美国不会这样做。

 

  那有人问,美国不摧毁,但想削弱一下中国,可以吗?可以,但是不会,也做不到。这个问题在下面就要谈到。

 

  三、没有了美国芯片,1、中兴会不会倒?2、中国装备制造会不会被打回原形,中国崛起会不会受阻?3、中国国防会不会出现崩溃性的危险?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实际上大家最关心的,也是最要命的就是,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三件事情从1到2到3的看,是一种把事件逐渐升级的思维,在分析前面的问题时,总在惦记着后面更严重的问题有没有考虑周到,结果第1件最简单的问题都说不清。因此,让我们倒过来看:3、没了美国芯片,中国会不会灭亡。2、中国崛起会不会受阻,1、中兴会不会倒下。

 

  先看问题3,中国会不会亡?

 

  (1)军事上,中国不会亡,国防也不会崩溃

 

  原因很简单,没了美国芯片,中国还可以生产出小型化的实战氢弹,并有氢弹的远程投放能力,在这种核恐怖平衡下,谁也不敢动。美国人是一颗氢弹也不想吃的,也一颗氢弹都不能吃的。有战略核潜艇的中国是具有经受第一次核打击之后的反扑能力的,美国只要吃上几颗,但实力就要大损,就算灭了中国,谁得利了呢?欧洲、日本、俄罗斯、印度、澳大利亚、韩国、伊朗,众多国家会乘势而起,脱离美国构造的体系,于是被中国的反扑削弱后的美国还要忙着对付更多的对手。还不如和其它国家一起树立中国一个对手,团结起来围堵中国,这样省心省力,还有肉吃。

 

  说到氢弹、导弹、核潜艇,真的,我们都要感谢老一辈,他们在建国初期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给我们这些儿孙打下了铁桶江山。

 

  (2)军事技术上,芯片并非中国的软肋

 

  原因很简单,因为军用IC与民用的不同,不需要用最为精微的制程技术,反而需要导线宽一点,好承受更大的电流。军用电子产品的界面也不像游戏界面和美工绘图界面,不用那么花哨,用的是简洁的线条,因此不需要像通用CPU那样自带非常棒的内置显卡,它需要的是稳定性,因此与服务器专用CPU是相似的风格,这一点中国做得很好。

 

  再放开一点,看看更广阔的军用电子元器件领域,自从驻南使馆被炸之后,军用电子元器件的投入就剧增。如今,军用电子元器件的国产率已经达到80%以上。

 

  (3)经济上,中国也不会亡

 

  中美贸易战发展到技术封锁的层面这一可能性,让很多人对感到非常恐惧。实际上,看看俄罗斯就不会担心了。没去过俄罗斯的朋友,肯定对俄罗斯的经济状况忧心忡忡,因为遭到欧美联合制裁嘛,觉得俄罗斯老百姓的日子怎么过,经济还能挺多久?事实上,去了才知道,俄罗斯人过得好得很,人家有耕地、有矿产、有工业,要什么有什么,水电暖气基本都跟免费差不多,房子也不贵,生活好得很呢!其实中国也是,虽然人均资源不如俄罗斯,但中国仍然当得起“地大物博”四个字,粮食能自给自足(进口的粮食很多是喂猪的),火力水力发电完全可以供应全国用电,就算石油完全禁运,咱们就买电动车、搭地铁、坐高铁吧,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省下油供给给国防。。。

 

  总之,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衣食住行保障了,其它的都不是要命的事情。

 

  2、中国崛起会受阻吗?

 

  先看一个不久前的历史:2015年4月,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决定禁止向中国4家国家超级计算机机构出售“至强”(XEON)芯片。当时中国计算机学会高性能计算专委会秘书长张云泉表示,禁售短期内可能造成“天河二号”升级计划拖延,但长期来看“是倒逼中国推进超算国产化战略的重要机遇”。

 

  时隔一年,天河二号已经装着国产芯片运行成功了,张云泉再次接受采访时他表示,美国的芯片禁运反而缩短了中国的研制周期,使我们搞出了完全自主的高性能处理器和完全自主可控的超级计算机,“西方的芯片禁运对中国可谓利大于弊”。

 

  有人说国产CPU一无是处,没了美国的CPU,中国连武器都要玩完。实际上,这是外行话,虽然国产CPU需要补的课很多,但真正要命的领域,国产CPU已经是可以担当重任了。

 

  比如全球运算速度排名第一的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用的就是40960个国产64位“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峰值运算速度12.5亿亿次美妙,持续工作速度9.3亿亿次每秒。申威众核处理器,是总参56所研制,从90年代末开始的十年左右的时间内,国家投入了50多亿美金,也算是拿了点干货出来。

 

  另外还有银河2号,以及2020年将出炉的银河3号,用的都是国防科大自己研制的飞腾处理器,银河3号建成之后,运算速度将达到百亿亿次每秒,可谓凶悍,比现在世界第一的太湖之光还要高出一个数量级。

 

  申威处理器,飞腾处理器,都是服务器用的CPU,也就是计算用的CPU,在国防和工业领域,比笔记本电脑用的那种通用CPU要好,计算能力强而且稳定。因此,就算美国全部断粮CPU,至少中国的武器系统是纹丝不动的,工业系统在调整后也是没问题的。至于打游戏用的通用CPU,确实中国还落后不少,不过这个其实可以喘口气再说。。。

 

  如果全中国都被彻底切断了芯片供应,当然不可能一点影响都不受,但整体进程不会改变,中国崛起已是势不可当。如文首的“开胃小菜”中所提,中国的服务器用CPU,手机用IC,都已基本达到了国际水准,国防不会出问题,工业经过调整和适配后也能继续运转,民用的CPU,中国需要追赶几年的距离,但也没有天壤之别了。

 

  而通用CPU领域,之所以中国厂商的市场占有率那么低,这与生态圈的构造有关,简而言之,就是美国的通用CPU厂商已经让供应商和消费者都适应了自己构造的一个圈子。当大家都很放心的进行买卖时,必然选择最为价廉物美的,这样,领先一筹的美国厂商自然就吸引了绝大部分的份额,这个圈子也就良性循环了下来。要打破圈子,需要有巨大的震撼力,恰好,特朗普的这次芯片攻势就是一个极具心理威力的震撼弹,会将这个圈子撕开裂口,在中国和其它群雄心理埋下铁了心单干的种子,生态圈从现在开始,已经从极盛走向衰落了。

 

  对于美国的芯片打击,中国人心理上的慌张远大于打击本身的威力,国人当自强,看到自己的立足之本,才能在此基础上做到西学中用,实现赶超。

 

  中国被特朗普的芯片震撼弹吓了一跳之后,已经开始全国总动员,拉开了芯片产业单干浪潮的序幕。

 

  中国崛起未受阻,美国的衰落反倒加速。

 

  特朗普这次,的确缺乏更大的战略考虑,判断和行动都局限于技术层面。

 

  3、中兴会倒下吗?

 

  解决了2、3这两个最难的问题,这个最简单的问题还是一个问题吗?

 

  只要中国不亡,崛起不断,中兴倒不倒下,还是个问题吗?

 

  只要中国不亡,崛起不断,中兴这种国家的宝贝疙瘩,还能倒吗?

 

  其实,中兴可以有N种法子活下来。大家自行脑补即可。

 

  这已经不是本文的重点了。

 

  重点是:

 

  无论美国这次是打贸易战,还是技术侵略,还仅仅是一个由于中兴本来的失误造成的,这次中兴事件,都将成为中国凝聚士气,振兴IC产业的一声炮响。

 

  美国人会很后悔。

 

  当然,祝中兴好运!

 

  四、中国要做什么?

 

  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在此我只想发表一点点感慨。

 

  中国自抗美援朝开始就开始发展电子工业和科研,在六七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电子工业、半导体工业一直是仅落后于美国,而领先于韩、台、日,1973年第一台国产的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05机问世;1975年第一批DRAM问世,比美国晚五年,比韩国、台湾早四五年;1979年上海元件五厂和无线电十四厂甚至仿制成功英特尔公司1974年推出的8080CPU(助推个人电脑普及的功勋CPU),比德国仿制成功还早一年。按照这样的发展势头,即使是自己自力更生,也可以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美国。

 

  但受到80年代部分科技战线“做不如买”的错误路线的冲击,在引进技术受到挫折和延迟之后,竟然出现了把芯片研发的拨款变成贷款的荒诞局面,还花重金从国外引进了大量淘汰落后的毫无价值的晶圆生产线,从80年代开始,被韩台反超,至今没有实现逆转,更不用说跟美国比了。

 

  当建国以来三十年积累的电子工业基础和人才队伍土崩瓦解的时候,许多地方开始花巨大的代价去吸引外资来华设厂。

 

  80年代末,国内开始出现电脑公司的时候,1990年中国对外彻底开放了电脑市场,国内的电脑公司失去了保护,瞬间被击溃。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总之,我们要做什么,就要看我们得到了什么样的教训。

 

  还有一点很感慨,前面说到“中国不会亡”的时候,提到了氢弹、导弹、核潜艇这些保护神,此外还有建国后翻了几倍的农田灌溉面积,和无比宏伟的八万多座水库,这些让我们手中有粮、手中有枪的根本大计,说来说去都还是我国最艰苦的时候奋发拼搏留下来的家当,没有这些的话,我们还有什么底气和余力去谈芯片呢?

 

  我们的教训只有一条:什么时候放弃了自力更生的原则,什么时候就是噩梦的开始。

 

  最后,两句话:

 

  1、自力更生,才是出路。


  2、美国打了中兴一棍,却不小心震醒了整个中国!

 


 

附:

 

  塞 冬:破局“中国芯” 

  来源:“黔财有话说”微信公众号

 

  在北大期间就读的实验室,曾在十多年前研制出我国第一套支持正向设计的CPU软硬件协同设计环境,并相继开发出了具有一定商业应用场景的32位/64位微处理器,这让北大成为“中国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然而,无论是北大的CPU、还是中科院著名的“龙芯”,如今在普通市场上都已基本销声匿迹。包括塞冬自己在内,国内顶级高校和科研院所里曾参与过“中国芯”研发的一代学生,现在也大多没有再从事这个行业。

 

  就这样,“中国自主芯片”,就像一个重复了多年的美梦,在过去二三十年里,被人们反复提起,又一次次失落地忘记。整整一代曾为之奋斗的年轻人,如今也大都被现实和生活浇灭了梦想,分散在各行各业。

 

  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飞速进步,在诸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结构上的关键短板也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直到这几天,中兴遭到制裁的新闻才又一次点燃了人们消失已久的种种疑问: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何时能够崛起?


  中国是不是点错了科技树,只会“模式创新”?


  中国何时才能打破“缺芯少魂”的尴尬,不怕他国封锁?

 

  作为一名曾参与过“中国自主CPU”一线研发工作的计算机系毕业生,塞冬觉得有必要讲讲这个话题。而依照惯例,本文将继续使用大量数字来回答上述问题,并会提出这样的观点:

 

  “中国芯”、“中国自主电子产业链”不仅是个关乎国运的宏大命题,更是我国各地区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和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中国屏”在经历十余年的黑暗后强势崛起,其经验值得“中国芯”借鉴。


  中国芯片的制造问题,可能会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中国特色”解决方案。

 

  话不多说,下面用数字说话。

 

  东亚电子产业链

 

  2017年,中国对美出口最多、也是顺差最大的两项商品分别是“电话机等通信设备”和“自动数据处理器”,翻译过来就是电话和电脑。这两个项目分别占中国对美出口额的13.8和9.7%(https://comtrade.un.org/,美方口径),总额约1200亿美元。

 

  再来看“中国制造”在世界电脑/电话产量中的比例(《中国统计年鉴》、IDC、工信部《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产量单位:亿):

 

1.webp (7).jpg

 

  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生产了全球六成五的PC/平板电脑,以及几乎全部的手机(产/销量、《年鉴》/IDC统计口径问题,越南和印度也有个位数的份额)。

 

  事实上,自加入WTO以来,电脑和手机产能在持续不断转移到我国,不仅发达世界的产能流失殆尽,甚至连人力成本低于中国的东南亚和印度的手机制造业,也被中国血洗。

 

  如今,中国每年消费的PC和手机占全球的25-30%,是毋庸置疑的第一大市场。但是“消费占比”相比起“生产占比”,实属小巫见大巫。中国每年巨量进口芯片、显示面板、基础电子原器件,加上自产部件,通过“富士康们”组装为成品,小部分自用、大部分供应全球。

 

  2017年,我国对外顺差最大的三个地区(单位:元,来源:海关总署)

 

  美国:1.87万亿人民币

  欧盟:8656亿人民币

  印度:3508亿人民币

 

  2017年,我国对外逆差最大的三个地区

 

  台湾地区:7533亿

  韩国:5047亿

  澳大利亚:3623亿

 

  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都不能不承认如今韩国和台湾地区在世界集成电路市场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大陆去年进口的2000多亿美元芯片,大多就来自这两个在地缘上与我们敌对的地区。

 

  2017年第三季度,韩国的三星和海力士占据全球内存(DRAM)市场的74.5%,两家公司在DRAM上单季营收143亿美元。此外,美国美光占21%,三家公司瓜分殆尽。

 

1.webp (8).jpg

 

  闪存(NAND)市场方面,三星和海力士占47.1%,两家公司在NAND上单季营收71亿美元,剩下的份额由东芝、西数、英特尔、美光瓜分。

 

1.webp (9).jpg

 

  韩国如今每个季度要生产价值214亿美元的内存/闪存,其中大部分进入中国,成为made in china电子产品的一部分。

 

  台湾地区的实力则体现在芯片代工领域,世界前十芯片代工厂,台湾地区占了4家,总份额67.6%。其中台积电一家,年营收就达320亿美元,市场份额超过一半,是大陆最大代工厂的10倍,处于绝对霸主地位。

 

1.webp (10).jpg

 

  美国的几大芯片巨头中,英特尔自产,高通、博通和NVIDIA大都在台积电流片。于是,当oppo/vivo/小米进口高通芯片时,其大部分价值体现在台湾地区对大陆的货物贸易出口,而少部分价值则体现为设计和知识产权上美国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我国自主设计的大多数商业芯片,如华为海思麒麟系列,也是在台积电流片。

 

  综上,美国对中国大陆的货物贸易逆差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美国对韩台的逆差。哪怕中国完全放弃电子产品组装,将“富士康们”转移到东南亚和印度,美国的逆差也不会减少。

 

  那么,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意图何在?

 

  其原因就是,中国大陆在过去十余年里,一方面把全球消费电子的组装制造环节基本全吸纳过来,而另一方面在零部件和终端品牌建设上不断突破——从山寨贴牌,到3家公司进入全球top5手机品牌,从每台苹果手机只赚几美元加工费,到成为iphone零部件重要提供方。

 

  下图为全球top5手机厂商:

 

1.webp (11).jpg

 

  零部件方面,欧菲光、汇顶科技、舜宇光学等,在各自领域都已是世界前列,vivo首推的屏下指纹采用汇顶方案,舜宇镜头模块应用到三星S9。苹果手机上来自中国大陆的零部件份额在过去5年中提升了一倍。

 

1.webp (12).jpg

 

  虽然,韩国、台湾地区、日本,仍然在手机零部件上优势明显。但可以说,只要中国大陆一直占据消费电子产业链的组装生产环节、占据下游品牌,就会不断向上夺取品牌份额,向下拓展零部件空间,早晚变成一个全产业链玩家,成为美国及其盟友们无法威胁的对象。

 

  于是,尽早阻止中国做大,通过贸易战和高关税逼迫消费电子生产环节移出中国,斩断中国把控整个产业链的“野心”,就成为美国国家战略的一大选项。

 

  “缺芯少屏”和“缺芯少魂”

 

  近几天,主流媒体在评论中兴事件时,对中国电子产业的评价是“缺芯少魂”。而在5年前谈起类似话题时,更常用的一个词是“缺芯少屏”。因为当时中国不仅缺芯片,还缺显示面板。5-10年前,从电视到pc到手机,全球液晶面板基本被韩、台、日包揽,中国厂商的份额很小。

 

  而随着过去几年中国厂商的极速扩张,以京东方、华星光电为代表的中国面板产业,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极大缓解了我国“少屏”的问题。

 

  2017年第三季度,京东方在9寸以上大尺寸LCD面板获得了21.7%的市场份额,超越LG的19.3%,首次成为全球第一。

 

  整个2017年的份额如下所示(BOE:京东方,Innolux:台湾群创,AUO:台湾友达)

 

1.webp (13).jpg

 

  《中国开始在大面积LCD市场超越韩国厂商》http://www.businesskorea.co.kr/news/articleView.html?idxno=19469

 

  然而,在以手机为代表的小尺寸面板领域,韩日厂商仍然占据优势,京东方只取得了6%的市场份额。

 

1.webp (14).jpg

 

  特别是,在高端的OLED屏方面,三星占据绝对主导,而且短期内难有超越的可能。

 

1.webp (15).jpg

 

  虽然和三星还有差距,但我国的显示面板产业能有如此突飞猛进的增长,已实属不易,起码不像芯片这样极大比例依赖进口。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2010年,京东方营收80亿,净亏损20亿。

  2017年,京东方前三季度营收694亿,净利润65亿。

  2012年,我国进口显示面板503亿美元。

  2017年,我国进口显示面板下降到301亿美元。

 

  如前文所说,中国占据了绝大部分电脑/手机产能,要想实现显示面板自给自足,就得自产绝大部分显示面板——也就意味着还要大幅压缩韩台日厂商的空间。

 

  下面是全球主要厂商LCD+LED总生产面积的对比情况,可以感受下大陆厂商和韩台日厂商的趋势对比。照此速度发展下去,5-10年后,台湾、日本厂商将被踢出一线梯队,韩国厂商则将逐渐退守尖端的OLED领域。届时,除韩系旗舰手机/旗舰电视外,中国面板厂商将可能实现对绝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屏幕的大包大揽。

 

1.webp (16).jpg

 

  从“缺芯少屏”到“缺芯少魂”,一字之差,表明了我国在电子产业领域补齐短板的努力。既然我们在液晶面板上能成功实现后发追赶,那么芯片领域呢?我们在5-10年后能不能像液晶面板这样看到芯片进口量的显著下降?

 

  “国运”、“省运”、“市运”

 

  看多了数据和表格,我们再来看几项大工程。

 

  如上文所示,在日益流行的OLED面板领域,三星仍将在长时间内处于垄断地位。

 

  全球柔性oled市场规模在第三季度达到30.4亿美元,目前该领域最大的领头羊是三星,其占据了市场高达96.5%的份额,作为对比,排在第二名的是LG,占据了市场3.3%的份额。

  http://tech.sina.com.cn/mobile/2017-12-26/doc-ifypxrpp4047646.shtml

 

  为了尝试突破三星的垄断,京东方开始建造AMOLED生产线。

 

  10月26日,京东方宣布位于成都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提前量产。这是中国首条全柔性AMOLED生产线,也是全球第二条已量产的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

  http://tech.qq.com/a/20171026/017585.htm

 

  下面就是这个投资220亿人民币的京东方成都项目的卫星地图,厂房尺度600多米。

 

1.webp (17).jpg

 

  下面是规划图,结合卫星图可以看到,该项目已全面落成。


1.webp (18).jpg

 

  下面是建设过程,一年时间搞定。


1.webp (19).jpg

 

  在成都项目后,京东方投资460亿的绵阳第六代OLED生产线也将在2019年竣工,该项目将可能为iphone提供屏幕,用于降低苹果对三星屏幕的过度依赖。

 

  《日本经济新闻》引述面板业界人士的消息报导,苹果为了降低对三星OLED面板的依赖程度,已经把相关技术分享给京东方、LG显示器与JDI等3家面板制造商 ,其中京东方预计2019年投产的四川绵阳厂,将供货给未来苹果的新iPhone。 

 

  下面是京东方绵阳项目的规划图:

 

1.webp (20).jpg

  下面是2016年底的卫星图,2017年的现状暂未更新。可看出这是一个尺度2公里的巨型厂区。


1.webp (21).jpg

  2017年底,京东方合肥的全球最高世代LCD生产线投产,这个项目的投资金额是400亿人民币,同时配套的还有一条15亿美元的康宁玻璃项目。


  《人民日报》 合肥12月23日电 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近日投产。京东方2015年在合肥自主投建的10.5代线是全球最高世代线,设计产能为每月12万片玻璃基板,智能化和核心工艺技术均达到业界最高水平。

 

  下面是该项目的卫星图,8个月时间,从无到有拔地而起一座尺度1.1公里的超级工厂。

 

1.webp (22).jpg

  与此同时,位于武汉的类似项目也在发力:


  华星光电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投资350亿元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6代LTPS-AMOLED柔性显示面板生产线。

 

  下面是规划图。

 

1.webp (23).jpg

  说了这么多面板项目,回归主题到芯片。


  2016年,总投资240亿美元的“国家存储基地”项目在武汉启动,下面是该项目的规划图。


1.webp (24).jpg

  下图是2016年9月这块地皮的样子。


1.webp (25).jpg

  一年后,2017年9月,第一座厂房正式封顶:


  此次提前封顶的项目(一期)一号生产及动力厂房建筑面积达52.4万平米,预计将于2018年投入使用。项目(一期)达产后,总产能将达到30万片/月,年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http://www.unigroup.com.cn/newscenter/jtxw/2017/0929/333.html

 

  这座厂房的建筑面积,接近两座北京南站,下面是工厂建设过程中的航拍图。

 

1.webp (26).jpg

 

1.webp (27).jpg

 

1.webp (28).jpg

  卫星图还没来得急更新,只有一号厂房的地基。量一下地基的尺寸,会发现这是一座近500米长的庞然大物。

1.webp (29).jpg

 

  而在2020年,当整个“国家存储基地”建设完工后,将有3座这样的全球单座洁净面积最大的3D NAND闪存厂房,主厂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和北京大学燕园差不多大。

 

  不光是武汉的存储基地,南京和成都的两个类似的项目也在规划当中。

 

  大陆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11日出席公开活动时指出,2017年将再启动两个半导体基地,分别为成都和南京,合计再砸460亿美元盖厂,加计日前开始动工的武汉新芯旗下的长江存储,这三个生产基地合计砸700亿美元。

 

  暂且先不管这个700亿美元的”宏图大愿”,我们先来捋一捋家底,看看我们到底有多少先进的12寸芯片厂,以及还有哪些12寸芯片厂处于在建状态(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180406-e62e36c8.html

 

  截止2017年底,我国的12寸芯片厂月产能为62万片,其中两大韩资企业占据了一半产能:

 

  无锡海力士DRAM:17万片/月,10纳米。

  西安三星NAND:12万片/月,10纳米。

 

  除韩资外,我们按产能排序:

 

  合肥晶合:8万片/月,台湾代工厂力晶合资,90纳米(一期),65/45纳米(二期)。

 

  厦门联芯:5万片/月,台湾代工厂联电合资,28纳米。

  北京中芯国际:3.5万+4.5万片,28纳米。

  上海中芯国际:2万片,14纳米(艰难研发中)。

  大连英特尔NAND:4万片,10纳米闪存。

  上海华力微:3.5万片,28纳米。

  武汉新芯:2.5万片,45纳米闪存/CMOS。

 

  总结一下:我国目前62万片/月产能的12寸芯片厂中,有46万片/月(74%)是外资/合资厂。

 

  目前产能最大的自主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其12寸产能为10万/月,最高工艺为28纳米。2017年第三季度,中芯国际的28纳米工艺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8.8%,而2016年第一季度的该数字是1%,中芯国际正在逐渐提升28纳米工艺的良率。

 

  我们对比一下和台积电的差距:台积电在2011年底就推出了28纳米工艺,2012年底该工艺的占比就达到了22%。

 

  结合此前的营收数字:大陆目前最大、最先进的芯片代工厂中芯国际,其年营收只有台积电的1/10,技术差距为5-6年。

 

  我们再看看正在建设中的:截止2017年底,我国在建的12寸芯片厂,共有12个公司、15个项目,总计产能为81万片/月,其中51.5万片/月(63.6%)为外资/合资。在建项目分布如下(来源:前瞻经济学人)。

 

1.webp (30).jpg

 

  通过上图可以发现,2-3年后,我国将形成一条“长江流域芯片产业带”:上海、无锡、南京、合肥、武汉、成都、重庆。加起来占据我国新增12寸芯片投资的80%。

 

  上文列举的新兴面板产能,同样集中于长江流域:合肥、武汉、成都、重庆。

 

  也就是说,我国未来电子产业链条中最重要的两个门类:芯片和面板,将极大地集中于长江流域内陆的一系列省会城市,特别是那些在两个门类中都反复出现的几个城市,尤其值得注意。

 

  这与我国PC/手机产能转移的趋势是一致的。5-10年前,我国的手机产能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和京津,PC产能主要集中于上海和苏州。而近年来,以富士康为龙头的pc/手机组装企业,正在大举向内陆土地、劳动力、政策成本更低的省会城市转移。

 

  目前,重庆生产了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同时是我国手机产量第2名。而郑州富士康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phone生产基地。

 

1.webp (31).jpg

 

  珠三角的手机产能、长三角的电脑产能,同时选中了距离较近、富余劳动力众多的的长江流域内陆和中原地区。一方面降低劳动力成本,为发达地区“腾笼换鸟”腾出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巨量农民工在家乡省会城市就业,极大地拉动了内陆省会的发展。更重要的事,电子产品的特点在于单位重量/体积价值高,空运并不会因为内陆还是沿海而有成本区别。

 

  电子产业链的特点在于:价值大、链条长,既能提供高端的研发岗位,又能提供中端的商贸、物流就业,也能容纳巨量的劳动力人口,是快速提升内陆落后地区经济实力的利器。

 

  无论境内外,历史的经验也都告诉我们,电子产业是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从落后走向发达的重要支柱,是后发国家/地区的必备良药。

 

  过去十余年,电子产业链只助力了长珠三角。那么未来10年,芯片、面板、富士康、以及与之配套的上下游产业,就是西安、郑州、合肥、武汉、成渝进行产业升级、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说了半天,似乎漏掉了什么地方。如上文所说,5-10年前,京津和珠三角一样,都是我国最主要的手机生产基地,那么现在呢?

 

  10年前,北京曾有索爱全球最大工厂、诺基亚中国最大工厂,天津曾有摩托罗拉全球最大工厂。配合京东方、中芯国际,再加上北京最为发达的互联网产业,从组装加工、到高端零部件、到上层应用的移动时代全产业链,原本应该诞生在京津地区。

 

  然而,京津押宝的三家顶尖手机外企全跪了,而原本被视为“山寨”的珠三角本土企业:华为、oppo、vivo,却崛起成为世界巨头(小米也不在北京生产)。

 

  于是,长三角的台资/美资PC产业链、珠三角的内资手机产业链,加上与之配套的面板/芯片/零部件厂商,随着产业转移,大规模在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内陆省会开花结果(最北达到西安、太原、郑州一线)。

 

  而伴随着京津外资手机厂的倒闭,京津冀缺乏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PC/手机制造工厂,面板/芯片厂的新产能也不再落户京津冀。

 

  于是,除了北京发达的互联网和金融产业外,津冀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就消失了,再加上对高耗能高污染重工业的打压,津冀就愈发尴尬。

 

  塞冬此前许多文章都有说过:未来5-10年,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内陆省会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吸引更多的产业人口、研发人才,争夺到电子和汽车产业链条的更多环节。特别的,如果能像珠三角一样培育出自己的消费电子品牌,那么其迈向人均3万美元中等发达世界的道路就打通了。

 

  而中国芯、中国屏、中国车的例子都告诉我们,不要过于仰仗外资企业,外资企业的目的和市场化内资企业是不同的。外资的目的在于绕过中国的关税壁垒(在中国建芯片/面板/汽车厂)、在于降低成本。

 

  而一个有志气的市场化内资企业,其目的则是向上向下打通产业链、打出自己的品牌、下力气研发(或者收购)容易被卡脖子的关键环节、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需求无形中捆绑在了一起:

 

  大连英特尔、无锡海力士、西安三星,典型的外资。来华目的只是为了便宜的土地、优惠的税费、以及绕过中国的关税,对当地经济有短期促进作用,但不可能依靠他们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中兴是内资,但不是有志气的内资,更像一个安逸的集成外包商。


  华为、腾讯、阿里、吉利、长城、京东方等等,属于“有志气的内资”,虽然各自达到的水准不同,离世界一流水平也还有差距,但他们的总体方向,是在市场中寻求突破和拓展,是他们在带领中国在各领域前行。

 

  于是,问题就很清晰了。“中国芯”和一流水平的差距有多大?我们要依靠谁来实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突破?

 

  接着看下一节。

 

  谁来引领“中国芯”

 

  继续来看韩国和台湾的例子,首先看韩国。

 

  10年前,我在上《中国经济专题》课程时,林毅夫老师曾说:“韩国这种规模和档次的国家,其比较优势就是生产中高级零部件、做高级代工,就像台湾那样,千万不要去搞全产业链的生意,比如整车,比如日本美国那样大而全的消费电子产业。”

 

  然而,韩国的策略却是:集中力量寻求突破,举国之力扶持少数几个领域的国际巨头,容忍其长达一二十年的亏损和不盈利,从而培养出能和国际一线巨头pk、甚至保持该领域全球领先的优势的企业——三星、现代、SK,芯片,造船、汽车等都是如此。

 

  美国、中国、欧洲、日本,虽然经济体量远大于韩国,但韩国就只在个别领域和大家同台竞争,这让超级大国也很难做到在该领域比韩国公司投入更大。

 

  举个例子,三星电子去年资本开支440亿美元,位居全球上市公司之最,远超全球第二名。排前10的其他公司:4家石油公司、4家通讯/电视运营商。除三星电子外,只有一家是制造业——大众汽车,其资本开支不到三星的一半。

 

1.webp (32).jpg


  440亿美元的开销中,2/3用于半导体,1/3用于显示面板。这让三星电子在芯片上的投入超过英特尔+台积电的总和,达到全球半导体资本投入的29%。

 

  对比一下:中国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第一期的规模是1400亿人民币,正在规划中的第二期是1500-2000亿人民币。

 

  该基金2014年成立,到2017年底,实际投入了794亿元,也就是三年投入了120亿美元——就算考虑所谓的1:3拉动社会资金,也只是三年拉动360亿美元(是否落实存疑)。

 

  上文中介绍的武汉“国家存储基地”,三期工程总投资240亿美元,预计2020年完工。今年将开始小规模量产32层64G闪存。

 

  然而我们会看到,三星也没有停着:

 

  2017年,三星花费140亿美元在平泽建立的64层512G闪存工厂竣工。

  2018年,三星花费130亿美元的平泽二期即将投产,用于生产DRAM。

 

  三星的计划是,2021年前,在平泽继续投入280亿美元。

 

  也就是说,三星在平泽工厂的投资,是我们在武汉的“国家存储基地”的2倍多,且技术领先3-5年。

 

  2017年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半导体事业屡屡刷新业绩,高达65兆韩元(约612亿美元)的营收更助三星一举超越英特尔(Intel),荣登全球半导体业界龙头宝座,相关部门员工奖金高达月薪的400%。目前有1.3万名硕博士研发人员与2000名辅助人力,共1.5万人在DRS办公室内工作。

 

  2017年7月三星在平泽工厂一楼生产先进的64层3D NAND,计划在二楼增设DRAM产线,最快2018年5月就能量产DRAM。业界认为三星电子积极扩大存储器产能,为的是提防2018年下半年大陆业者进入市场。

 

  前面塞冬用了很多规划图、卫星图和航拍图来介绍我国在芯片大厂投入上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但是,韩国人也不慢。

 

  这是三星平泽工厂2015年的照片,还是一片不毛之地。

 

1.webp (33).jpg

 

  一年后,工厂基本竣工,2017年投产。

 

1.webp (34).jpg

 

  整个项目一期的规划如下图所示,三座厂房,左边是预留的后续开发用地。

 

1.webp (35).jpg

 

  三星在芯片上的巨额资本投入,让所有竞争对手都感到胆寒,可以说,韩国人基本控制了全球闪存/内存市场的周期和节奏。未来几年,当我国落后三星1-2代的闪存/内存工厂大规模投产后,三星就可以凭借自己巨额的垄断利润来搞降价倾销。

 

  凭借其成本、良率上的优势,将芯片价格持续打压到中国芯片厂的成本以下、而在三星的成本以上。从而让中国芯片厂离不开国家补贴,不能做到自身的正向循环。

 

  再来看台积电。在上文中我们提到,目前我国在建的12寸芯片厂月产能合计81万片,其中大部分是外资/合资,逻辑芯片上最多也就做到28纳米,14纳米还在艰难突破当中。

 

  而台积电正在向5纳米迈进,正在投资240亿美元,兴建一座月产能100万片的的全球最领先代工厂。第一期将在2020年初量产,第二期2020年底,第三期2021年。

 

  也就是说,2-3年后,当我们的81万片产能落地了(大部分是外资,大部分是存储而不是逻辑芯片),对岸领先3代的100万片5纳米逻辑芯片工厂也满产了。

 

  如果说韩国人的存储芯片我们还可以靠比拼砸钱来追赶,那么最擅于砸钱的三星,在逻辑芯片代工领域追了台积电十来年,工艺上总是落后一个节拍、良率上总是差一截,给苹果处理器做代工,让消费者光凭手感温度都能知道处理器是三星还是台积电产的。

 

  财大气粗的三星都如此狼狈,那么我们如何追赶台积电?

 

  期待台积电的产能转移到大陆?——台积电高调投资的南京工厂月产能就2万片,只是台积电总产能的一个小指甲盖。

 

  难道我们只能靠和平统一?

 

  对于这个问题,我请教了一位同门师兄,这位师兄是国内少有的亲自设计过处理器的博士,目前仍然活跃在最前沿的芯片设计领域。

 

  他的答案是:

 

  对于正在发生“10倍数变革的领域”,可以弯道超车。

  而对于只能“硬碰硬”的领域,就只能靠更大的融资、更长的等待、以及更合理的顶层设计。

 

  所谓芯片领域的“10倍数变革”,就是不能想着自己做个X86去挑战英特尔,能挑战英特尔的只有应用场景不一样的ARM。而同样的,也不能想着自己做个独立的指令系统/生态系统来挑战ARM,而只能等待芯片应用场景的大变革。

 

  什么叫“芯片应用场景的大变革?”

 

  举个例子:随着云计算、深度学习应用的快速扩展,各大互联网巨头的运算能力占据了全球相当大的比重。于是,巨头们都想摆脱传统的、通用化的CPU/GPU体系,自己亲自操刀,构建一套针对自己应用、自己算法的定制化AI芯片和云计算芯片,从而实现更低的能耗、数十倍的运算效率,甚至构建一套自己的云计算生态。

 

  不光是巨头们的云计算和深度学习,每个人身上的智能手机也有强烈的降能增效需求——让面部识别、声音识别、手势表情跟踪、图像/视频处理等常用功能,能有一颗针对这几种AI算法定制的低功耗移动芯片,也是目前的潮流。

 

  同样的,超过160个国家用电量的数字货币挖矿,更是一种高度定制化、对性能/功耗比极其敏感的应用,也早已大规模拥抱定制芯片。

 

  伴随着“定制化算法”占全球算力比重的提升,许久未见的芯片领域“10倍数变革”在这两三年里密集诞生了:

 

  国际上,谷歌推出TPU,NVIDIA拥抱自动驾驶/AI芯片。


  国内,脱胎于“龙芯”团队的“寒武纪”AI芯片已搭载在华为高端手机的麒麟处理器上,该公司获得了阿里投资,目前市值已超20亿美元,短短几年成为芯片领域罕见的创业独角兽。而对于普通人而言更加陌生的“比特大陆”,则早已成为全球挖矿芯片最大的供应商,垄断了超过7成的市场份额,去年营收25亿美元,成为全国仅次于华为海思的芯片设计公司。


  互联网公司里,百度推出XPU、阿里刚发布Ali-NPU。近几天,阿里还密集收购了中天微、控股乐鑫,一副大举进军芯片领域的架势。

 

  阿里的逻辑也很简单——阿里云目前年营收20亿美元+,在国内占据毋庸置疑的霸主地位,且年增速高达100%。根据亚马逊云的规模,阿里云在未来三四年内营收超百亿美元是大概率事件。因此,阿里云将成为阿里未来几年营收增长的重中之重。

 

  那么,作为国内云计算霸主、正在迈向全球的阿里,作为时常将“DT时代”挂在嘴边的马云。如果阿里不能掌握自己云计算平台的核心技术,要是有一天也遇到中兴的困境,那么,阿里的数字帝国梦就破灭了。

 

  同样的,作为全球云计算的领头羊,亚马逊也在悄然组建团队研发AI芯片。

 

  在如今这个时代,数据和计算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资产,对于市值几千亿美元,等于英特尔+台积电+NVIDIA之和的互联网巨头,没有道理不想让自己的核心资产运行在自主的、定制的、可控的计算平台上。

 

  所以——“中国芯”破局靠阿里腾讯,并不是个笑话。

 

  对自主芯片有需求的不只是阿里腾讯,还有华为/小米,甚至oppo/vivo。

 

  华为海思大家很熟,已经是全球第7大纯芯片设计公司,随着华为手机全球市占率的提升,海思未来的排名继续往上升是可以预期的。小米收购的松果处理器还比较低端,oppo/vivo的自主处理器也正在研发中——凭借他们的出货量,只在低端机里普及自主处理器,也是个不小的数字。

 

1.webp (36).jpg

 

  如今,对于互联网和手机大厂而言,组建团队、收购公司,根据自身需求设计出处理器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通过巨大的终端出货量或庞大的数据中心计算需求,将这些芯片推广应用起来,也非常容易。

 

  但是,无论是谁设计的,想要工艺好、能耗低、良率高、产能稳定,都得到台积电去流片。

 

  而台积电,就属于前面所说的“硬碰硬”领域。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一个“有志向的市场化内资企业”,给足够的时间和资金、按市场规律办事,给核心研发人员足够的物质激励。

 

  那么,中国大陆的芯片代工产业有没有可能复制国产液晶面板的成功经验?

 

  塞冬的回答是:有一定希望。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看一段黄奇帆关于京东方的讲话:

 

  “去年,我们有一件事做得很成功,就是京东方定向增发。京东方作为中国最优秀的液晶面板类公司之一,在世界生产能力排名第五,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中国一年要进口液晶面板1800亿美元,看准这个方向,就要有勇气投资,效益一定会好的,所以我们请他来投资。

 

  京东方想投资,愿意占据这个市场,也有这个技术,但是缺钱,拿不出330亿。我们当然不能说你拿不出,我帮你拿,但可以买你的股票,你定向增发100亿股,按市场价2.1块一股卖给我,你得到210亿,再向银行融资120亿,就有330亿,投在重庆,一年多时间把这个厂造好,今年三四月份就能投产,投产以后一年可以形成五六百亿的产值。

 

  这是一个很好的投融资项目,解决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巨大投资资金来源,真正起到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的作用。这单业务是西南证券做的,是一个好项目。

 

  本来我们起初是想把这个融资需求交给重庆的民营企业,他们如果有钱没有地方用,投到这个项目,肯定比放100亿小贷好,不容易坏账,但后来民营企业没有实质跟进。倒是重庆的一些国有企业,还有上海、北京的一些外地企业很睿智,都争着来投资。

 

  所以一个月210亿的股权融资,120亿的银行融资到位。现在,京东方的股价是3块多一股,每股赚1块钱,210亿投资现在价值300多亿。我讲这段话的意思,直接融资里边有许多工具、很多方式,在座的银行、企业,都该深度了解,了解以后,把这一块努力拓宽,我们的金融体系就活了。”

 

  来源:《黄奇帆:金融的本质就是三句话》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804/13887304_0.shtml

 

  这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扶持京东方的思路:

 

  京东方想扩大产能,但没钱。

  重庆有做全电子产业链的渴望,希望京东方入驻。

  京东方对重庆定向增发100亿股,获得210亿资金,再通过重庆的银行贷款120亿,总计获得330亿,解决了项目资金难题。

  重庆获得京东方面板厂一座,还因京东方股票上涨赚了100亿。

 

  4年过去了,重庆有了全球举足轻重的手机、笔记本电脑产能,有了液晶面板厂,正在建设芯片厂,电子产业链正在成形。

 

  而京东方也因为一座座类似的大厂(重庆、合肥、成都、绵阳等),自己出技术、地方政府出钱,在LCD产能上,从2014年的全球第五,攀升到2017年底的全球第一。

 

  京东方的股价如今是4块多,比重庆入股时翻番(2017年底曾达到6.77块)。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多赢的结果,但是,我们回到事情发生的2014年。当时大家对京东方是这样评价的:

 

  截止2014年,京东方上市13年以来,在A股融资金额已经达到700亿之巨,而同期所有分红金额合计只有区区1.18亿元。

 

  由于在股市融资数额巨大,京东方被称作“圈钱王”。由于业绩常年亏损、股价长期在两三元徘徊、投资者很难分得红利,京东方被称作“铁公鸡”、“行径卑劣”;由于屡次靠政府补贴扭亏,京东方被称作“烧钱机器”,由于生产线庞大,京东方被诸多的产业界人士认为是“落后的过剩产能”。

 

  这不是2005年,也不是2010年,而是京东方已经初现曙光的2014年。在2014年时,仍有大量对京东方不信任的声音,在这样的情况下,黄奇帆下了这个330亿的豪赌,如果失败了,会是怎样的下场?

 

  那么,如今的中芯国际和曾经的京东方都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塞冬认为中芯国际可以走类似京东方的道路?我们来一起捋一捋。

 

  如今的中芯国际已经基本搞定了28纳米工艺,去年底挖来梁孟松当co-CEO,在他的带领下攻坚14纳米,而梁孟松曾协助三星,抢在台积电前完成14纳米工艺。所以个人估计,2-3年后,当台积电的5纳米量产时,中芯国际彻底搞定14纳米将是大概率事件。

 

  问题来了——搞定了14纳米还是差台积电2代呀?

 

  而实际上,迈入28纳米,就已经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虽然台积电的10纳米技术已经在去年走向商用,但在2017年第三季度,台积电的28纳米及以下工艺仍然占全部订单的65%。10纳米工艺只用于对功耗、能耗、体积要求极高的旗舰手机处理器芯片、旗舰挖矿机等少量尖端应用。

 

  而对于绝大多数没有这样高要求的芯片而言,用博士师兄的话来说:“28纳米,如果流片成本足够低,就彻底引爆领域定制芯片了。”

 

  就像京东方一样,虽然它在OLED领域和三星的差距还极大,但如果哪天三星不给中国的高端手机供应AMOLED了,拿京东方的屏幕搞个低配版,便宜点卖,也还是可以接受的——总比彻底断货强得多。

 

  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领域,京东方的屏幕已经足够好用,完全可以满足各类客户需求——甚至三星电视也在使用京东方的屏。

 

  于是,类似京东方的解决方案就可以在中芯国际身上得到复制:

 

  在2-3年内完成14纳米攻关,以28纳米和14纳米为主力,承接中高端手机芯片以外所有类型的逻辑芯片代工——TPU/NPU/矿机/中低端手机芯片等。

  和国际同行打价格战,以低于台积电同工艺的价格接单。

  台积电的28/16纳米属于老产品,折旧少、成本低,因此中芯国际打价格战的成本压力更大。

  引入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和地方政府融资,让重庆、合肥、成都、武汉等城市“竞价办厂”。

  使用地方政府资金,在短时间内急剧扩张中芯国际产能。类似京东方一样,在3-4年时间里,将中芯国际的产能从全球第7上升到全球第2。

  背靠地方政府资金,进行债务展期、延长折旧期等方式,摊薄成本。

 

  另外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液晶面板和芯片都有一个显著的“周期律”:

 

  大部分时候,随着产能增加、技术进步,价格不断下跌。

  每隔几年出现一次新应用:如智能手机、矿机、AI芯片等,短时间内芯片/面板供不应求,价格暴涨(2016-2017年的一波)。

 

  面向地方政府的定增和融资、债务展期等,都是为了等待这一波强周期——净利润大增、股价大涨、政府手里的京东方/中芯国际股票赚大钱。

 

  其实,这也是韩国的路子。韩国人在芯片/面板领域经常是长时间蛰伏,忍住连续多年的亏损,把对手憋死,等待一波强周期赚个饱。

 

  只不过我国的特点在于:政府和企业可以一起坐庄,由政府性基金在低谷时注资扩大产能,在平时提供补贴、债务展期,减轻弱周期时的企业负担,最后在强周期来临时,政府性基金抛售股票获利,从而实现上述的“多赢”。

 

  只要“周期律”把握得好,政府的扶持不但不会亏钱,反而还能赚钱。特别是当面板/芯片厂做大后,自己就成为能把控周期的一份子,就像三星一样,把这样的游戏玩得得心应手。

 

  在这种"硬碰硬”的游戏中,也只有把自己体量快速做大,才能不被对手永远牵着鼻子走。比如现在的京东方,就可以举巨资建设最先进的10.5代LCD和6代AMOLED生产线。同样的,中芯国际只有先吃下大部分中低端产能,把自己的体量做到不比台积电小太多,才有可能参与到最高级别的较量。

 

  以上就是塞冬对“中国芯”现状及未来可能路径一些个人理解,讲得有点多,但总的来说,只是说了几个小故事:

 

  被股民们“诅咒”了十多年的京东方,在持续的补贴和亏损下,寻找到一条极其具有“中国特色”的扩张之路——把企业的命运和各地的产业需求结合起来,终于取得如今的成功。


  韩国台湾虽然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但对于自己专注的领域,舍得下本钱,蛰伏20年,方能取得如今在芯片/面板领域的巨大成就。作为后发者,想要超越他们,就得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更长的等待,不要抱不切实际的幻想。


  10年前,京津地区吸引了三大主流手机外企,而珠三角则以“山寨”著称。如今外来户集体倒闭,“寨厂”成为国际主流大厂——这是企业的命运。10年前进入moto/索爱的高学历人才,如今在股权资产上被oppo/vivo的同龄人碾压——这是个人的命运。京津冀地区因为三大厂的倒闭,错失了进军电子全产业链条的机会,津冀失去增长动能——这是地区的命运。


  过去许多年,随着“中国芯”梦想的倒掉,大量学生转行其他领域。而近两三年来,随着定制化芯片创业热潮的兴起,一些苦逼的坚守者转身化为独角兽,取得了显著的物质回报。互联网巨头们也开始组建芯片团队,这让芯片设计领域的老博士、老博后们重新看到了希望。

对于这几个小故事,塞冬的体会是:


  “中国芯”的进度不一定能如众人所愿,但是对“自主”信念不能变。个人命运要翻身、国家科技要自主,这些外人都没有办法给与。


  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可以寄人篱下、拾人牙慧,但不能养成依赖的习惯,忘了在别人的屋檐下积聚力量。


  而一旦学有所成、大环境朝有利方向转变,就要主动跳出舒适区。哪怕简陋、哪怕寨,不及早进行尝试,未来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大。


  产业升级的道路注定艰难而漫长,领跑者不会停步、极少犯错、很难超越。但是,这是一件关乎国运、关乎地域发展、关乎个人命运的大事。躲不开、不能怂、只能上。

 

  (来源:“香港闲人汇”微信公号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