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社会都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有其复杂性与特殊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表现。我国进入新时代是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根据的解读有待商榷。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渐进的,有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这种转化有其特殊性,具有连接性和发展性,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关系。而以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往往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根本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并不矛盾,而是相统一的。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确定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和新的战略布局,这是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必要时机。同时,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隐含着收入差距拉大的不平衡问题。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判断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其中一个突出的新思想和新判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全新的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与发展。对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各界展开热烈的研讨与解读,但在有关问题上,存在一些认识和解读的差别,还有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进行释疑解惑的阐述。
有的学者在解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时提出一个观点:任何社会制度都会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都会转化。这种认识值得讨论。可以说,任何社会都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并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以资本主义社会为例,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在经济方面表现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经常爆发;在政治方面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和对立。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有时激烈,有时缓和,但尽管资本主义发展了五六百年,其主要矛盾并没有变化,不能说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要矛盾会不断转化。
中国的发展有其特殊历史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与剥削,同广大人民群众求独立求解放的矛盾与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据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理论,由于中国生产力落后,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后来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要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而这个时期的社会矛盾主要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1956年,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主要矛盾的转化。八大报告决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个对新的主要矛盾的表达是基本正确的。它虽没有表明这一主要矛盾不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但从其行文看,是指我国生产力落后,是尚处于落后的农业国时期的主要矛盾。指出这一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生产力落后,因此,解决矛盾的途径自然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变农业国为现代化的工业国。
但有必要说明,八大报告决议中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时,还加了一句不够科学的论断。它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这一矛盾的实质,“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会使人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不相符合。党的八大后不久,中央认为八大决议关于主要矛盾的提法有问题,不再宣传。其实撇开后面的论断,前面所表述的主要矛盾还是基本正确的。
1957年10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否定了八大决议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的论断,延续和发展到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一直持续了20年,忽视了着力于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和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要求,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即通过快速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在改革开放前,也曾用“左”的思想与决策,搞“超英超美”、想要快速提高生产力、并猛刮共产风的事情。1958年搞大跃进,宣传并实践“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做了一些脱离国情、超阶段的错事。在发展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关系方面,都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放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观点,决定从1978年起,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意味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表述:“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1]当时还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邓小平所讲的主要矛盾是指“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因为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事业,这一主要矛盾不可能是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矛盾,实际上就是指后来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是在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正式提出的。它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以后在中央文件中,又一再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但都没有系统论述。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在以往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事实根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必然要与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相联系。提出初级阶段的重要依据,就是我国生产力落后,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1/4,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等。这种国情表明生产供给缺失与有支付能力需求不足两侧的落后状态。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是生产力极端落后的结果,而人民的需求是现实存在并且多方面的。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点的这一国情,凸显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生产力落后分绝对落后和相对落后,人民的生活贫困也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算起到21世纪中叶,要经历百年时间。在这百年时间中,生产力在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我们认为,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百年的初级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各30多年的不同时期。
首先,要经历摆脱绝对落后和绝对贫困的时期,即从1956年到1987年。其次,需经历摆脱相对贫困的时期,即从1987年到2020年,是向全面小康水平奋进的时期。最后,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是赶超发达国家的新时期。
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把后30年分为两个小阶段:第一个小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美丽中国基本实现;第二个小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超过了原来的规划和预期。
二、怎样准确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
讲明上述问题,与进一步讨论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问题密切相关。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概念高于新时期的内涵。它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任务与战略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新的判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学界已发表了很多解读与分析的论著。可以看出,还存在认识上的某些差异。对此,需要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由于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才随之转化
我国进入新时代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结果,还是主要矛盾的转变是进入新时代的表现?
从现在发表的论著看,一般按前一逻辑解读。而我们认为,应按后一种逻辑解读。强调进入新时代,是表明我国发展全方位的成就和根本性变革。而作为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作为发展与工作的不足提出的,并说明这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制约因素。显然,这种发展的不足不能成为进入新时代的理论和事实依据。进入新时代,并不是从党的十九大开始,应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始。
十九大报告的第一部分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所谓“历史性变革”就意味着进入新的历史时代,是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巨大发展成就来进行具体论证。“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巨大成就,是以十八大以前的成就为基础,有着前后的有机联系。正是根据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才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先有进入新时代的变革,后有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应知道,直至2016年还一直讲: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如果没有十九大报告提出进入新时代,就不会提出主要矛盾的转化问题。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转化是渐进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且这种转化有其特殊性,具有连接性和发展性
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转化,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两侧的结构都逐步发生变化。其实,几年前中央提出我国进入发展新常态,随后又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表明已经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变化,但并没有超越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总框架。而且应当认识到,十九大报告讲了主要矛盾的转化,而转化前后的主要矛盾不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关系。
以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往往是相互排斥和对立的根本性变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否定和消除之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前者排斥后者的转化。党的八大提出的社会主要矛盾又是对“三大改造”完成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是相互排斥的转化。“左”风时期否定党的八大提出的主要矛盾,改为“阶级斗争为纲”的矛盾,不是根据发展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的转化,是主观的、人为的、脱离实际的“转化”。凡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而引致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都显示着历史发展的进步。而主观主义的人为的强制性的“转化”,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倒退,会造成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后果。
实行改革开放后,否定阶级斗争为纲,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又是对前一主要矛盾的排斥与否定,意味着遵循客观规律的发展进步。
但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主要矛盾转化的性质与以往不同,不仅不存在相互排斥与对立的关系,二者还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共同性:都是生产供给不能满足人民需求的矛盾,只是两种主要矛盾的具体内涵有所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原有主要矛盾内涵的拓展与提高:“落后的生产”提升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升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对于某些难解的问题,应得到释疑解惑的回答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我国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2]
另外,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3]
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转化的判断,但仍坚持其他两个没有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正是根据这两个“没有变”,党的发展任务和目标要继续推进和实现。由此提出两个问题需要讲清。
1、为什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而与此相关的这一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会发生变化呢?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百年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整体上考虑的。战略目标是经过百年的奋斗,分“三步走”,实现全面现代化。“三步走”的发展任务是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实现小康社会,再到实现全面现代化。这个总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没有变。而且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实现,现在是到2020年即建党一百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安排。从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战略安排的总体上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概括地说,就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要经历百年的基本国情。
讲基本国情没有变,还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些基本经济特征没有变分析得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分配制度(其实也属于经济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所谓多种分配方式,主要是:在完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现按劳分配;在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实现按要素所有权分配;个体经济收入完全是个人劳动所得。在整个跨度为百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这种基本经济特征或“两个毫不动摇”不会变。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是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比较得出的判断。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经历了60多年,改革开放也经历了40年。我国的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有了大幅提高,已经摆脱了生产力绝对落后和广大人民群众温饱问题有待解决的状况。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曾有具体论述。他既讲了我国的巨大进步和快速发展,又讲了我国的相对落后状况。“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4]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5]并具体说明:2015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3、美国的1/7,排在世界八十位左右;按照我们自己的标准,中国还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则还有两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城乡还有七千多万低保人口。
习近平总书记经常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分析问题。如,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部分讲“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取得的各方面重大成就。同时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并列举了多种发展不足的事实。这是“两点论”。但两点论中的重点论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处于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并不矛盾,而是相统一的。认同这种关系,也就可以弄清为什么其他两方面“没有变”依然坚持,而社会主要矛盾却发生转化的关系:一方面,转化前后的两种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抽象意义上的统一性,即都是指生产供给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主要矛盾的具体内涵已发生重大转化。以前是生产供给绝对落后,人民所需要的日用消费品都要凭票证限量供应,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世界空前的奇迹,消除了“短缺经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现供求关系的变化:一方面是产能过剩,某些日用消费品积压滞销;另一方面,人们所需要的某些高端商品得不到满足。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游客蝉联境外消费冠军。2016年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达2610亿美元,连续第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高于美、德、英、法等国。2015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显然,这种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已经难以用原有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加以说明。
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新目标、新布局、新任务相联系。党的十九大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方位和开创性的发展、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变革,提出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要矛盾的定断,涉及怎样解决主要矛盾的发展任务和方向。
按照原有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首先解决温饱问题和实现小康水平。在生产力绝对落后、人民生活绝对贫穷的情况下,重在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日用消费品产量。因此,粗放型增长方式和低度型产业结构主导着经济发展方式,大量乡镇企业生产的低端日用消费品也容易销售。但这种发展方式只见效于一定的特殊时期,是不可持续的。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提出“调结构、转方式”、重质量、重效益的发展战略,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也随之逐渐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其实无论中央决策部门还是某些学者都早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如,刘国光同志多年前就在论文和讲话中提出主要矛盾的变化问题;笔者也提出过这一问题,但还限于从现象观察的粗线条认识。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际上针对的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已经发生的变化。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讲: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之一,是“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6]在2017年7月26日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更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这里所讲的“不断变化的特点”,就隐含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且着重阐述了人民需求变化的特点:“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7]这段论述,实际上点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内涵的变化。人民的需要既包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和扩展的内容,也包括物质文化水平以外的拓宽了的更多方面的需要。
2、习近平总书记于2016年还一再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为什么事隔一年,十九大报告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呢?
我们认为,这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现在所讲的转化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没有超出生产供给不能满足人民需要日益增长的格局。其次,着眼于我国生产还相对落后的现实。相对落后包括两方面: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是落后的,习近平总书记举了许多事例;二是与我国实现全面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相比是相对落后的。而且我国还存在大量贫困人口,这样考虑也符合事实。但同时也认识到,主要矛盾内涵的重大变化,难以用原有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进行概括。要不要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一个研究和考虑成熟的过程,需要党中央的共识,还需要一个正式提出的时机问题。十九大报告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此引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与解决矛盾的改革和发展的取向及新时代的战略目标相联系。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有新的历史使命和战略布局,这是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必要时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要首先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要根据人民提高和拓宽了的美好生活需要,消除生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使生产发展到能提供质量高、安全性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高端产品,并要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从不少解读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著中看,大都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进行了广义的解读,如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这方面的不平衡也需要缩小和解决。但我们认为,社会主要矛盾中所讲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着眼点,主要不在这些方面,而主要是相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存在发展的不足而言的。发展供给同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平衡,是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而发展不充分,也主要是指供给相对于提高了的需求的不充分。
三、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隐含着贫富分化的不平衡问题。我国日用消费品滞销,与存在大量贫困人口相关。即使他们经过精准扶贫而脱贫,初步解决温饱问题,其生活需要也还是低水平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依然不足。而高收入阶层的基本需要都已满足,转向对高端产品的需要。事实上,出国出境旅游、购买大量国外高端商品和昂贵奢侈品的国人,一般不是工农群众和其他低收入阶层,而是高收入和比较高收入的部分群体。这种收入差别和需求差别的不平衡,也加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中,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出发,十分重视解决贫富分配不公问题。他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较大。为此,要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因此,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应包括解决分配不公问题。
我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其实际发展成果看,远远超过了预期,这也是目前提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背景。
十三大报告提出:我国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国民生产总值究竟是多少?邓小平于1987年4月26日与外宾谈话中讲:“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到本世纪末,花二十年的时间,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就是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八百到一千美元。在这个基础上,再花五十年的时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8]事实上,我国到2016年,人均GDP已达8000美元。
根据十九大报告,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中国基本实现。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这是我国走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的新的战略安排。可以看出,我国将提前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经济发展不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是要达到甚至领先发达国家水平。
十九大报告没有再用人均GDP作为衡量我国到本世纪中叶发展水平的标准。根据经验,用GDP作为发展目标的衡量标准,经常是不准确的。另外,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不仅在经济规模上实现突破,而且要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这是难以用人均GDP来衡量的。而且我国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式已由数量扩张转为质量提高。
到本世纪中叶,即使我国人均GDP可能仍低于某些高收入发达国家,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会高于西方一般劳动群众,因为某些西方国家的人均GDP背后掩盖严重的两极分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以后不再讲人均GDP。可以肯定,到2020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分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强国,届时依然会提出我国达到的GDP总量和人均GDP水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82.
[2][3][4][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1,12,7,39.
[6][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20.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4.
(作者: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赵海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来源:原载《经济纵横》2018年第1期【作者授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中央文献研究室陈晋:注意!理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思路别窄了!
2017-11-16黄星清: 深刻认识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四个重要基础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2017-11-08蔡涛:抓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切入点
2017-08-25•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