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公布,引起国内外热议,社会各界对下半年我国经济走势颇为关注。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全国GDP同比增长7%,高于预期值6.8%,国民经济出现了积极变化,经济整体缓中趋稳、稳中趋好。
经济下行压力尚存 企稳迹象逐步显现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1至6月份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回落。全国GDP同比增长7%,较去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上半年,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增速都有所回落,其中房地产(10.35, -0.73, -6.59%)开发投资增速下降尤为明显,约9.5个百分点,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但经济企稳迹象已逐步显现,经济增长速度趋向稳定,多项经济指标出现好转。一是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增长速度连续两个季度保持在7%,企稳迹象明显,CPI、就业率等指标总体稳定;二是消费需求逐步上升,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增速较5月份提高了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的上升主要得益于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的快速发展;三是房地产投资有所回暖,上半年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楼市新政开始显效,投资者对楼市的信心和预期逐渐提升,购房积极性有所提高。1至6月,商品房销售额同比增长10%,较1至5月3.1%的增速提升了6.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也由负转正;四是企业预期稳定向好,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2%,连续4个月高于荣枯线,呈现持续小幅扩张的趋势。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荣枯线,表明生产和消费需求均有所回升。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今年以来始终在53.0%至54.0%的区间运行,6月份为53.8%,表明非制造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状态。
经济结构不断调整 经济走势出现分化
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为49.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主导不断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三大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总体上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需求结构来看,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加归功于电子商务平台的迅速发展。从收入结构来看,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3,比上年同期缩小0.04。国家陆续出台的支持“三农”政策已见成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增长质量来看,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9%,比1至5月份的下降幅度增加了1.7个百分点,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各行业逐步开始关注企业生产的社会效应以及环境保护等问题。
同时,我国经济走势出现了分化,行业、地区间发展态势不一。从不同产业来看,一方面,新兴产业增势迅猛。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较快,1至6月份同比增长10.8%,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出4.5个百分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产品发展态势良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也保持较快增长;“互联网+”新业态不断发展,正加快渗透到各个行业,为各领域发展增添了新活力、新动力,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迅速发展,消费者享受到了更便捷、更优惠的购物体验,极大地改变了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有效地扩大了市场需求,上半年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近40%;机器人、智能电视、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并保持较快增速。另一方面,传统产业仍存在较大的产能过剩压力。钢铁、水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传统制造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增速较慢,远低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传统产业目前面临着资源匮乏、融资困难的问题,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创新不足制约了传统行业的发展。从不同地区来看,经济转型快的地区增速较快,而经济转型慢的地区经济增速则出现了回落。根据各地区分化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较早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坚持以资源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更明显,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更强,而且新产业、新业态和新产品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稳增长、调结构是未来经济的主旋律,积极有力的财政政策搭配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政策保障。宏观政策应继续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支持创新创业,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继续优化,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经济转型阵痛期应高度关注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结构出现了积极调整,经济企稳迹象开始显现,但总体而言,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阵痛期,经济企稳基础较为薄弱。一方面,全球经济正处于曲折而又脆弱的复苏阶段,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通胀率下降甚至通缩的局面,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仍然严峻;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创新不足等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不容忽视。
第一,投资增长乏力是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11.4%,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上半年,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均有所回落。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调整的影响仍然存在,导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下降,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同时,由于产能过剩、实体需求低迷,企业投资整体信心不足,尤其是工业投资明显下降。人口红利、贸易红利的弱化,节能减排的压力以及创新不足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效益大幅下降。投资增长乏力严重影响我国经济转型的进度,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资金投入不足,创新就难以为继,因此,各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阻力。
第二,货币传导机制不健全,货币政策的效果难达预期。自2014年11月以来,央行[微博]先后四次降息、三次降准,期间还有SLF、MLF、PSL等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使用,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资金并未大量进入实体经济,尽管信贷投放速度快于去年同期,但新增社会融资同比仍在净减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存贷款利率的刚性特征等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贷款依旧向国企、央企以及大企业集中,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状况仍未得到有效改善。银行贷款审批周期长,限制条件多,因而许多企业转向其他途径获取资金支持,直接推高了融资成本,目前企业融资成本普遍高于贷款基准利率,加剧了资金链的脆弱性,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三,股市大幅振荡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首先,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挤占了企业投资资金和居民消费资金,造成实体经济投资不足、消费需求缩减,实体经济增长受到较大阻碍;大量个人投资者将此轮股市视作暴富机会,借钱炒股、辞职炒股等异常现象屡见不鲜,投机气氛十分浓厚,不利于实体经济的长期稳健发展。其次,大量信贷、理财资金流入股市,股市杠杆率激增,银行资金存在较大风险,坏账率加大,易诱发严重的金融风险。(作者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金融学博士。现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