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理论建设 > 阅读信息
郝贵生:究竟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点击:  作者:郝贵生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18-02-28 14:56:14

 

 1.webp (8).jpg

 

  提要】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发唯物史观思想时提出和阐发的,实际是对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又一种不同的表述方法,而非关于资本主义现状的具体表述。但理论界有些人却把“两个决不会”看做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状的具体认识,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还没有发展到灭亡的过程。因此认为《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必然”和“消灭私有制”思想提出过早,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种解读是错误的,是把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混为一谈。是用“两个决不会”的哲学观点否定“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点。其目的是为当代帝国主义继续剥削、掠夺世界各国人民并推行霸权主义、为根本否定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道路,为中国当今私有化、市场化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最近网上发表了较多的纪念《宣言》的文章。应该说,一些文章还是较为准确地阐发了《宣言》的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但是也有少数文章直接间接否定《宣言》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宣言》阐发的“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等思想。

 

  他们认为,马克思的早期理论包括《共产党宣言》的基本观点都是相对的有局限性的。《宣言》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在多处都在程度不同地否定和修正《宣言》的一些观点,特别是修正“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等思想。

 

  其中,他们的重要根据之一就是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阐发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他们从“两个决不会”思想推论出马克思这里实际是说,他们所处的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所容纳的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有发展的巨大的潜力,还处在上升阶段,而不是走向灭亡的过程。马克思这里实际是对《宣言》的“两个必然”和“消灭私有制”思想的修正和程度不同地否定。

 

  他们甚至认为,《宣言》发表100多年后包括今天,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也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也是不会灭亡的。但是列宁、毛泽东等人却置马克思这一思想于不顾,主观主义地发动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和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实质是违背了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结果遭到失败。因此当今中国不仅不能提“消灭私有制”,而且要强化、发展私有制,要自觉向资本主义学习。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在思想理论界有极大的市场,最近个别人又借纪念《宣言》活跃起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的错误理解和歪曲。

 

  理解“两个决不会”首先必须从提出这一思想的马克思的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中心思想及其基本内容谈起。

 

  我们知道,《宣言》完成之后,马克思痛感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还很欠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研究还很不到位。所有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经济现象、经济关系的研究方面。

 

  1959年,他完成了他的经济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而“两个决不会”思想就出现在他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所写的《序言》中。而这个《序言》的中心思想不是概述《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主要内容,而是概述他这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马克思之前,已经有相当多的思想家、经济学就研究过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但是马克思发现,他们的研究方法尽管各有特点,但总体是唯心史观,也就是用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历史观、方法论研究经济现象。按照这种方法,尽管某些观点有许多合理因素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结论总体上是错误的。

 

  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必须有一种新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因此《序言》的中心思想是阐述他之所以要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原因及新历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正如他自己所说:“在这里倒不妨谈一下我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马克思紧接着就从他大学学法律谈起,后在《莱茵报》期间遇到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等。马克思说,这“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同时他还要对当时法国的社会主义学说发表见解,理论上的缺陷“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多种原因使他从社会舞台回到书房,开始思考和研究他在实践中遇到的苦恼问题。他的这种研究成果就是他1844年发表在他主办的《德法年鉴》中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于是马克思在这里简要叙述了他创立的新的历史观的基本思想。我们这里不妨把这篇文章中的整个第4自然段全部照搬过来;

 

  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这部著作的导言曾发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鉴》上。

 

  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我在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后来因基佐先生下令驱逐移居布鲁塞尔,在那里继续进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995年版,第32—33页)

 

  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就是在这里阐发的。从整个原文看,马克思整段都是谈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等。他是针对当时流行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的用抽象人性论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唯心史观阐发上述观点的。

 

  马克思强调,一切历史发展的动因、根源都应该从物质生产方式特别是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去寻找,而不是社会意识。“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紧接着就提出了“两个决不会”思想。这实际是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思想的具体化。是指一个社会的灭亡,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与原有社会生产关系矛盾冲突的结果。一个新社会的产生和取代原有社会,归根结底也是原有社会内部随着生产力发展内部成长起来的否定因素发展并最终战胜原有社会的结果。所以马克思这句话的前提是“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即所有的社会形态都必须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具体评论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如何如何,只是作为阐发唯物史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思想的不同的语音表述方式。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不仅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指导思想,实际也是之前的《共产党宣言》的指导思想。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产生和灭亡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也都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它们也都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们的灭亡也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导致其灭亡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但资产阶级思想家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代替封建主义,是因为封建经济和政治制度不符合资产阶级提出的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理论,资本主义就是他们按照他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原则、“人性”理论建立的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同理,《宣言》揭示的“两个必然”同资本主义要代替封建社会的理论依据也完全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的结果。空想社会主义也在否定和主张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但他们否定的根本原因是认为他们的“人性”理论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符合抽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原则和“人性”理论的,他们也要按照这种理性原则建立所谓的“社会主义”,而且反对无产阶级阶级斗争而主张依靠他们自身的实验方法实现社会主义。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才称他们为“空想社会主义”。

 

  《宣言》之后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1867年完成的《资本论》第一卷也同样是遵循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揭露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特别是资本主义本身的特殊的经济运行规律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我们希望同志们再认真读读恩格斯《反杜林论》第三编《社会主义》第二章《理论》部分(后收集在单行本《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三章),恩格斯也正是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再次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性与私人占有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如何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科学结论。

 

  由此可以看出:“两个必然”和“消灭私有制”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结论,而“两个决不会”是唯物史观观点,是“两个必然”、“消灭私有制”的哲学依据,而不是对后者的修正、补充和否定。一些人把这两个不同层次的观点混为一谈了。

 

  但是多年来在我们理论界,却置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提出的具体过程以及与整个《序言》整体思想的内在关系,硬要把马克思的这一唯物史观思想的表述解读为马克思认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所有不应该灭亡,《宣言》的“两个必然”思想提出的过早,“消灭私有制”更是超越时代,马克思自己修正了《宣言》的基本思想。这完全是某些人对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的彻头彻尾的歪曲,是他们头脑中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暴露,是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产物,并由此为当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剥削、压迫世界各国人民和推行霸权主义,为中国当今私有化、市场化改革,为根本否定十月革命、中国革命的道路,为根本否定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恢复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思想的本来面目。决不能借歪曲马克思的思想根本否定《共产党宣言》的科学结论。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