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核心战斗力】
这五年,习主席“点赞”过的重大科技成果
■解放军报记者 张新 通讯员 马晨晓
过去的五年,科技创新有多牛?看看这些习主席“点赞”过的科技成果就知道了。
习主席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中说:“慧眼”卫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机飞上蓝天,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海水稻进行测产,首艘国产航母下水,“海翼”号深海滑翔机完成深海观测,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我为中国人民迸发出来的创造伟力喝彩!
习主席在二○一七年新年贺词中说: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悟空”号已在轨运行一年,“墨子号”飞向太空,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遨游星汉……
习主席在二○一六年新年贺词中说: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中国超级计算机破世界纪录蝉联“六连冠”,我国科学家研制的暗物质探测卫星发射升空……
让我们跟随这些被习主席“点赞”的热词,盘点过去五年科技创新成绩单。
“慧眼”卫星遨游太空
2017年6月15日11时0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慧眼”。
“慧眼”卫星。
“慧眼”卫星。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歌里唱出了收到“黑信息”却读不懂的迷茫,随着中国“慧眼”卫星上天,我们有望看到宇宙X光片上的疤痕和旧伤。2017年6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首颗空间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这是继中欧合作地球空间探测双星、“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之后,我国又一颗重要的空间科学卫星,填补了中国空间X射线探测卫星的空白。
2018年1月30日,我国首颗X射线天文卫星“慧眼”交付使用,将显著提升我国大型科学卫星研制水平,窥见脉冲星、伽马射线暴、超新星遗迹、黑洞等天体的神秘一角,实现我国在空间高能天体物理领域由地面观测向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
悟空号揭开“暗”纱
2016年12月17日,在江苏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一名科学家向记者展示通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观测数据完成的一张全天伽马射线图。
2017年11月2日,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在介绍卫星。
2017年11月2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悟空”首席科学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常进在介绍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科学成果。
对中国的天文爱好者来说,这一刻等得太久。2015年12月17日凌晨,我国首颗天文卫星——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发射成功,这是人类在探索宇宙核心秘密的进程中迈出的又一重要步伐。
以《西游记》中神通广大的“悟空”为名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用“火眼金睛”探测到披着“隐身衣”的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就在2017年11月30日,悟空号探测到的高精度宇宙射线电子能谱,人类有望揭开暗物质的神秘面纱。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首批立项研制的4颗科学实验卫星之一,“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以及“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是目前世界上观测能段范围最宽、能量分辨率最优的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墨子号加密通信
2017年6月15日,在乌鲁木齐南山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美国《科学》杂志封面上,“墨子号”从星空向地面发出两道光,象征量子通信向实用迈近一大步。
2016年12月9日,研究人员在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操纵设备,准备与“墨子号”联系。
2017年6月16日,中国科技大学内,潘建伟与“墨子号”量子卫星模型合影。
有没有绝对安全的保密通信,让窃听、破译者无计可施?所幸的是,量子通信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任何的窃听、复制、测量行为,都会改变量子状态,从而被通信双方所获知,知道有人在“图谋不轨”。2016年8月16日,中国成功发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意义重大,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2017年9月29日,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与“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进行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在全球已构建出首个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为未来实现覆盖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前,军用量子通信系统已经初现端倪。通过与地面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协同工作,多颗组网量子通信卫星将构建空间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未来,量子通信技术将构建跨区域范围甚至是全球范围的量子通信网络系统,并具有极高的通信安全保障。
C919迈向“大飞机”时代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
2017年12月17日,第二架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完成首次飞行,意味着C919大型客机将逐步拉开全面试验试飞的新征程。
2017年10月18日,C919大型客机102架机停放在中国商飞公司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
2017年6月9日,参观者在参观展出的C919大型客机模型。
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客机C919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成功。C919大型客机是我国首款完全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47个春秋。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取得重大历史突破,也是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时代成果。
2017年5月5日,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首飞成功。C919首飞成功,打破了“波音”和“空客”的垄断格局,我国没有自研大型民用客机的时代也将一去不复返。未来,我们将建立一整套世界领先的国家航空工业体系。截至目前,C919获得国内外用户达到28家,订单总数达到815架。
天眼工程收获脉冲星
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天眼”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落成启用。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吸引着世界目光。
FAST在满天繁星下呈现出的美丽景观。
左上为:FAST安装第一块反射面板(2015年8月2日摄);右上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半(2015年12月16日摄);左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近八成(2016年3月9日摄);右下为:FAST反射面板安装完成(2016年7月3日摄)。
睁开中国“天眼”,一眼便望穿银河。2017年10月10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中国“天眼”发现2颗新脉冲星,这也是我国射电望远镜历史上首次发现脉冲星,自1967年首次发现脉冲星以来,半个世纪里,只有美英澳三国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一个10至20年的射电天文黄金时代,将要在中国揭开大幕。
中国“天眼”有多强?一眼看穿137亿光年。中国天眼堪称全球最大的望远镜,它500米的超大口径可不是摆设,中国天眼能够看到157亿光年外的地方,按照科学家现在对宇宙的认识,这差不多已经接近宇宙的边缘了。科研人员可以窥探星际之间互动的信息,观测暗物质,测定黑洞质量,甚至搜寻可能存在的星外文明。
中国“天眼”建成后,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德国埃菲尔斯伯格100米口径望远镜相比,其灵敏度能提高约10倍;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相比,“天眼”的灵敏度是其2.25倍。
中国超算领跑世界
2017年6月19日,在德国法兰克福,中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工程师杨晋喆(左二)和中国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副教授付昊桓(右二)展示认证证书。
这是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2016年6月20日摄)。
厉害了,中国超算!这个号称在一分钟内计算量相当于完成全球72亿人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的超级计算机,无论是颜值还是内在都让世界目瞪口呆。2017年11月13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公布,“神威·太湖之光”以每秒9.3亿亿次的浮点运算速度第四次夺冠。截至目前,中国已连续10次占据全球超算排行榜最高席位,凸显了中国在超算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
“神威·太湖之光”是全球第一台运行速度超过10亿亿次/秒的超级计算机。同时,也是第一台全部采用中国处理器构建的运算速度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是此前世界冠军“天河二号”的3倍。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曾破世界纪录蝉联“六连冠”。
天宫二号搭建太空“新家”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顺利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景海鹏(左)和陈冬在天宫二号实验舱向全国人民问好并敬礼(摄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屏幕)。
2016年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 T2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
神舟十一号/天宫二号对接——对接成功。
这是2016年10月30日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的可见光相机拍摄的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照片。
这是2016年10月30日天宫二号伴随卫星的可见光相机拍摄的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组合体照片。相机采用2500万像素探测器,在400km轨道高度,可获得50km×50km幅宽高清图像,采用JPEG2000方法星上实时81压缩后的图中依然可分辨海浪波纹。
刚刚送走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又“上门做客”,天宫二号这两年“有点忙”。2016年9月15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我国具备了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试验和空间应用的条件,载人航天开始进入空间应用发展的新阶段。
天宫二号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在高度为393公里的近圆对接轨道运行期间,接受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访问,航天员景海鹏、陈冬33天驻留,验证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接受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访问,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我国正向着建设长期性乃至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和建成中国空间工程系统的最终一步迈进。2020年我国预计将搭建完成空间站,而国际空间站也将同年宣布退役,届时我国空间站将成为唯一在轨空间站,为各国提供服务。
深海探测捷报连连
2017年5月23日,新华社记者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2017年6月13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向太平洋雅浦海沟深渊潜去。
2017年6月1日,在马里亚纳海沟作业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离开“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缓缓进入水中。
2017年5月18日,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在南海神狐海域实现连续8天稳定产气,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的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我国深海探测捷报连连。2017年5月25日,执行中国大洋38航次任务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找到一年前因特殊情况留在了6300米大洋深处的采水器,“大海捞针”的故事变为现实。在试验性应用过程中,曾深潜7062米海底,创造了世界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深纪录的“蛟龙”号,作业能力已经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的99.8%的海域,标志着中国载人深潜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2016年7月2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策划:解放军报融媒体策划编辑组王通化 张磊峰 王卫东 张旗)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