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号,我们姐弟兄妹四家在盐城,一个重要的心愿,是寻找当年母亲参加新四军的第一站——华中鲁艺的旧址。
我们的母亲也就是1940年12月,经恩师吴天石先生的介绍,19岁的她与同学相约一起奔赴盐城参加新四军进鲁艺的。
母亲张颖出生于黄海之滨的江苏南通金沙杨家港镇以南乡间的一个书香门第、爱国贤达家庭。从小就和家里的男孩子一起上学读书,且成绩优异。日寇入侵,国难当头,她是张家大家庭中第一个走出家门参加革命的,接着她的哥哥、弟弟、妹妹都相继离家参加了革命。父亲张小圃先生是当地很有威望的民主人士,曾担任我党抗日民主政府县参议员、区参政会副主席,后惨遭国民党还乡团杀害。这是个满门忠烈的革命家庭。
1938年3月18日,日本鬼子占领南通城。母亲就学的南通女子师范先后迁到了金沙和上海。在此期间,她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上海学生协会”,进行过抗日义卖捐献、反对学校向汪伪政府登记和团结进步同学等抗日救国活动。但很快日本鬼子占领上海,女师再迁回南通,1940年初又迁到如皋丰利镇。当年9月,她随南通女师辗转读完高中。
在南通女子师范,她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吴天石。吴天石先生很有文学才华,是她的语文老师,母亲听他的课非常入迷。吴老师也欣赏母亲的作文,几乎每篇都要拿到全班同学面前做范文品读,还介绍她和一批同学看波兰反侵略小说《洪流》、巴金《家》《春》《秋》以及高尔基的许多进步作品,把她们叫到自己宿舍,对她们讲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抗日大局。这些进步思想将母亲和一大批同学一步一步引向共产党,后来母亲常说:“吴天石老师是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
【张颖的革命引路人吴天石先生】
吴天石告诉母亲张颖和几个进步同学新四军是抗日的部队,他可以介绍她们去新四军,要她们毕业后在家等消息。毕业后正在杨家港孙氏小学教书的母亲,刚教三个月,就接吴先生来信,说新四军已到盐城。她立即约了七个同学,给家里说是去上抗日的大学,一年后就回来。哥哥张子嘉说也要去。他们的父亲知道,儿女是要去参加革命,没有阻拦,只说了句“你们两个只能走一个”。第二天一早,别人还未睡醒,妹妹张颖就偷拿了床家里的被子悄悄先走了,哥哥子嘉起床后,气得跺脚也没办法。
沿途都是敌人的岗哨,母亲她们终于来到了盐城新四军根据地。新四军在那里办了两个学校,一是抗大五分校,一是华中鲁艺。母亲和几位同学来到鲁艺,她和吴静芳选择进了文学系,张彤进了美术系,徐家莲进了音乐系,瞿某进了戏剧系,还有的进了抗大五分校。有个男同学叫陆衡,母亲带他一起出来,走到东台,他先进了新四军设在那里的行政学院。
鲁艺华中分院于1941年1月25日正式创办,2月8日在盐城举行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刘少奇、陈毅同志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勉励广大师生好好学习,努力工作,做坚持抗战的文艺尖兵!
母亲进入华中鲁艺文学系,并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这段,她有过一段回忆——
我是1940年12月进鲁艺,1941年8月经指导员吕岡之(后牺牲)和同学苏允中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鲁艺,大家每个星期到大礼堂听报告,作报告的有刘少奇、陈毅,还有陆睢(是个女的)等。听报告前,学生们在大礼堂排排座,唱歌。当时丘东平是文学系教授、莫朴是美术系的教授,何士德是音乐系的教授。女同学住在有地板的房子里,早上五点钟上操,还站岗。吃饭没有桌子,站着吃,就这样也很高兴。
我们姐弟兄妹们在盐城,都热切盼望能够找到华中鲁艺旧址。根据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的记载,华中鲁艺成立时院址设在盐城的贫儿院和兜率寺,位于亭湖区文峰路43号。只可惜,解放战争时华中鲁艺原有建筑全部毁于战火,旧址所在地现为盐城市老年大学暨老干部活动中心。
旧迹不在,仍是旧址。
在盐城市老年大学校园内外,我们拍照留念——
盐城市老年大学建设得非常好。但无论是门岗、还是校方有关人员,竟然都不知道这儿就是华中鲁艺的旧址。
我们向他们出示了“盐城政协”关于鲁艺华中分院旧址的介绍文章,建议校方今后在校园内建一座雕塑,并设立相应的纪念展板。他们听后很兴奋,也表示赞同。可不,当盐城的老同志们来到这里,知道自己学习活动的地方就是当年的鲁艺,那多有意义呀!
弟妹们激动地向老年大学的有关负责人述说当年我们母亲在这里、在华中鲁艺上学的情景,以及华中鲁艺的故事……
华中鲁艺在盐城虽然办学时间不长,却很不平凡。华中鲁艺师生们用青春和热血在繁荣抗战文艺创作、宣传革命真理、动员组织群众、鼓舞军民斗志等方面谱写了一页页光辉篇章、奏响了一曲曲生命之歌。
母亲曾经回忆到:
1941年7月,日伪军在苏北盐城地区大扫荡,突然包围了新四军华中鲁迅艺术学院。在突围中许多教师、学员不幸被俘,还有不少同志壮烈牺牲。丘东平老师也在这次突围中为掩护鲁艺师生员工撤退英勇牺牲。鲁艺就此撤退到乡下,一部分到苏北,文学系和美术系到了苏北涟水一带。正好当时苏北联抗部队也在涟水受训,联抗部队领导是黄一峰。和黄一峰在一起工作的李俊明是南通的文化人,和我的老师吴天石熟悉,就问鲁艺要10个人。于是,我被要到苏北联抗政治部去办报纸。……”
在这里,我要说说母亲回忆中提到的丘东平老师在突围中英勇牺牲和“九女投河”的悲壮英雄事迹——
丘东平(1911―1941),原名席珍。广东海丰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到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中宣传抗日救国,鼓动中下层官兵奋起抗日。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随十九路军在淞沪抗日前线做部队政治工作及民运工作。1934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初,与宣侠父等组织“民族解放革命同盟”。7月,和鲁迅等63人共同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1937年“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日战争打响后,随叶挺转战江南。1938年5月,任新四军一支队政治部工作科科长,兼任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的秘书。同年7月,任中共苏南工委委员。1939年2月,参加延陵、丹阳战斗和珥陵河川伏击战,1941年初,任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教导主任。他撰写的长篇小说《茅山下》前五章,描述了新四军同日军激战的壮烈场面及茅山人民战斗生活的情景。
【丘东平(左)、许晴(右)】
此时,还有八名鲁艺的女学员和一位桂林《救亡日报》的女记者被日寇堵在了桥头,无法撤退。日本鬼子一边狞笑着,狂叫“花姑娘的有,抓活的”,一边向她们逼近。
为了不让日寇羞辱,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系党总支委员、女学员李锐高呼:“同学们,不成功,便成仁,宁死也不能让敌人活捉了!”她率先跳入了河中。随后,戏剧系女生班长叶玲,高呼“同学们,我们宁死不受辱!”也跳入河中。第三个是女学员宋莹,冲在最前面的几个日寇正要伸手抓她,她纵身往水中一跳,一个日寇赶过去用刺刀朝水中猛刺,刺中了她的头部,水面涌起一片鲜红。第四个是戏剧系女生副班长王海纹,这位上海姑娘不仅长得漂亮,戏也演得好,曾受到陈毅、刘少奇、赖传珠等新四军领导同志的赞扬。此刻她高喊“同学们,要死死在一起!”只听“扑通”“扑通”几声响,随着王海纹,女学员方青萍、李馨、季慧、姚瑞娟相继跳河。这时,藏身于芦苇中的女记者高静为之感染,也毅然跳水,决不向侵略者屈服。日寇见状十分恼怒,竟然将这九名女战士的尸体从河里捞了上来,残忍地用刺刀剖开腹部,曝尸田野,惨烈之状,目不忍睹。
在中国伟大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勇的抗日先烈为国捐躯,其中发生在牡丹江东北抗联“八女投江”是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然而,这发生在盐阜大地上的新四军“九女投河”的英烈壮举却鲜为人知。
1941年12月14日下午,延安文艺界在文化会堂专门举行追悼青年作家丘东平等殉难烈士大会。1943年10月,陈毅在追悼鲁艺烈士文中写道:“犹如丘东平、许晴同志等,或为文人学士,或为青年翘楚,或擅长文艺,其抗战著作,驰誉海外,或努力民运,其宣传动员,风靡四方。年事青青,前途讵可限量,而一朝殉国殒身,人才之损失,何能弥补。言念及此,伤痛曷极。”而今,我们看见这九位风华正茂的新四军女战士的照片,更是捥心之痛。
正是北秦庄遭遇战后,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吸取教训,决定华中鲁艺改建,调出一部分学员到作战部队和地方工作,留下的师生成立军、师两个鲁迅艺术工作团,分别侧重于音乐方面和戏剧方面,继续为抗战服务。1942年12月下旬,新四军军部获悉日伪军要对盐阜地区进行第二次大“扫荡”,决定“精兵简政”,迅速分散非战斗部队,军、师两个鲁工团也随即解散。
虽然华中鲁艺包括后来的军、师两个鲁工团,从成立到解散只有短短两年,但这两年时间,华中鲁艺师生们以一腔热血和生命演绎的红色传奇,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和文艺史上。
想起鲁迅先生的诗句——“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就是我们母亲的华中鲁艺,血染风华的鲁艺精神,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不屈气节和牺牲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相关阅读】
(未完待续;作者系新四军老战士后代;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